新闻导读

事件介绍

20xx年x月x日下午16时30分左右,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医务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这时,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医生办公室,抡起手中的刀,疯狂砍向正在埋头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实习学生,大家躲避不及,被砍伤三名医务人员和一名实习学生。 硕士研究生王浩坐在门口,来不及躲闪,被刺中颈动脉,顿时鲜血喷涌而出,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其余3名医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所幸现在都已脱离了生命危险。其中伤势最重的医生叫王宇,刀从右眼角刺入,颅内血肿、右手肌腱断裂。另一位女医生面部被刀划伤。目击此事的一名护士回忆当时的情景,难过又害怕:下午4点半,突然听见走廊有人喊救命,“我一开办公室的门,看见满地是血……一名男医生趴在地上,另一名男医生面部血肉模糊。” 死者王浩,男,20xx年28岁,哈尔滨医科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出事前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 事发原因

犯罪嫌疑人李某20xx年17岁,内蒙古人。20xx年x月,他因患强直性脊柱炎曾在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一周,这次来复诊。该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彦萍回忆说,李某是一位同事的病人,23日上午,这位同事带着李某的爷爷前来咨询,当时患者想用“类克”(抗风湿药,主要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赵彦萍根据其病症判断李某的病已有了好转,没必要再用如此昂贵的药,而且李某患有肺结核,即使要用,也得先治好肺结核。于是,她建议患者去哈尔滨胸科医院检查。下午4点,爷孙俩再次来到医院找赵彦萍,并带来检验结果。赵彦萍认为,该患者的肺结核病经过前期治疗虽已好转,但仍需观察3个月再进一步治疗。当时她与老人沟通得挺好,并未产生矛盾,而李某本人一直在屋外等候。赵彦萍接待完该患者几分钟后就下班了,让她没想到的是,悲剧却发生在刚刚接班的几名医生身上。 后经警方审理,李某供认,他觉得医生是在故意刁难他,不给他看病,随即心生不满。

善后处理

事件发生后,医院立即情况上报省卫生厅、教育厅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及相关部门。卫生厅、教育厅和学校领导立即赶往哈医大一院,组成工作小组研究伤员救治及善后处理工作,医院已组织专人做好在场医生和学生的心理辅导,恢复医院秩序。

评论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在医院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生发生了矛盾,我想着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医疗状况所导致的,大家没天都在看电视,电视上都是老生长谈的关于医疗方面的诟病和医生和护士还有患者之间的猫腻,我们国家的现状就这样没有什么方法能过杜绝这种事情,因为我们不是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中国人口这么多国家每年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来,所以便有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纠纷促成了这件事情。

 

第二篇:新闻回顾

话题一

新闻回顾:4月x日,余姚论坛实名认证会员“余姚法院”发布《余姚法院关于公布被执行人张某、胡某拒不履行在某论坛发帖向马某道歉义务的裁判文书的公告》。原来,20xx年,张某、胡某在余姚论坛发帖,称马某带领涉黑势力殴打无辜妇孺以及贿选。这些内容均被法院认为事实不符、证据不足。网络时代如何表达诉求?

这个事情,引起我们许多热衷于上网发帖的网友的热议。对于这个事件中,发帖方与原告方的是是非非,连法院也认为证据不足,网友当然更不能说三道四了,但这个事件带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上网发帖需谨慎。在网络的世界里,充满着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一般的网友没有什么辨别能力。人云亦云,给有的假新闻推波助澜,就会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这个事件,也给广大网友提出一个警示::上网发帖必须遵行七条底线。

1、坚守“法律法规底线”。这是每一个守法公民应有的底线,无论网络世界里,还是现实社会中,否则就会违法违规,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

2、坚守“社会主义制度底线”。这是《宪法》早已确定下来的大原则,大家可以探讨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话题,但如果是恶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非议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那就明显违法了。

3、坚守“国家利益底线”。就是将“爱国”作为国人最基本的信仰,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4、坚守“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一方面是利用这个网络平台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却不能以此谋取非法利益,如“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以恶意造谣牟利行为;另一方面是不要以此侵害他人利益。在这个官司中,显然是涉及了他人的利益。

5、坚守“社会公共秩序底线”。互联网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同样需要有正常的公共秩序。虽然网络作为“自媒体”,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声的平台,但它并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公共场所,不能认为网络没有监督和道德约束,可以随心所欲。

6、坚守“道德风尚底线”。就是在坚守道德风尚方面,应该做到“网品如人品”,网上、网下始终如一。不能借口网络世界的匿名性、相对性、虚拟性而漠视或否定网络道德

7、坚守“信息真实性底线”。这应该作为“七条底线”中的最重要一条。这条对于网友与有关职能部门都是同样重要的。网友发布不真实的信息,往往会掉入“谣言”的泥沼;但有关部门的信息不透明,发布不及时,也会对公众,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只有坚守上网的七个底线,文明上网,才能在自媒体时代发挥自己的价值。无论是表达自己的诉求,还是进行网络监督,首先要想到的是有没有触及这七条底线。

话题二

来武汉不到五年的小伙子赵周桥,在路边贴手机膜,三年便买了房子。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成功致富的事例有很多,有卖红薯的,有送快递的,有掏厕所的,经过努力奋斗,他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认为,对这样的“成功”个例不应该过分宣传。

我们对于小伙子赵周桥路边贴手机膜三年便买了房子的事情不敢妄加猜测,因为不知道他的运气会这么好,还有到底买的是什么价位的房子,都不好评论。当然,作为一个外来人员,能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创业致富,还是要给与赞扬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不论干什么工作,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出力,是会取得成绩的。

但是,现在的社会存在着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是由于很多年轻人怕苦怕累,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引起的。在坊间流传着这样的话:你出二千元的工资,只能招到大学生了。要招农民工,二千元是招不到了。(这个观点没有说清楚)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一个大学生,从小辛辛苦苦培养,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寒窗十几年,走过一根根的独木桥,终于大学毕业了,到社会上找工作会却是这样的现实?是的,公务员名额不多,考试难;大公司有的是人才,要招名牌大学的;小企业自己要考虑成本,坐办公室的人越少越好,处于这样的境地,大学生如果不放下架子,从基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干,恐怕只连二千工资也难拿下去。

平心而论,在做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中,那些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普通人是平平淡淡的工作,平平淡淡的生活,但,只要是努力的工作,乐观的生活,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值得全社会尊敬的。

话题三

4月x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叫“无巴掌日”或“拒绝体罚日”,是一个与巴掌有关的节日。你们有小时候关于巴掌的回忆吗?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打,你打过自己的孩子吗,孩子不听话到底应办?

俗话说,棍棒下面出孝子,也有说,玉不雕,不成器;小孩不打不成才。当然,这些都是老话,老做法,原来学校里就有“戒尺”,给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学生以惩罚,一般是打手心。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多次描述过这样的事情。在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家规也非常严,我看到过小孩子因为犯了什么错误而被打,并且罚跪。在做这样的体罚的时候,作为大人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就是要以一定的体罚,给小孩子说明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犯了错就是要受到报应,这个报应就是受到惩戒。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老师是作为一个裁判员的角色,孩子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不对,做什么又是要被体罚惩戒的,往往是家长、老师说了算。我打一个小小的比方:小孩子在饭桌上玩撒,不愿意好好的吃饭,于是家长开始发威,大声骂孩子,孩子大哭。家长火气上来,开始打孩子,孩子哭声加大,家长的暴力也加大。这样的例子,大家可能都见到过。如果分析一下,这样的情况下,家长是不是一定应该打孩子呢?我认为是不应该的。孩子不愿意吃饭肯定有多种原因:还不饿,记得玩,或者人有点不舒服等等,但不是什么错误。家长可以让孩子一边去,不理会他吃不吃,或者干脆以不能吃这餐饭作为惩罚,都是可以的。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作为家长也做过这样的事情,结果是搞得大家没有了吃饭的心情。事后想一想,你这样打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吃饭吗,让孩子健康一点,快乐一点,结果却是闹得都不开心,还不利于健康。因此,作为家长,要反思一下,打孩子的理由是不是站得住脚,打了以后,会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用打巴掌来作为惩戒,我是非常反感的。惩戒与打巴掌应该是二码事情。打巴掌涉及的是人格侮辱,特别对小孩子的心理会留下严重的阴影,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千万记住,当你的孩子调皮捣蛋,或者犯了错误,都不能打巴掌。或许打打手心、打打屁股就能够达到给孩子一个教训的目的。

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是小皇帝,小霸王,一家几口围着孩子转,孩子要东不能往西,孩子要月亮也要去买来。这样的家庭,打孩子恐怕是天方夜谭。但是,没有规矩的孩子是会有人格缺失的。当他(她)踏上社会的时候,没有人会像家长那样的呵护,这时候的孩子,就会需要补上生活残酷的一面,对心理上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国际不打小孩日”的设立的目的应该是倡导人们尊重小孩子的人格,拒绝暴力。我是

非常支持的。但凡事都不要走极端,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也是会害了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