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总结报告

五年制市政工程技术高职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阶段总结报告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和,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实现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手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课程改革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

高等职教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随着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高,要求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具备较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进行改革,完成从单一操作型向复合操作型、从操作型向智能型、从就业型向创业型、从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总之,只有切实有效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运行。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1.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立足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按照知识技能培养的要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重新分配学时,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比例,制订出切合实际、反映岗位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先根据市场和行业的需求,制定工程监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努力将市场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融入到教学的方案中去。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应岗位技能培养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坚持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围绕专业拓展的需要,增设适量的技能训练的实训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再次,改变课程结构,突破以往高职教育中一贯采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发展。

2.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与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用技能训练相对不足。不少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仍然是过时的,甚至是已被淘汰的技术内容。有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少,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必须改变课程内容陈旧、重复分割的状况,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增加学科前沿性、综合性、交叉性课程,处理好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强调“新、精”,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压缩理论课授课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而且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沿袭 “满堂灌”的旧方式,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及锻炼的机会。对于一些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在施工现场、实训中心、专业教室对照实物实行现场实践教学,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高职的教学方法与普通高教的教学方法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有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等是基本相同的。但从高职的培养目标,以及其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实践性与参与性的教学宗旨出发,其教学方法又应有所不同。高职专业课要多运用行为导向法,行为导向教学法,通常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教与学活动。它的最核心意图是对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境。尤其是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和实践,来培养符合未来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行为教学法通常由下列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组成:(1)项目教学法。(2)模拟法。(3)表演法。(4)案例法。(5)角色扮演法。这些方法都有别于偏重理论教学的方法,高职领域应推广运用。

4.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实践能力培训。比如:按照课程的能力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有关教师到对口专业岗位上进行业务实践和能力锻炼;以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5.增加设备投入,保证教学质量 

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按照足够、配套、先进的原则更新和充实实验实习设备,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以此确保本次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课程改革的组织

为了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策划、课改过程的监督、课改成果的鉴定等,我系也成立了由系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本专业课程改革的所有具体工作,工作组由一名组长及若干名成员组成,实行学校统一领导,课改专人负责制。

企业技术人员来自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一线,在路桥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职工作,熟悉市政行业生产、管理等过程,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责任心,理解力强;善于倾听,有合作精神;能在规定时间内投入课改工作。

四、课程改革的方法

五、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完成调研报告

我专业于20##年下半年对苏南地区的市政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岗位等情况进行了翔实的人才需求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通过人才需求调研我们找到了以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如: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动手操作能力仍不能满足需要,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吃苦耐劳等精神等。对于我们课程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变课程标准,转换培养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工作任务分析,形成课程结构

20##年1月我们召集了常州地区的市政行业专家,通过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流程,对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进行了仔细的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专业教研室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3.编写课程标准,对核心课程标准进行专家论证

20##年1月到20##年5月我专业教研室认真编写了新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着力体现了“三以一化”的原则,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诠释。

20##年5月中旬,我专业教研室邀请行业和教学专家召开了核心课程标准专家论证会,对《识读市政施工图-道路》、《道路工程综合》、《桥梁工程施工》三门项目课程标准进行论证。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课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具有积极的建议。

4.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完善、调整

在20##年全年,我们专业教研室始终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完善、调整,定期召开教研室专题研究,滚动开发、修改。

20##年初,学校组织了专题研讨,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试用稿。

20##年至今编制了市政工程技术“4.5+0.5”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试用稿。

5.课题研究

20##年11月我专业教研室申报了《市政工程技术(高职)专业道路工程课程重构与实践》的市级课题。

作为市政工程技术(高职)专业的课程改革支撑课题研究,我课题组在20##年12月到20##年1月进行了详实的调研工作,通过向企业专家咨询,进行问卷调查,我们掌握了企业对本学习领域的要求,并撰写了调研报告。

到20##年2月,我课题组完成了《道路工程综合项目实训》课程标准的项目化重新构建。20##年4月,我课题组邀请市政行业的专家,对本课程标准进行了论证工作,本课程标准得到了企业专家的认可。

20##年5月到6月,我课题组顾虓老师将这门课程应用于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20##年级,进行了实践性教学。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课题组完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集中安排6周,分4个项目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导者,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在工作小组的氛围中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学生的专项技能有长足的提高。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很好,某些利用暑期时间进行实践的学生反映本学习领域的技能已经能适应施工现场的工作要求。

20##年8月,我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针对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一次修改工作。这次研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课程标准,使课标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

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课题组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滚动开发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方案和单元设计方案。20##年9月——10月,课题组顾虓老师赴德国学习职教理论。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对课题的后期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理论层面也上升了一个高度。截止课题结题,课题组完成了基于行为导向的《道路工程综合实践》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针对本课题研究运作了2篇论文:《高职市政工程专业道路工程项目课程建构与实践》和基于行动导向的《道路工程综合实践》课程构建。目前论文已经刊登在《职业技术教育》20##年第17期和《建设职业教育》20##年第12期。

为切实评价本课程在课题研究指导下的实施效果,为了体现在岗学生和在校学生对本课程的综合评价情况,我课题组分别对20##级(毕业生)和20##级(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道路工程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评价报告一份。通过评价反馈,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组织合理,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毕业生高度评价了该课程,认为该课程培养的技能对后续的实习和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0##年3月,我课题组汇总课题研究的成果,编写了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程改革的展望

1.注重课程的实施

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虽然已经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但这些教学文件依然停留在纸面,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怎么样,怎么进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究竟有多大帮助?这些问题都逐渐呈现在教学工作的实施者——专业教师面前。如果不解决,必然出现课改归课改,教学归教学这种理论、实践脱节的问题,课程改革最终沦为空壳。因此既要注重课程的开发,又要强调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案研究。我认为这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2.校本教材的建设

由于市政工程专业是一个小众专业,校本课程的建设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我们要在今后的数年内对主干专业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和工作页的编制,并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以使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更适合教学的要求。

3.校内外的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极大地提升和优化校内外的实训基础设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训场地、设施严重拖慢了课改的步伐,甚至使得一些课程实施困难,或流于形式。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狠抓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投入,学校经验,为课改的实施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4.对绿色建筑,BIM,低冲击开发等市政行业最前沿理念、技术的贯彻

在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中,我专业始终坚持贯彻最先进、最前沿的专业理论,并付诸教学方案的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市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了绿色建筑,BIM,低冲击开发,以及其他“四新”技术和理念,开发了绿色建筑概论、园林绿化工程概论等课程。庞建军老师组织成立了建校BIM协会,顾虓老师组织成立了建校园艺种植协会。每学期教师开设的讲座也着重体现建筑行业的新技术,对学生拓展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市政工程教研室

                                          20##年1月8日

 

第二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报告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

科 学 总 结 材 料

王瑞芳 戴一峰 林育兹 朱智强 苏新春 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成果总结 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王瑞芳、戴一峰、戴一峰、林育兹、林育兹、朱智强、朱智强、苏新春、苏新春、李兰英)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 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1

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5%.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教学实践周”,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定为“教学实践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20xx年7月的“教学实践周”,各系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践周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心的设计与安排,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增进理论学习积极性上取得显著成效。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周期间将学生按项目分组实践,其中一组学生完成的“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项目得到该公司认可并采用。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

2

第一,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建立起完整、科学的课程数据库。该课程数据库贮藏着我院3000多门课程的详细档案资料,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历次开课记录、学生对主讲教师的教学测评,以及主讲教师对该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安排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为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加大实验室、实习场所的建设力度,积极搭设院内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我们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建设了通信原理实验室、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电子工程开放性实验室、仪表与过程控制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电机与传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国际商学院模拟教学实验室、土木工程与建筑设计机房、软件开发实验室、网络应用实验室、测试实验室、机械学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等诸多实验室。还建设了一个工业实训基地。基地内设有机电一体化FMS实训室、汽车电子实训室、工业网络实训室、电气技能实训室、现代电力系统实训室、电加工室、激光加工与快速成型室、机器人实训室、电子设计和创新实训室、通信综合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金属工艺实训区、钳工实训室、机械学实验室、汽车与发动机拆装室、机械部件拆装室、焊接实训室、互换性与液压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汽车结构实训室、先进制造室等一系列实验室、实训室。

二、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结论性知识的教学形式, 3

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针对性,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观察力、表达力、思辩力、创新力和外语、计算机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几年来,我们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遵循“有效教学”的理念,立足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革新,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我们的主要举措如下:

首先,为了务实高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完善我院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积极推进与知名企事业单位达成校企合作,先后建设了涵盖各学科的72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并有不少学生因实习表现优异在实习基地实现就业。

第二,尝试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如新闻传播系带领学生“走出去”,先后与香港浸会大学、凤凰卫视、TVB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在暑假期间举办“教学工作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战经验;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等积极推进“以赛代练”的教学实践,通过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高水平竞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土木工程与建筑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则积极带动学生参与由教师领衔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第三,改革课程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率先在法律系试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在全院推广。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深受 4

学生欢迎。

第四,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如在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根据中国学生特点进行改造的“哈佛式“和”德鲁克式”案例教学法,广受学生欢迎。根据此教学法撰写的论文《经管类本科生案例教学的实施研究——兼论本科阶段的创新教育》因其较强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在2007-20xx年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和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得最高奖“一等奖”。

第五,积极进行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编写的教材《现代信息决策方法》获评“北京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并被特别推荐为“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决策课程重点教材”。财政金融系编写的教材《银行会计学》,管理系组织编写的教材《企业资源计划(ERP)教程》,电子工程系组织编写的教材《课程设计讲义》及《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也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旨,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好评。

第六,专门建设了一批特殊教室,以适应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革新的需要。如半圆形的案例互动教室、提供情景教学的日本文化教室和模拟法庭、方便小型研讨班活动的小型研讨室,等等。

三、开拓多元的师资引进渠道,开拓多元的师资引进渠道,大力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大力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林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我们积极大胆探索, 5

采取种种有力措施。

首先,努力拓宽师资招聘渠道,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师资招聘渠道,以扩大选择空间。我院聘用的教师,既有来自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各种优秀专业人才,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教师,又有从厦门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中严格挑选的,能适应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兼职教师,还有从与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积极引导教师朝双师型教师方向努力。我们在教师的选聘过程中注重引进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上,鼓励专兼职教师充分介入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活动,承担实验实训课程,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计划或参加相关竞赛等,使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另一方面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鼓励教师与企事单位进行横向课题的合作。几年来,我院教师已先后承担了近20个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如与台湾盛群半岛体有限公司联办“和泰单片机实验室”、与厦门海沧利用港口清淤生态整治规划方案研究项目、海峡西岸旅游接待中心规划等,获得合作单位的好评。

第三,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特色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比于精英人才培养更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因而,我们除努力从与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6

外,还积极邀请社会各届专业人士前来讲学,开设各种讲座,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四,建立各种有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与学生联系。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提出更高要求。为密切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实行了颇富特色的教师服务责任制,实施教师课外答疑制度等。学院规定每位专任教师每周安排3个时间段至少6个小时的答疑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要求每位专任教师完成每学年的额定服务性工作,包括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带领学生从事科研课题等。为更好地实施以上措施,学院分期分批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独立办公室。

第五,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为了调动教师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我院设立教学创新奖、教学方法奖等各种奖项。对做出成绩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并通过公开教学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学院的互联网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测评体系,及时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正是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有效举措,我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历次学生评教的结果表明,学生对这支教师队伍普遍表示满意。

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初显成效广受关注 人才培养模式初显成效,初显成效,广受关注

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一定 7

成效。

20xx年,我院在省内独立学院中率先组织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工作,8个项目入选校级项目,其中7个获批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xx年,我院的申报工作再获丰收,共立项校极项目23项,其中10项入选省级项目,入选项目数在省内独立学院中排名首位。

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中,我院学生先后获奖236项,如在20xx年的“ One Show青年创意大赛”获视频类金奖(国际级),在首届(2008)“中日高校景观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国际级),在20xx年“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中获一等奖(国家级),在“福建省第二届盛群杯单片机大赛”中获特等奖(省级)等。

在嘉庚学子频频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的同时,不少学生的实习成果也因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被实习单位采用,如“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无障碍游览路线图”、“漳州广播电视报电视宣传片”、“江西丰城芭提雅四星级酒店”等;连续两年,我院中文系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文集《文化强市求索──石狮文化强市调研文集》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秘》获得出版发行。

我院07、08届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学生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因此深得用人单位青睐。据统计,我院07届(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77%、08届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97.83%。

我院自20xx年起,多次在全国独立学院峰会、独立学院教 8

学研讨会、独立学院科教创新研讨会上进行大会主题发言,介绍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相关论文《制度创新: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获得20xx年中国独立学院改革发展论文竞赛优秀论文一等奖、《规范与创新:我国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双翼》获得独立学院科教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20xx年7月,由于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成果显著,我院王瑞芳院长当选全国独立学院教学专门委员会执行主任。副院长戴一峰当选委员。

我院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办学经验,得到国内各所独立学院的广泛关注。我院先后接待来自省内外的数十所独立学院领导层的来访,介绍、推广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获得好评。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