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3-16到20##-3-21

调查地点农大附中

调查对象学生、老师、家长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

调查人:梁瑞清

调查目的  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许多中学生不知道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运用学习习惯,行成了不少误区。我为了解答中学生的迷惑,进行了这次调查,了解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好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解决了问题。并希望引起更多同学对学习习惯的重视。

调查过程

我采用了问卷调查,分别调查了学生,老师,家长三个群体,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问卷。调查学生20人,老师5人,家长5人。

调查学生人数表

调查数据统计表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初中生学习成绩不佳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障碍。在结果对比时,成绩好的学生几乎没有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中等的学生百分之六十五有这些不良习惯中的三种以上,成绩差的百分之八十五这些不良习惯中的有三种以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由此可得克服不良学习习惯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条件。表现有:

1、心不在焉

注意力很难集中,几乎每节课思想都会“开小差”。听语文课时想起天外来客,听历史课想到了少林和尚,于是一节课老师讲的内容听不到三分之一。听课效率低,又直接影响了作业和学习;日积月累,逐渐和专心学习的同学在学习成绩上拉开了距离2抄袭作业

2抄袭作业

学习不实事求是,这道题不会做,抄同学的;这篇作文题目与上学期的一篇相似,把旧作文抄一遍;今天的政治问答题,用小纸条抄好,以备考试之需……久而久之,抄袭成了习惯,形成“不看别人的,心里难受”的心理。没有一次作业不和别人对答案,没有一次练习不看别人的……逐渐对自己失掉了信心,学习变成了一种取悦别人的行为,虚假的成绩成了自我安慰的精神鸦片。

3、知难而退

学习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精心准备了讲演稿,因为紧张、害羞而放弃了上场的机会;因为有点儿疲劳,该复习的一章就放在一边不看了;体育课测试1000米跑,跑到后来上气不接下气,马上停下来休息,……于是,稍一纵身可以摘到的果子没有得到,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的追求半路放弃了。

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基本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较差的学生拥有较少的良好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我们一定要从小、从严、从点滴小事抓,要抓住现在初中这个阶段的最佳期,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

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贵在自觉

尽管有些习惯是由于无意重复所养成的,但人的大多数良好习惯都是有意识养成的,而要使自己能有意识地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必须让自己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这种学习习惯,其次必须明确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条件。例如,要养成每天早起跑步锻炼和早读的习惯,那就要有坚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早起,不能赖床,而且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要自觉坚持,不可寻找借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严格要求,反复强化

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可以围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些规范与制度,并要严格执行,必要时可要求老师、家长监督执行,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逐步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

3课下主动练习

 练习环节即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

由此得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的基本保证。

我们应该通过此次调查,引起老师、家长、同学们对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视,并改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共同提高和促进我们的学习。

 

第二篇: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了解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现状,由甘肃省平凉市第八中学承担的平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PL[2008Z041号])课题组,对崆峒区农村中学的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崆峒区4所农村中学569名学生,回收有效答卷565份,为进一步研究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一、调查的缘起

开展调查是基于以下思考,并以此为依据,为进一步开展的语文学习习惯干预与培养确定目标、内容和方法。

1.了解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包含的内容及其与语文学习之间关系的理解、认识;明确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的误区和盲点。

2.了解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现状及影响其形成的主客观因素,重点弄清农村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利影响及程度大小。

3.整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与学习习惯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的对象定为崆峒区农村七至九年级在校学生。这些学生绝大部分由原地区的小学升入本域中学,已有了一些学习习惯,选七到九年级各阶段学生,就能较全面地看到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全貎。根据调查要求,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和习惯问答两大部分。基本情况想通过了解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成绩等基本信息,调查学生学习习惯与其之间的联系。习惯问答部分共设主观问题32道,分为认识、习惯、评价三部分。“认识”部分4题,意在了解学生对语文学科性质及与习惯的关系认识,还有语文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习惯”部分24题,分别从预习、课堂、合作、作业、写作、考试、质疑、阅读等语文学习习惯密切相关的方面设题。对学生已明确认识的书写、听讲等常规习惯没有涉及,而特别重视了大语文学习观念下素质教学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诸如反思总结、创新质疑、阅读积累等,目的是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有了多少变化,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在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的影响下有了多大的改进。“评价”部分4道,意在了解当代农村中学生对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的要求和建议,以使教师更准确地把握现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要求、目标实际的距离。

为了使调查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调查的功能,提高调查的效率,课题组先以平凉八中为试点,先后组织若干教师、学生召开座谈会,并在部分学生中进行了预调查。问卷初稿以选择题为主。根据调查反馈的数据,又对问卷进行了较大修改。主体部分均改为主观开放题。虽然这给统计总结带来了很大不便,但避免了选择题内容不全,过于概括,不够完全真实的弊病。

三、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从20xx年11月开始,3个月内先后随机选取了崆峒区白庙中学,赵堡中学,平凉八中,平凉九中等4所乡镇初级中学的七八九年级各一班学生。学校既有川区中学,又有塬区中学;既有近郊城乡结合部学校,又有塬区民族学校,保证了调查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调查采取上门现场发放,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为消除学生的顾虑,问卷一律不记名。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理解和行为回答,不讨论,不交流,不发挥。

回收问卷后,进行编号汇总统计。由于答卷均来自于应届学生本人,所以获得的信息应该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统计的数据参考价值较大。

四、调查的结果

1.基本情况

① 性别:本次接受调查男生294人,女271人。川区学校男女基本各半,塬区学校男生稍多于女生。

② 最关心自己学习的人:除过1.9%的学生是其他人外,其他均为父母。 ③ 家长的文化程度:82.4%的家长是小学或初中程度,高中以上程度的不到10%,且近郊高于远郊。

④ 家长的职业:78.8%的家长为农民,其余为或无业或个体户。仅有4.7%的家长为知识分子,且集中在近郊区。

基本信息表明,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正面促进非常有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培养。

2.学生对语文性质及习惯与语文学习的关系认识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使它的学习方法区别于理科。明确它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明确了习惯的意义及其与语文学习的

关系,又会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日常活动,如果不断重复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自动动作,这种动作就是习惯。《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习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也指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习惯是人一生的伴侣。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可能推动我们成功,也可以拖累我们直至失败。学习习惯也是如此。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就是培养习惯。学生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学生能认识到良好习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就可能自觉去改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利因素之一。

对学科性质的调查表明,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语文学习很重要,但都只谈到一

方面。有的认为语文学习可以提高表达、理解、写作能力;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有的认识到学习它可以了解祖国灿烂文化;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等。另有5%左右的学生狭隘地认为是中考、高考的需要。

对习惯与语文学习的关系问题,调查发现76.4%的学生认为习惯与学习有关

系,这其中不到40%的零散地谈到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轻松等,还有近一半学生不知道有怎样的关系。16.1%的学生表示“不懂”,8.5%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

3.学生喜欢与不喜欢的学习内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

情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为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共同趋向,进一步深究与之相关的因素,调查问及了学生喜欢与不喜欢学习的课本内容。学生普遍喜欢学的是小说、童话、寓言、记叙散文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和生字词、古诗词等简单短小的课文,理由是好懂,感人,简单;不喜欢文言、说明、议论等课文,理由是难懂,难记,枯燥乏味。喜欢的内容与年级教材相关,对文言的不喜欢程度随年级的升高而加剧。这应该与篇幅的增长有关系。调查还发现这种现象因校有别。例如白庙中学的八(二)班,学生多数却喜欢学习文言;赵堡中学八(二)班学生喜欢学习说明文的最多。这显示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学习好恶的关联度。

4.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困难

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最大困难,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如

何对症下药,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是首要任务。调查显示学生最大的困难依次在

文言文、阅读理解和作文。表现形式是不能理解,难以熟记,不会表达等。这些也正是语文学习的难点。

5.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现状

① 预习:

预习的习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能坚持预习的有73%,这其中有30%的学生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才做的,还没有形成完全的行为习惯。预习的内容依次有学习生字词(94.5%),作者简介(81%),阅读课文(72.6%),分段(22.7%),总结中心(11.3%),标注疑难点(3.6%)。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基本就是学习生词,浏览课文等浅表内容,还停留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既没有文体的差别,也没有情感价值理解,精彩句段的赏析,更没有相关内容的延伸,探究。方法上除过查字词典,教辅读物外,没有网络,多媒体等现代资源的运用。预习流于形式,实效不强,没有表现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感悟体验。

② 课堂参与:

对“老师课堂提问,同学的回答”所做的反应表现的是学生课堂参与度。调查显示有77.8%的学生能认真思考,并倾听同学的回答;11.6%的学生对该问题“不懂”;6.9%的学生不理睬;3.7%的学生对“提问”很“恐惧”,特别害怕叫到自己。能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包括经常和有时)的学生只占43.4%。不能的原因分别是害怕老师批评或同学笑话(66.7%);不会答(13.2%);胆小,没勇气(11.7%);没兴趣;不想答(8.4%)。调查还显示各校能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随年级增高而减少。七年级明显高于其它年级。同级不同班情况也有差别。如平凉八中八(2)班“不主动的”占38.7%;白庙中学八(2)班占61.1%;赵堡中学八(2)班占到86.4%,其中因“害怕”的占到78.9%。以上数据表明,多数学生课堂上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害怕出错,害怕批评”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这暴露出教师课堂引导和评价不当导致气氛沉闷、压抑,学生恐惧、厌烦,思维不能灵活,不能积极自主学习等。

③ 合作学习:

这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各校都开展了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较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认为与大家交流,取长补短。但有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改进的问题。

如有同学只聊天;有同学常不发言;还有同学不愿让学习差的同学加入或不愿与合不来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等。

④ 作文: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水平也代表了大部分语文素质。调查发现学生作文习惯堪忧。

a. 喜好

在被调查学生中有51.3%的不爱写作。原因是太难;不会写;费脑子,费时间;写起来难受;不感兴趣等。究其原因,一是缘于失败的经历,使写作丧失了兴趣和信心,产生了畏难情绪;一是缘于对写作认识的偏差,认为高深莫测,不想涉足。可以断定,这部分学生平时的作文基本是在应付下完成的。这也就形成恶性循环:越不爱写,越不会写;越不会写,越不想写。

b. 环节

a) 提纲

有43.3%的学生作文时不写提纲,另有8.9%的学生“不懂”。37%的学生把“提纲”混同与“底稿”。写提纲的学生分布不均。如赵堡中学八(2)班因有老师的要求,全班36人写提纲,只有8人不写;平凉九中九(1)班全班41人,写的只有17人。从学生回答来看,其中还很有的可能写的是底稿,并非提纲。不写的原因主要是嫌麻烦,没时间,没必要等。

b) 修改

做完作文后自己修改的学生占76.2%。修改的内容有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87.3%);标点(52.1%);大致提到结构的有18.4%。选材、裁剪、立意、炼词锤句、深化主题等均未涉及。不修改作文的原因有“不会”“没时间”;“麻烦”“懒”。

c) 反思

77.8%的学生表示作文批阅讲评之后不总结反思。其余学生也只是看看教师评语和评等,并没有结合自己习作认真分析,更没有写“文后反思”的做法。

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写作环节不细,兴趣不高,训练不实,重视不够。学生对写作的要求还没有形成较系统完整正确的观念。反映了作文课不够扎实,细致,缺乏科学明确的指导和训练。

⑤ 作业:

a. 作业前复习

76.5%的学生当天或通过作业复习学过的内容。方式基本以做练习,读笔记为主。不复习的原因主要是作业多,没时间或没习惯。

b. 作业后自查

41.2%的学生作业完成后能自查;3.6%的学生有时查;52.3%的学生不查,主要是因为没时间,没习惯。

c. 对待批过的作业

对教师批阅过的作业,49.6%的学生注重看有无错误;42.3%的学生注重看教师的评语评等;8.1%的学生不看。

d. 对待出现的错误

75.2%的学生能认真去改正作业中的错误;10.2%的学生有时能改,但不自觉;14.6%的学生不管。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认真的,改错的习惯基本形成。但对作业后的检查,反思等环节做得还欠扎实有效,没有养成较好的习惯。

⑥ 考试:

a. 检查试卷。

考场细心检查,可以把失误减小到最低程度。这一习惯从小学也已开始培养。有近70%的学生在做完试卷后检查做过的题目,其中大概检查一下的占31.5%;约30%的学生不检查。主要原因是没习惯,没时间。和作业后自查相比,检查的学生明显增多,说明学生对考试的重视。但也暴露出了平时没有形成检查的习惯,考场检查就不细致,即使检查也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b. 考后关注。

86.9%的学生在考试最关注的是成绩,只有12.4%的学生关注错误出在何处。个别学生“无所谓”。

c. 考后总结。

考试后的总结是查缺补漏,扬长避短的重要措施。长期坚持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调查学生中只有25.8%的学生进行考后总结,2.6%的学生在老师要求后去做。大多数学生没有这个习惯。可能是教师没有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和体会到总结反思对学习的帮助。

调查显示,学生重视考试,关注成绩。但多数学生没有做好总结反思这一步。表明学生忽视了考试最重要的内容——发现问题,明确不足,以待改进。

⑦ 阅读积累:

a. 课内。

古语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意蕴,表达的技巧,言辞的优美等等,除过教师的点拨提示外,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的阅读感悟去体会。调查显示62.6%的学生课后能再读课文,原因是感兴趣(个别),认为能提高朗读写作水平;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但这种现象随年级升高而递减。七年级占78.2%,八年级占61.6%,九年级就减到了55.9%。不读的原因有“不感兴趣”;“太懒”;“没时间”等。其中高年级因“没时间”者居多。一方面可能是课业负担过重,无力品析;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讲解太多,剥夺了学生自由品味的时间。就自愿去读者,凭兴趣的也没有几个。而“没兴趣”去读,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教师阅读教学枯燥乏味;没有教授给学生方法,没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在情感、语言等方面魅力,没有激发出学生感悟、体验的激情。

b. 课外

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比再读课文的学生比例要高,有78.1%,反映了多数学生有阅读的需要。读物与年龄有关。九年级学生阅读更注重内涵,侧重读名著,散文,小说、历史等。八年级学生侧重读故事类,如小说(时尚、武侠)、散文、作文、名著等。七年级学生偏爱童话、故事和作文、学习资料等。但总体上阅读面窄,品位不高。读的最多的依然是作文书和辅导资料。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涉及太少。不读的的原因依次是没兴趣;没时间;没条件。相对偏僻的地方“没条件读”的占的比例稍高。反映出经济条件,学校设施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制约。

c. 方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但事实上做阅读笔记的学生并不多。22.3%的学生有过阅读做笔记的行为,形式也多为摘抄好词好句。多数情况下不做笔记,原因是没时间,嫌麻烦,懒惰。从中看出,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大,实效性不强,需要教师指导的工作还很多。

⑧ 质疑探究: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有无质疑习惯,关系到能否成为创新性人才。通过问卷,我

们了解到农村中学生的质疑品格还很欠缺。首先学生基本把“质疑” 等同与“提问”。有18.9%的学生学习中“没有问题”;而有了疑问找老师的有35%,问同学的有47.4%,查资料的有10.9%,三者都有的只有极个别。疑问的解决方式表现出年龄特征。高年级学生多选择与同学交流讨论,而七年级学生则首选问老师。“查资料” 这一途径不为多数学生采用,应该与图书资料缺少等客观条件和教师引导不力有关。还发现问老师的比例与老师同学生的亲近程度有关。如赵堡中学八(2)班44名学生有近八成上课不主动回答问题是因为怕老师,而这个班有问题选择问老师的也只有2人。当问及“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怎么办”,82%的学生回答“不管了”,“放下”,“等老师”,其余学生则答“不知道”。

⑨ 课外活动:

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远。语文学习离开了生活,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只有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语文学习才能丰富,才能学已致用。多媒体的广泛接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立体学习创造了条件。为了解这一条件对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问卷设计了2道与之相关的问题。

a. 你什么时间看电视?常看些什么节目?

学生看电视的时间以假日、周末为主,另有3成左右学生在每晚做作业前后。普遍常看的有电视剧(21.2%)、娱乐综艺(17.6%)、新闻(18.9%)、动画片(17.3%)。常看的节目呈现明显年龄特征。七八年级爱看动画片、娱乐节目的人数居首位,九年级爱看新闻的居首位。并且九年级已有学生把关注的内容从娱乐向科技、历史、军事、法律等方面转移。反映出随着认知的不断成熟,学生已有拓展视野,关注社会、人生的需求。但人数很少,各样合计不到10%。对语文学习的正面促进作用不大。

b. 你上网吗?上网干什么?

一提到青少年上网,人们往往“谈网色变”,大有视其为洪水猛兽之感。其实,互联网为现代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同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以前无法想象的有利条件。它信息海量丰富,查找方便迅速,呈现方式多样。可惜的是多数学生只了解和接触了它很小部分的娱乐功能。而不少教师家长也把上网等同于“玩网游”,从而限制了学生与网络的接触。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只有21.2%的学生上过网,其中玩游戏的有61.5%,听音乐,看电影的有35.4%,聊天的有32.3%,查过资料的只有27.6%,且九成以上是八九年级学生。大多数

不上网的学生是“没条件”,“不会”,“家长或教师反对”等。可见,在农村,现代科技成果仍未惠及,网络在学习上的资源还没开发。教师对网络的认识及对学生上网的引导还需改进。

6.学生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评价及建议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既然提倡以学生为本,那么明确学生所求,对教师应有启示。调查结果,学生心目中的好语文老师多是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知识渊博,关心学生,认真负责的。多半学生表示至今没遇到过。喜欢的上课方式是组织学生多活动,多思考;课堂轻松快乐,活跃有趣,开放民主,师生互动;不是满堂灌,严肃死板的。提出的建议多是老师不要太凶,不要打骂学生,作业不要太多,多补充课外知识,更多地鼓励学生等。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课堂民主平等的渴求,对快乐学习的渴求,对自我价值和表现认同的渴求。

五、结论及建议

这次调查让我们基本了解了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现状,达到了调查的的目的,而学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反映了当前农村语文教学的全貌,让我们切实看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普遍认同语文学习的重要,都有学好母语的美好愿望,热爱语文,基本上能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并形成习惯。女生比男生更易遵从教师的教导。

2.虽然受调查学生有地域、性别和年级差异,但除个别涉及经济条件的硬件设施(图书、电脑等)的阅读,上网等问题,近郊学生参与稍高于远郊学生外,其它学习习惯整体趋向,存在的问题各校基本上是相同的。

3.学生已有预习、听讲、阅读、复习等习惯。同爱好有关的习惯与年龄特征相关。习惯好坏与成绩高低基本成正比。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良好习惯养成的正面影响不大,而教师的认识、教学、指导对学生习惯有直接性决定作用。

4.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与中学生的标准要求还不完全相符。许多认识如习惯对学习的意义,课堂参与的裨益,作文的本质,读写的关系,大语文观念等还有待明确;许多深层次的习惯品行诸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课外阅读,总结反思等还很欠缺;许多环节诸如预习、阅读,写作,考试等行为习惯还不细致到位。

5.答卷普遍书写潦草,不认真,理解能力差,表达不规范、不精准等问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令人担忧。

6.社会时代的进步,素质教学的理念,也使农村语文教学发生了一点新的变化。但总体来看,教学依然较传统守旧,应试教育的痕迹还很明显。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课堂价值观,人才观的理解还不透彻,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方法还很少,与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差距较大。

调查让我们觉得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师思想观念必须更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亟待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人才观,树立起较强的习惯培养意识。学会方法形成习惯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成一个有思维,有个性,有情感的生命个体,站在为学生成长,人生,命运的高度认识教学的意义,摒弃师尊生卑,死教苦抓,唯成绩论等错误落后观念,充分认识并让学生认识习惯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2、教师要经常反思教学,改革教学常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距离,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习惯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过分严肃,过分压制,就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只有快乐学习,才能积极形成习惯。培养习惯前激发兴趣是关键,需要教师用智慧去探索实践。

3、教师要严以律己,完善个人语文习惯和修养,言传身教,做学生的向导和榜样。这是习惯培养最需要加强的因素。只有教师有了一定高层次的认识和能力,才能站在发展的高度,全面,细致,到位地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文习惯和高素养的语文人才。

4、利用有限资源,弥补学生硬件设施的不足,丰富学生语文学习途径,让农村学生思想行为与时俱进。可以发动师生交流共享或捐赠图书资料,也可以印制课外读本,引导学生多听广播节目。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教师的网络资源与学生共享,并教导学生健康上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