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写生考察报告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

20xx年11月2日—20xx年11月13日,共12天。

考察目的:

为提高大学生自生视野,开拓眼界,从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方面,收集可作为艺术设计的最佳素材,为毕业设计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本次考察,也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民俗文化研究的意义,更好的发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作业要求:

(1)、考察地点为玉林本地区,超出玉林地区视为无效考察。

(2)、每人搜集的照片资料1000张,为后期的应用环节及《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光盘交付,像素基本统一,照片清晰,内容贴切、网络下载照片视为无效文件)。

(3)、要求学生就考察所收集到的民族图案纹样、建筑风格以及人文形态等进行现代图形设计,每人6—8张,能够反映当地民族特色又具现代图形视觉传达语言(尺寸25×25cm)。

(4)、寻找当地有待于推广或者有待改进的民族特色产品、旅游景点、意识形态等概念展示等,选择一项进行一系列的相关设计。内容包括(海报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

3

张,LOGO设计1个)。(海报3张, LOGO设计1个,制作成成品,并展板进行展示)

(5)、考察报告一份。

考察完成情况:在采风中不仅增长了同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锻炼了体能,开拓了视野,提高创新能力,把收集到的民族图案纹样、建筑风格以及人文形态素材升华为艺术作评,培养了个人以及团队的社会实践能力。

考察路线及内容:

以玉林为中心,四天为一个单位,路线为谢鲁山庄—真武阁—高山村

一、谢鲁山庄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

庄内亭台楼阁,回廊曲径,依山构筑。所有房屋建筑均为砖墙瓦顶,保持着浓郁的乡风民俗。山庄的建筑布局依照苏杭园林特色,依山而建,造型幽雅别致。。全庄园贯以“一到九”的设景,每字各建其景,其义各不相同,园内门景、长廊、小桥、池塘、石山、房屋错落有致,曲径通幽,融中国各庄之大观于一炉,素有“八桂第一庄”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

之称。

谢鲁山庄是一座民国时期的私家园林,原名“树人书屋”,也称“谢鲁花园”,始建于19xx年,历时20年建成。

1、课书养身怡情自有得意处

谢鲁庄园不是一所普通的庄园。创建之初,庄园主人以培育人才的明确目的。贡生出身的十分重视读书,这从山庄原名“树人书屋”及书院前门大门的题刻楹联“安得奇书三车娱兹白首,再种名花十万本缀此青山”可见一斑。营造庄园,不仅要以书“娱兹白首”,更要培养后代,造福乡里。山庄主体建筑树人堂大门的楹联也文雅地道出了主人的心意:“花色欲迷仙半角,书声常伴月三更。”目睹这样的楹联,依稀闻到似浓似淡的书香。

2、“中为体,洋为用”园艺创新重在实用

从明末迄今,建筑的主导思想是“中为体,洋为用”,既强调“体”,“洋”也讲究“用”。晚清的圆明园,在维持传统“体”的前提下布置了“西洋楼”的景点;当时的骑楼建筑,在南方开始大量修建;谢鲁山庄的建筑,远看类似“西洋发券加柱式”,近看全然不是,从建筑手法在谢鲁山庄的建筑物上的使用,可以看到当时探索的结果。

谢鲁山庄的建筑既保持了本地特色,又在诸多技术细节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演进。如,水抱山环、树人堂、等屋顶构造引进民间穿斗架悬山顶山墙边上

加“披厦”的做法,构成接近歇山顶的形式,进一步改进了主屋顶与“披厦”顶交接的转角处屋顶的做法。

园内假山选材只重“瘦”字,对“皱”“漏”“透”三字不作重点考虑;在布置时,与房、树、山结合得很好,但是只是少量作点缀,不做独立成章的运用。庄内家具有明式家具的简约和清式家具的繁缛细腻,是“中为体、洋为用”的实践和运用。

3、科学布局源头活水流不断

科学的水源布局,除造景、观赏外,还要解决排洪、蓄洪,防涝、防旱,生

活饮用、养殖和消防等的用水。为此,庄园在没有现代的水利技术时期,凭经验和观察,估计汇水面积和流量、流速,将山体的自由落水引进宅园。山庄水渠均为砖砌,每处山体均有相应的水渠接应,并设有沉砂池。其截面按不同地段的流量变化,根据水流量从高到低逐渐增大,如此科学布局,将山水引入宅园内的池塘,再流出宅园外,保证池水是活水,达到清洁可饮水平。这与现代要求大致符合,所以至今仍正常发挥作用。

4、独特的数字设景

山庄的设计全部出自芋农之手,他根据《嫏嬛记》中描述的神仙洞府和《红

楼梦》的模式,结合苏杭园林的特色,依着本地山形布局,按照地势高低构造,从低到高,循序而上,造型奇异,深蕴人生哲理。全庄以“一至九”的数字设景:一扇小门,二重围墙,三层建筑,园开四门,假山五处,六屋,七池,八亭轩,九曲巷道。每个字各建其景,其含义不同。

谢鲁山庄建筑虽非红墙绿瓦、雕梁画栋,但其素中见雅,土中显秀,独具南

方特色的山庄园林中的曲折幽深、小巧别致,也是客家文化的典型建筑。整座山庄融入了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勉励后人苦干实干的人生哲理。其规模之大,布局之精妙,是岭南地区少见的园林建筑,是研究我国南方园林建筑、客家文化、建筑特色和地方名人的重要物证史料,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严谨治学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文物教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二、真武阁

1、三大特色:一是地基既没有坚硬的石头,也没有牢固的钢筋水泥,而全是在砖墙内填上夯实的河砂,经略台、真武阁建在砂堆上,历千年而不倒;二是全楼阁不用一颗钉子,全部是木结构,以杠杆原理串联吻合,数百年里却稳如泰山;三是二楼中有四根大柱子承受上层楼板、梁、柱和屋瓦的千钧重量,柱脚却悬空不落地。

2、真武阁是一座完全木质结构的建筑物,整个楼阁共有三层,全阁不用一件铁器,用近3000条格木构件,斜穿直套,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整体。

3、真武阁二十根笔直挺立的巨柱中,八根直通顶楼,是三层楼阁全部荷载的支柱。柱之间相互连接,柱上各施有四朵斗拱,上面承托四根棱木,有力地把楼阁托住。二层楼的四根大内柱,虽承受上层楼板、梁架、、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离地3厘米,是整个真武阁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这是“杠杆原理”所造成的悬柱奇观,就是将从

底层通到二层的八根通柱,变成二、三层的支点,其通住又分上下两层横贯七十二根(每柱九根,共七十二根)外面长的一端挑起宽阔的瓦檐,里面短的一端跳起二层的内柱,使它头顶千斤,脚不落地。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古建筑中应用较多,而真武阁则用得特别巧妙奇绝。其结构之奇巧,举世无双,被誉为“天南杰构”、“天南奇观”、“古建明珠”、“天下一绝”,在当地的民间故事中更是鲁班建造的“神仙楼”。

四、高山村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

高山村民居建筑群是以两广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民居文化。古民居、宗祠一般三进、四进或五进,外墙青砖包皮,内墙石灰批白,两广特有的“推笼”以及融风水、美学、礼教为一体的屏风广泛应用于几乎每座建筑,更有大量工艺精美、栩栩如生的壁画、木雕、泥塑、石刻占缀其中。无论是建筑物内部结构,还是纹饰、诗书画的选择,都体现其怀念祖宗、崇尚礼教、推崇科举、祈求人丁兴旺、福禄寿全的特点。

村内共保存有明清宗祠13座,古民宅60座150幢,古闸门6个,古青砖巷道

9条,以及古坟、古井、古戏台、古剧场、古石碑、古石礅、石柱一大批。明清时代的进士匾、文魁匾、楹联、画像、古线装书籍、壁画、灰塑、木雕、雕花屏风门、龙凤床、椅等,这些富含历史文化内涵且保全完好的古迹。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

 

第二篇:写生考察报告

写生考察报告

考察人:杨金旭、黄雅敬、姚洁、刘芳、闫凡 班级:环艺1021

一,图片展示

写生考察报告

写生考察报告

写生考察报告

写生考察报告

写生考察报告

写生考察报告

第二,建筑特点

一,对江西婺源建筑风格来源的分析

正如上面图片可以看出婺源建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婺源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徽文化的影响。 由于婺源地处于皖南崇山之重,位于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属于徽州,因为它四面环山。使得它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形成了逐渐独立的文化、明情的徽派建筑。

二,对江西婺源建筑特点的分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婺源建筑有以下几点。

1,和谐统一,具有整体美感。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形成这样统一风格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当时的宗法制度很严格,为了团结统一,抵御外敌,当时的徽州人都是群居,因而渐渐形成建筑统一的特点,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婺源建筑都是以黑、白、灰,为基调,建筑随着地势而起,层叠有序,排列井然,其建筑都是飞檐翘角,十分有序。既有层次感,又富有美感。

2,建筑依山伴水,自然舒适。

由于婺源处于中国南方地区,气候舒适,四季如春。南方地区水脉由多,自古以来水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因此建筑由水而坐落,同时由于婺源地处山区,地形高低不一,建筑也环山而建,这种独特的地形造就了独特的建筑群。建筑与自然相互统一,人与自然也相互统

一。在现在科技发达的社会下,还可以看到这一片净土,实在是件美好的事情。这种建筑与美,美与自然的结合实在是相得益彰。

3,风水意味十足,民风淳朴。

在考察时期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建筑门前都会悬挂镜子,也有在

大门绘制一些神灵的图案和花纹,有的家门前还会摆放石狮子,

这些行为都是以风水来布置,这些都是为了趋吉避凶,在传统中

国文化中,风水是十分重要的,在现在的科技时代,风水被冠以

迷信的说法,在这里我们应该尊重这里的文化传统,建筑风格是

写生考察报告

民族与时代的特征,各时代与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有关。因此我们

要尊重此种文化。

4,建筑的精密连接,串联精密

在婺源转几个圈后会发现,这里的建筑非常精密,基本上都只有一条小巷的间隔距离,并且这些小巷都相通,去一个地方可以有多条道路,十分的方便。这是由于当时生活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紧密的联系,不仅是加深感情的表现,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御外敌。婺源这种建筑特点也使得他们邻里之间得到紧密的联系,使得这个偏僻的山村和谐而安详。

5,建筑中所存在的疑问。

同时通过观察发现婺源建筑都是窗户很少,并且很高,在此,不由得想,为什么窗户这少,不管是采光还是通风都不怎么好吧?而且各房屋紧密相连对采光会带来不便吧。在南方这种潮湿的环境下,这样的做法不是更娇加重湿气吗?这些问题是再此次考察中存在的疑问。但是,我想这些都是和当时的地域文化有关,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了解。

第三,对此次考察的总结

在婺源这段时间,我们理会很多,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建筑是死的,但是它在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是活得,一座有有意义的建筑,是看它是否能够与人,与自然相和谐。建筑是个理性的概念,它要求人们用理性去思考它所需要的一切,但是也不可缺乏感性的看待,如同婺源建筑的风水,这就是人们在感性上赋予它其他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在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时也去自己得感性去改变某些死板的东西,建筑是释放人类情感的东西,婺源的建筑把理性,感性,自然结合的恰到好处,这个历史名城承载的是历史,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不管它有些地方是否合乎理性,它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与传承。此次考察不仅让我对建筑的结构的到了了解,也使我了解了徽文化所带给我们的美的欣赏,在以后的日子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发现更多建筑的秘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