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总结~

1)       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从属经济部类--非基本经济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笔记】

2)       什么是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的四个基本阶段):集聚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包括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其显著的特征是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导致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向集聚。郊区化——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大以及通勤条件的改善,城市中上阶层开始迁居到市郊或外围地带,该阶段的显著特点是住宅、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以及大量就业岗位相继向城市郊区迁移。逆城市化——随着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再城市化——面对城市中由于大量人口和产业外迁导致的经济衰退、人口贫困、社会萧条等问题,许多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来吸引一部分特定人口从郊区回流到中心城市。【课件】

3)       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 p19工匠规划的城市是方圆九里,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只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百度

4)       现行城乡规划法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笔记】

5)       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P88-89: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包括城市人口) 质量——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6)       城市人口界定以及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P114-115:人口界定——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城市人口规模与城镇地区的界定及人口统计口径直接相关。

7)       城市人口的自然和机械增长计算:P119(都是城市人口动态统计的方法)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8)什么是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百度】

9)城乡规划分类p174:从行政层面上来区分,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10)城市总体规划内容p174:包括市域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11)城乡规划的审批p178: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12)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p263-265: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从区别性而言,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区别是课件的,概念是书上的】

13)城市用地八大类p214:

居住用地分为哪几类:R1、R2、R3等是什么:(见上表)

14)城市规模指什么p268:指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代表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15)容积率、建筑密度的计算p323&326: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地面积总和÷用地面积

16)航空港的位置和城市的关系p381:机场的净空限制、噪声干扰、用地条件、通讯导航、气象条件、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区位关系及公用设施的配套;使航空港的发展留有余地,并具有长远的适应性.

        从净空限制的角度分析,,航空港的选址应尽可能使跑道轴线方向避免穿过市区,最好位于城市侧面相切的位置,机场跑道中心与城区的边缘的最小距离为5-7km为宜;如果跑道轴线方向通过城市,则跑道靠近城市的一端与城区边缘的距离,至少要保持在15km以上.

客运火车站和汽车站的选址:火车客运站的位置既要方便旅客,又要提高铁路运输效能,并应与城市的布局有机结合。中小城市的客运站可以布置在城区边缘,大城市可能有多个客运站,应深入城市中心区边缘布置。客运站是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点,要考虑到旅客的中转换乘的方便。客运站必须与城市的主要干路相衔接,以方便联系城市各部分及其他联运对外交通设施,要协调好铁路与市区公交、长途汽车和商业服务的关系。汽车客运站:大城市、特大城市和作为地区公路交通枢纽的城市,公路客货流量和交通量都很大,常为多个方向的长途客运设置多个客运站,并与货运站和技术站分开设置。为方便旅客,客运站常设在城市中心区边缘,用城市交通性干路与公路相连。公路长途客运站应纳入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规划,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站设置。中小城市因规模不大,车辆数不多,为便于管理和精简人员,一般可设一个长途客运站,或将客运站与货运站合并,也可与技术站组织在一起。有的城市在铁路客运量和长途汽车客运量都不大时,将长途汽车站于铁路车站、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结合布置,形成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既方便旅客,又有益于布局的合理。【课件】

17)什么是道路密度和道路面积率:道路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道路网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道路面积率是建成区内道路(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面积与建成区面积之比。【百度】

18)城市交叉口一般不超过4条,最多不超过5。60°-120°【笔记】

19)城市道路等级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功能分类: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课件】

20)道路红线内包括哪些用地: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课件】

21)道路的横断面形式及适用p373:形式有三种: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式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适用一块板一般适用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次干道及支路。优点:调节横断面的使用宽度,占地小、投资省、通过交叉口时间短,交叉口通行效率高。两块板一般适用在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段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需要分离的地段。优缺点:能解决对向机动车流的相互干扰问题,但有较高的景观、绿化要求。三块板: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而又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畅通要求,自行车交通量又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道。优缺点:从景观上可以取得较好的美化城市的效果,但是占地大、投资高,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距离大,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受影响。【课件】四块板道路横断面

     一般在城市道路中不宜采用这种横断面类型。

22)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规模p487:居住区:3万~5万人;居住小区:1万~1.5万人;居住组团:1千~3千人。

居住区  10000-15000户  30000-50000人  50-100hm2

小  区   3000-5000户   10000-15000人  10-35hm2

组  团   300-700户    1000-3000人  4-6hm2

23)城市千人指标:指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用来确定配建公共建筑数量的定额指标。一般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百度】

24)居住区、小区等级的服务半径:???

公共设施服务半径:

居住区:8000-1000,居住小区:400-500,居住组团:150-300。小学服务半径为500米,中学为1000米

25)住区道路的规模: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宅间小路。

26)住区停车系统的规划设计:???

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2)无障碍设计3)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 x12米的回车场;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5)适当的停车场地;6)纵坡设计要求;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x4米的消防车通道。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步行通道。。。。。

26)平均层数计算:总建筑面积÷总基底面积

27)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体系与保护方式: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28)新建与改建绿地率为多少:居住用地:样板小区、试点小区:≮45%;新建小区:≮30%;旧区改造:≮25%。(“≮”为不小于)【课件】

29)城市更新方式:重建或再开发、改建、维护。【课件】

30)“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可能会考论述】

 

第二篇:城市规划原理笔记详细版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规划

1.城市的含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内涵①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

②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③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④用地相对集聚

⑤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资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⑥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

⑦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延续发展的使命

2.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城市

工业社会城市

后工业社会城市

早期城市    特点  平面布局:体现阶级对立、居住的等级制

                          礼仪思想的影响

                          兼顾自然地形的变化

                功能:防御  中心地(政治 宗教)

中世纪城市  线形网络

            特点  城市规模不大(特例:拜占庭(东罗马)在公元前11世纪人口规模已达100W)

                  城市网络开始形成

                  城市的贸易性增加,港口城市有所发展

近代城市    区域性密集区

            特点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工业城市大量兴起

                  城市分布的不均衡,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密集区

                  沿海岸线或淡水河流;内河入海口,资源分布广的区域

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基本职能越强,城市发展越快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经济全球化:指基本信息、技术、劳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量、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相互融合、依赖、竞争和制约的趋势。特征:A.企业全球化

B.生产全球化 C.贸易全球化 D.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 E.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 F.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

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分四个阶段:a.“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 b.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 c.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 d.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

3.城市与乡村

4.1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①集聚规模的差异

②生产效率的差异

③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④职能差异

⑤物质形态差异

⑥文化观念差异

4.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组织联系

4.3我国城市建制体系

①人口集聚规模   100w以上  特大城市

                 50w~100w   大城市

                 20w~50w   中等城市

                 20w以下    小城市

城市化及其发展

城市化的定义

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一类产业向二、三类产业转变

⑶城镇化水平高

*农业人口与农村人口

农村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相对于城镇人口,也称农村居民

农业人口:户口性质为农业人口,相对于非农业人口,按户籍口径统计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总人口)×100%

          =(城镇居住人口/总人口)×100%

城市化高低表现城市发展水平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⑴农业剩余贡献

⑵工业化推进

⑶比较利益驱动——城市拉力,乡村推力

⑷制度变迁促进

⑸市场机制导向

⑹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结构

⑺城乡规划调控

城市化前期(前城镇化):工业革命之前的运动,人类社会处于农业革命之中,城市的发展变化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城市变化缓慢、城市进入真正发展的时期

集聚城镇化阶段       集聚效应(巨大的城乡差异导致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向集聚)

郊区化阶段           扩散效应(所谓郊区化是指人口、工业、商业等经济要素先后在城市里做自内向外的离心迁移)

逆城市化:随着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

再城市化:城市出现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去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

郊区化原因

           门槛问题

城市推力→ 城市内部不尽人意

           地价的上扬

           地价低廉

郊区拉力→ 环境良好

           交通通讯水平的提高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趋势

第二讲、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周王城平面布局特点: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周礼 ? 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隋唐:隋唐长安城  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采用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

*隋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布局的异同点

隋唐长安城建于公元7世纪,由于文凯负责制定规划。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核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①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②采用规整的方格路网;③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

明清北京的布局:体现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布局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象→城内的街道,以纵横主干道为骨架,连接次干道,支路进而连接各院落或住宅→居民区在皇城四周

    城市分散发展——霍华德“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

      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委托管理

田园城市”意义

  对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的影响

①霍华德田园城市作为一种社会改良主张,其核心即为土地改革;西方战后城市规划体系就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

②城市——乡村磁力 “以区域平衡发展作为必要条件,战后新城运动是现代城市规划走向区域的开端”

③战后的新城建设为引发新的规划原则和设计概念的实验场所,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新城范畴。

田园城市与花园城市的区别

田园城市指城市四周的农田和园地,通过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花园城市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

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戈涅的工业城市

格迪斯   提出把自然区域作为现代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先诊断后治疗”   调查——分析——规划(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

卫星城镇的规划和理论实践

卫星城的发展阶段

卧城 → 卫星城 → 新城

卧城: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尚需去母城解决。

卫星城: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一部分居民仍需去母城工作。

新城:强调相对独立性,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3.1 区位理论

区位: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1826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932年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研究如何布局农业才能从每一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

工业区位论:工业布局的最优区位是在运输枢纽、原材料、燃料地、劳动力供应地、市场、市场区等引力的合力最大的方向上,这方向就是该工业布局的指向。

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商务区(center business district CBD)

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和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1939年)

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2.4.1 《雅典宪章》——城市规划大纲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后称为《雅典宪章》。

城市的四大主要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其中居住是首要功能。

影响:批判了纪念性排场的效果,注重现代城市功能,把城市规划从单纯的空间艺术构图解脱出来至于科学基础上。

2.4.2《马丘比丘宪章》

不应因机械的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

《北京宪章》  倡导建筑、地景、城市三位一体的规划思想

2.4.3 可持续发展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永续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2.5.2影响现代城市发展的因素:①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知识经济与城市创新环境③④

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主要特征:①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为核心

          ②以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③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

          ④以强大的科学研究为后盾

城市创新环境

经济全球化: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使各国融合、依赖、竞争、制约的趋势。

基本特征:企业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

第三讲  城乡规划体系

规划的定义: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

      特征:①未来导向性————最基本特征

            ②规划目标————规划评价的最基本准则与依据

           ③未来不确定性————未来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

城市规划的内涵

1.理想主义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

2.实践思想

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

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

3.理性思想

4.系统思想

5.生态思想

6.权威主义思想

城市规划阶段的划分

城乡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  镇规划  乡规划 村庄规划

 “一书两证制度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⑴对于城市规划区

①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申请阶段

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阶段

③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阶段

⑵对于乡村庄规划区

1.开发控制的依据

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镇总体规划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讲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的概念: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城镇所组成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体系。

内涵:⑴城市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⑵城市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

⑶城市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的

⑷城市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的基本规律

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前工业化阶段,以规模小,职能单一,孤立分散为特征

工业化阶段,以中心城市发展,集聚为表现特征的高水平不均衡分布为特征

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化阶段,区域趋于整体性城镇化高水平均衡分布特点

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P23   

1、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区。

2、区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

3、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厂等。

第五讲  城市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的城市战略研究阶段,需要研究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城市规模。

法定编制程序、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和关注重点

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义: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阶段         中心城区规划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划定

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确定城市性质

提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联系

1、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的联系

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发展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各

⑴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⑵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

2、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和调整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注重城市近期、中长期宏观目标和政策的研究与指定,总体规划强调规划期内的空间部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导城市发展。

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P260

4、城市总体规划与绿地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

1、现状调研 2、基础建设与方案构思  3、总体规划纲要   4、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

1、区域环境的调查  2、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  3、自然环境的调查  4、社会环境的调查 

5、经济环境的调查  6、广域规划和上位规划 7、 城市土地使用调查 8、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调查 9、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及非城市建设用地调查 10、城市住房及居住环境调查 11、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 12、城市环境状况调查

城市性质

定义: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的,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

城市性质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确定城市性质是总体规划的首要内容。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

2.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注意,在确定城市性质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表达城市的宏观区位意义,地域应明确

②反映城市的最主要职能,而不是罗列一般职能

③体现动态发展意义,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合了对未来发展的合理预测

城市职能

定义: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

城市职能是由该城市为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的,由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三个要素组成。

专业化部门:对外服务部门

职能强度:对外服务部门的专业化强度,反映该职能在该城市经济中作用大小

职能规模:某一职能对外服务规模的大小,反映该职能在区域或国家经济中的贡献

城市职能的类型

①特殊职能与一般职能

  特殊职能指代表城市特征的,不为每个城市所共有的职能;一般职能指每个城市必须具备的功能。

②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是指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非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

③主要职能与辅助职能

  主要职能是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职能;辅助职能是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

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②从联系性而言,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③从区别性而言,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的目标;

  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城市性质的确定只要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城市性质则明显带有规划发展意向。

城市规模

定义: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市人口规模

1、我国的人口状况 2、城市人口的构成分析 3、人口的变动指标

进入21世纪,我国来自人口方面的压力主要在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四个方面。

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

1、年龄组划分

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型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起步晚,来势凶猛  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 经济水平起点低

对策: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住宅问题;赡养问题

2、性别构成(自然构成)

3、劳动构成(以人口就业为依据)

4、户籍构成(以户口归属为依据)

5、职业构成

城市的用地规模

   城市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设用的土地,也包括了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

   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市区范围内,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也包括设置在近郊但与城市的各项城市市政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包括城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城市近郊但与核心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市政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范围由政府在编制的总体规划中划定。

   城市用地=规划人口规模×人均用地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最后决定。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生态敏感空间

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

①鼓励开发区

②控制开发区

③禁止开发区

根据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可划分为

①优化调整区

②重点发展区

③适度发展区

④控制发展区

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P31

⑴均衡式

⑵单中心集合式

⑶分片组团式

⑷轴带式

城市首位度: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首位城市/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   S=P1/P2

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

城市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上的分布状态。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势内部功能和道路系统的结构与形态。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P271~~P272

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  P272

⑴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是紧密相关的

⑵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先导,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而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催生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

⑶从城市形态的变化可看到城市发展轨迹的缩影,带有变幻难测、不易把握的特点,但恰恰又是探求城市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吴良镛教授指出“城市形态的探求不仅是模式的追求,而是一种发展战略研究,它来自更高的目标的追求。”

(4)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5)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

(6)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图解式分类法:集中型、带型、放射型、星座型、组团型和散点型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经济属性

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城市用地的区划

行政区划

用途区划

房地产权属区划

地价区划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R 居住用地

R1一类居住用地 R11住宅用地 R12 服务设施用地

R2 二类建筑用地  R21 住宅用地 R22 服务设施用地

R3 三类建筑用地 R31  住宅用地 R32 服务设施用地

A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A1 行政办公用地

A2 文化设施用地 A21 图书展览用地 A22 文化活动用地

A3 教育科研用地 A31 高等院校用地 A32 中等专业院校用地 A33 中小学用地 A34 特殊教育用地 A35 科研用地

A4 体育用地 A41 体育场馆用地 A42 体育训练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 A51 医院用地 A52 卫生防疫用地 A53 特殊医疗用地 A59 其他医疗卫生用地

A6 社会福利用地

A7 文物古迹用地

A8 外事用地

A9 宗教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B1 商业用地 B11 零售商业用地 B12 批发市场用地 B13 餐饮用地 B14 旅馆用地

B2 商务用地 B21 金融保险用地 B22 艺术传媒用地 B23 其他商务用地

B3 娱乐康体用地 B31 娱乐用地 B32 康体用地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B41 加油加气站点用地 B49 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B9 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

M1 一类工业用地 M2 二类工业用地 M3 三类工业用地

W 物流仓储用地

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W2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W3 三类物流仓储用地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S1 城市道路用地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S3 交通枢纽用地

S4 交通场站用地 S41 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S42 社会停车场用地

S9 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

U1 供应设施用地 U11 供水用地 U12 供电用地 U13 供燃气用地 U14 供热用地 U15 通信用地 U16 广播电视用地

U2 环境设施用地 U21 排水用地 U22 环卫用地

U3 安全设施用地 U31 消防用地 U32 防洪用地

U9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G1 公园绿地 G2 防护绿地 G3 广场用地

城乡用地分类

2大类、9中类、14小类

H 建设用地 E非建设用地

H1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H2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H3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H4 特殊用地

H5 采矿用地 H9 其他建设用地 E1水域 E2农林用地 E9其他非建设用地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城市建设结构”是指城市(镇)各大类用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自然条件评价

1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

·地震的烈度:按所在地区受影响和受破坏程度进行分级

·按震源释放出的能量来划分地震的等级,成为地震的震级

·地震断裂带上一般可设置绿化带,但不得进行建设;也不能布置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

·上游不宜修建水库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指地表水的状况,应了解其分布状况,考虑是否可以作为水源,是否有环境价值及带来灾害的情况

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动态等条件

漏斗”:盲目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的现象

风象与风向:不同方向的风出现的几率很小。表现形式为风向玫瑰图。

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指标叫做风向频率。

逆温层: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成为逆温层。

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防止热岛效应: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方式。包括街心花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强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室外新鲜空气引进室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减弱热岛效应的建议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的时候,应适当拓宽南北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少城市热岛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与降水

4地形条件

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社会、经济构成等方面

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

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是指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优劣差异,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

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

一类用地

二类用地

三类用地

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1.建设现状和使用 2.重大基础设施 3.区域关系 4.市政设施配套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7.文化遗存 8.社会问题

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 P278

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

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

3.近远结合,弹性生长

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

影响城市总体布局的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

·区域因素:区域城镇体系 区域交通设施

·产业发展

·城市中心

·其他因素

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 P281

·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

·城市主要功能要素布局

·城市整体结构的控制

·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P291

第六讲 城市专项规划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P375

对外交通:指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总称

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1.公路的分类、分级

分类:国道:国家级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为1-2级

省道:省级干线公路,技术等级2-3级

县道:联系各县、乡镇的集散公路或地方公路,技术等级为3-4级

分级:高速公路

一、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公路线路的布置原则

1.要有利于城市与市域内各乡、镇间的联系

2.干线公路要与城市道路网有合理的联系

3.对于组团式结构的城市,过境公路可以从组团间通过

4.公路与城市交通干道、铁路正线及站场交叉点冲突点最好采用立体交叉的方式解决

注意:1.城镇应充分利用过境交通优势,尽量减少干扰

      ①过境公路与城市相切

      ②公路仍在城镇中通过,保留在城市内部,但断面发生变化

      2.长途汽车站的位置选择

      ①既方便使用,又不影响城市的生产与生活

      ②尽量与铁路、港口等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

      ③可接不同方向和流住,设置多个汽车站

      ④货运站应远离居住区

港口

组成:水域  陆域 每米港口有150~200米陆地

对于港口需考虑: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性条件

  深水深用 浅水浅用   避免干扰,各行其所

  浅江区、陡壁、礁石等岸线不宜作为港口使用

航运:跑道方向与主导方向平行   

机场位置选择:宜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两侧为宜,即机场跑道轴线方向宜于城市市区平行,或与城市边缘相切,而不宜通过城市市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P43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用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师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加以落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发展简介

①城市运动及公园体系(1843—1898)

②"田园城市"运动1898—1945)

③战后大发展

④生物圈意识

·城市公园:由以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有效解决城市危机

         以城市中的河谷、方地、山脊为依托形成城市绿地的自然框架体系的思想,是当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大原则

·田园城市: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

·战后大发展:疏散大城市人口、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力求使绿化环境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形成宜人的城市环境

·生物圈意识:将城市中的绿地与城市中的自然地形、河流、湿地等相结合,把各种类型的绿地连成网络,同时考虑城市绿地与城市范围以外广阔的自然地段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的定义: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包括:(1)城市建设用地以内用于绿化的用地;(2)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城市绿地分类

按所有权归属不同:

公共性用地  专用性用地  私有性用地

国标五大类,13中类,11小类

G1公园绿地  G2生产率低  G3防护绿地 G4附属绿地 G5其他绿地

城市绿地指标

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②人均绿地面积

③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

①国民经济水平 ②规划的时代潮流 ③城市性质 ④城市规模 ⑤城市自然条件 ⑥城市现状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P439)

·城市水源指可供城市利用的水资源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生活、生产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重考虑城市范围内的供水方案,为给水工程专业设计提供指导原则

·估算用水量、选定水源、水厂位置和净水办法,进行管网布置等

城市供水系统的组成

取水工程:地下水 地表水

净水工程:自来水厂加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输配水工程:供水管网、送至用户

城市排水工程系统规划

城市排水的对象

生活污水  油脂、日用化工用品

生产污水  生产废水,基本无污染:生产污水,污染较严重,需要处理

降水      雨雪冰雹

城市排水体制

直排式合流制

截流式合流制

完全合流制

不完全合流制

污水处理厂选址要点(P448)

1.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应与排水管道系统布置以及水系规划统一考虑,充分考虑城市地形的影响。污水处理厂应设在地势较低处,便于城市污水自流入厂内。

2.污水处理厂应设在水体附近,便于处理后的污水就近排入水体。排入的水体应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减少处理后污水对水域的影响。厂址必须位于给水水源的下游,并应设置在城镇的下游和夏季主导风的下方,厂址与城镇、工厂和生活区应有300m以上的距离,并设卫生防护带。

3.污水处理厂布局应结合污水的出路,考虑污水回用于工业、城市和农业的可能。厂址应尽可能与回用处理后污水的主要用户靠近。

污水管网规划要点:(P449)

1.排水管网布置应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雨水自流排出。

2.污水主干管的走向与数量取决于污水处理厂和出水口的位置与数量。

3.管线布置应简捷顺直,尽量减少与河道、山谷、铁路及各种地下构筑物的交叉,并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排水管线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

4.管线布置考虑城市的远、近期规划及分期建设的安排,与规划年限相一致。

5.城市排水管网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水系,并注重排水系统的景观和防灾功能,将城市排水与水资源利用、防洪涝灾害、生态与景观建设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协调

排水系统布置形式

降雨强度:指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内的平均降雨量,用i表示

重现期:指等于或大于该暴雨强度发生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

径流系数: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只有一部分径流入雨水管道,其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为径流系数

城市管线综合规划P475起

城市管线的种类

城市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原则与规定

*管线排列顺序

(1)管线水平排列顺序

在进行管线平面综合时,管线的布置顺序是:

1.在城市道路上,由道路红线至中心线管线排列的顺序宜为: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光缆)、燃气配气管、给水配气管、热力管、燃气输气管、雨水排水管、污水排水管

2.在建筑庭院中,由建筑边线向外,管线排列的顺序宜为:电力管线、通信管线、污水管、燃气管、给水管、供热管

3.在道路红线宽度大于等于30m时,宜双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和燃气配气管;道路红线宽度大于等于50m时,宜双侧设置排水管

(2)管线竖向排列顺序

在进行管线竖向综合时,管线竖向排序自上而下宜为:电力和通信管线、热力管、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和污水管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P464

城市防灾工程体系的构成

城市消防系统

城市防洪系统

城市抗震系统

城市人民防空袭系统

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

城市抗震标准

对于建筑来说,可以根据其重要性确定不同的抗震设计标准,根据建筑重要性,分为

甲类建筑——特殊要求的建筑,

乙类建筑——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

丙类建筑——甲乙丁以外的建筑

丁类建筑——次要的建筑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P614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于1965年在波兰华沙成立,是由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专业人士组成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唯一的全球性非政府组织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宪章

作为国际标准的《威尼斯宪章》 

《佛罗伦萨宪章》与《华盛顿宪章》

1981年5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共同设立的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在佛罗伦萨召开会议,起草了一份历史园林景观保护宪章,即《佛罗伦萨宪章》。其于1982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登记采纳为《威尼斯宪章》的附件

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即《华盛顿宪章》。它虽然只是针对保护历史城镇与街区而写的,却是总结了《威尼斯宪章》后20多年科学成果的一份集大成的文件。作为《威尼斯宪章》的重要补充详细规定了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对历史城市保护具有指导性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根据名城特征分为:

·古都型 ·传统风貌型 ·风景名胜型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 ·近现代史迹型 ·特殊职能型 ·一般史迹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保护文物古迹 保护历史地段 保护历史地段 保护和延续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文物古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规划控制条件的制定

①绝对保护区  “修旧如旧”

②建设控制区

③环境协调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内容:建筑;街道格局;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

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以及城市中的历史遗迹

历代遗址、古代和近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古木、古桥等构筑物。

城市用地条件评析要点

1.避免各种灾害

2.避让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矿产埋藏区、军事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及生态敏感区,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3.城市新建用地要考虑地形,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地一般不应作为建设用地

4.城市新开发的地区应与老城区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5.新开发的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用耕地

6.充分考虑经济流向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2.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3.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性内容

1.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主干道、轨道交通、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以及相应的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的意见。

2.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文化、教育、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

3.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4.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办法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成果

独立的近期规划编制的成果

            第七讲 镇、乡和村庄规划

我国的城乡行政体系

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区域。乡村是指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和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乡中心区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驻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和乡所辖居民委员会地域。

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区域,以及未划入城镇的农场、林场等区域。

城乡的行政建制构成

我国的城市为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人口和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达到一定要求,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水平,或有军事、经济、民族、文化等特殊要求,并经国务院批准设置的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行政单元,通常称设市城市,也称建制市。

在我国,除建制市以外的城市聚落都称为镇。其中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人口和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达到一定要求,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水平,并被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为建制镇、其余为集镇。

镇规划的工作范畴

⑴镇的现状等级层次——行政体系。镇的现状等级层级一般分为县城关镇、县城关镇以外的建制镇、集镇(集镇不属于镇的规划范畴)

⑵镇的规划等级层次——规划体系。镇的规划等级层次在县城城镇体系中一般分为县城关镇、中心镇、一般建制镇

县城关镇广义上讲多为县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

中心镇指县城城镇体系中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且对周边农村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带动作用的建制镇,是带动一片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核,在区域内的分布相对均衡。

一般镇指县城关镇、中心镇以外的建制镇,其经济和社会影响范围仅限于本镇范围内,多是农村的行政中心和集贸中心,镇区规模普遍较小,基础设施水平也相对较低,第三产业规模和层次较低。

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

乡域总体规划,包括乡域村庄体系规划,采用与镇总体规划相同的工作方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

“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

村庄分类

村庄可分为城镇化管理、迁建、保留发展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制定区域分类指导的居民点布局调整策略。其中,保留发展型村庄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未来人口的主要集聚区。

安徽省村庄规划的内容

村庄规划包括两个层面的三个规划,即区域层面上的村庄布点规划,建设层面上的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

村庄布点规划是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村庄建设规划是指导编制村庄整治规划的依据。

村庄布点规划

主要是明确村庄的位置、规模、性质、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明确村庄交通、供水、供电、邮电、商业等生产生活设施的配置。

村庄建设规划

是对村庄布点规划确定的村庄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环境卫生以及生产设施作出具体安排;

村庄整治规划

对布点规划保留的村庄要增加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图,标明保留、整治改造、拆除、新建的建筑物和改造、新建的建筑物和改造、新建道路、绿化、给水、排水、环境卫生等设施的位置、规模及管线的走向,并提出整治方案;明确沟、塘、渠等环境整治内容。对保护型村庄,在整治规划中要明确保护范围和内容。

注意:

1.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大拆大建

2.认真鉴定建筑质量等级,为规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坚持原地改造与搬迁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利用,逐步改造,不断完善。对规划无影响的Ⅰ、Ⅱ级建筑可保留或原地改造,对有碍规划的Ⅲ级建筑均须拆除或改造

4.改造村庄道路

5.突出特色进行旧村整治改造

村庄整治规划的内容

1.农房整治

①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建设,无规划不准建设,农民建住宅必须履行法定审批程序,领取由县建设部门颁发的“一书一证”

②在村庄内,对土坯房、破旧危房和占用公共道路、场所的房屋及有碍村容村貌的房屋要逐步予以拆除。布点村庄的建设要在规划的指导下统一进行。切实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要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群众选择

③引导鼓励农民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的现象。凡在规划区建新房的农民,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

④切实提高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宅基地面积符合我省农宅用地相关规定。要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避免过多的下店上宅、火柴盒式、车厢式的低水平建筑

2.基础设施整治

①组织实施清垃圾、清淤泥、清障碍,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②对露天旧式厕所、粪坑进行整治改造,全面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厕所。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建沼气式厕所

③合理设置垃圾集散点,鼓励实行居民生活垃圾袋装化,实现垃圾的集中处理

④美化环境以农村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美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鼓励种植水果树种,美化村庄,增加农民输入

⑤对村内水面进行整理,建设必要的游乐设施,方便农民群众休闲

村庄整治标准

1.村庄规划

2.住宅。村庄住宅布局合理、空间组织灵活有序、建筑造型新颖,舒适实用,具有地方特色。严格按照规划审批建房,没有违反规划乱批乱建的现象。村庄一户多宅现象得到纠正

3.清垃圾:清除房前屋后杂草、污泥。农户家庭内部、庭院做到每日清扫。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立一个垃圾堆放点,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以户为单位轮流安排值日,确保路、坪等公共场所有人清扫

4.清淤泥:房前屋后要建设排水明沟或暗沟;沟渠配套,农户排水沟做到每月清理一次。村组公共排水沟要硬化,每半年清理一次。村庄内的死水塘要清理填平。房前屋后和公共区的污泥要清理干净

5.清障碍:农具、柴草等不能占道堆放。对占用公共道路、场所、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有碍村容村貌的建筑要予以拆除。对占道种植农作物应退耕环路

6.改水:通过改水,保证农村居民全部用上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对含氟地区和饮用水受污染的村,要进行饮用水改造。缺水地区要解决水源。改造方式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不同方式,包括引山泉水、建手压井和打深水井、建小型自来水

7.改厕:每个村庄建立一所以上粪便净化处理池的公厕。鼓励农民建沼气厕所,三格式无害化厕所和水冲式厕所。消灭露天粪坑,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坑式老厕

8.改路:完成乡乡通油(水泥)路的目标,实施村村通工程,村庄内公共道路平整畅通

9.村庄管理

城市开发的概念

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性活动,主要以城市物业(土地和房屋)、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品质,并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或经过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利益或环境效益的目标。

城市开发类型

1、  新开发与在开发

2、  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

3、  功能区开发

4、  其他开发类型分类

城市再开发是指对城市已经开发地区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更新改造的开发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