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困生辅导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海宁中学转化学困生

工作总结

近年来,关于如何转化学困生的研究已成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初三后,随着教材的加深,学生两级分化情况日趋严重,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成了初三毕业班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主动地发展,我校在转化学困生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学困生的数量,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做了一定的努力,总结如下:

我们认为,要转化学困生,必须对学困生进行归因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途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了解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学校教务处根据学生成绩列出学困生名单,并根据学困生资料建立了初三学生档案袋,记录了每位学困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及综合评价,根据成因归类,大致划分成态度类、行为类、习惯类、基础类等几类。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施以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帮助他们进步。

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中,我们特别重视他们好的方面和不断放大他们“闪光点”,注重对他们学习兴趣的保护。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大力开展成功教育,举行分层次的学科竞赛,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如此,获得成功的愉悦是他们转化的动力。 1

我们定期宣传学困生转化的成功案例,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热情,当困难学生看到原来与自己相仿的同学受到表扬时,心灵就会产生震动,激起自尊、自重、自强的欲望,从而走上不断争取成功的奋斗之路。

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思维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使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必要。学校要求教师关注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听课习惯,学习态度,督促教师检查学困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及时帮助辅导,抓住闪光点及时鼓励,给与肯定。同时,为了提供学困生较为科学的、适合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召开各班分层次的学生会议,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与希望。同时要求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每人定班,签定目标责任书,让学困生能结合学习实际,确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目标促任务,促使学习的进步。教务处坚持对学困生进行每周一次的学法指导活动,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分层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如果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一个理念化的终极目标,那么试图让每一类学生都得到发展无疑是我们首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分层活动的实践,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而分层活动是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充分拓展分层活动的途径,开展了分层次的学生会议(学校层面、年级层面、班级层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开展了分层次的学科竞赛,它鼓励了各层次学生的公平竞争,它的参 2

加对象不再局限于优等生,中差生都可以参与竞赛,而且是同层次之间的竞争,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达到人人都有发展的目的。在作业方面,各科老师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基础作业和分层作业,以作业分层布置、分层达成为突破口,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困生,增加了基础题的比例,强化基础训练,提高及格率,保证学习兴趣与热情。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连云港市海宁中学

2011-9-22

3

 

第二篇:初中学校关于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

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提高六年级一班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我知道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尽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此,我根据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现对本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总结如下:

一、分析学困生特点:

我班的学困生存在的主要毛病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作业拖拖拉拉,上交不及时,没有家长监控,而且书写太乱。心理方面也存在有以下三个特点:(1)自尊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2)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3)上进心与意志薄弱的矛盾。

二、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剖析学困生工思想特点,以爱心来做好思想鼓动工作。

1、了解学困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关心和爱护后进的学生。这是做好学困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爱护学困生是打开后生的心扉的金钥匙。学困生更需要温暖、信任和热爱,所以教育要讲究艺术,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耐心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不能把他们当作后进生看待,任何一个后进身上都可以找到闪光点,对他们的缺点要树立本性可移的信念,,用炽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灵中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

2、重视课内课外的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

富有新意的课初开端。每堂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初开端主要任务是使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方法是富有新意、不拘一格、时间长短适当。

3、优化课堂,激发兴趣。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地主动,提高效率。差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这样学困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一学期下来,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能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4、列计划,定目标。

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列出学习计划。由于他们基础较差,课后也及时的督促他们进行复习和巩固。学困生之所以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我在对每位学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让他们经常达到自己的目标,并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5、家校配合,共同督促。

对于学困生来说,要想进步自然要付出的更多。在校期间由老师督促,回家之后的家庭作业就要靠家长督促了。只有学校与家长能够配合起来,共同的努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取得很好效果。

6、同学间的互助。

让学习好的同学与学困生结成对于互相帮助,既取得好的效果又密切了同学关系。这样,有助予养成差生的良好的心态。

总之,教学是一门学问,上课是一门艺术。要想教好学,上好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好的成绩更是很难。不过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教好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势在必行,而且必须做好。以上是我的一点做法与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也希望每一位教师能够重视差生,多多的转化学困生。这也是抓好整体教学的关键所在。学困生有他们的共性,也有个性,我们要从每个学困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华实初中转化学困生工作经验总结

发布日期: 2009-03-12 07:55:23

初中学校关于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

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近年来,关于如何转化学困生的研究已成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初三以后,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学生两级分化情况日趋严重,学校若不直面学困生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转化学困生,必将造成学困生厌学情绪的滋生及队伍的庞大!因此,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成了初三毕业班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主动地发展,我校在转化学困生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学困生的数量,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做了一定的努力,现将我校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如下:

一、归因分析——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前提

我们认为,要转化学困生,必须对学困生进行归因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途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了解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学校教导处根据学生成绩列出学困生建议名单,并发至各班各任课教师。各班教师根据建议名单选择一些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又学得差强人意的这部分学生作为学困生转化对象。教导处根据学困生资料建立了初三学生电子档案包,详细记录了每位学困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及综合评价,同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分类分析,根据成因归类,大致划分成态度类、行为类、习惯类、基础类等几类。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施以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帮助他们进步。教导处则积极配合各班级,开展了每周一次座谈会,了解学困生一周来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与存在困难,及时表扬和挖掘“学困生”的先进事迹、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相互交流探讨,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兴趣保护——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基石

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中,我们特别重视他们好的方面和不断放大他们“闪光点”,注重对他们学习兴趣的保护。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学困生身上的那些微小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大力开展成功教育,举行分层次的学科竞赛,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坚持履行减负承诺,严格执行课后作业总量预初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一初二年级不超过1.5小时、初三年级不超过

2.5小时的规定,班主任与年级组长做好了作业总量的协调工作。为了探索学困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途径,学校召开了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将学困生的转化作为了重要内容,开设了转化学困生研讨课,在各教研组进行了以转化学困生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民间组织华实研习社也举行了论坛交流,学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若干意见,本次教学工作会议,统一了全校教师的思想,让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保护,为学生的乐学爱学铺平了道路。

三、典型引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途径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如此,获得成功的愉悦是他们转化的动力。 两年以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上,我们以毕波的案例为典型,树立了学困生成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抓住了她的事例,重点突破,起到了“解剖麻雀”、“以点带面”的作用。毕波同学刚转入我校时,在第一次英语测验中,只考了3分,经过一年的努力,毕波同学的英语学习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期末考试中考了91分的好成绩。升旗仪式上她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使同学们懂得人人都可以转化,懂得转化不仅要靠老师、同学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与毅力。在此后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定期宣传学困生转化的成功案例,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热情,当困难学生看到原来与自己相仿的同学受到表扬时,心灵就会产生震动,激起自尊、自重、自强的欲望,从而走上不断争取成功的奋斗之路。几年来,我校坚持将塑造人格、培养能力、启迪智慧作为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要使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学法指导——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重心

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思维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使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必要。学校要求教师关注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听课习惯,学习态度,督促教师检查学困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及时帮助辅导,抓住闪光点及时鼓励,给与肯定。同时,为了提供学困生较为科学的、适合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教导处加强了对学困生的学法调研,进行电子档案的跟踪记载,组织了各班编撰了初三学法指导快报,多途径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召开各班分层次的学生会议,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与希望。同时向学生发放阶段目标责任书,让学生能结合学习实际,确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目标促任务,促使学习的进步。教导处坚持对学困生进行每周一次的学法指导活动,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分层活动——转化学困生工作的抓手

分层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如果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一个理念化的终极目标,那么试图让每一类学生都得到发展无疑是我们首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分层活动的实践,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而分层活动是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充分拓展分层活动的途径,开展了分层次的学生会议(学校层面、年级层面、班级层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开展了分层次的学科竞赛,它鼓励了各层次学生的公平竞争,它的参加对象不再局限于优等生,中差生都可以参与竞赛,而且是同层次之间的竞争,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达到人人都有发展的目的。在作业方面,各科老师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基础作业和分层作业,以作业分层布置、分层达成为突破口,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困生,增加了基础题的比例,强化基础训练,提高及格率,保证学习兴趣与热情。

六、过程评价——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保障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学校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利用升旗仪式、宣传栏、广播,隆重表彰学习进步的同学,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学校还积极推行“BMSA”评价量表,充分运用学生成长手册和“BMSA”校本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量表的评价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适时地恰如其分地进行学生学习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程评价彻底改变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习的习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及时地肯定和鼓励,中肯地批评和希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放大他们每一微小的进步,使他们产生向上的动力。

几年来,在保护并激发我校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我们还做了一些其它的探索,如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科普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在每学期末召开了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的感受;开展以教师如何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重要内容的问卷调查;落实了一个教师帮助一个学困生的制度;对学困生进行跟踪的分析与管理;每次重大考试后对各学科低分段的分布进行了详尽

的分析,我们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与进步,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短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呼唤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呼唤校园能保持长久的和谐。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急需我们帮助的学困生,我校的初中教学还面临严峻的挑战,让我们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家庭,走进他们的心灵;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品德,关注他们的学习;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差异;激励学生,激励他们的改变,激励他们的成功。我相信,我们的努力定能让学生更快发展,让学校快速发展!

文章作者: 学教促进处

《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方案

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学困生”的界定和课题选题

1、“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过去又称“差生”、“后进生”。对于“学困生”的界定,专家学者们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其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2、课题的提出: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面临若干问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初中学生的能力、智力、经济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

首先,我们对初中教育现状的反思,有必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初中的办学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第一衡量标准,有较高的升学率就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和社会的较高评价。因而在学校教育里就形成只重视少数的所谓优生,而放弃了大面积的尾端学生的教育趋向。这在初中教育里逐步形成定势,在教育的社会评价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在学校不被看重的“学困生”在学校受到冷遇,没有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这是不合格的人才。邓小平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江泽民也说过,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由此可见大面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可以这么说,忽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教育的大多数,这不仅是违背了培养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偏轨。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深层次的反思。鉴于此种情况,如果教师忽视了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没有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必然会使教育教学效益持续低下。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培养中生优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把培养高一级人才与培养当地经济建设合格人才、提高他们的素质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

们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去转化“学困生 ”,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学困生”的转化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是以“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素质教育,青少年一代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应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初中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初中“学困生”一般将近要占三分之一,对“学困生”采取放弃的办法是无法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是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的。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极端不负责任的。因此,要在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转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进,对“学困生”的转化在一些学校中已开始探索实施。“学困生”,无论是在思想、纪律方面,还是在学习成绩方面,都存

在一定的偏差,甚至在学校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于是在很多学校中开始局部范围内实施转化典型的“学困生”的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一定成绩。

“学困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学习困难的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等,对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题选题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的理论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

(2)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在于使人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更重要的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知识的要求提高、难度增加,在教学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的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教育及《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从学校管理到班级管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从课内学习到课外生活,从教育评价到学生评价等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自主的空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使具有不同个性品质和潜能的学生都能成长为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社会有用人才。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2)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学困生”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分层导学或教师个别辅导等方式,有效的转变教师的育人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通过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的研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课堂教学适应“学困生”的发展,从而促进全区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区教委要求教科所将“尾端学生”的管理作为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重点项目,结合上期教科所调研情况,决定在全区深入开展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2、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其心理研究。通过问卷设计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总结分析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形成《初中“学困生”成因分析》研究报告。

(2)学校管理和教育方式研究。着重从学校管理进行研究,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来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使“学困生”学有所获,享受成功的体验,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学校管理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或机制。

(3)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各班“学困生”实际,如何开展因材施教、分层导学和个别辅导,通过哪些有效教学措施转变“学困生”。语文、数学学科注重小学与初中之间的衔接教育研究。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政治学科:教师在“学困生”转化中的作用研究

语文学科:如何落实“学困生”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英语学科:“学困生”思想转化措施研究

理化生学科:运用实验手段,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历史地理学科:运用情感策略,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艺体及其他学科:如何加强“学困生”艺体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通过德育教育、班级管理等方面研究如何关爱“学困生”,如何客观公平有效的评价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学困生”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通过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和辅导,纠正学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6)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促进初中“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资料和文献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试法和比较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优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比较法:通过“学困生”转化后与转化前的进步进行比较,说明课题研究价值。

2、研究措施:

管理措施:

(1)学校把“学困生”的转化及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学困生”转化研究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积极支持,保证“学困生”转化工作顺利进行。

(2)“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从学生入学时抓起,实行“学困生”工作承包责任制,班主任负责“学困生”的管理,主要有政治思想工作、良好学习习惯、

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任课教师主要包学科教学效果,学校领导和教导主任主要包“学困生”的宏观管理、计划的制定、检查与落实。“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与学校考核奖惩挂钩,考核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时加大对班级巩固率和辍学率的考核。

(3)学校对“学困生”要加强跟踪检测,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期期清”,将“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纳入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并加大考核权重。

(4)加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班集体德育工作的考核,强化对“学困生”特是留守儿童的关爱,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教学措施:

(1)学科教学中注重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让他们喜欢学科,热爱学习,并学习有法。

(2)学科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最终目的要让“学困生”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既有个别辅导,也包括集体辅导,给“学困生”要补旧帐,不让“学困生”该新帐。

3、实施进度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及其进程如下: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教学质量摸底,建立“学

困生”名册及档案,并对“学困生”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3月,拟订研究方案,组织召开课题动员会,成立研究组织机构。

4月,课题开题会。

5月,10所研究学校提交“学困生”名单,并建立“学困生”档案库。 6月,问卷调查,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对“学困生”成因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转化或改进措施。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011年2月)实施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转化“学困生”措施,召开教师及“学困生”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转化“学困生”经验。

20xx年9月——20xx年8月:

召开课题研究会议,针对“学困生”成因分析,布置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措施,形成《“学困生”成因分析》研究报告。

第一期课题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召开“学困生”家长会,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家庭教育分析。

20xx年9月——20xx年2月:

教师及“学困生”问卷调查。

第二期课题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学困生”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研究工作总结会。

(3)结题阶段:(20011年3月至20011年8月)检测研究成效,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专家鉴定,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编写课题研究资料集。

20xx年3月,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总结研究成果,布置结题资料编写工作。

20xx年5月,课题结题筹备工作。

20xx年8月,课题结题。

4、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初中“学困生”成因分析》

《初中“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

《初中“学困生”教育管理初探》

《初中“学困生”教育评价初探》

《初中“学困生”家庭教育初探》

《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最终研究成果:

《每个孩子都重要》著作

四、研究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组长:余明华

副组长:付开国 王祖山

成员:张晓琴 黎昌国 袁小明 向诗清

课题小组:

邓成林

组长:傅开国

副组长:张晓琴 袁小明 向诗清

成员:王本江、程静、张德跃、屈克沙、向明放、唐彩、姜有志、罗翔、何宏太、熊国成、孙为民、周月英、张世海

五、经费预算

资料费1000,国内调研费1万,会议费3000,印刷补助5000, 管理费5000,其他4000,合计3万元。

经费来源:单位项目经费2万、研究学校筹集用于印刷、会议、其他等开支共计1万。

六、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李献林 《“学困生”心理特点及教育》

顾明远 孟繁华 《国际教育新理念》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

王新霞 《中国教育面临的紧要问题》

刘京海 《成功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