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考研心得

考研心得(北大中国哲学)<转>

答应过不少一同考哲学的朋友说五月份会写一个自己考北大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也算是为以后考的朋友提供一个参考,毕竟去年考前,很多师兄和研友也给了我许多的建议和帮

助。

首先说一下个人情况,我本科并非哲学专业,也不是北大的学生,这次考北大中国哲学,算是“双跨”,准备的时间从去年x月某日开始,大约持续了五个月,大家在阅读帖子的时候,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加以体会。而最后的考试成绩专业课平均分过了130,这点论坛里许多的朋友也知道。所以我想我的复习方法和思路中,或许有和北大哲学研究生入

学考试相符合的地方。

下面说一下复习的主要情况,我大致看了一下我的考研备忘录,专业课总共是过了7

轮,后面几轮我就不说了,关键打根基做笔记是8、9、10三个月。

当时我还不知道其中的门路,结果一直到11月份,我还是按那个书目来复习,结果在西方哲学现代部分等不需要准备的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提醒大家,在考研信息

的收集上,一定要作到十分的准确。

下面我大体列一下我第一、二轮复习时选用的书目。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这书大家普遍用新版的,我也推

荐新版的)

中国哲学史(1-4册) 任继愈 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哲学史 张文儒 郭建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智慧 向世陵 人大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明理学 陈来

理学范畴体系 蒙培元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新编 苗力田

西方哲学史(复旦版)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刘放桐 人民出版社(这书也有新版的)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象学运动 施皮格伯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史 梯利 商务印书馆 (增补修订版)

西方哲学史 罗素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大辞典 冯契

以上是凭记忆写的大概,下面具体的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取舍的原因。

首先在中国哲学参考书的选择上,北大哲学系自己编写的那本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本,这点已经被许多研友所认可,希望大家在复习的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本教材。而任继愈或者肖捷夫的哲学史,大家可以作为北大版的补充,毕竟人家北大的就一本,任老的有四本,肯定要详尽一些的,而且有一些知识点和人物任老的书里写的稍为多一些,时间允许并且希望取得高分,同时又老是对自己没信心的朋友,可以花一定的力气去读任老的四

本,但最好以北大版为核心。这个主次关系一定要明确。

至于我没有选择的中国哲学资料选辑,有我个人的原因,因为我曾经花过不少时间去读四书五经诸子等等,所以自己感觉还好,而且我复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宽余,所以放弃了这本。另外,北大版的教材中已经有了不少的原文,大家对这些原文一定要好好掌握。就我个人的感受,纯粹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北大版的原文已经差不多够了,当然如果大家时

间比较宽裕,而且希望研究的更加深入一些,那去读读原文一定是好的。

而中国哲学的现代部分,尽管理论上是要考的,但实际看来,考到的概率比较低,据说只是在某年考到过冯友兰的一个知识点。所以时间比较紧张的朋友,可以考虑放弃这部分,但时间宽裕的朋友,可以翻一翻,毕竟人家没说不考。而如果要考,最可能考冯有兰、

熊十力、金岳霖三位先生,其他的我感觉可能性不大。

大家可以注意到,北大陈来老师的宋明理学是参考书中没有的,但当时一个师兄曾经告诉我,这本书是他们考试时非常强调的。现在我也可以理解,毕竟理学是中国哲学中的重点,而北大版在一些方面论述的不够详尽。比如曾经考过的“孔颜乐处”和“程颐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 两题,北大版教材中说的不是很多,但陈来的宋明理学中都有独立的小标题来阐释。而且理学的不少范畴比较复杂,区分也不是很明显,陈来老师的这本书,在阐释上做的很不错,读一读可以加深理解,加之陈来老师现在是北大中国哲学教研室的

老师,所以(以下省略五百字)。

至于蒙培元的理学范畴体系,这本书读的人相对较少,这是我大二时老师让我替他讲朱子哲学时使用过的一本书。蒙老师本身是现在做宋明理学比较突出的一个学者。他的这本书和陈来的宋明理学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陈来是以人为纲,而蒙的书是以范畴为线索,对于理气等几十个核心的理学范畴,往往就其因循沿革阐释的比较清楚集中。大家可以对

比着陈来的书看。当然时间不够的也可以不看。

而中国哲学智慧,我的一个老师是其中的作者之一,所以当时他给我们上课就是使用这本教材,我不向大家推荐,毕竟北大没有列它为参考书,而且这本书也确实写的简易了些。当时我看的时候也是出于休息,而且一些问题这本书换了一个角度来描述,读了可以加深印象和理解。这么说的意思是,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不见得要盯住那些教材,有时候休息的时候,翻翻一些简易的哲学简史,里面或许有那么一两句话,就能加深你对某个哲

学家或者范畴的理解,至于这样的书的选择,可以随意些。

最后要强调的一本书可能很多人都不认同,就是中国哲学大辞典。当然,这本书并不容易找,我自己也是托的旧书商才给找到。推荐这样一本大砖头,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是费力不讨好,对应试不见得有效果。但考过北大的朋友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北大的试题有相

当一部分比较偏,而作为一本大辞典,搜罗的词条自然比较广,我对比过以前的一些试题,比如“五德终始说”“天爵”“三理”等等,教材都不是很重视,而在辞典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词条。就我自己的使用来看,可能我从小就有读辞典的习惯,所以这本书用起来很顺手,前后大约看过四遍,状态最好的时候,大约能有四五百条的词条我能大体背诵下来,因为里面最核心的词条我都摘录到我的笔记里,所以读的次数可能更多一些。能借到这本书的朋友,可以看看后面的一个索引,即使不完全看这本辞典,也可以借后面上千个词条来检验自己复习的全面性,如果里面大体的词条能说个大概,那说明复习的比较全面了,如果看到基本或者大半不清楚,就要加快进度和调整复习范围了。但这本书确实不容易找,我后来三月份的时候,才替一个安徽研友找到第二本,而且里面有800页,复印起

来又不太方便,所以一般的朋友可以考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来代替。

下面说说西方哲学部分,一开始我并不清楚报考中国哲学方向的考生并不需要考现代西方哲学,所以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当然如果从学习的角度而不是应试来看,收获还是很多

的。

先说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尽管很多人对其学术价值有看法,但从应试的角度看,非常重要,而且赵老师现在是北大的系主任,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而且这书有一个比较好的优点,就是小标题,大家复习的时候可以按这些小标题进行掌握。但这本书也有不足,就是太过简略。前边古希腊部分的还好,到了后边德国古典哲学,就明显不够了,所以这时候大家要正确找别的哲学史著作来加以补充。当然,如果从应试的角度看,这个补充的范围也不需要太广。以黑格尔哲学为例,历年的考题中,直接考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某一大块的概率不高,倒是屡屡考到黑格尔哲学的几个特点。毕竟从应试的角度看,

黑格尔哲学体系不太方便出题目。

至于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本,今年的考题虽然不能很好的体现这本书在复习中的作用,但我曾经问过靳希平老师,他就非常强调在复习的时候要抓紧这本书。但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一些哲学命题的阐述,可能一些教材的思路和原著有所区别,大家就要多进行补充和综合了。这书可能一般的书店都不见得有,北京倒是在个别小书店里能见到,现在开始准备复习,时间还是比较宽裕,大家最好能抽空好好研究一下这

些原著选读,这对大家以后入学也有好处。

苗力田老师的西方哲学史新编是我当时针对赵版的不足而读的,在国内学者写的西哲史中,苗老师本身的学问根基恐怕是最深厚的,这是我当时选择这本并不在北大范围内的参考书的主要原因。而西方哲学史(复旦版)很多人可能觉得有一些“政治”色彩,所以并不重视。而这本书有他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很多哲学问题,或许在别的书里阐释的很晦涩,但这本书里就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说明问题,尤其是其现代部分。当然,这本书

里对某某哲学家的评价和生平,大家可以不用费时去看。

至于刘放桐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个人觉得远比赵老师那本好。实际上我在复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时候,就是赵版、复旦版和刘版同时比对进行的。因为中哲方向并不考现代西

方哲学,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剃利罗素等人的哲学史,从应试的角度,并不是很突出,但可以考虑作为补充。而我买西方哲学大辞典,其用意其实和反复阅读中国哲学大辞典一样,就是图个全,而且一些词条解释的很权威和简明,但这本西方哲学大辞典,使用起来并不如中国哲学大辞典好,

至少从应试看来是如此。所以大家可以另外选择别的西方哲学大辞典。

下面提一下历年试卷的问题,建议大家尽自己所能去收集三年以上的试题,这个对一些尤其是考过两次的朋友来说,不是很难。一定要仔细分析。比如大家看中国哲学的考题,就会发现每年的试题分布是有一些特点的。比如几乎每年都会考一道佛教的题目,而佛教可以出题的时期又只有两个时期,人也是那么几个反复考过的,如果大家把那么几个点掌

握了,就能确保这个分数了。相应的,其他的也是这个道理。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就是教材要看几遍。其实教材是不好按遍数来计算的,有时候你复习的第一轮就能看几遍,或者你可能某一个章节看了好几遍。但一位师兄曾经告诉我,哲学复习必须超过五轮。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尤其是前三轮,一定要十分的扎实。 同时,北大和其他学校哲学系入学考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北大喜欢出偏题,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他们的考察面比较广,大家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不要轻易放弃某一块,

尤其在时间允许的时候。这点只要大家看到往年的试题,就能很深刻的体会到。 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总结和比较,这点在中国哲学的复习中尤其突出

 

第二篇:考研心得

六战中科院告捷 回首我的非典型跨考血泪史

这是一段值得记录的艰苦经历,我曾经犯过很多错误,但幸运的是我已经一一弥补了,唯一遗憾的是,那逝去的岁月去而不返。我写下这篇东西,并非为了后来人的效仿,不要重复我的错误,借鉴积极的东西,毕竟每个成功的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

我生于19xx年,北京人,本科是一所北京的二本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报考的中科院京区W所,前后总共6次考研,从20xx年高考失利到20xx年考研告捷,真是十年一轮回啊。

由于高中的狂妄,高考仅填报了北大一个志愿,直接导致日后多年陷入尴尬境地,可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那个时候不如现在拥有顽强的意志,进入大学后几乎破罐破摔,索性大一的课程还比较简单,出于好奇心学的还不错,高数、英语、C语言神马的还能考个高分,转折点在xx年的非典,那半年几乎没怎么学,天天玩,结果挂科无数,即使没挂的也是勉强及格,这其中就有线数和概率。由于大二一些基础课学的糟糕,大三学的很吃力,再加上老师讲的也不深入,基本丧失对专业的兴趣。那个时候整天泡在图书馆看一些跟专业不沾边的东西,像尼采的《查尔图斯特拉如是说》、黑格尔的《小逻辑学》、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海森堡的《物理学和哲学》、朱光潜的《美学》等等,现在想想,有点塞翁失马的味道。大三考过一次托福,考了600+,当时一个月背了9000词,每周睡9个小时,这个经历让我开始了解自己还有很大的潜力。虽然大四开始认真了,但之前欠的帐太多,最终没能按时毕业,延长学制一年,就是传说中的“大五”。大五(05-xx年)只有4学分要修,开始考虑今后的打算,找了家公司实习,考个网络工程师的认证。

xx年x月是人生比较重要的一段时间,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月初偶然看了两本书,一本是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一本是诺尔蒂的《光速思考》,前者让我对量子世界充满了好奇,后者则是让我第一次知道量子计算机这个当时感觉巨牛逼的概念。月底找了份家教工作,高二物理,我找出尘封已久的大学物理备课,惊讶的是,居然可以废寝忘食的看了两天。当下决定,考物理专业研究生。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学挂科过多,未授予学士学位,这又是一个大坑,当时却未意识到。

05-xx年,该年考试几乎裸考,考的北大量子光学,总分155分,普物10分。

开始狂补专业课,先在北大旁听了电磁学和数学物理方法,所以后来教材用的都是北大的书,普物用的是赵凯华的,数理方法用的是吴崇试的,很幸运数理方法就是吴老本人教的,讲的是相当明白,所以我当时基础打得不错。当然我深知仅看指定教材是不够的,后来又看了王竹溪的《特殊函数概论》、希尔伯特&柯朗的《数理方法》,印象又加深许多,这

都是后话。这一年北大还是比较宽松的,课程也比较透明,转过年就不行了,可能是蹭课的人太多了。

06-xx年,考中科院W所理论物理专业量子信息方向,总分290+刚过国家线,差复试线20分左右。

当时耍了个鸡贼,在没经过任何调查之前,想当然觉得牛人都考北大清华,考中科院的会比较少,生源也差些,竞争起来自身劣势没那么大,而且该所考的两门专业是高数和量子,认为更容易复习(当时认为普物很琐碎),结果就报了中科院W所,从此就基本没变过,经历也就开始悲催。无法去北大蹭听,只能自学了,这个过程就痛苦了,一方面因为原本就不是物理专业出身,大学物理也没怎么学,什么四大力学,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另一方面,我周围一个考研的都没有,别说专业知识、连个交流心得的都没有,怎一个寂寞了得。既然考量子,就从量子力学开始,一学就傻了,概率线数不行啊,所以还是先补数学。两个月拿下两科,看了3个月量子就考试去了,记得当时考了99,也算凑合了,但我清楚差远了。

顺便一提的是,我考研这几年,从未参加任何辅导班,我觉得研究生需要非常强的自学能力,应当不断培养。我都是自己看书,自己做笔记,再根据自己的笔记复习。

07-xx年,总分350,比复试线低了8分。

水涨船高。这一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考研不是分数说了算的,是排名,即是说跟你竞争这群人水平怎么样。你强,别人更强,你还是没戏。所以我发誓一定要超越自己的对手,想要比别人分高,唯一有把握的就是满分。因此之后复习开始以满分为目标准备,这个强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单准备高数,我没用一般的高数题集,我用的《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题集》,教材是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和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教程》。因为我发现当年考试最后一道题(我没做出来)是《微积分教程》中的一个定理:克拉默判别法。这是一般教材不讲的。如果想拿满分,不允许不会。

08-xx年,总分370+,参加复试,淘汰;调剂到研究生院,再淘汰,然后拒绝调剂。 因为固体物理没有细学,复试基本被问懵了,一下搞的相当紧张,结果连量子的问题都答错了,复试就这么憋屈的完蛋了。说实话,很感谢当时联系的那个导师,帮我圆了几次场,还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帮我调整心态,只可惜前面答的太糟糕了。

另一件事就是学位问题,因为没有学位,复试报到的时候招生办的老师死活不让我复试,后来我只好把自身的经历啊,对学物理的渴望啊,什么的说了一大堆,最后招生办的老师开了个会,同意破格让我复试,遗憾的是,我没抓住机会。没实力,神马都是浮云啊。

当时我也有怨天尤人,甚至认为所里搞地域歧视,据我所知所里无论导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北京人。不过冷静下来想想,自己还真是不够格。幸运的是,一块儿复试的几个山东哥们儿,人都很好,我们聊了一宿,甚是投缘。一个调到合肥物质院,一个调到兰州近物所,一个留所,一直保持联系。他们后来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当然,破格仅此一次,没学位的话来年就不能考了。我只好回原校补学位。由于已超过年限,到底是母校,最后又破格批准我补学位,一个条件:一年内将所有挂过的43学分课程必须都修够80分。

09-xx年,总分360+,中科院L所理论物理专业,比复试线低了2分。

这一年主要以补学位为主,考研只是为了保持状态,L所每年只招5、6个,号称是全国物理专业最难考的地界儿,最后只留了一个半月复习,没考上也很正常,而且我觉得对考试科目掌握的可以了,来年准备可以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毕竟本科的那些课程忘的差不多了,而且老师也不给开小灶,幸好锻炼了几年的自学能力派上用场了,虽然艰苦,但最后基本都过90了。学位顺利拿到,心里一下就通透了。

10-xx年,总分350+,被录取。

这一年,根据之前复试的经验,采取了不同的复习方式。英语年年背词年年忘,每年都要重背,我决定采取最麻烦的方式复习:写作。过一遍单词后,以阅读真题为模板练习写作,长难句是吧,不但要看懂还要会写。先把阅读分类,找两篇结构和类型差不多的,先分析一篇(像高中语文那样,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层次结构,闪光句型,修辞手法,意境体会之类的),制作出模板,再用这个模板套第二篇的内容,写完后跟第二篇对比,修改模板。然后每个类型的文章总结出两三套模板,练熟,考前一个月再找一些流行话题自己去写。考研根本不在话下,这种方法虽然麻烦费神,但是单词、阅读、完型和写作同时都在练习,个人认为效率很高。高数采取更高的要求,不仅题要会,而且有些证明题尽可能记住,以便考试时可以直接当定理使用。政治每年都不怎么重视,我只看马哲、政经、毛概(邓论大多可以推出来所以基本不背),然后找张纸画一张系统框图,把所有关联知识用连线标出来,采用推理式记忆,这样只背一两个概念能串出来一大串儿,考前一个月找几套卷子模拟一下;政治一直都在60+,就没改方法。

专业课我一开始就按复试准备的,公式推导、定理证明必须熟。每个公式的物理意义要清晰,同政治一样,画系统框图,把有关联的知识点(可能不属于一本书)分成专题细细研磨。阅读大量名著,我看玻恩的《光学原理》,用的电动力学的方法,光学的知识,涉及固体物理,这种综合的讲解是国内教材做不到的。量子是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喀兴林的《高等量子力学》和苏汝铿的量子力学视频搭配着看,取长补短,使物理图像越来越清晰。固体物理是黄昆的、山大的和基泰尔的《固体导论》(超导和磁性没看)。又找了本大学物理实验(清华的),把所有实验看一遍,主要看实验方法和如何用实验验证理论。而且还要发散思维,偶尔会突发奇想想出一些奇怪的物理模型,大多数得被自己论证推翻了。当时自己推出了一个公式,特高兴,后来发现居然是斯特林公式,100多年前人就推出来了,

后来想想能独立推出来也还不错。反正自己得勤想,要大胆尝试。最后考试的分数不是很高,因为今年已经不追求这个了,但是我可以说跟那些名校物理系出身的优秀学生比,我也不会逊色多少了。

考前一个月,心态调整的很好,去年x月上网看帖忽然对电子琴很感兴趣,就买了架琴,每天练一两个小时,放松放松,结果还挺上瘾,有时候看看美剧什么的。记得以前考研前一晚总是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今年睡觉的时候默念琴谱,一首《天鹅湖》没念完就睡着了,第二天精神饱满的去考试了。复试准备也比较充分,听力用VOA练的,口语写了四五篇稿子(每篇写个三四百吧),先念几遍,再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和肢体语言,每天一个小时左右,效果还不错。专业知识没什么麻烦,之前整理过,睡觉前看看就OK。

复试的时候,一路平趟,问什么会什么,即使问了一些量子信息的基础知识,我也能答出来。当时可能是口语答得比较好,考官一直用英语问(包括专业课问题),直到最后有些术语我不会,才改中文问答。

复试后我就觉得有戏,碍于诸多不利因素:二本、大龄、大五、后补学位、跨专业,心里还是很忐忑,直到第二天导师电话通知我已被录取过去见个面,我才如释重负。自此,六年的奋战告一段落。

有几件事想说说

1. 国家图书馆。自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数字馆xx年开馆以来,我相信我是该馆的直接受益人,无论借书还是自习都很不错。这个,我得感谢国家罢。有机会来北京的研友或正在北京读书朋友可以抽空参观一下。开馆时间是9:00-21:00,好像是#b@2免费。

2. 海淀区大学半日游。有一年(忘了哪年)暑假去自习,溜溜转了大半圈才找着自习室。先去的清华(好像是办什么班不许闲杂人等进入),北大拆楼装修,中科院封楼,人大、北理工要学生证,北外没地儿,民院和央财也装修,北交大没有开水房,北邮不让进,最后在北师大找个地方落脚。这一刻,我觉得自己作为北京人还是很幸运的,守着周围八大学院。

3. 第二母校:中央财经大学。我在这里自习了五年,看着大一的小mm成长到研一,每天操场跑圈看美女,每个月去电影社看场电影,被美女邀请去英语角丢人现眼,一到假期满屋考研和考注会的,好多美女,有时候还有黑丝。有时候让我觉得考研也不是很枯燥。

4. 660路公交车。这是我人生的公交车,我家、央财、我本科的大学、中科院、甚至我的档案所在地都在这路车的沿途,这是一条贯穿我人生的公交车。最重要的是,到哪都4毛。

后记:

1.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和精准的预测。前者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后者未必。预测需要优秀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分析能力,分析之后在做事效率会更高。计划制定出来必须执行,但是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修正。合理安排时间并非要每天排的很满,效率第一。

2. 学习状态源于兴趣,兴趣源于成就感。每过一段时间要反省自己是否进步了,不要急躁。反复做一件事很容易乏味,需要成就感支撑我们的考研生活。就像背单词,不要一个月只背单词,之间插点什么去做。我背单词之余就玩魔方,开始要4分钟,没几天就有进步,一个月下来突破2分半,很有成就感,背单词也没觉得枯燥了。

3. 合理利用周围的资源。我承认作为北京人,周围资源很丰富。但是资源再多不用就等于无,请发掘自己周边的资源,尽可能使用它们,不要把自己禁锢在那个有限的空间中。尽管考研的计划很忙,请抽空逛逛公园、看看动漫或美剧,也许你会有新的灵感。

4. 不要怨天尤人,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不要怨不公平,从有生物开始不公平就出现了,它不是社会现象而是自然现象,为什么肉食动物就要站在食物链顶端,因为它生来就是这样,就像有人生下来他爸就是。考研的目的是让自己更出色,尽可能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5. 人在20岁之前唯一做的事就是给自己挖坑。有人挖的深,有人挖的浅。然后就会在某个时刻掉在自己挖的坑里。挖的浅的随随便便就填上继续前行。挖的深的,有人就赖在坑不出来了;有人爬出来走着走着又会掉进去,反反复复;真正的智者是那些爬出来把坑填上、以后不再乱挖坑的人。站起来就不要给自己摔倒的机会。

每个考研的人,都是希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敢于挑战自我,不畏自己的劣势,甚至绝境逢生,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勇敢的心。考研路上没有失败者。在此,谨向所有考研学子致敬!祝各位梦想成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