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改工作总结 中和镇初级中学 20xx.06

2014—2015学年度

1 雁江区中和镇初级中学二〇一五年六月十六日

学校课改工作总结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我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为目标,始终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切实推进学校校本研究,在实践中探新,在探新中求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制度健全,层层落实

我校高度重视课改工作,成立了校长——分管校长——教研室——教研组组成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规划、协调和推进。并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形成各级领导重视、社会各界关注、广大家长积极拥护、教师热情探索的良好课改氛围。在《课程改革创建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新教师培训计划》 、《优秀教研组评比细则》、 《教研组长工作制度》、 《教师业绩量化考核制度》、 《师徒结对制度》 《常规工作检查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保障了课改有效推进。

二、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课程改革伊始,我们就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施性课程的教师队伍”列为课改的总目标之一。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无论是新课程的实施还是学生的发展,都要靠教师的专业化去实现,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1、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将师资培训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参加校级新课程培训,另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引导教师自我加压。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来后,在校内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2、有目的地强化校本培训,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学校抓好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

(1)、充分利用我校省教坛新秀、省骨干教师的师资资源,开展“结对子 ”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岗位上练兵。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后安排2个学时为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具体做法是:组织讲座,由已参加过培训的省级骨干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重点是解读新的《课程标准》。组织讨论,对照《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相互讨论,共同 2

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组织辅导,由教研室安排学习内容,提供给教师们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推进课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更新观念,增加知识,提高技能。首先,远程教育资源,能迅速拓展农村小学教育的时空界限,迅速地了解到前沿的教育信息,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新课标, 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师可以从远程教育中快速地获取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培训活动的开展和不断深入,教师逐渐地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学到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快地转变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同样也使教师尽快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校制定了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各种制度,将远程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其次,注重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的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基础。在技能要求上,学校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了初步的培训,部分教师掌握了接收的基本知识、技能,同时具备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和实践,我校广大老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了足够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价值所在,对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再次,强化应用,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学校的教学教研拓展了空间,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应用平台,为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光盘播放让教师观看课堂实录、优秀课例、专家点评,从光盘播放中了解新课标精神、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 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为全面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开路先锋。活动中,我们有时先上课、听课,再组织观看光碟,把自己教师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探索,提高了我校的科研水平 。

(3)、开放“电子备课室”,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备课的实效性。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科研水平。“电子备课室”配备了10台电脑及相关标准化设施。改变了过去教师信息闭塞的遗憾,为实施现代化教学,推进现代化 3

教育提供了保证。教师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电子备课室”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浏览最新信息,为课堂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为了让“电子备课室”更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学校特制定了“黄流镇中心学校教师电子备课室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明确了教师使用要求。同时,学校还专门配备了技术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对老师进行电脑教学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定期对电脑进行维护。

“电子备课室”的建成和使用,必将在我校全体教师中掀起一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风,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抓好常规教学研讨活动,落实互助教研的研究制度,课改组成员和青蓝结队互助组经常深入课堂听、评、议课,现场指导教学,交流教法,帮助教师设计新理念教学,总结经验,努力创设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氛围,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每学期学校都开展两轮课堂教学公开课评选活动,两位新上岗的实验教师除帮扶结队听课,并上好光盘或特级教师教学设计模仿课,体验教学成功,感受专家教学的优点,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促其尽快成长。

(5)、制定每周二为实验研讨日,并以此为载体,分学科,分年级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开展实验班成长袋观摩活动,交流各年级学生评价实施以及家校联系等经验做法交流,对存在的问题适时地进行了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比如实验成长袋的使用,还存在只收集、不整理,不评价的问题,把成长袋当作资料袋,学生教师都感觉是摆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实验教师认为把成长袋作为短期评价的依据,以专项评价为主,制定短期目标,实施及时及地的评价,打破一学期总评的方式,使成长袋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袋。另外,一年级实验班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实施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使新生很快进入新的学习角色,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乐于同同伴合作的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以课题带动提高实验研究水平。为落实太谷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策略》的课题,针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培养,以及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等方面进行月课题研究,分小组,分学段,按阶段,确立各阶段实验的计划、目标及研究任务,以行动研究为主,紧密结合自己所带学科知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有好的做法及时观摩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为防止走过场,教导处,教研组及互助组深入课堂听课 ,听汇报,了解课改实验进程,并及时撰写阶段实验报告。 经过研究,教师们增强了课 4

题研究的自觉意识,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勇于探究主动合作意识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转变。

(7)、学习太谷,做好 “双清”工作,转化学困生 课改实验中,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实验教师为此担忧,转化学困生已经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因此,学校学习太谷“三清”的做法,在班内实施单元清和转化学困生双周清的教学管理办法,要求对学困生实行堂堂清,作业日日清的策略,并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制定了转差帮扶的计划、目标,通过课外辅导、一对一帮扶、师生结队、家访等方式,转化学困生。

在校本培训中我校还力求做到: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讲座、案例分析、说课评课、反思教学、教育沙龙、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着力解决课改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培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同时以“走近新课程”、“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课堂模式的构建”等专题思考与研讨,积极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参与分享教学诊断,强调合作,使教师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之路。

三、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加强教学常规的建设与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们依然遵循此规律,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我们根据教学常规的流程,从教师的计划、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作业批改、辅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并完善了相应的考核内容,使全体教师的教学行为统一到规范的尺度之内,克服了以前“重结果,轻内容”,“重教学成绩,轻教法”的弊端。 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大胆改革,把教学常规中的备课、上课、反思、作业批改、测试、总结、评价等付于实效。

踏踏实实地备自己有特色的课。反对全盘抄搬、模式化的备课,为了防止①多课不变、多年不变;②备课备形不备人;③生搬硬套、脱离实际。我们进行了教案改革,摒除传统备课中程序化方式,注重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心理,实现了“教师备课――集体备课――教师备课”的三步备课模式,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制定了各科各学段的备课实施细则。 为了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提升自己,学校要求教师课后撰写教 5

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得失。课后反思不仅为课改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是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真正练好教学基本功的有效途径。我们主要反思教材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反思教案设计是否恰当,反思每个问题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反思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改进的措施。按照学校的课改要求,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量做到节节清,日日清,周周清;坚持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教师在本年级、本学科和跨学科听课,以专业的眼光挖掘课堂背后的教育理念,然后撰写听课记录,每学期学校组织检查评比。

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虽然使教学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但更主要的是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常规的执行。

1、强化检查,教导处在学期工作考核中,检查每位教师的教案、作业批阅、听课笔记,随查随记,形成教学检查资料,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目的。

2、分层管理。为使常规管理落到实处,我们对教师采取分层管理的方法。主要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分成三个层次:①五十周岁以上的教师;②三十五周岁以上至五十周岁的教师;③三十五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分别提出要求,确定每个教师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对新上岗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更是从严要求,促其尽快成长成材。

四、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推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解决发生在学校身边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我校教导处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教研教改活动,以校本教研为龙头,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我校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教研室安排骨干教师上全镇教学公开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授课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1、利用每周例会,辟出专用时间,由教导主任牵头,进行理论学习。 教导处在每周例会时出专门的理论学习时间,定期向各位老师推荐观点新,理念新,操作性强的文章学习。 不仅如此,每一学期教导处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多次有针对性的讲座。一些老师兴奋地 6

说:“听了讲座,我们的信心更足了,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我们的课堂价值取向是对的。”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真实的课堂,出现了质的飞跃。

2、开展专题研讨,针对课改实验存在的普遍问题,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探讨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利用现有教材体现课改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助、生生互助;以及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等等,围绕一个主题,通过集体讨论取得认识上的统一,并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3、开展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单周备课;双周教研活动制度。每次活动组长按要求定出研究的内容,操作的步骤。活动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课做到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

4、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节教学研讨课,既把自己新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共同发现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建设能力、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适应课改的需要,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从而把教科研作为一个载体,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增长教育教学能力。

5、开展“三课”活动,既年轻教师合格课、中青年教师优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感悟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真正将课改理念运用和体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6、组织全体老师观看录相课,各抒己见,进行沙龙式评点。

教导处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组织各科老师观看录相课。看后,现场点评,使每个老师受益匪浅。

7、定期召开课改实验老师经验交流会。

课改实验老师经验交流会,每月召开一次。整合了各科资源,凡参加课改的老师坐一起,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实验老师不再是叫苦连天,而是认真总结经验,贯彻新理念,找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涌现出一批寓先进理念与课堂实践的优秀实验老师。它理论联系实际,对老师的指导作用最为强烈,很多老师就是在交流的基础上撰写反思,取得佳绩,涌现了优秀实验老师,他们的文章有的见于报刊杂志,有的在省、市、区比赛中获奖。

8、选派部分老师外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外出学习的形式分两种。其一是就近与兄弟学校联系,分享课改实践。 7

其二选派教师到山西等地学习,了解课改动态。这些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都能在一定范围内对本学科教师进行二级培训。

9、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外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五、加强课程改革的保障

按照推进教育现代化和课程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不断配齐配足必要的教育装备设施。学校增拨一定的资金,用于课程改革期间开展教师培训、科研和有关活动所需要的专项经费。同时,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对新课程实施进行统筹规划、指挥协调,学校教研室负责实施。将课程改革工作情况列为对学校各项工作质量教育的重要指标,并在每个年度组织一次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的评比。

六、课改绩效,抚今追昔

我们学校跟许多学校一样,顺利进入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阶段,全面使用与新课程相匹配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回首走过的路,因为没有前车可供借鉴,可以想象,身处一线的课改教师,这些新课程的跋涉者、开拓者、建设者,他们的探索是何等的艰辛,走的路又是何等的不平凡。时至今日,实验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1、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自新课程实施开始,广大实验教师对课程改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态度积极,思变求变,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正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众多的观摩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课程理念由不甚理解到逐渐理解到付诸实践再到加深理解的过程;看出教师对课改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教学改革这一既窄又浅的层面上,而是从心里认识到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准确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等等,这说明课改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2、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要求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烦琐的分析,不能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教师不要以宣布标准答案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8

应该说这些主张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体现。走进教室,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自主的多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经常可见班上同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小组学习场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重视了学生的诵读、感悟和情感体验。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读,课堂上过分地重视理性的分析和能力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的理解和体验。课程在教学建议中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方式最大的转变,就是重视了诵读。

3、课堂上学生活跃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由于这次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改变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只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就切切实实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课堂上,过去是教师高高在上满堂灌,学生是死气沉沉埋头记,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自由被剥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成为木讷之人,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在公众面前却胆小怕事,说话不从容不连贯。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现在我们普遍看到的是,课堂上学生发言是此伏彼起,争辩之声不绝于耳;过去举手发言者寥寥无几,现在是一到老师提问,教室里是手臂林立;过去说三句话就脸红的学生,现在一个个变得侃侃而谈,敏于应答。不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突飞猛进。

4、教学时空有了充分的拓展

新课改与课堂教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时空观。这种时空观以三个"突破"(突破文本、突破课堂,突破教师)为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狭隘的时间、空间观念,将学生从课堂内、书本中以及教师的庇护下引至了社会、自然,引至了计算机,对知识获取的通道给以了有力的延展。现下的课堂教学已超然于原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它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教育的舞台上。在这一场变革中,研究性学习、学科实践活动等新增实践性课程,为新的教学时空观的建立和新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能。学生结合课堂内、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或提供的线索,通过实践性活动的方式,开展更加深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这种学习既延伸拓展了书本所学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又通过将课内所学用于实践的方式激活了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从而形成了以“出”促“进”、以“用”带“学”的“输入——输出——再输入——再输出”这样一种良性学习 9

机制。

5、教师正在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客观地说,历次课程改革,都没有像这次改革一样对老师的要求这么高。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三日不学便会落后于时代。那种靠一纸文凭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拿语文来说,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的学科。前辈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话一点不错,语文涉及古今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包括现代科技发展信息,几乎无所不包。这次语文课程改革在至少以下两个方面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促进语文老师不断阅读,努力成长:一是要求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扩大课外阅读量,教材中每学期介绍三部名著,另外还有其他的推荐阅读书目,如果这些要求老师自己达不到,就没有资格要求学生做到,所以老师必须多读书;二是综合性学习的设置,跨学科色彩的增强,要求老师不仅要懂得本学科的知识,也要了解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所以老师也必须多读书。三年多的课改时间让我们看到,参加新一轮课改的许多老师,意识到这是一次锻炼成长的好机会,他们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更新知识,增长学问。 各科教师在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及教学水平上都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教师们还把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体会写成论文或案例成文发表。

七 、存在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很难兼顾。

2、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难于界定。

3、教师的配套教学资料不完善。教师要用大量时间收集资料,制作教具、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展课型研究的冲突。

4、学校现在的设备不能满足现代教学技术的需要。大多数教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不强,有的课型仍然不自觉地出现新教材老方法的教学方法等等。

八、今后工作的打算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宣传、学习的力度,提高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总结已取得的成绩,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

1、按照新课程要求设置课程及课时计划。

2、在课改年级、学科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试教,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讨活动。

3、课程改革工作小组组织课程改革现场听课、调研、分析、诊断问题,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交流。

10

4、总结前段工作,形成初步的成果和经验。

5、提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课题。

6、收集和积累课程改革的各种资料和案例。

7、定期举办课程改革研讨会,每学期组织一次课程改革总结交流会,编印阶段性研究成果资料。

下学期在课程改革工作方面,要认真学习“24字教学模式”,领会精神,取其精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把24字模式贯彻到每一节课中,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以求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下,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定会更上一层楼!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