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党委)

县糖业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规划 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县党委、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糖业部门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工作思路,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为工作目标,扎实开展糖业工作,努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县糖蔗产业,这五年间,我县糖业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一、“十一五”和20xx年全县糖业发展简要回顾

(一)“十一五”工作简要回顾

工作成效: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社会效益显著。蔗糖业是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多年来,我县一直高度重视发展蔗糖业,“十一五”时期,我县糖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十一五”时期各榨季糖业生产情况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党委

主要措施:1、努力发展新增面积,做大做强糖蔗产业。“十一五”时期,我县糖业围绕“老区巩固挖潜,新区努力发展,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效益”的工作思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为工作目标,全力以赴发展新增面积,种植面积得到了较快发展。20xx年糖蔗面积127159亩,到20xx年糖蔗面积165003亩,五年增长37844亩。

1

2、抓好技术培训,加强服务指导。“十一五”时期,我们举办各种糖蔗技术培训班70多个班次,培训群众7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000多份。培训内容有种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甘蔗洪涝旱灾应急措施等方面。在加强服务指导方面,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即抓好新区开发、修路、备耕,种植施肥、病虫早害防治,砍运技术指导。

3、抓好防灾救灾工作,努力减少灾害损失。20xx年1月中旬我县发生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糖业生产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全县14.1万亩糖蔗全部受灾,其中未砍收的7.3万亩受灾较为严重。灾情发生后,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抗灾救灾,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一是加强灾情调查与监控。组织干部深入一线,调查灾情及其发展趋势,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组织工作队下乡指导救灾,对宿根蔗、新植蔗分别提出不同的技术处理措施;三是协调制糖企业调整砍运计划,增加重灾区的砍运量,尽量减少蔗农损失。四是抓好生产自救,通过扩种新增面积、对发芽少的宿根蔗翻蔸重种,确保大灾之年糖生产不滑波。

20xx年8月至20xx年3月,我县发生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对糖蔗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为搞好抗旱救灾工作,我局组织干部深入蔗区乡镇调查核实灾情,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技术措施:一是有水源的地方力争抽水抗旱保苗;二是采取深耕浅种,增强抗旱能力;三是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加施肥量。同时还在小长安、四把等乡镇举办现场培训班,共培训580人,发放技术资料1000多份,努力降低旱灾造成的损失。

4、做好调研工作,为县领导、制糖企业出台扶持政策提供意见参考。这几年食糖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物价上涨幅度大,种蔗成本高,扶持政策成了群众种蔗的风向标。因此,我们一方面 2

做好蔗价政策宣传,另一方面做好种蔗成本核算,同时注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有建设性地为领导策划扶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出台了《自治县20xx年冬至20xx年春糖蔗生产实施方案》(罗办发?2006?107号)、《关于20xx年冬至20xx年春新增糖蔗面积补贴扶持办法的通知》(罗政发?2007?46号)、《自治县2008/20xx年榨季甘蔗种植补贴方案》、《自治县20xx年冬至20xx年春糖蔗生产实施方案》(罗办发?2009?174号)几个文件,在这些文件中都明确了种蔗补贴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糖蔗生产的积极性。

(二)20xx年糖业生产情况

工作成效:1、面积平稳增长,总产不断提高。20xx年全县计划糖蔗总面积16.3万亩,其中新增1万亩。据统计,实际完成种植16.5万亩,其中新增1.2万亩,完成任务120%。2010/20xx年榨季估产原料蔗62万吨,比上榨季增加10万吨。蔗农出售原料蔗收入预计将达25420万元,比上榨季增收7015万元(蔗价比上榨季每吨提高了60元)。

2、实施一万亩甘蔗高产高糖示范区项目建设。按项目规划,今年在小长安镇守善村、罗东村已完成5000亩建设任务。该项目进展顺利,甘蔗长势良好,据测产,示范区单产比面上单产平均增产1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3、在小长安镇、四把镇建设900亩糖蔗良种繁育基地。引进柳城03/182、园林17号、赣蔗18号、台糖92/2668、台糖8899、桂糖02/901等10多个新良种(品系)。该项目的建设对我县今后糖蔗生产的品种优化和品种更新换代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县 3

糖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4、糖蔗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大,效果显著。今年我们以实施万亩高产高糖示范项目建设为载体,在示范区内的5个村40个自然屯及其他蔗区乡镇举办了30期糖蔗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群众约3000人次,编印《甘蔗栽培技术》手册2000本,印发技术资料8500多份,群众学技帮带的气氛浓厚,对种蔗增收充满信心和决心。

主要措施:1、稳固原有面积,努力发展新增面积。20xx年全县完成种蔗面积16.5万亩,新增1.2万亩,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糖蔗生产任务。

2、认真实施糖蔗项目建设,完成一万亩高产高糖糖蔗示范项目建设项目和900亩甘蔗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3、大力开展糖蔗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种蔗水平。今年我们在全县蔗区乡镇举办了30期的糖蔗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群众3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000多份,同时结合我县的实际,组织编写了《甘蔗栽培技术》手册,印制5000册分发到蔗农手中,为群众发展糖蔗生产提供很好的实用技术帮助。

4、加强技术服务指导,促进产业健康较快发展。一是做好新蔗区开发调研工作,确保条件成熟,开发成功。二是下大力气抓好宿根蔗护理工作。宿根蔗面积一般要占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所以宿根蔗护理工作的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全年的甘蔗产量。我们大量的工作以下乡指导、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等方式督导群众抓好护理工作,根据季节指导群众做好破垄松蔸、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止工作。

4

5、开展糖蔗洪涝、旱灾抗灾工作。根据糖蔗洪涝、旱灾工作预案,积极行动,制定措施,深入蔗区指导群众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存在问题:一是农资(特别是化肥)、人工费上涨过猛,农民种蔗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二是新增扩种甘蔗压力增加,相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加上修路投入过大及其它作物竞争,无形中增加扩种的难度。三是蔗区管理难度增加,糖价走高后,跨蔗区收购甘蔗的现象随之增多,为防止我县蔗区甘蔗外流,增加管理成本,加大管理力度在所难免。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种蔗劳动力紧缺,影响了糖蔗生产。

二、20xx年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20xx年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20xx年糖业发展形势分析:从近期食糖销售情况看,目前广西糖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乐观。表现在糖价近两个月来一直维持在高价区间,有史以来首次突破6000元/吨大关,有的地方报价甚至达到7000元/吨。糖价飚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去年秋季以来三季连旱造成甘蔗主产区的广西、云南甘蔗减产,供需缺口大;二是“游资”进入糖业领域,有一定的炒作嫌疑。糖价合理走高,相对拉动原料蔗收购价上升,这对农民、企业和财政都有好处,但非正常的虚高糖价特别是有炒作行为的高糖价,就不见得是好事,它传递的错误信息会误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导致甘蔗生产大起大落,最终受害的是群众,不利于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目前的高糖价,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乐观。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努力推动我县糖业生产稳定向前发展。

20xx年主要任务目标:全县糖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 5

采取深耕深松、推广良种等措施,主攻单产,提高效益,确保到2011/20xx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到70万吨以上。

主要措施:1、统筹规划,固本求增,做大做强糖蔗产业。继续围绕“老区巩固挖潜,新区努力发展,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效益”工作思路,做好蔗区调研工作,制定科学规划,力争在新增面积、单产效益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2、继续抓好“万亩高产高糖示范项目建设”和“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扩大示范效应。以实施“万亩高产高糖示范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科技兴蔗工作力度,全面推广糖蔗适用新技术,提高单产效益。以“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为基础,抓好良种培育工作,充实良种库的品种,筛选出适合我县种植优质品种加以推广,为我县糖蔗品种优化、更新换代提供有益保障。

3、加强政策宣传,辅以惠农扶持,引导群众发展糖蔗生产。 做好党委、政府的政策宣传贯彻工作,让群众熟悉了解当前的糖业生产形势和政府的政策导向,讲清蔗价政策和扶持措施,引导群众发展糖蔗生产。

4、加强蔗区管理,做好服务工作。协同蔗区乡镇和县制糖公司抓好蔗区管理工作,加强完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和水利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严管跨蔗区炒作原料蔗,防止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行为的发生。同时在开展糖蔗生产的过程中认真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及时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为做大做强我县糖蔗产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糖业局

20xx年12月23日

6

 

第二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20xx年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08]186号)文件精神,于20xx年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xx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20xx年和20xx年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20xx年3000平方米、20xx年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2000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xx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xx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

“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

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xx年—20xx年;

2、20xx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xx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

3、20xx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xx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五)分步实施方案

1、20xx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2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8%,建成区面积达6.9平方公里;

2、20xx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3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9%,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

3、20xx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3800人,城镇化水平达30%,建成区面积达7.2平方公里;

4、20xx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1%,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

5、20xx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2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2%,建成区面积达7.6平方公里。

6、20xx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3%,建成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

(六)保障措施

要使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的措施保障:

1、舆论宣传保证措施

在全县范围内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宣传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做到家喻户晓,达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得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2、规划指导保证措施

严格按县城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发挥规划在市政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3、法制保证措施

加强市政建设的立法工作,用法制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地方性城市市政建设法规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实施市政管理。我县于20xx年出台了《××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的地方性、行业法规。

4、走经营城市之路

走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以经营的方式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一是寻找新的城市资源;二是盘活城市闲置资产,使得城市闲置资产的收益最大化。

5、资金保证措施

形成多渠道的市政建设筹资和投资体系,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的完成项目可研初设,争取列为国家和省地项目,取得上级资金补助。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各企业、单位、个人投资。合理使用贷款投资市政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