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总结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

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工作总结

根据《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切实做好四项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和县创先办《关于领导干部点评创先争优工作的通知》精神,城关镇党委积极行动,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点评工作迅速展开。截止3月x日,全镇15个支部,接受点评15个,点评率100%;党员627人,接受点评598人,占党员总数95%。现将创先争优领导点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点评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为确保领导点评工作迅速开展,镇党委在及时传达县上相关文件的同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全镇领导点评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对因人事变动,产生的指导检查组领导空缺,及时进行了调整充实,保证全镇15个支部点评工作的全面落实。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亲自深入联系点开展点评,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带动点评工作深入开展。全镇15个支部 598名党员都接受了点评,确保了点评工作的全面覆盖。

(二)突出主题,明确内容

点评中,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突出县委、县政府“跨越永登、融入中心,放大优势、组团崛起,城乡一体、全面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和镇上“强本固基筑堡垒,勇争一流当先锋”的活动主题,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 产 党员为重点,将履行职责、兑现承诺、发挥作用情况作为主要内容。

对基层党组织的点评,重点围绕各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党员公开承诺,履行管党职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不足以及努力方向进行。 对党员的点评,重点围绕参加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立足本职工作争优秀,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进行。做到实事求是肯定成绩,客观公正指出问题,一分为二分析原因,切实可行指出努力方向。

(三)创新方式,确保实效

镇党委积极创新点评载体和点评方式,用活点评形

式,努力做到了点评范围“广”、点评内容“准”、点评效果“实”。一是在点评方法上,积极推进领导干部对联系点的点评、各级党组织逐级点评、党组织书记对党员点评,同时还积极推进支部互评、党员交叉互评、群众对党员民主评议等点评形式,形成纵向有点、横向有面的拉网式点评的深入局面;二是在点评形式上,采取组织会议集中点评、个别谈话重点点评、工作现场即时点评、结合实际随机点评等方式进行,确保点评无遗漏。特别针对离退休党员、年老体弱党员、流动党员等点评难点,各级党组织灵活采取电话点评、邮件点评等方式,传递党组织的问候和关怀。三是在点评重点上,我们切实按照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学校、“两新”组织各类党支部的实际,明确不同的点评内容。农村支部侧重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推广情况列入点评内容,社区支部将“三有一化”落实情况列入点评内容中,机关单位支部将“三争创一提高”列入点评内容,中心小学支部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列入点评内容,企业党组织将“双推一培”活动列入点评内容。四是在点评目标上,将点评工作与党员“正在干”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公开承诺“回头

看”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把创先争优体现到日常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有效地防止了创先争优活动和中心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使点评工作更加客观公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易于党员接受和参与。

(四)注重总结,积极整改

点评结束后,全镇15个支部及时认真填写了《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表》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表》,对点评工作进行整理归档,根据领导点评意见,建立领导点评档案,及时上报了点评工作总结。同时对点评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作了通报,确保点评质量。对领导提出的点评意见,找出的问题,6个指导检查组及所联系支部和党员认真开展研究讨论,深入剖析问题成因,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力争将整改工作落实到位,以卓有成效的点评工作,带动全镇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项工作上台阶。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领导点评活动,加强了上下级党组织之间、党员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得到切实增强。通过领导点

评,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不断增强。党组织不断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与指导,使创先争优活动与重点工作、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二是基层党员的思想觉悟得到整体提升。通过点评工作,鼓励了先进,激发了后进,促进了党员工作作风的转变,尤其是争当“五带头”优秀共 产 党活动的开展,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激发了党员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积极性。

三是促进了各项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点评,督促支部和党员践行公开承诺,立足自身职责和岗位特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项承诺得到积极落实,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和落实。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我镇的领导点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个别单位对点评工作重视不够,工作进展不平衡;二是点评方式灵活性不够,指导性不强。下一步,我镇要在重点上再突出,载体上再创新,措施上再加强,将日常点评与定期点评结合起来,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点评,不断推进我镇创先争优活动向深入开展。

 

第二篇:点评总结

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权威参考文献,抽查100份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

一、 方法与结果

按1: 1:1的比率随机抽查急诊,儿科,普通处方共100份处方。并将相关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详细结果见附表)。统计结果如下:用药品种总数为336种,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55,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54 ,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的总数为49种,合理处方的总数 为11 张。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3.4,抗菌药使用百分率55%,注射剂使用百分率54%,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品种的百分率14.60%,合理处方百分率为 11%。

二、书写不规范处方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处方管理办法》第六条、第十四条和第十七条等相关规定,处方应当书写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1、前记书写不规范

1.1前记内容书写不规范或者书写不完整,如,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 有的处方诊断只写“开药”甚至空缺。

2、正文内容书写不规范

2.1滥用商品名。如:猴头菌素提取物颗粒写成“胃保”;克拉霉素分散片写成“百红优”;胶体果胶铋写成“维敏”,头孢哌酮舒巴坦写“先捷”、“玲兰欣”;“头孢克洛缓释片”写成“新达罗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写“贵喜”、“健力能”;头孢呋辛钠写成“达力新”等。

2.2 通用名书写不正确,大量使用别名。如二甲双胍片写成:“两甲双胍片”; 氨甲苯酸写成“止血芳酸”、“PAMBA”(正确英文写法为Aminomethylbenzoic Acid);地西泮写成“安定”;利巴韦林写成“病毒唑”;甲硫咪唑写成“地巴唑”等。

2.3处方正文的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带回家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有的甚至用法用量没有注明。处方剂量无正当理由超过7天用量,医师未注明原因。

三、 常见不合理处方分析

根据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xx〕28)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用药不适宜处方:(一)适应证不适宜的;(二)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三)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四)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五)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六)联合用药不适宜的;(七)重复给药的;(八)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九)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

超常处方:1.无适应证用药;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3.1 联合用药不适宜(相互作用影响疗效)

患者:男,年龄;42岁,临床诊断:贫血。

处方:泮托拉唑肠溶片 40mg*7片*4盒

用法:每次1片,每天一次,口服

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 5盒

用法:一次4片,一日三次,口服

维生素B1 10mg*2瓶

用法:一次一片,每日三次,口服

维生素B12 25ug*2瓶

用法:一次一片,每日三次,口服

分析:消化性溃疡和(或)并发出血的患者常有缺铁性贫血,临床上除需应用强效抑酸剂(如PPI)外,常同时应用补铁药以纠正贫血。铁剂主要以亚铁离子形式在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被吸收,胃酸可增加铁剂溶解度,有助于铁的吸收。该处方长期应用抑酸剂(28天剂量)减少胃酸分泌,两者合用会降低治疗效果。对于这类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铋剂代替PPI。

3.2、用法、用量不适宜(溶媒选用不恰当)

患者 女 ,年龄 16岁 。 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

处方:注射用青霉素钠 400万单位 × 2 支 + 0.9%氯化钠注射液 100ml (皮试阴性)。

用法:800万单位 静脉滴注 2次/日连用7天(带回家用)

分析:1 青霉素钠盐的水溶液不稳定,在常温下可降解成含有青霉噻唑基的抗原决定簇,应现配现用,以在当天用完为宜。患者带青霉素注射剂回家用,一旦出现不良反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2《新编药物学》17版推荐青霉素(钠盐)输液用的浓度为1-4万单位/ml,而该处方的青霉素度为8万单位/ml。患者大量静脉滴注高渗溶液,可引起红细胞内水分渗出而发生细胞萎缩。

3.3、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未注意药物辅料间相互作用)

患者 男 ,年龄 20岁 。临床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1.0g×2支+0.9%氯化钠注射液 500ml ;用法:2.0g,一天二次,静脉滴注。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 100ml×1瓶;用法:每次10ml ,每天三次,口服。

分析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其组分为:每10ml中含甘草流浸膏1.2ml、复方樟脑酊1.8ml、甘油1.2ml、愈创木酚甘油醚0.05g、浓氨水及水适量。《药剂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6页记载: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头孢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含乙醇的制剂联用,易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3.4 给药途径不适宜(超说明书用药)

患者:女,年龄:24岁,临床诊断:不孕

处方: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5mg×2支

庆大霉注射液 8万单位×2支

氯化钠注射液 90mg:10ml ×2支

用法 :通液用

分析 不孕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未妊娠者,其常见发病机制为输卵管堵塞,该患者无抗菌药物使用指针。另庆大霉素具有不可逆的耳毒性和可逆性的肾、神经毒性,建议避免使用。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第十四条 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药品说明书包含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用以指导安全、合理使用药品。该处方注射剂外用,为超说明书用药,在无其他规定的情况下,药品说明书是临床用药参考的唯一法定依据,必须遵守。

3.5 、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

患者:男,年龄:40岁,临床诊断:皮炎。

处方: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 5mg×18粒×一盒

用法:1# pro Qd

盐酸依匹斯汀胶囊 10mg×一盒

用法:1# pro Qd

糠酸莫米松乳膏 10g

用法:患处局部外用,每日一次

分析 左西替利嗪为选择性H1受体阻断剂,成人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0.9小时后达峰,半衰期约为7.9+1.9小时。依匹斯汀对H1受体、 5-羟色胺、白三烯等有抑制作用。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1.9小时后达峰,半衰期约为9小时。两者竞争性作用于H1受体,体内ADME过程无显著性差异,两者联用,同时作用于H1受体,根据受体理论,药效降低,毒性反应增加,无特殊情况应避免2者联用。

3.6、用法不适宜(未考虑PD/PK原理)

患者:男,年龄:8岁,临床诊断:细菌性肺炎

处方:注射用头孢硫脒 1.g×8支

氯化钠注射液 2.25g:250ml ×4袋

用法:2.0g ivgtt Qd 连用4天

分析 头孢硫脒为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其PD/PK特征符合T>MIC,为时间依赖型药物。其药效评价指标为药物浓度维持在病原菌的MIC以上对病原菌的清除最关键,最适宜抗菌浓度为MIC的2-4倍。头孢硫脒半衰期为1.5小时左右,静滴5个半衰期7.5小时后,理论血药浓度降低90%以上。故应一天多次给药,才能达到长效杀菌的目的。盲目加大药物剂量,对药物效应影响不大。

总结

处方点评与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是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医院定级、评审、评价的重要指标,积极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是为我院创三级医院做好前瞻性工作。通过逐步开展处方点评,努力将处方点评与促进合理用药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是促进医疗机构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医疗管理能力持续改进的重要工作。在院内积极开展处方点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是保证医疗安全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第三篇:项目总监的方法论总结——点评

项目总监的方法论总结——点评

在MSN项目管理群里,一位很资深的IT工作人员推荐她的博客,我粗看了一下确实不错,准备每篇阅读一下,当然也希望通过点评一下来提高一下自己

原文地址:http://blog.违规广告/user2/50754/archives/20xx/37097.html

公司最近一下签了好几个软件项目的单子,销售额得上千万了吧?本是好事,可是公司以前从没有同时做这么多项目,这种信息化项目,周期较长,客户都是大型国有企业,不好伺候。作为项目总监,管理着所有的项目和产品线,每天堆积到我这里的问题层出不穷,搞得焦头烂额。蓦然回顾,才发觉自己和以前做CMMI顾问(做了4年半啊)时宣讲的那些好的做法相距甚远,自我反省并用通俗的语言提炼了一下,以期提高工作效率。

--上千万的单子

--首先需要需要对单子进行分类,大单还是小单;单子复杂难易程度如何?是新技术新业务还是基于已有的项目;单子的优先级如何

--上千万的单子如果单纯安装人月/人收入去评估,需要多少研发人员,是否能够交叉平行,研发人员是否能够相互渗透到不同项目中。

--给每个项目制定相关人力、时间、成本计划。

1.做事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原则不确定,无法谈下面的。唉,这个“生产管理的项目”为什么一开始不说好可以不以现有的产品为基础呢,白白各个部门扯皮了那么久!

--同意,但这个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之前的分析基础上的,基于产品看似很简单,但也会面临很多问题,以部分为基础能否兼容?是否面临集成问题?

2.做事要有计划;计划,计划,项目组自成立以来,似乎天天做计划,可是到现在团队没有团队的计划,个人没有个人的计划。

--作为项目经理要有项目计划,作为研发人员也要有周计划,但是作为项目总监需要对每个项目的进展、问题、过程、风险有所评估,项目总监只需要看到项目经理的计划即可。

3.为要做的事配备合适的资源;是“合适”的而不是“足够”的。为什么项目经理都认为公司一定要给你配备最强的人呢,给你配最强的了,别的项目咋办呢?

--这个非常赞同。但前提是项目总监得了解自己的项目经理,他的业务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性格等等,把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和挖掘他的潜力。

4.给参与做事的人分配责任和权限;本公司的组织结构很特别,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都集中在一个部门-项目管理部,然后是软件设计部,开发部和测试部,最后还有个实施部,1个项目从头到尾,至少要经过销售、咨询、项目管理、软件设计部、开发部、测试部和实施部7个部门,责任和权限难免有定义不清楚的地方。

--总的感觉,分工过于细致了,不清楚公司规模公司状况,无法下定论;部门越多,相关利害关系就越大,对于小公司建议以项目组方式存在,但必要的监管部门是必要的。

5.培训人员;说来惭愧,我这个项目总监就没对项目经理做必要的培训,尤其是新来的项目经理,注意事项等等,项目经理管理着不是他下属的项目成员,经常整的鸡飞狗跳,我倒成了大保姆了,老要给人做思想工作。

--培训人员,个人认为应该上升到公司制度层面和绩效考核层面,但很遗憾,没有公司愿意去投入或是不

能持续下去;这一点外企做的很出色,让你能够感受到自身能够提高,而不是单纯的coding和工作。

6.对产出物进行配置管理,简单得说,就是保存工作成果并版本控制,保证需要时能找到、找对成果物。 --配置管理是CMM2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司应该加以重视的一块。配置管理在项目中通常只是给别人看的,实际上没多少人去重视。

--配置管理对于大型系统的研发管理和多版本的研发管理是很有益的!

--配置管理对于形成公司级的组织研发能力和知识库是很有帮助的!

7.识别谁是共利益者并拉其“下水”,一起做事。注意,首先就是“识别”,而不是恨不得把每个人都拖下水。有个咨询项目,10几万的小单,两个人做足矣,一遇到困难,就拖着别人一起干,最后拖下水的共有7人之多,整成了个烂摊子。

--区分相关利益者,关键的和非关键的,核心的和非核心的,参与的和公司领导。

8.确定了以上的原则和方法,要有人度量过程,即使是1个人的工作,也要做度量。只有度量了,才好监控。现在谁都爱说事情难做,凭什么呢?举例说,本人8个月内跟绩效考核相关的工作,仅方案就写了5稿,跟老板汇报了3次,跟CTO讨论了3次,跟HR总监讨论了4次,跟人事专员讨论了1次,跟各部门经理讨论了6次,跟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讨论了3次,每次讨论平均2小时/次,中间附带还做了2次培训....而且至今还没成果,有了这些数据,我说难做。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喜欢记录数据,这是至今为止我仍然还保持的以往的好习惯。

--度量是软件过程管理中一个比较高阶的阶段了,这个的确很难做,但是又不能不去做的事情

--我的看法是从简单入手,从代码的审核、质量着手对开发人员进行度量;从代码的测试bug数量、重要程度对测试人员进行度量;从项目的实施过程和计划相比对pm进行度量。

--首先度量,有了数据基础,才能做其他事情。

9.要找人来客观评价所做的效果;目前好像只有靠客户来检验成果,公司的QA形同虚设。

--多数情况下,QA也是不被重视的,测试作为QA中的重要环节,应该独立出来,但也会根据公司规模而定。

10.要让你的上级及时了解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这个“上级”如果在比较复杂的管理模式下,应该在一开始确定清楚,现在存在两种现象,或者只跟部门领导报告,项目经理不清楚,或者只跟项目领导汇报,部门领导不清楚。在压力巨大,貌似人人都完不成任务的情况下,只有求助以前的经验,去探讨一些“方法论”,“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项目总监需要根据项目经理的汇报并了解情况下向上级汇报进展和问题的,只有当压力和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才需要求助于上级寻找相应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其他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