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参考)

组织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市委非常重视组织员队伍建设,能够经常研究、分析组织员队伍的现状和不足,不断总结经验,采取切实措施,使组织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形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组织员队伍。广大组织员以忘我的精神埋头苦干,为全市党员队伍建设,特别是把好党员队伍的“入口关”,提高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基本经验

1、严格标准,选准配强组织员队伍。

组织员是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组织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有效地贯彻落实,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的好坏。为了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适应需要的组织员队伍,在选拔配备上我们坚持做到了“三化”。一是人员选拔标准化。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明确了组织员的选拔标准。选拔组织员的标准为:党性观念较强,作风朴实正派,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并热爱党的工作,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党龄一般在3年以上;善于调查研究,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二是人员配备职数化。明确了乡镇组织员办公室的机构设置和人员职数配备。每个乡镇党委组织员办公室配备副科级干部1名。三是人员选拔程序化。选配组织员要经过民主

推荐、民意测评、组织考察等程序,坚持层层把关。各县区委选调组织员,由县区委组织部严格考核。

2、加强培训,努力提高组织员素质

在实际工作中,我市着眼于提高组织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对组织员进行培训。市委不定期对组织员进行培训,由组织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对组织员进行培训,重点学习党建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组织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能力。我市青龙县为了检验培训效果,县委组织部采取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阅卷的办法,对全县党委组织员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学习情况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合格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要统一进行补考,不及格者调离工作岗位。市委组织部成立了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办公室,抽调县区组织员到办公室工作,工作中对组织员加以辅导,以提高组织员的业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了“老党务干部与新组织员结对子”活动,经验丰富的老党务干部定期与新组织员谈心,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方法毫不保留地介绍给新组织员,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掌握业务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3、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乡镇组织员在农村党建工作中负有重要的指导和监督责任,是乡镇党委抓好农村党建的参谋和助手,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市农村党建工作的水平。为此,市委组织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健全了以下五项制度:一是信息交流制度。针对乡镇组织员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市委注重为提高他们的业

务素质创造条件,要求组织员经常向县区委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县区委不定期编发信息供各乡镇组织员交流参考,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二是例会制度。县区委组织部每季度召开一次由乡镇组织委员和组织员办公室主任参加的工作例会,由他们汇报本乡镇的组织工作进展情况,反映基层党建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探索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三是责任考核制度。按照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目标,结合乡镇实际,县区委为组织员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并采取抽查与普查相结合,重点查与综合查相结合,定期查与经常查相结合的办法对组织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并对检查情况及时通报,建档立卡,把检查结果计入年终专项考核之中。四是目标管理制度。按照岗位职责,根据市委组织部任务目标要求,各县区将党建任务目标分解到乡镇组织员办公室,并提出具体数量、质量和时限要求。五是激励约束制度。县区委在年度考核后,对考核成绩突出的组织员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平庸、无创新、无建树的组织员给予通报批评;对不称职的及时进行组织调整。

4、科学使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引导组织员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的责任意识,在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好四个作用。一是参谋助手的作用。要求基层党委组织员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详细掌握本地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团组织、经济发展等状况,调研后向党委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为基层党委宏观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二是把关督查作用。组织员负责对上级有关指示和工作部署执行情况以及同级党委基层党建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指导,对具体工作严格把关,确保工作质量。三是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员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完成上级党委交办的基层党建的各项任务。四是模范表率作用。优秀组织员的崇高敬业精神、突出工作业绩和良好的自身形象直接成为广大党员群众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各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党的建设事业,推动着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存在问题

1、有的党委组织员专职不专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乡镇党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力度小,对组织工作任务有多少、工作范围有多大以及怎样去开展工作、如何调动激发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没有通盘考虑。这样,一些乡镇的组织员便常被安排去收农业税、包村修路等突击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有的组织员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还不是很高。随着我市抓党建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新同志、年轻同志走上组织员工作岗位,一些同志还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缺乏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强。

3、有的组织员的作用发挥还不太明显。个别组织员埋头于业务或忙于事务,围绕经济抓党建的中心意识不强,工作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导致组织员不能很好地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

三、今后对策

1、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使组织员工作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今后,我们要对组织员特别是基层党委组织员的工作职能进行调整和充实,使其真正担负起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努力改善各级组织员的年龄结构,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员选配渠道和方式方法,制定和完善组织员行为规范和工作纪律,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高素质组织员队伍。

2、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组织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按照分期培训的原则,认真抓好对组织员的集中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以《组织员工作手册》、《十六大报告读本》为基本教材。同时,注重加强对邓小平党建理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在培训形式上要采取业务研讨、外出参观等办法,不断提高组织员的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指导和交流,不断提高组织员工作的整体水平。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组织员工作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要经常深入基层指导组织员开展工作,定期组织他们交流工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按照省委组织员办公室关于对专兼职组织员数量、分布、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的通知要求。我们集中一周时间,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剖析相结合,实地调查与资料分析相合的方法,对我市党委组织员配备和组织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基本现状

(略)

二、主要问题和下步意见

近年来,我市组织员队伍建设有所加强,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的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对组织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不按编按职配备组织员。6个县(市)、4个城区都配备不齐,个别县(市)仅1个人,挤占、挪用组织员编制严重,特别是国企改制后企业基本没有专职组织员;6个县(市)目前仅有一县(市)按职级配备了组织员办主任。其它都是职级不符、占编占职。以**市为例,两个实职,一个副处级员全部被挤占。严重影响了在岗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少数组织员素质、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需要。据调查分析,有近50%以上左右的组织员是新同志,缺少工作经验和业务知识,从事组织员三年以上的仅占65.7%。三是组织员队伍还不够稳定。问卷调查表明,目前,不安心做党务工作,不安心做组织员工作的比例占20%左右。这种状况如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而且直

接影响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从稳定壮大队伍,提高素质入手,全面加强新时期组织员队伍建设。

1、打牢基础,在稳定队伍的前提下,配齐配强组织员。稳定是基础,稳定是前提。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组织员队伍建设必须适应新时期、新变化。中央要尽快出台相应的稳定队伍的政策性文件。一是机构要稳定。不能因机构改革,不适当的砍、撤组织员机构。城区和大专院校要建立恢复组织员办公室。二是编制要落实。要专编专用,不得挪用,占用。要研究制定国企、非公有制企业中组织员编职配备问题。三是职级要兑现。要严格对兑职级待遇。在岗必须在职,必须同级实职对待。提高政治生活待遇。从组织上为做好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2、立足治本,坚持不解地抓好组织员队伍自身建设。要坚持和完善培训组织员制度、组织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度,组织员谈话制度、组织员回避制度等。当前,要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要求,突出抓好邓小平理论教育,党性观念教育和业务知识教育。切实解决少数组织员党性观念不强,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全面提高组织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3、加强领导,切实把组织员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具体要做到“三到位”。一是思想到位。各级党委都要从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保证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抓好组织员队伍建

设。二是责任到位。即把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纳入县(市)区委、市直各党委领导班子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体系之中,责任到人,统一考核,统一兑现奖罚。三是措施到位。各党委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拿出针对性、操作性较强、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组织员队伍建设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以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需要。

要切实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

组织员是各级党组织专门从事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协调和处理上下级党组织关系、指导下级党组织开展组织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其责任心强弱、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组织工作成效。

一是要严格选配。把选好组织员作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选拔标准上,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明确基层组织员人选必须党性较强,作风务实,公道正派,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并热爱党务工作,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党龄一般在5年以上;善于调查研究,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既选熟悉组工业务的专门型人才,也选经过多岗位锻炼、胜任多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及时把一批工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组织员队伍。

二是要强化培训。组织员的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要把提高组织员素质作为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把对组织员培训纳入大规模

干部教育的内容,优先安排组织员参加处级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党务干部培训班的学习。要有意识地选派组织员到艰苦地区和矛盾集中、稳定压力大的地方工作,促使其在复杂环境中锻炼成长,使他们既有务虚的头脑、又有务实的才干,既能做好本职工作,又能适应发展需要,应对复杂矛盾、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要加强管理。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检验工作,以制度激发组织员工作潜能。建立基层组织员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集中交流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共同探索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建、社区党建、“两新”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帮助基层组织员进一步树立“组织工作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对每一个组织员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提出具体的质量、数量和时限的要求,形成职责范围、工作任务、考核奖惩有机统一的管理体系,从而使每一个组织员都能自觉地按照既定目标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基层组织员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述评先进性制度。要求组织员每年对作风建设、理想信念、勤奋学习、宗旨意识、工作业绩、遵守党的纪律、坚持“两个务必”等情况进行述职,接受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众代表的评议。

 

第二篇: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农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选准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近年来,崇明县通过实施“班长工程”,加强了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素质、能力、作风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进一步配备、管理和带领好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对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派书记;队伍建设;农村基层党建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为增强带头人队伍活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海市崇明县委从20xx年开始,陆续选派乡镇委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任农村党支部书记(简称“班长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了解崇明县体制内下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现状,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加强体制内下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县委党校专门成立了“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调研课题组,深入到农村基层,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个别访谈、深入基层走访等形式,对下派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的初步想法。 一、体制内下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建立了下派村党组织书记制度,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一是年龄呈现老中青梯次结构。崇明县下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40岁以下占到了75%,

改变了以往党组织带头人“青黄不接”的现象。二是学历层次大幅度提升。下派村书记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64.3%,过去村党组织书记学历普遍较低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三是知识结构趋于多元化、专业化。下派村党组织书记由于来自县乡机关、事业不同单位,从事不同岗位,改变了以往党组织书记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

(二)岗位吸引力增强。一是惠农政策为“三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广阔的农村为下派村党组织书记施展才干、实现人生抱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二是多项激励措施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崇明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村干部的激励措施。如专门拿出了若干公务员岗位对村干部实行定向招考,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有了职位晋升的机会。20xx年以来,共有22名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通过定向招录考试进入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7名特别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被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三是先进典型为青年成长发挥了有效的示范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并通过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切实提高了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开阔了思维及视野。有些村党组织书记依靠岗位优势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为了当地的先进典型,获得广泛赞誉。这无疑也吸引了部分年青人,期望自己也置身其中有所作为。 (三)群众支持度明显提高。一是信任度递加。随着党的惠农惠民政策的落实、新农村建设及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村级干部倾听民意、关注民生、注重为

民办事的自觉性也越来越强,党员群众对村党组织,特别是“领头雁”的信任度与支持率随之大幅提升。在调查的15个村中,超过97%的群众认为体制内下派村书记的效果是好的,认为他们是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人,是值得托付的人。二是期望值上升。调查中,对“您认为体制内下派村党组织书记发挥作用最主要是在哪一方面?”这一问题时,有近90%的群众选择了“落实政策,带领发展”。这也说明了村民对下派村书记的希望和要求不仅停留在“品德兼优”这一层面,更要有经济头脑,能够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引领群众发展特色经济,实现致富奔小康。三是互动性增强。调查中,当问及“体制内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在决策本村的重大事务时遵循什么民主规则?”时,有89%的群众选择“严格遵守民主议事规则”。这说明,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对村级班子工作的民主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村干部开展工作必须加强与群众的互动,既要吃透上情,又要熟悉村情;既要敢抓敢管,又要依法守纪;既要有成效,又要讲方法。

二、体制内下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一)体制内下派书记面临的客观困难。一是外村支书群众认可度不高。在“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做村党支部书记”的问题中,选择“本村德高望重的人”有42.7%,选择“机关事业单位选派干部”、“企业家”、“返乡创业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分别占21.3%、10.7%、8%和5.3%。可见,与不熟悉农村工作环境、有着陌生人身份标签的体制内下派村党支部书记相比,村民更加倾向于本村人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体制内下派的村支书面临身份转换和适应新环境的考验。

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和相对固定的工作模式,下派到农村基层掌管一方,不少党组织书记在短时间内还难以适应身份的转换,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村级财政短缺。不少经济薄弱村在支出工作经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工资后,可支配的资金捉襟见肘,干事创业的财政保障不够,难以有效施展才干。其次,基层党员队伍活力不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中,年老体弱的多,又地域分散,组织起来很困难,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设先进性的基层党组织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再次,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一些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涉及的人员多、关系复杂,又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解决起来相当困难,与群众的期盼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缺乏明确政策规范,体制内下派村书记工作心态不稳。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县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推进“班长工程”的实施意见》中,组织部门对体制内下派书记的选派标准、配套保障、培训保障、监管机制等做了规定,但是关于后续的“出路”却缺乏相应的政策规范,影响了体制内下派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四是教育培训上存在着内容狭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调查中,有40%的党员群众认为,“最大限度发挥体制内下派书记为民办事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方法是“培训和教育”。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培训时间短。目前的培训班大多只有两三天时间,教学内容不得不被压缩,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培训针对性不强。下派书记普遍提到,在目前的教育培训中缺乏群众工作方法、农业技术、政策法规、基层党建等相关实务类课程,不能有效满足需求。再次,培训的形式

单一。主要以授课为主,考察体验、现场教学等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尚未引进到培训中,实训效果打了折扣。 (二)体制内下派书记的主观问题。一是群众观念不够强。从调研情况来看,体制内下派书记存在群众观念不强的问题。问卷中,有36%的人选择村支书经常“习惯于发号施令”,有26.7%的人选择“不善于发动群众”,有14.7%的人选择“安排村两委其他干部工作”,有12%的人选择“习惯于坐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可见,体制内下派村书记主动深入一线群众的工作理念有待提高。二是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当问及“最期待体制内下派的村书记发挥哪项作用”时,有52%的人选择“带领发展”,选择“落实政策”、“维护稳定”和“开展党建”选项分别占37.3%、9.3%和1%。与群众的迫切期待相比,体制内下派的村书记普遍存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开展工作缺乏主动性。调研中发现,体制内下派的书记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等、靠心理,有的遇到工作难题绕道走,有的把工作难题向上推,过分依赖上级的帮扶,有的则乐于做老好人,工作中不敢“硬碰硬”,缺乏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四是组织党员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体制内下派的党支部书记对开展党员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化、常态化的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不理想。有的村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大多停留在纸面,真正落实的少;有的干脆等上级部门下发通知才行动,主动做好工作的热情不够;有的对党员活动认识不足,娱乐化倾向明显,未能认识到党员活动的严肃性。上述因素都阻碍了党员活动的正常开展,使基层党组织的凝

聚力受到一定影响。 三、体制内下派村书记队伍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一)增强群众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是增强宗旨意识,在思想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村党组织书记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历练吃苦耐劳精神,严格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正确的思想引导行动。二是主动学习,在语言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近年来,在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外来人员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很多都是缺少基层历练的“三门干部”,他们方言不会说、群众语言说不好,严重影响了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下派村书记要学会方言、使用群众语言,不摆官架子、不打官腔,以群众的心理想问题,以服务群众的心态办事情,使语言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桥梁。三是深入一线,在行动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调研结果显示,在“体制内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尽快胜任新的工作的最佳途径”一栏中,42%的人认为需要积极走访群众。下派村书记只有多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村现状,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拓宽工作思路,推动工作开展。可凭借“民情日记”、“组团式服务”等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定期组织村干部、党员开展“进百家门、拉家常事、知百姓情、聚万人心”走访活动,确保群众工作取得实效。

(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充分发挥下派村书记的作用。一是健全按需选人机制。调查中发现,64%的人表示“建设好体制内人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最紧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选好“人”。因此在选人上,必须打破唯年龄论,针对各村的实际需求、被选人的能力和品行、专业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建立健全按需选人机制。注重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做到既满足各村的需求,又能充分展示下派干部的才能。二是完善选拔任用机制。目前崇明县下派村党组织书记在2-3年的一个任期后,大部分都得到提拔任用。这导致部分人员认为下派只是“走过场”,很难真心谋划村里的工作,以至出现“人在位、心脱岗”、作风飘浮的现象。群众也会认为下派村书记只是“镀镀金”,很难真正地认可、支持他们的工作。因此,应健全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只有考核优秀、群众公认的村党组织书记才能提拔任用。对于那些考核不优秀、群众不认可的,根据本人意愿或继续任职,或回原单位工作。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一是延长培训时间。现有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一般为短期培训班,时间设置3至5天。建议在继续完善现有培训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为8至10天。二是拓展培训内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群众工作”、“农业技术”、“政策法规”、“基层党建”等方面课程的比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三是创新培训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针对性地引入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考察体验式学习等多样化培训模式,提高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同时,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通远程网络教育平台,拓展培训学习渠道。 (四)创建交流关怀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下派村书记交流机制。利用网络平台或定期组织交流会等多种渠道,构建下派村书记经验交流平台,鼓励下派村干部把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或遇到的问题、困惑拿到平台上来讨论、交流,促使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二是乡镇领导带教机制。建立乡镇领导带教下派村书记机制,定期进行调研检查、

走访座谈,及时了解掌握下派村书记的思想动态,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下派村书记克服困难、推进工作。三是典型宣传示范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舆论窗口,及时发现、挖掘和总结下派村书记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对优秀下派村书记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五)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合理确定下派村书记任期和年度工作目标,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基层党建、勤政廉政和道德修养的考核权重,使下派村书记真正成为党的任务在农村基层的坚强执行者,成为群众拥戴的好干部。二是建立“双述双评”管理机制。下派村书记年中和年底向乡镇党委、本村党员群众代表述职,乡镇党委和党员群众根据述职情况、平时工作表现进行评议打分,并予以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提振下派干部工作积极性。一是提高薪酬待遇。通过目标管理、业绩考核,适当提高下派村书记的薪酬待遇,使下派村书记安心农村基层工作,提升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完善提拔任用机制。对于工作优秀、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下派村书记要及时提拔任用,以有效的“选-育-提-用”系统化制度运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下派村书记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三是财政保障机制。县、乡镇党委要协调县乡两级各层面资源,为下派村书记提供配套政策和财政资金,为推动下派村书记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