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小结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小结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德胜小学教育集团  ##

【课堂重现】

师:同学们,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前一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3分钟后,汇报。

生1:地球公转。

生2:地球倾斜。

生3:太阳的直射和斜射。

师:好的。古人很早就对四季有所研究,打开书本说说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打开书本,简单讨论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夏季短,冬季长……

师:古人的发现是真的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

生:椭圆形

经过简单的谈论,教师安排开始实验……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其余小组分组进行并教师忙于讲台与学生小组之间巡回指导,忙的不亦乐乎……

长达30分钟的实验……

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实验我们验证了什么?

生: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生: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下课!

这是一堂发生在笔者身边的科学课,教师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整堂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并没有任何有效的小结与总结,每一个活动都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学生处于一种松散、自由的实验活动,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限。

【理论基础】新课标与建构主义理论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课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儿童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习主要通过交互来实现。

作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实现有效的交互活动,促使学生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课堂小结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课堂小结的作用

1.课堂小结是学生理清课堂学习重点难点的依托。

    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以探究活动为主,与其他学科教学形式存在极大的区别,学生往往高高兴兴上课,稀里糊涂下课,对于一堂课到底学的是什么,作为小学生来说无法领会和掌握,因此教师恰到好处的小结与总结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

课例一:《杠杆的科学》

师:请2名学生玩游戏。谁会赢?

生:XX会赢因为他是我们班力气最大的同学,XX是我们班力气最小的。

进行“大力士”比拼,发现反而力气小的同学赢了。

师:为什么我们的猜测错了呢?

生:老师不公平,因为距离不同。XX很费力,XX很省力的。

师:刚才游戏中的道具科学上我们称之为“杠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要研究杠杆,必须认识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支撑着杠杆,并围绕着运动的点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点叫阻力点。

“杠杆”“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对于学生来说一些陌生的科学名词,但是对于《杠杆的科学》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科学概念,教师结合有趣的小游戏适时地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表象,形象而轻松地掌握枯燥的科学概念。很好地处理了课堂的知识重点。

课例二:《谁选择了他们》

场景一:两只墨绿色的青蛙在墨绿色的背景前快乐地跳舞,一起跳到幕布后面;【改变幕布颜色:黄绿色】两只墨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师:如果你是一条蛇,你会最先吃掉哪只青蛙?

(扮演蛇的同学抓住了墨绿色的青蛙)

师:为什么?

生:墨绿色的青蛙在黄绿色的环境里最显眼。

场景二:幕布后出现另一只黄绿色青蛙,两只黄绿色青蛙共同跳入幕布;【改变幕布颜色:黄色】两只黄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天敌再次出动。   

场景三:最后剩下的是与环境颜色接近的黄色的青蛙。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和青蛙体色演变图,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绿色环境中绿青蛙容易生存,黄色的环境中黄青蛙容易生存。

生2: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师:青蛙在繁衍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生物学上称为变异。(板书:变异)这种变异能让青蛙更适应环境,就会传给下一代,生物学上我们称之为遗传(板书:遗传)。

    “遗传和变异”是一组生物学名词,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但是作为小学科学教学如果将遗传和变异的规范概念灌输给学生,将会适得其反。教师采用了形象的表演让学生明白,在繁衍的过程中,动物的体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将适应环境的因素遗传给下一代,称为遗传。不适应环境的因素在自然的选择中逐渐被淘汰,而这些微小的变化就称为变异。通过形象的表演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组科学概念。

课例三:《谁选择了他们》

     环节一:恐龙与魔鬼蛙的对比引入

     环节二:青蛙的去与留(略)

     环节三:怎样体形的动物保温效果好实验探究(略)

课堂总结: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生物通过遗传、变异来改变自身的结构、习性来适应环境。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让我们共同来保护环境,维护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通过组织有趣的表演再现了蛙类体色的演变与周围环境颜色的关系,利用科学的对比模拟实验有效地验证了体形与保温效果的关系。但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堂,带给学生的身心的愉悦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大量的、零碎的科学信息,这些信息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的衔接需要一个及时有效的梳理,因此课堂总结有效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引领学生透过游戏、实验的现象看本质,找到本科的精华所在,那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科学法则。

2.课堂小结能承前启后,激发学生再度探究的热情与求知欲

     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持续的探究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支撑。如果科学课堂仅仅是单纯一个接一个的独立的活动组成,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因此简洁而精辟的课堂小结是课堂的润滑剂,不仅将课堂环节有效地衔接,而且使学生将对之前的活动热情和情感更好地延续到下一个探究活动当中去。更有甚者可以将课堂的气氛推到最高点。

课例四:《谁选择了他们》

活动:青蛙体色演变表演

师: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而生物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青蛙和其它生物都是利用遗传和变异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师:(出示极地照片)这是什么环境?

生1:寒冷的北极。

生2:面目的白色。

生:在这个环境中的动物应该用什么体色来适应环境?

讨论开展探究实验……

环境的变化与动物生存存在密切的关系,对青蛙的去与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归纳,一张冰天雪地的图片以及不同体形的动物却将话题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体形与保温效果之间的对比实验中去。而强烈的反差不仅缓解了学生课堂的思维疲劳,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激情。学生有了之前的知识铺垫,思路也完全打开课堂顿时活跃了许多。

3.课堂小结是科学探究的有利延伸。

课例五:《昼夜交替》

课堂结束环节:

师:今天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尽管许多同学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释,但是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等解释都是合理的。看来,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要作出更加科学的解释,需要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我们将在以后的科学课中进一步加以研究。

课例六:《抵抗弯曲》

课堂结束语:

师: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屋顶、高架桥等生活入手,讨论发现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今天通过对比的方法控制材料厚度的因素,反复实验后发现材料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会显著增强。那么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其他因素,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一进行研究也可以在课外小组进行。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堂课经历的“观察—假设—模拟—解释—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又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更深切的理解,这样的延伸,可谓是一石数鸟。
二、课堂小结的原则

1.科学、准确。

课堂小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组织与表述,他与课堂一般提问和互动不同,它要求教师的语言更严密、更科学、更准确,能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到良好的疏通与概括的作用。

2.精辟。

课堂小结要做到重点突出、恰到好处,并言简意赅。课堂小结作为学生知识梳理和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期末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他所占的“戏份”却并不多,因此精辟的语言却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承前启后。

课堂小结根据不同类型的科学课堂,不同的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应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课堂小结达到不同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的方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小结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形式,教师在遵循客观的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与不同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小结和课堂总结。

1.归纳总结、承前启后式。归纳总结式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将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如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经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模拟环形山在形成过程中陨石的特点以及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提问:①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陨石撞击说”吗?学生通过思考回顾,将再一次重现大小、轻重不同但都近似圆形的陨石以不同的速度、角度撞击月面从而形成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层层叠叠、大换套小环、但都近似圆形的环形山。②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就问到:撞击月面后的陨石去了哪里?教师适时地引导新的探究活动。进而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小结都需要承前并启后,需要根据具体课题的类型来确定。

2.图表式。

①学生表格式。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伴随着探究实验记录表的使用,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形成具有个性的小组成果进行小结。如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表格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实验反复验证的科学性以及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读表格信息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②板书式。利用结构性板书很好地反映了整堂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以及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昼夜交替》一课,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形成结构性板书如下:

板书:                 昼夜交替

教师利用这样的板书带领学生回顾课堂40分钟的“行程”,让模拟实验的一般步骤与环节在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重现。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3.活动式小结

①     科学游戏活动小结。

科学知识的学习来自生活,更需要运用生活中去。如杠杆省力广泛运用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当中,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最后的课堂小结可以做到首尾呼应,利用“大力士”比拼游戏引入,仍然利用解密力气小的同学轻松赢过力气最大同学的原因就是力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并适时提出如果给你足够长的撬棍和一个足够坚固的支点,你可以翘起整个地球吗?虽然这个游戏并不能真正完成,但是通过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讨论,完全可以推测和讨论出相应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对杠杆省力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②知识竞赛活动小结。

同样是《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小结,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距离是杠杆省力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工具图片让学生进行抢答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的训练。

4.交流式小结。

科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和探究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因此课堂小结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任何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后的小组交流与集体交流时间教师都可以开展探究活动自评与互评活动。如三年级《磁铁》单元第一课,为了养成良好小组合作习惯和探究规范,教师在实验之前就可以提出关注同伴的要求,实验时候进行交流和小结,不仅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实验规范,而且逐步形成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素养。

5.科学故事式小结。

    科学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每一个故事背后具有丰富的任务结构,历史背景等等。如教学《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学生利用大量的生活经验证明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并且利用摆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借鉴验证傅科摆所形成的夹角证明地球在自转的事实。教师可以利用傅科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自转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爱之情,对傅科这些富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产生热爱的情感,并给孩子心中埋下科学的小火种。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那么课堂小结就是这场表演的压轴好戏;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次精湛睿智的交流,那么课堂小结就是这次对话的思想精髓;

如果说一堂课是学生在求知路上的一段执着攀援,那么课堂小结就是险峰顶处的风光无限!

课堂小结同课堂其他环节一样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做得好,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梳理、能力得以强化、学习方法得以归纳、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课后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一种余音绕梁,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二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初探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初探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教师就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 实验指导细致到位 , 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 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 ,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 ,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 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 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 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严谨 学生发展 真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闪亮登场”,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华丽的课件、精美的包装,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热闹又轰轰烈烈。时过境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课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和太多的财力,而且放到教学实践中仿效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我们山区师生来讲,这样的课好比演电影,老师照着效仿,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到头来老师觉得不踏实学生更是一无所获。所以,这样的课让人感觉不真实、 1

不扎实、不踏实。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课堂效益。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扎实的课。现在,本人就来谈谈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首先,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由于公开课过于追求热闹,在教学处理上易出现“花拳绣腿”、拐弯抹角、故作神秘,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我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这样的课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所以,要想上好一堂好课教师应做到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到引入直截了当

新课的引入要能很快地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或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有目标、有任务,探究活动自然就围绕着主题展开。课的引入能根据教材意图、研究主题来设计,主要形式有:

(1)复习引入:如《种子的萌发》一课,问: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本课的探究。

(2)课题引入:如《地球的卫星——月球》,问: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它不停地围绕着谁运动?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教师自然地出示本课的学习课题。

(3)图片引入:如《我们来造环形山》,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4)实验引入:如《电路出故障了》,课的开头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5)生活现象引入:如《 铁生锈了》一课,举例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

(6)猜谜游戏引入: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师: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为什么能这么快猜出来?今天我们就抓住特征用猜猜说说的游戏来认识岩石。

2、做到问题设计合理严谨

问题的设计切忌多而细碎或莫领两可,能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问题。如:观察《岩石》一课,在学生清楚观察活动之后,师问:先做哪个?学生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好老师应变能力强,随后把问题改为:“前面是观察活动,后面是滴稀盐酸活动,应该把哪个活动放在最后做?为什么?”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纷纷举起了小手。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太大或带有随意性,要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好问题。

3、做到实验指导细致到位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4、做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若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能分工合作,而且有时间观念,那么活动组织是有效的,活动结果是高效的。关键在于探究活动如何组织,包括小组共同完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小组轮流完成,以及记录员、材料整理员的确定等都要组织好,花的时间不长却很重要,靠平时长期地组织锻炼与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活动习惯。

其次,教师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会把目光投向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言行和神情变化,及时接收反应信息,并能灵活应变、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就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教师要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眼神,用欣赏、鼓励、亲切的目光与学生的眼神对接,促使学生在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等有效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这里的前概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或是错误的,也有可能不完整,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燕子、麻雀、老鹰这样会飞的动物是鸟的前概念,他们很难认为鸡、鸭也是鸟,而会飞的蝙蝠却不是鸟;另一种是来自不同年级科学知识概念的前后关联,比如四、六年级都有关于淀粉与碘酒的实验,但教学侧重点不同,四年级通过这个实验知道可以用滴碘的方法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而六年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知道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因素,分析原因、调整策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高估或低估或重复的现象,有助于把握教材意图,提高教学效率。

3、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是一种科学素养,不仅学生要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也必须做到认真倾听。可是我发现好多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还没说完或说不出所以然时,台上的老师一急就抢着说,缺乏一种尊重和耐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做到耐心听学生说完,听的时候做到:(1)教师的目光必须专注地停留在回答者身上,忌流离不定;(2)耐心地听完学生的表述,忌打岔;(3)听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忌莫凌两可;(4)能瞬间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回应,或肯定或质疑或补充,循循善诱,忌不理不睬。这样,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最后,教师要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平淡才是真,课堂教学应是朴实的。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更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和生源情况,做到在教学中追求实际,追求真实,注重实效。

1、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很多人心目中“传统的”就是“陈旧的”,“陈旧的”就是“腐朽的”,于是“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就似乎成了一对完全对立的概念。其实,传统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学条件低投入高产出;(2)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增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3)较重视知识的反馈与应用。传统教学没有公开课上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眼神,但只要用得恰当好处,也能深入浅出地达到教学目的。

2、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

当实验器材没有现成、办不到或买不到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替代。替代的主要目的有:(1)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如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用铁丝代替铁钉;(2)用便宜的实验器材代替,降低教学成本,如:市场上冰块盒比较贵,可用小塑料盒或小塑料杯代替;(3)运用易办的类似材料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如:用塑料药罐来代替发声罐等。

3、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

科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验证,是课堂完整的真实反映,课堂内留足5分钟用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是需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发现要在课内完成作业总显得匆匆忙忙,草率收场达不成效果。要在课堂内完成科学作业,与教学结构安排是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四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备作业。备作业,要考虑教学内容,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要注意统筹安排,要注意灵活应变,要能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既是简单有高效,又在教学中并不刻意要求去追求亮点,只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就行了。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