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叙事研究

我的课堂我做主

(记一节很好的引导课)

初中历史教师不但要转播历史知识,还要善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人物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为社会服务,造褔人们。

最近我在讲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就很好地引导学生探讨本课中的两个著名人物——岳飞和秦桧,通过他们的行为来看他们的品德,然后再看他们的才华,最后再看对当时社会的贡献。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主题,就是人才定义论。当然在我自己心中早已有答案了,但如何让学生自己明白什么是人才,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只有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我再总结。就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轻轻地走到他们中去,参与他们的讨论,倾听他们的初衷与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突然生成问题值得我在此分析,一是王晴晴同学问我当时的岳飞是忠于某个人还是忠于某个国?这个问题我虽然有过接触,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过。于是我就随口对他说岳飞是愚忠,他的忠是忠于宋高宗赵构。但是课后我通过请教其他老师和查阅有关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总结。我又对岳飞有了重新认识:当时的岳飞并不全是愚忠,他也有自己的理想,也有爱民之心。只不过在处理与上级<宋高宗>的关系时显得过于刻意和呆板了,但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他个人之力虽有能力改变,但他不愿意也不想改变,因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对他的思想行为影响很大。所以后来我又向同学们纠正我原来的个人观点。二是有一个小组在讨论秦桧时,他们把秦桧批的一无是处。其实我需要做的是让他们充分讨论。当他们把秦桧批到一定程度时,他们自己就突然发现:总是找秦桧的缺点也不对啊!难道秦桧就没有一点闪光点吗?如果没有宋高宗怎么会这么器重他?于是他们又开始查阅资料和讨论秦桧到底有没有优点。通过重新查阅资料和讨论他们发现秦桧还有不少闪光点呢:曾经是北宋的新科进士南宋的宰相;秦体字的发明人(后来改为宋体字)。只不过后来民间及历史把他极度丑化了,因为中国人历来同情弱者而鄙视小人。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适时引导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课堂的最后十几分钟,我让每个讨论小组派一个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人才观及怎么样才能成为人才。他们充分发表见解后,在个别同学自由发表看法。这

样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了自己评判人才的是非观,但是有的人才观还不全面,有的还太理想化,有的甚至是不适宜的。这样我必须要对人才的定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人才就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简而言之人才就是学识技能能力加品德的人而我们社会上往往把专业知识强,技能高的人称之为人才;其实不然,最近几年利用电脑进行高科技犯罪的人,他们的智商可谓是很高,电脑专业知识可谓是很强,能力更是有的很。但是他们却把这些优点加以整合后去危害社会,侵犯别人正当的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可以肯定的说,这些不是人才而是坏才,因为他们唯一缺的是品德,丧失品德而谈才,他们不是真正的人才。

通过这节课的探讨与交流,使我个人及同学们都对人才观和如何成为人才找到了一条新途径。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把历史人物活动中的品德在学生中产生影响,使他们去效仿历史人物,特别是优秀历史人物活动中的高尚品德,达到历史教育以史为鉴的目的。

参赛作品:《我的课堂我做主》

姓名:刘新锋

电话号码:139xxxxxxxx

日期:20xx年x月x日

 

第二篇:初中历史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初中历史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不知不觉间培训就要结束了。回顾时间,不禁感慨万千。感谢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磨练,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见到了众多的专家。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主次、轻重把握不稳,导致在教学中面面俱到,为争取教学时间讲的过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我分析了一下个中原因,发现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于是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尴尬的空白,我不断地讲,这样做的后果是我讲的累,学生听的也累,事倍功半。还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历史知识水平学生,我没能制定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一来,基础好的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又相当吃力,不利于他们的长足进步。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曾尝试着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一开始误以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这样做的后果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自己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甚至于导致学生只

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我得到这样的经验教训:课堂活动中需要创造积极的氛围,但是千万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只懂罗列史实,不会深化,突出表现在对课本知识的挖掘程度不够深。 我在历史教学中也尝试着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历史课堂丰富多彩。我误以为历史材料越多越好,于是导致有时候课堂上仅仅是一些历史资料的堆砌。没有体系,没有系统,只是一盘散沙,甚至于我忽略了自己点拨指导者的身份,仅仅将大量的事实、材料、图片罗列。学生尽管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认识,但是至于正确与否却不得而知了。而教师忽略讲解的同时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自身认知的误区,对自已形成的错误看法没有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就无法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又将从何谈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因此,我认识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下岗”,反而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与论点之间的链条,如何挖掘材料内在的灵魂等都成为更高层次教师的必备条件。简单的理念讲解只会空泛,而简单的罗列材料只会使学生变得具体而缺乏深度。所以二者如何结合,比例如何,选取的时机等都成为我日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