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阅读方法总结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之答题技巧

一、散文(诗歌)阅读的考点:

1、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2、筛选、整合信息。(概括能力)

3、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

4、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5、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基本方法:

1、通读,看文章标题(常是内容的概括或者中心)、对象(人、事、物)、内容。

2、再读,把握全文的结构、行文线索,作者的情感、态度、中心。(特别注意议论、抒情的词句,文章的末尾两段)

3、审题,锁定区域。

4、组织语言。

三、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三)、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四)、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修辞和句式;解析关键词;找出上下文中相关的表述,指出其语境义;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

(五)、运用术语:

复习时善于做好这方面知识的归纳。例如,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等)、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衬托、对比、人称等;结构手法: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语言修辞: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反问与设问、肯定与否定)等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以下的散文基本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1)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2)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3)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5)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6)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例如巴金的散文《灯》,用“灯光”来象征光明及人们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七)结合原文组织答案:

在作答表达技巧的作用时, 不能照搬以前所学, 一定要结合文中相关的内容, 联系文章的主旨。 不妨参照这样的格式: 这儿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有什么作用(联系该段的中心或散文的“神”)。

[知识梳理]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景物描写的特点或方式:

A,注意修辞与句式的特点。

B,注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C、描写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颜色、大小、气味、味道、冷热、质感等)。 D,景物的描写顺序(上与下、高与低、远与近、整体与局部等)。

E,注意景物明与暗、动与静的结合搭配。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六、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七、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八、语言特点题: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清新明丽 朴素自然 含蓄委婉、幽默讽刺、华美绚丽、明白晓畅、雄浑豪放、简练生动、多用口语等);也可从另两个大的方面即文采派和本色派来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最好的。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和句式(长短句与整散句的结合使用)。

例《春怨》: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四句诗用词不作任何修饰。(语言特色)如“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分析)整首诗用语平淡质朴,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思想感情)

九、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表现手法的广义与狭义:题目问的是表现手法,我们首先要先狭义而后广义的来考虑,因为有时所说的表现手法就是指写作技巧。

修辞手法类答题模式

第一步:点明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常见的描写手法

1、衬托:正衬 / 烘托 反衬(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3、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4、对比 5、白描 6、细节描写

7、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 8、多角度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色、香、味等)

9、侧面虚写 / 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描写手法类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怎样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常见的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借古讽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等。

答题模式

首先、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运用这种手法;

最后、简析这种抒情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狭义):抒情手法+象征及抑扬(“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答题模式:

(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词、曲)中怎样是运用这种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例《游园不值》:这里采手欲扬先抑法。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留有遗憾;后两句却写出了诗人另有所得,由“一枝”而看出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形成落差,后面的发现更令人惊喜。

病句题: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如果我们在看一遍后不能准确指出问题所在,最有效的办法是把此选项分成几个单句,提取主干,看主谓宾的相互搭配是否恰当,修饰成分的顺序、引起歧义问题;而几个单句组成复句,则要看关联句使用是否恰当,前后主语是否一致所引起的关联词位置问题。

内容上的错误,则需要我们记住一些典型例子,如确数与约数的使用、重复、逻辑的正确(随时要让自己头脑清醒)等问题。

标点符号的使用及误区(《创新方案》第34页):

问号:首先,应判断该句是否疑问句;其次,应看其是否用在了疑问句的末尾,即使是倒装句,问号也要用于句末;再次,要善于区分连续问句和选择问句。

顿号的误用(约概数、并列数字、集合词语、不同层次间的问题、分句间、语气句后)

逗号的误用(并列词语间、独立的引文前、总结语前、说话人置于所说话的最后)

分号的误用(总结词语前、句中无逗号而直接用分号、句中有句号再用分号)

冒号的误用(句中短暂停顿、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同一人话未完误用、冒号的管辖范围)

破折号的误用(与即、就是等词并用,少用破折号)

括号的误用(括号位置是关键)

引号的误用(引用范围不清、、非直接引用、引语末标点位置错误)

书名号的误用(栏目、主题、会议名类)

 

第二篇:语文中考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含真题及答案) 王帅雨总结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王帅雨总结

一. 通读文章了解大致结构以及主旨

整体感知: 第一,阅读的整体性,即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宏观把握。

(1)话题背景。明确文章的话题范围和相关的背景语境。

(2)框架思路。文章的框架结构体现作者的文脉思路。

(3)主旨情调。把握文章的主旨观点、情感基调是理解文章的核心、重点。

(4)体式特点。要把握文章的不同体裁及语言特点。

第二,解题的整体性。

(1)着眼于整个篇章,不放过任何一个部件。

(2)把有关词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辨析。

(3)把握综合性大题与零碎小题之间的联系。

题型: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内容理解) 基本答题思路: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物怎么样,(特点是什么)。

答题规律总结: (1)关注段落中心句,位置在开头或结尾。开头更多一些。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还要开启下文,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文总说。

(3)所给答题范围内容要找全。可以借助标志时间的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4)每部分内容概括要和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题相联系。

(5)“概括”的答题要求意味着从文中能够得到信息,但是不能照抄原文,需要经过提炼、加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

(6)“仿照示例”要仿形式:比如字数、短语类型、中心词。且内容统一:比如行踪、感情、事件发展顺序

1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二. 抓取信息

三个方面:

(1)依据试题要求,迅速准确地划定答题的有效阅读范围及筛选相关信息的区间;

(2)迅速准确地根据题干的要求把准答题的切入点,把握读解的角度;

(3)迅速准确地分清阅读材料中相关部分的组合关系及其逻辑层次。 题型:具体内容理解、感悟

答题思路:

对具体内容的理解要时时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或主题是什么。

规律总结: 1.语句中词语(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答案一定能在文中找到。要关注前文中已经出现句中语句的区域。如果是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定在代词之前。

2.关键词(成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首先理解关键词(成语)的本义,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使用是否恰当。要尤其关注词语的引申义和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3.文中人物行为发生的原因、作者感情产生的原因: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事件发生的导火索,根本原因是其本质的、内在的原因。要抓住题干中关键词。

写作手法包括;

1.对比手法:把……的甲和……的乙作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

2.烘托手法:用甲烘托乙,突出强调了乙……的特点。

2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三.找中心句 一篇文章,找到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文章中还有一些过度、总结句和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们解答问题、分析段内层次之间相并、相承、相属关系时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要点。

出题的三个方面:

(1)能否对具体的内容(比如某一段落)加以概括;

(2)能否对整篇材料中心加以归纳;

(3)能否对文中含蓄的内容(比如某些人、某些事的特点)加以解说。 概括“内容要点”的要求: (1)内容要点要齐全。指不能遗漏文段的主要内容,必须按要求把文段的要点一一找出来,尤其是题目规定的要点数目,缺一不可,这是内容概括的基本要求。

(2)表述角度要吻合。指答案要与题目的具体要求一致,不能答非所问。

(3)作答语言要精确。要点概括题的作答语言要求精练,字数符合规定,形式合乎题目要求。

题型:把握文章主题

基本答题思路: (1)通过写景物的……特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记叙……事,表现作者……的态度或思想感情,表现了对……讴歌赞美或揭露批判。

(3)概括文章内容部分有些在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的,答案中可以不再出现。

3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题型:语言分析

答题思路及规律总结

1.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答题思路:这里是环境描写,写了……的环境,有……的作用。

规律总结:

环境描写作用 内容 交代了……,提供……背景

渲染……气氛,形成对比或暗示

表现环境……特点,烘托人物心理,或表现人物处境。 结构 照应前文 为后文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

2. 修辞方法作用分析:

答题思路:明确分析语句;明确分析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表达效果;结合作者思想感情或文章主题分析表达效果。

规律总结:

比喻:把……比作……,喻体具有……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了……

3.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词语:

答题思路:明确要分析的词语,解释词语,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表达效果。 规律总结:

形容词:某词的意思是……,修饰限定某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所修饰限定词语的……特点。

4.对一段文字的赏析:

答题思路:明确这段文字所写内容;明确分析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把握整体特点。

规律总结:整段文字的赏析的角度与赏析一句话的角度基本相同。但是作为整段赏析首先应该有对文字整体内容的把握。明确分析角度后切忌空洞,还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4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5.化用古典诗句: 答题思路:明确分析语句,明确所化用的诗句,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表达效果。 规律总结:首先要明确化用不同于引用。化用是为我所用,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同时富有文化内涵。

6.人物描写:

答题思路:明确描写角度(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概括描写内容,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或处境,表现他是……性格品质的人。

【学以致用】

练习1: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

5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6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选自《读者》20xx年12期)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考点及思路提示】文意把握。抓住全文情节的核心概括故事内容。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

【考点及思路提示】要点概括,个性解读。从具体做法中归纳品质特点,再分析这种做法的意义。

3.文章先写母女俩每天在公交站学习的情境,然后才逐渐揭示出真实情况,文章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7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考点及思路提示】结构梳理。从这样安排结构的效果上分析其好处。

4.文中写景的地方虽然较少,但这些写景在文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试结合原文加以具体分析。

【考点及思路提示】写法赏析。找出具体写景的句子,结合文意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一个普通母亲利用等车时间帮助一个失学儿童学习的故事。

2.平凡善良,富有爱心,关爱儿童,乐于助人,默默无闻。“妈妈”的这种做法,是在她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事情虽小,精神可贵。如果人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和谐。

3.这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时间顺序来写,既脉络清楚,又富有悬念,使文章曲折起伏,富有吸引力。

4.开头写西湖一路景区,早晨阳光等,是通过美景衬托人物的美丽心灵;再写春寒料峭,反衬人物的精神品质。

练习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

8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

9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来的,从此之后,郑克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快叫爸爸妈妈。”但孩子没有叫,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

可能是孩子的到来,勾起了老人的悲伤吧。于是我们和校长就劝郑克父母先带孩子回去。他们点了点头,带着孩子有点依依不舍地走了。

孩子走后,校长又上去敲门。郑光奇老人打开了门,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落座后,老人的话依然不多。我们尽量不提他儿子的事情,只是询问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的,老人却摇了摇头。可当我们站起来要走时,郑光奇却一把拉住校长,说:“有件事校长你一定要帮忙。”

校长点了点头,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努力解决。郑光奇看着校长,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校长正想说什

10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么,郑光奇又说道:“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地方看了看。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告别了老人,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郑光奇老人那个平静的眼神在我心里一直都无法忘记。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选自《新民晚报》2009-01-31)

1.郑光奇的眼神有什么特点,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考点及思路提示】要点概括。先从文中找出关键性词语加以概括,再分析“无法忘记”的原因。

2.郑光奇不愿认郑克做自己儿子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考点及思路提示】内容探究。从老人的语言中寻找原因,然后根据文意分析其思想。

3.理解下面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

【考点及思路提示】词句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含意,根据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4.文章几次对郑光奇做了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请从文中选择一处肖像描写,然后加以简要分析。

11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肖像:

作用:

【考点及思路提示】写法赏析。从文中选择一处肖像描写的句子,分析这样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作用。

5.文末写到:“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根据文意,请说说“我们”会有哪些感慨。

【考点及思路提示】迁移拓展。根据文意进行合理想象推测,说明感慨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平静,纯净,没有任何奢求。面对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郑光奇老人眼神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使人感动,也给人以面对生活的力量,因而永远无法忘记。

2.怕给小孩子心里太多的压力和负担。他始终为别人着想、害怕影响孩子成长,表现了他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3.形容他的眼神非常平静,没有一点动荡和奢求;也非常纯净,没有一丝杂质。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老人朴实、崇高的精神境界。

4.示例1.肖像: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作用:说明他的生活较为艰难,为后文表现他的淳朴善良和深明大义做铺垫。

示例2.肖像: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作用:表现他失去儿子以后内心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示例3.肖像: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作用:

12 / 13

语文记叙散文阅读方法 3-11 王帅雨总结 进一步表现老人内心的巨大痛苦和悲伤,反衬老人不奢求什么的精神品质。

5.示例:老人竟能表现得异常平静,老人全心为被救的孩子着想,老人对组织没有任何奢求??这些,都深深感动着我们,也给了我们面对生活的力量。

13 /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