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张海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学区花盛小学,甘肃 武威 733000)

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1.注重细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2.以身作则,树立榜样;3.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4.讲述故事,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5.注重观察,防微杜渐;6.适时表扬,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细节;以身作则;培养

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这就说明了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他们这片沃土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获得丰硕的果实。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斯蒂芬.柯维有一句名言:思想决定行为,行为渐成习惯,习惯塑造品格,品格决定命运。习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变的,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格,可以培养,可以树立,可以锻造。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注重细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生活、学习、卫生习惯做起。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生活细节抓起。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见到老师、客人主动行礼问好,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坐立姿势端正,作业书写规范,放学排队有序不乱。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意义很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小事日积月累的话,就可小中见大,小事情中体现高品质,小事情中成就大事业。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他们对一些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道德观念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份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榜样,注意自身修养,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就可以塑造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样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须允许学生行为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常有反复,教师要“抓反复,反复抓”。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时,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注意教育的重复性和反复性,不要抱着一蹴而就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四、讲述故事,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

对于小学生而言,你费尽口舌地给他讲大道理,诸如什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即使学生背得滚瓜烂熟,在日常生活照样违反。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常说:“小故事,大道理”。与其让他们厌倦枯燥的说教,不如换一种形式:讲故事。让他们在故事中感动,让他们在故事中感悟,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逐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勇敢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观察,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学生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不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习惯。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足够重视并及时纠正,等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了再改正难度可就大了。

六、适时表扬,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有喜欢受到表扬的心理,他们敬佩英雄人物,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先进典型,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注意树立典型。还可以找一些身边的人和事,使学生知道典型就在我们身边,先进和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努力也可以做得到,以达到用榜样来激发和带领学生前进的目的。

好的习惯能成就一个人的未来,比如有好的阅读习惯,或许能成就一个作家;有好的锻炼习惯,或许能成为体育健儿等等。习惯在学生的成长中非常的重要,然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有着优秀品格的学生,进而让这种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这种习惯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蒋宗尧编著.好习惯伴你成功[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孙云晓著.习惯决定孩子命运[M].新世纪出版社,2004

[3]刘春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J].教学与管理 20xx年26期

[4]李艳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xx年S1期

[5]李学权,杨长玲.让良好行为习惯伴随孩子健康成长[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xx年08期

[6]张凤艳.低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xx年09期

 

第二篇: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宁安农场小学 于霞

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开发自驱 儿童时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儿童比较听话,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训练,教师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

1说理教育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教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今,小学生身边的零用钱较多,有此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学生

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良好地习惯。

2榜样教育 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什么“毛泽东尊敬老师”、“雷锋‘听’电

影”??树立学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树立榜样的作用,在学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和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仪式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议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精神。 二知行合一形成意志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是两元人格的现予纠正,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老师经常开展丰富多彩、趣味性浓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参加。如“讲事”,知道雷锋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与此同时,表扬班上那些言行一致的好学生身边的榜样。教师还应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沟通,使家校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不给孩子营造“小皇帝”的环境。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教育,督促检查,并认真做好子女在家的行为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反复性大,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对于已形成的好行为加以巩固强化,磨练孩子的意志,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四以身做则增强外铄力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育者的身边,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身做则,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民主意识、文化知识、工作作风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如在劳动课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

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