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听课心得

骨干教师听课心得

几天来,在教务处的精心安排之下,我们听了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通过这次听课,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自己上课和听他人的课,其体会和收获是不一样的。自己上课,一般不容易发现问题,不易突破自身的框框和模式。如果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别人的课,你就会有“旁观者清”的感觉,而且通过听课既可以领略别人成功的妙处,又可以吸取别人失误的教训。

首先,我谈一下听示范课的感想与体会。通过听课,可以看出骨干教师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都很好,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整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体现了骨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课堂驾御能力,这些正是我们新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的。

其次,我谈一下听观摩课的感想与体会。从教学过程上看,各位老师备课都很认真,讲课思路清晰,基本功扎实。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看,各位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反映出他们运用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都比较强。教师所创设的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从教学手段上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并且用的恰到好出,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授课的教师所制作的课件都是用幻灯片制作的,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授课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既形象又生动。可以说,在教学风格上各有千秋。对于我个人来说,应当多吸取他们的长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活动,特别是听了几位老教师的示范课,我觉得收获很大,每堂课都有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我要吸取其精华,尝试着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平时一定要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授课能力,多听同科老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好成绩!

 

第二篇:两位特级教师的听课心得体会

走近名师,聆听智慧

——听两位特级教师授课的心得体会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再见了,亲人》和于永正教师的《珍珠鸟》一课。这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是一次很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以为此次我将见到的是带着威严的小语界的泰斗,但没想到,见到的却是两位如同邻家爷爷的的老人。两位老师都已经70多岁了,虽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令人仰慕。他们的亲切、幽默、随和和实实在在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两节课,心中有无限感慨。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彼?结合这次听课活动,现将此次听课的心得汇报如下:

一、 吃透教材最根本 两位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教材,了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在备课方面,支玉恒老师曾说: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我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我先是认认真真地只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回想文章的整体内容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了印象。因为阅读一次,容易抓住文章的整体内容、情感和思想,再则,只读一遍就能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一定是作者写作中的浓墨重彩之处,其实就是文章的重点和亮点。这样一番思考,既把握了整体,又抓住了重点,就有了对文章居高临下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再打开书细读,看一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

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手法描述,怎样构段成篇,有什么问题需要查找资料,等等。这样已经把文章装在了心中,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设计最合适该文的教学方法。这个对于我们年轻的教师虽然有些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他的方法,努力朝这个方向努力。

二、重视朗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老师提问不多,但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积极营造了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支老师的范读,真的是声情并茂,不仅是学生深受感染,听得认真,连听课老师似乎也回忆起抗美援朝的往事。这一刻,大家都安静下来了,只听支老师在向你娓娓道来久远的中朝两国人民分离的情景。在学习课文时,支老师采用的是抓住关键词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等词的含义,学生自读自悟,悟出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感情,简单的课堂流淌着真实的情感。

而在于老师《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中,于老师的教学手法就简单到一个字:读;教学过程也就简单到三步: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好好读书,即用心灵诵读;第二步让学生倾听作者对你说了些什么?即用心灵倾听;第三步,读了文章你想说什么?写出最想说的一句话。即用心灵倾诉。这样弹性、写意的问题设计使老师能专注倾听学生,灵活洒脱地驾驭课堂,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的空间。

三、 以学生为本

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创造了一堂简单而又扎实的读写结合课!学生埋头写作的时间占去了一半,于老师说话的内容,几乎全部用于了写作的引导与评价。在这样几千人的大会场上,在全国观摩的教学中,于老师敢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敢于“冷场”20分钟。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他们把课堂当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圣地,而不是自己展示所谓才艺的场所;他关注学生是否有所获得,而不是惦记自己是否讲得“出彩”。一切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于老师在课后谈到了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教过了;第二,教对了;第三,教会了。我们不要满足于教过了,也不要满足于教对了,要经常问问自己,教会了没有。教会,说到底,就是培养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这不正是我们追寻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应该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珍惜每次与大

师交流的机会。将每次的学习所得能够根据本班的实际应用到每课的教学中,才能使自己更加进步。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