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心得体会

 

第二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一、课程性质

国家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小学在三至六年级开设该课程。

二、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两个方面。指定领域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等四大领域。非指定领域则为除上述四大领域之外的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学科中的实践活动及学校班团队活动,学校“三大节”(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及节日课程等,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活动等。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拓展延伸, 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在教师指导和协助下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生活的环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题目不宜太大,要尽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就能认识和解决的小问题。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社会各行业体验性活动等。社区服务要就近开展,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社区需要,以服务者的身份开展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扶贫帮困、环保

劳动、知识讲座、制作宣传板报等活动,形成学生服务特色。学生每学期应至少开展一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体验要求学校积极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对群众生活、社会现象、典型人物、热点事件的调查与访谈,参观、考察各类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及农村等。学校要组织学生逐步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参与行业活动之中。学生每学期应至少完成一项社会调查或访谈。

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注重同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进行整合。应在以下三大模块选择,即:生活技能:(缝、制、烹饪、养殖)培养学生学会自理、自立,学会生活的能力,具备劳动技能。艺术技能:(泥塑、形体、声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科学技能:折纸、剪纸、纸模。活动中既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注重学生的动脑能力,实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学生每学期应至少掌握一项劳动技术技能。

三、课时安排

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及非指定领域”各年级分别占1、1、2、2课时。最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

根据潍坊市《2009》40号文件附件1规定, 三、四、五、六年级分别为2、2、3、3课时。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独立开设,每周1学时。

四、课程实施运行机制

(一)成立由业务校长负责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认真制订好

“年级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的落实。 (二)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特点,有的活动需要教师协同教学。在课题选定、班级计划制定和活动汇报中,可以以班主任负责为主,也可以以有一技之长的的教师为主。合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岗位,鼓励有特长的教师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指导教师方向发展,聘任社会上和家长中有专长的人员作辅导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三)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实施到评价的全过程由学校统筹。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和学校特色。

除信息技术教育外,综合实践活动其他模块建议采用以下方式选择:

1.参考市教科院《潍坊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内容。

2.非指定领域的学校活动。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体育节、科技艺术节、春游活动、采摘活动、劳动比赛等,学校把这些活动内容纳入到三级课程中,以课程形式整合文体活动、少先队活动、校级的科技、艺术、体育训练团队,晨练、大课间兩操等,使学校活动与三级课程双轨同步。

3.开展整合研究的学校可自主安排教学内容。北关小学可按十大主题,即动植物、家乡、生活、科技、成长、环境、安全、劳技、文化、公益活动,组织教学。

五、课程教学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模块。指以研究性学习为课程主要内容或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整合其他模块的学习活动。

1.确定主题。从学生身边的问题或事件着手,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在确定主题的方法上应该坚持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可以教师提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参考。

2.设计方案。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过程,设计方案包括如下环节: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步骤、活动策略、活动评价。

3.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考查、讨论分析、模拟会议、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验证问题,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4.交流评价。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小组交流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评价学生活动中的参与度、主动性、创造性程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人合作意识、组织能力、承担小组工作情况,对工作完成的努力情况等。评价的方式主要以自评为主,同时提倡组评、师评。

(二)操作性模块。指以劳动技术教育的学习为重点,或以劳动技术为切入点,整合其他模块学习的课型。

1. 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指教学前,布置学生对有关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2.学习知识,运用实践。指课堂教学阶段以“激趣导课、实践活动、评价交流、总结提高、拓展创新”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实践练习和体验。

3.作品展示,反思提高。课后教学的延伸,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实践,制作更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或继续搜寻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关历史文化内涵;或走进社区,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于人。

(三)体验性模块。指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领域以学生亲力亲为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从而达到教育身心的目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包括社会角色体验、自然体验和自我体验三方面,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三条线索,开展一系列获活动。

1.选择主题,制定计划。先调查交流社会资源对活动支持情况,再根据班级体验人数、经费、意愿等设计活动方案,明确活动主题、小组成员任务、分工,活动方式、活动成果展示方式及活动注意事项。

2.依据计划,组织活动。通过必要的培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建立正确的实践与服务观念,具备处理实践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的能力。落实活动方案时,教师监控活动过程,及时掌握情况,适度增加难度。学生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3.交流收获,总结反思。活动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体会、心得,作出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汇集问题、困难及其他注意事项,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有效指导、课时集中安排与分散使用的关系,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研活动。要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开足所规定的课时,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达到预期的目标。

2.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努力组织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班队活动课及课余节假日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时间要足。在过程中做到展开过程、深度探究;重视交流、丰富体验。

3.积累有关资料。学校层面,主要是教学计划、教师管理、课时管理、检查调研等过程管理方面的资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主要是实施方案、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等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注重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成果。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注意的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围绕三个维度: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进行设计和组织。

2.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任何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应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遵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策略。即各领域相对独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提倡在教学层面上,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进行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3.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向他们介绍科学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针对学

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4.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加强对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启蒙和培养,小学阶段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由小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组合,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小学生的组合。当然遵照小学生的意愿,也允许个人独立进行活动与探究。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1. 各校要制定科学、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注重评价学生的态度、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收获。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要坚持主体性、过程性、发展性和激励性原则,做到评价形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的标准切忌“正确性”、“标准化”。对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多种形式的表彰。

3.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档案;评价结果通过等级、标志性成果、描述性评语等形式表达。评价等级一般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考核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之一。

注:本意见不含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只适应综合实践活动其他模块教学。

附:教研活动安排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