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组合作总结

班级小组合作总结

黄岛第二实验小学 杨淑梅

按照学校的布置,我班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通过几个月的实施,总的来说,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将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实施的方法:

一.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

按照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进行分配,组成4人学习小组,成绩好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讲题、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排座位时按照同组就近原则,这样便于组长管理和讨论问题,每位组长人手一本记录本,记录组内学生每天的得分情况。学生准备记作业本,每天下午放学前组长检查组员作业是否记在本子上,然后组长签字,写完作业后家长核对每项作业是否完成,完成后家长签字。

二、增强小组合作的凝聚力

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大集体如此,小集体也一样。大集体是否团结上进与小集体是息息相关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都想方设法让小组活动起来。首先,订立了组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会因为老师的处罚而不满,因为这是他们自己订立的。其次,每节课让各科任老师在每节课根据学生的纪律以及是否专心听课评选出优秀合作小组,组员之间有了自律,出现问题在小组中解决,同时又可以互相帮助,班上的同学有了小组的荣誉感和羞耻感。每周在评选时,让每个小组来总结本组的进步和不足。

此外,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了解同学中的不良行为,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初步的成效:

一、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

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二、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就得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快,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三、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四、将学生日常行为纳入小组管理。对学生的安全、纪律、卫生、路队、两操、活动等常规实施小组合作管理,合作评价,小组内部学生之间既存在竞争又荣辱与共,达到生生互助、互察、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胆量增大了。很多原来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增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六、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小组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存在的问题:

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小组合作学习

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再如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如何优化;有些教育内容很难进行量化管理,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分寸是一个难题;量化过程中,操作细则的“粗”与“细”的问题,是一个难把握的东西;量化管理本身存在着把教育简单化、僵化的危险,必须辅之以细致的思想工作,两者怎样统一在教育过程之中,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

 

第二篇:班教小组总结11

班教小组总结

取消班主任,由几名班级任课教师与原班主任结成联盟,组成班级教育小组,共同管理班级。改变班主任个人负责制为教师集体负责制,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有效整合起来。

1、班教小组取代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中,一边是班主任权责无边界,精力体力严重透支;一边是任课教师“有心出力却无出师之名”,学生家长更是说不上话。这种班主任说了算的管理模式常常带来孤军奋战、矛盾频发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从20xx年起,镇江实验学校开始改革班级管理模式,开始班级教育小组管理方案的试运行 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任课教师、孩子甚至家长们的智慧和力量,三力合一,使班主任不再孤军奋战。做班主任的老师,几乎每一天都不敢离开班级,从早到晚操心。四、五十个学生和家长只能有一个人面对,有的家长每天打交道还不止一两次。到期末、升学的时候,更是忙碌,有点“苦不堪言”。但现在,学校在每个班级成立了班级教育小组,大家共同管理班级,老师再也不会像原来那样焦头烂额了。

每个班由原班主任和2 名任课教师为班级教育小组的核心成员, 5 名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为重要成员,整个小组共同承担班级的管理工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还愁班级不出色吗?”经过几个月的改革,全校20xx年级三十个班级已经全部由班级教育小组管理,每位教师必须参与一个班级教育小组。

班主任高度集、统管一切,导致了任课老师职责有限,只管教学。教、育分成两张皮。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任课教师、孩子甚至家长们的智慧和力量,三力合一,使班主任不再孤军奋战。同时理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用教师集体管理取代班主任个人管理,使教育资源达到有效配置,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2、管理机制从头改变

在刚开始的时候,小组内也发生过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事儿。任课教师说,我不拿班主任津贴,凭什么帮班主任干活?班主任说,原来一个人的工作现在要

几个人协商,更加麻烦了。“最为重要的还是责任问题,如果孩子出了事,责任到底算谁的?”有的老师如是说。

几番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班级教育小组的职责日渐明晰:组长有权分配、协调工作并负责最后的拍板。组员的工作主要被分为4 项——组织重大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担任值日班主任、对自己负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即使班级出现问题,小组成员也是共同承担责任。

全校每个班级教育小组的分工都各具特色。“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是班级教育小组独有的议事模式。学生结成小组,相互竞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小组成员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一个个教育方案就在这样的碰撞中产生。

为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学校将原来的学科组办公室打散,把几个教育小组的教师放在同一间办公室;一个年级几十位教师,组员间的组合搭配是件难事儿。如何将师资均衡地分配到班级?年级组在考虑教师的性格特点、性别比例、新老搭配、学科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全校教师进行科学分工。分组分好了,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除此之外,年级组还善于发现在做得比较好的班级组,帮他们总结成功经验,大力推广,为其他小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

3、由集权到分权带来的变化

从集权到分权的转变,使管理结构更丰富,管理效益更大。这种改革与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民主理想相一致,也将培养出更现代的未来公民。“班级是大家的,工作大家做”。改革改变了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从班主任到小组长,教师由单一的教育管理者变为智慧的策划引领者,由忙碌的执行者变为艺术的协调合作者,由集中的掌权者为明智的授权者。“舞台更大了,对工作自然更上心了。”

从任课教师到小组成员,教师不再仅仅是学科教学者,更是班级管理者;不再是等着组长布置工作,更多的是和大家商讨还可以做什么。每当班级有决策的时候,我们总是广泛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再将其反馈给老师,将老师的决策和同学们的意见结合起来,得出最佳方案,这样的民主让我们感觉更加平等,也更加真实。”

改革得到了许多认同。但也仍然面临问题:实行这个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自治获得发展,但是跟传统的班级管理的度怎么区分?过去是一个班主任管理一群孩子,现在是几个班主任管理一群孩子,会不会带来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几

个班主任都很负责,导致学生被管得更死。还有一种情况是几个班主任都觉得还有别人在负责,于是大家都不作为。我们认为,下一步学校还将继续探索,力求通过制度的设计使每个人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这份责任,定好自己的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