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构成的三要素:人口、产业、行政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的发展历史进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对城市的认识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的功能,城市过去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今后依然是。明确了城市的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的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因此,任何规模或等级的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的关系所组成,而是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D、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章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市化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

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一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建立在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较长时间城市化才能达到30%;中期阶段——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到60%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3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的出现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农村向城市迁移为主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代,记载周代官职制度的书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解释:都城九里( 3742.2米 )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涂)能同时并行九辆马车)。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南面是朝廷宫室,北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和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

唐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1)中轴线对称格局;2)东西两 市;3)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4)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共有100多个里坊,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坊内的道路呈“十字型”或者“一字型”。

北宋东京汴梁采用较传统的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形式。废除了里坊制,城市总的布局较灵活,特别是水系穿越,适应了开放式的商业沿街布置的城市形式。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特点:(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2)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壮丽景象;

(3)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 希波丹姆模式: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场为中心,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近现代欧美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及流派

1“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田园城市的概念: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

城市与乡村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城市的有利因素在于有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的恶化;

乡村有极好的自然环境,但是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会生活简朴而单调。大城市与自然隔离。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具体地阐述其理论: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公顷,城市外围有永久性绿地。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它们的外面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览馆,在外一圈住宅,再外面为宽128米的林荫道,大道当中是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城市不能无限制的发展,要控制城市的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他强调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城市就象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积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

“田园城市”的意义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研究,设想了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卫星城镇理论19xx年恩维

卫星城定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19xx年国际城市会议定义)

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1)“卧城”阶段:1912-1920卧城特点: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如巴黎28座居住城市。2)"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特点:距母城约30公里左右;在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赖性。实例: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魏林比,伦敦的哈罗。

3)“独立的卫星城”阶段:二战后特点:规模比第一、二代扩大;独立性较强;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城市内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基本解决。

实例:伦敦的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 3“有机疏散”和“广亩城市”理论

1)“有机疏散”理论:19xx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退与未来 》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①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②将城市的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 19xx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的质疑。 4功能主义理论 ——柯布西埃

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新建一系列规模较小的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来解决大城市中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明天城市”规划要点1、 是300万人口城市规划;2、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3、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居民于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中;4、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5、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重型车道、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6、规划的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霍华德与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这两种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同时,这两种规划的思路也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想和规划体系。

5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理论中心;这一思想以两个关键因素为基础,一是人的需要,二是环境限度。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这包括当代人、后代人的需要;环境限度是对人活动施加限制,对满足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在不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度内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城市各项资源和潜力并非可以无限使用,今天的使用要为明天的使用考虑其可能;要积极挖掘潜在资源,为不断发展服务。

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 6雅典宪章19xx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在雅典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

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主要问题1居住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敞地及绿化;太近工业区,生活环境不卫生。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作用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与居住区距离过远,因为工业在郊区建设,引起城市的无限制扩展,又增加了工作与居住的距离,形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因此《大纲》中建议有计划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游憩的主要问题是,大城市缺乏敞地,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因此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

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郊区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城市道路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局部的放宽、改造道路 4

并不能解决问题,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

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意义《大纲》中提出的种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论点和建议,很有价值,对于局部的就解决城市中一些矛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这个《大纲》中一些理论,由于基本想法上是要适应生产及科学技术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变化,而敢于向一些学院派的理论,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7、马丘比丘宪章19xx年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确实,《雅典宪章》后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是依据功能分区的思想而展开的,尤其在二次大战后的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中按规划建设的许多新城和一系列的城市改造中,由于对纯粹功能分区的强调而导致了许多问题,人们发现经过改建的城市社区竟然不如改建前或没有改造的地区充满活力,新建的城市则又相当的冷漠、单调、缺乏生气。。认为功能分区并不是一种组织良好城市的方法,“在今天不应该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19xx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xx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他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起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第3章 城乡规划体制

规划法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

城市规划中的专项法是针对规划中的某些特定议题的立法

规划行政系统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

规划行政体系: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

规划技术系统指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城市规划技术系统: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性的开发控制

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xx年1月1日施行。规划法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主要内容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 对比上版《城市规划法》,最大的不同是强调城乡统筹,最显著的进展是强化监督职能,最明确的要求是落实政府责任。 《城乡规划法》共七章、七十条

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一条规定:“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权: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在管理活动中所审核的是城市规划图纸和建设工程图纸

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

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10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及编制内容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各国共同和基本的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作用——指导和控制城市发展

通过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实现。

城市规划的目标(1)合理安排城市的居住、商业、工业等各部分的布局、用地和设施,使之各自实现其功能,互不干扰,并节约投资2)有一个高效率的城市对外、对内交通系统,使所有的交通方式都获得最大的便利3)使城市各个部分居住区的用地大小、日照、绿地以及商业区的停车场和建筑间隔,都能达到最适宜的标准4)提供多种类型的、能满足所有家庭需要的安全、卫生和舒适的住宅5)提供在规模、位置和质量上都属于高标准的文体、教育、娱乐和其他服务设施6)提供足够而经济的供水、排水、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具有地方性;4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实践性。

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详细规划)。两个层面的关系: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详细规划可以通过反馈,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与发展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且应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 3、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设市城市和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规模,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4)编制专项规划,如道路系统和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防灾规划等5)划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6)确定旧城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7)市区与近郊区协调规划8)综合技术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9)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成果(1)文件: 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2)图纸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万;小城市为1/5000-1/10000 ‘建制镇为1/5000

8

城市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SWOT分析法来源于企业战略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识别自身优势和劣势,判别机会与威胁的战略分析方法。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 城市的类型

1、按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副省级市(15):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 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 深圳、成都、西安 ;地级市(212);县级市(437);建制镇 2、按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或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或50万以上,但不足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不足50万;小城市:不足20万 3、按城市性质分类

工业城市:多种工业城市、单一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城市;商贸城市;科研、教育城市;综合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城市:边贸城市、革命纪念性城市、风景旅游疗养城市、经济特区 城市性质含义: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依据:1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主要依据——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2)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的联系1城市性质决定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用地构成;2城市规模决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

城市规模的表示方法: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现状总人数×(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年限

=城市现状总人

数×(1+综合增长率)

年限

城市用地规模的确定——主要依据是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A;城市人口P;人均用地指标a。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概念

城市总体布局定义是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核心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任务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基本确定以后,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对城市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并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布局类型与形状

城市布局类型(1)集中紧凑的城市总体布局:在用地和自然条件允许、生产工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情况下,把城市各组成要素集中紧凑的连片布置。优点:这种布局形式有利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便于城市的管理,节省建设投资,城市生产、生活较为方便。中小城市应尽可能采用该形式。缺点:如果城市规模过大,用地过于集中,会导致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居住质量下降等城市病出现。(2)分散疏松的城市总体布局:受河流、山川、矿藏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以及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城市布局形式。

9

特点:城市布局较分散,联系不够方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增加一些;如果规划建设的好,较易形成城市的特色。

城市布局形状1团块状城市2带状城市空间布局3星状城市空间形态4双城城市空间形态5组团状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城市要与其周围经济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城市不可能孤立地出现和存在,它必须以周围地区的生产发展和需要为前提。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观念;把握影响城市与区域整体性发展的因素(产业、环境、设施);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集中紧凑、节约用地;明确重点,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3远近结合,弹性生长: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旧区与新区发展的兼顾;注重发展弹性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以生态环境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注重城市空间和景观的布局艺术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的重点有哪些?(1)突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作为引导城市合理发展的基础。2)突出人文与自然资源保护和空间管制。3)突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性和法定性。4)突出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

交通:人与物的运送与流通。它包括各种现代的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 广义的城市交通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

城市内部交通即狭义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范围以内的交通或城市各种用地之间人和五的流动。这些流动都是以一定的城市用地而进行的。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轮渡、水运交通等。

交通结构概念:各种不同交通方式在其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公共交通、步行、小汽车及自行车。

城市交通综合组织的目的:根据交通需求,使各种交通方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发挥综合网络系统的整体效果。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BRT系统、辅助公共交通和特殊公共交通四部分组成。

公共交通优先:公共交通优先是许多国家采取的一项城市公共政策。其确切的含义是: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做法。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要合理的根据居民出行的需要来布置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在主要的城市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改善公共交通的运营和服务质量,改革公共交通的票务制度等。

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公共交通优先的重要性:1提高道路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的需要2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步行者所需的交通环境:(1)安全(2)宜人(3)连续性(4)引导性

道路是供各种车辆(指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的总称。 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功能2城市骨架功能3管线设置功能4环境景观功能5公共空间功能

道路分级体系:明确交通功能,划分道路等级。干线道路注重通行功能,支路注重出入功能,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流的顺畅。 城市道路网络的等级结构

10

大城市采用快、主、次、支四级体系,中等城市采用主、次、支三级体系。

1)快速路:承担长距离快速交通为主,设中央隔离带,两侧不设非机动车道,但可根据情况设置辅路2)主干路:联系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以及对外出入口,车流速度高,流量大。要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3)次干路:以承担城市功能分区内部的集散交通为主,其上可布置沿街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出租车服务站等4)支路:其上有较多的公共交通线路行驶,应满足公交线路和站点的布设要求,并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连。

城市道路网基本形式:方格网、环形放射、自由式、混合式四种。

1、方格网道路系统:又称棋盘式,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灵活性大,行车路线的选择相对自由,有利于分散交通流。优点:街坊整齐,利于建筑布置;交通分散,灵活性大;缺点:对角线方向联系不便;交叉口多;道路功能不够明确。 要点:明确道路功能;扩大干道间距。

2、环形放射路系统:适用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利于加强中心区与外围各区以及外围各区之间的联系。优点:城市中心与外围联系方便。缺点:交通过分集中于市中心;街坊不规则。要点:放射道路与市中心内环相切;建立换乘 枢纽。

3、自由式道路系统:常是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的。非直线系数较大。优点可充分结合自然,经济,活泼。缺点:畸形交叉口多,街坊不规则,某些方向联系不便。要点:结合地形。

4.混合式道路系统: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形、不同的规划思想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路网。在同一城市中.同时存在不同类型的道路网,组合而成为混合式的道路系统,一

般多见于大城市。常见方格网加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系统。优点:因地因时制宜,能适应不同的要求,效果较好。缺点:不同类型的路网之间的交通转换和连接可能不够顺畅。要点:处理好不同类型路网之间的协调。

道路横断面类型 1一块板道路横断面:解决机、非干扰大,但适应“钟摆式”交通,灵活性高,经济,交叉口通行效率高。2两块板道路横断面对向交通干扰小,安全,景观好,适用于快速路或高速公路3三块板道路横断面:解决机、非干扰较好,景观好,但占地大,投资高,一般适用于市区主干道,不适于快速交通性干道。4四块板道路横断面:可提高机动车车速,但与两侧非机动车矛盾突出,占地大不经济,交叉口交通不易处理,是一种矛盾的断面,市区不易采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满足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城市干道网密度δ干: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

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是建筑红线,即为建筑不可逾越线。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四部分。在道路的不同部位这四种部分的宽度有不同的要求 排水的种类1生活污水2工业废水3降水

排水管道系统1. 雨水排放工程系统。功能:及时收集与排放城区雨水,抗御洪水、潮汛水侵袭,排除渍水。2. 污水处理与排放工程系统。功能:收集与处理城市各种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加以综合利用、妥善排放,控制与治理城市水污染,保护水环境。

排水体制 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各类排水水质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排水方式,这些各种不同的方式,我们称之为不同的排水体制。1、合流制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用一套管渠汇集输送的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分为:直排式合流制 、截流式合流制2、分流制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渠系统收集和输送。分为:

12

但拼接不宜过长。(4)层高:层高影响建筑造价和用地。层高每降低10厘米,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 住宅的规划布置

1、住宅的群体的组合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特点: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缺点:处理不好时,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接等手法。

日照间距:在住宅群体组合中,为保证每户都能获得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而要求住宅长轴外墙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为日照间距

住宅侧面间距一般可按防火间距的要求确定住宅侧面间距。侧面有窗户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加

大间距以防视线干扰。

2)周边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特点: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减少积雪。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密度。缺点:部分住宅居室朝向较差,不适合湿热地区。转角单元结构、施工较复杂、造价较高。

3)混合布置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建沿道路与院落周边布置,另结合部分点式住宅,形成半开敞的院落空间。

4)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日照、通风等条件、成组自由灵活布置。常采用散立、曲线、曲尺、点群式等手法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3)整体式组合方式 4) 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群体空间构图的基本手法:1对比。对比指物体的差别,如大与小、高与低、长与短、宽与窄、硬与软,色彩的冷与暖等的对比。对比的手法是建筑群体空间构图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可以丰富建筑群体空间,打破单调,呆板的感觉。变化建筑高度、变化住宅建筑类型、变化空间形状等2、韵律与节奏 同一形体的有规律的重复和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空间效果3、比例与尺度。一个建筑应有合适的比例和尺度,同样一组建筑相互之间也应有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关系。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4、色彩:色彩是每个建筑物不可分割的特性之一,也是建筑构图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对于建筑起着表现形体生动美观的作用。在大量性住宅建设中,当采用标准设计和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地情况下,色彩的运用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绿化6、道路:道路的线性对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直线型道路如两侧建筑有规律地布置,往往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二曲线型的道路则随着人们视点的不断变换沿街景色也随之不断变化。7、建筑小品:建筑小品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它对于美化城市面貌有较大的作用。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我国沿用的以“千人指标”为主。

“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400~500米;居住组团级150~200米。(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居民上下班的走向(3)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中小学校的规划布置:就近上学的原则,服务半径:小学500米左右、中学1000米左右.小区

13

或居住区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 注意对住宅的干扰 .商业服务设施:相对集中,

形成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多在小区的中心地段或小区的主要出入口。托幼的布置:组团内规模最大的公建;安静、方便接送的单独地段上;室外活动空间和活动室朝向良好 居住区道路分级第一级 居住区级道路。解决居住区内外的交通联系。红线宽度:20—30米。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米。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区内的次要道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车行道宽度不小于6—8米。第三级 居住组团级道路 居住区内的支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第四级 宅间小路。 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宽度一般不小于2.6米,一般是3米。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居住区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交通。(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4)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米x12米的回车场地(6)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7)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8)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9)在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应设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

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通常是在居住区交通组织规划下进行的,居住区交通组织规划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三种基本形式 1、“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的并在纽约郊区的雷德鹏居住区实施。力图保持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避免大量私人小汽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干扰。居住区将行人与汽车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常设在居住小区或住宅群体周围,且以枝装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在尽端路尽端设停车场或回车场。步行道则常贯穿于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联系起来。2、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形式,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

3、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19xx年在荷兰的德尔沃特最先采用“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认为人车不应是对立的,而是共存的,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使街道重新恢复勃勃生机。

停车设施布局设施:停车场、停车库(机动车、非机动车)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1.改善小气候2.净化空气3.遮阳4.隔声5防风 防尘6.杀菌 防病7.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中心绿地的设置 (2)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4)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隔墙栏杆作分隔;(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14

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m?)。 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m?)。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 住宅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hm?)。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hm?) 建筑面积毛密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hm?)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与居住区用地(万m?)的比值表示。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车的停车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城市设计的含义: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新泰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城市设计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城市空间总体构图引导项目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设计贯穿与城市规划的各阶段及个层次,既有分析与策划内容,又有具体形体表达的内容。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与保持城市中个体环境质量的连续性与一致性,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广义的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城市中心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域、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综合服务空间,并在空间特征上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区。

城市中心的职能发展方式 1、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 中小城市 2、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 中心大城市3、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具有国际辐射能力的综合性特大城市。其显著特点是中心区功能以商务办公、专业化服务等高级职能为主,一般都有发展成熟的CBD。 综合式布局,CBD是在原由中心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伦敦和纽约 分离式布局城市原有中心的容量达到饱和,在新的地方另建商务中心,形成新的CBD。巴黎的德方斯

中心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集中着商业、金融、保险、服务信息等各种机构,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带。

城市中心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运用轴线法则案例:华盛顿中心区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采用步行交通手段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广场的类型与特征按广场的功能性质分为:集会广场、 纪念广场 、商业广场 、 交通广场、 娱乐休闲广场、 建筑广场 (附属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趋势1、多功能复合:功能多样化是产生广场活力的源泉,因为只有功能多样化,才能吸引多样的人产生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广场真正成为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2、空间多层次:利用空间形态的变化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将不同水平层面的活动场所串联为整体。3、对地方特色、历史文脉的继承:由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运动的影响,表现城市的文脉关系已成为一种时尚,并反映到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中,运用历史建筑符号来表现城市历史延续的隐喻手法成了时髦的设计技巧。

广场的规模与尺度:广场的大小与广场类型、周围建筑物性质、布局及交通流有关,城市越大,城市中心广场面积越大,一般小城市的广场面积1-2公顷,大中城市3-4公顷,具体大小还由各种因素确定。

广场的规模 1)从功能的角度—维特鲁威在写到古罗马城镇的广场设计时,说“应该与居民数量成比例,以便它不至于空间太小而无法使用,也不要像一个没有人烟的荒芜之地。”交通广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功能要求,比如交通流量、集散或疏散人流、车流的要求。集会广场的大小则取决于需要容纳的游行人数2)从观赏的角度——应考虑人们对广场上的建筑物的整体性、纪念性或者装饰性等有良好的视线、视距。比如: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3)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要有适当的围合感,否则不能产生向心力,凝聚性差,削弱了广场作为社会交往空间功能的发挥。 广场建筑群体设计传统型广场中,主体建筑决定广场的性质并占据主导位置,其他建筑处于从属地位,广场在尺度、造型、人流导向上有明显差别,以体现这种主次关系。现代型广场演变为多功能综合体,周围建筑无明显的主次关系,构图上以广场空间为组织核心,建筑群体间呈现共生和相互对话的组合关系,体现内在的逻辑与秩序。

广场的空间组织 1、广场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和观赏的要求。观赏有动静之分。在广场空间组织中,要考虑静态观赏和动态观赏的空间组织要求。2广场空间的安排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建筑和设施相适应。广场空间的划分应有主有从、有大有小、有开有合、有节奏地组合,以衬托不同景观的需要。3、广场空间的景色组织可分三个层次:近景、中景、远景,其中中景一般为构图主景。中景是指要能看清全貌、细部及色彩。远景作为背景,起衬托作用,能看清轮廓。近景作框景、导景,增强广场景深的层次。 广场的平面形态与立体形态1、平面型广场2、立体型广场

广场的构成要素1环境艺术设施 2公用设施3信息服务设施4交通设施5无障碍设施:6软环境的创造

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原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永续性原则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1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与记忆2文化遗产是城市建设发展的

资源3文化遗产保护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4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需要

19xx年《雅典宪章》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提出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20世纪60年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6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宪章

19xx年《威尼斯宪章》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已经形成。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保护和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有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19xx年《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国际性法规文件。在总结了二十多年各国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与作用、保护原则与方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为:“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共11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名城应具备的条件:1有悠久的历史或发生过特殊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革命史或其他重大历史事件)2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就是要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文物3有较多的文化传统内容,如诗歌、曲艺、戏剧、风俗民情、历史文化名人等。4是这个城镇长期以来还一直在使用或发展着,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1物质要素:历史名城的保护内容与规划重点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历史街区、名镇名村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2非物质要素: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

“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地段”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对处于城市中的历史地段而言,还应具有具体的生活内容,通常称为历史街区。建筑保护、街巷格局、空间肌理及景观界面

对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威尼斯宪章提出,成为世界公认准则):1、修复和补缺部分要与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和谐一致。2、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政府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依法组织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并对城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进行组织、控制、协调、引导、决策和监督等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1、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行政管理工作、是城市政府的职能之一。2、城市规划管理是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公众利益。3、城市规划管理必须依法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主要包括:1、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2、城市规划实施管理;3、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1、城乡规划法20xx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2、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3、地方城市规划法规4、城市规划行政规章5、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6、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7、城市规划文本 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

城市规划组织编制主体:城市人民政府

1、城镇体系规划组织编制主体: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分别由国务院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2、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主:直辖市和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3、城市详细规划组织编制主体:一般由城市人民政府委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的城市行政范围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7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我国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体制:“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核的内容:1、建筑物使用性质的控制2、建筑容积率的控制3、建筑密度的控制4、建筑高度的控制5、建筑间距的控制6、建筑退让的控制7、建筑基地绿地率的控制8、基地出入口、停车和交通组织9、建设基地标高控制10、各类公建用地指标和无障碍设施的控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