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归纳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统一的意义:(1)结束了分裂的局面;(2)为后来的经济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朝经济的繁荣: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者提倡节俭。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2、四个部分: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3、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4、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原因:1、亡隋为鉴,心存百姓,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表现: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发展生产,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1)修建水利工程;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蔬菜品种增多;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抗灾能力增强。

2、手工业(1)丝织业:品种多,技术高(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三、科举制的影响 1

1、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在世界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文成公主入吐蕃①松赞干布为什么向唐朝求婚?对中原文化十分仰慕。 ②唐太宗送文成公主远嫁说明了什么? 唐朝统治者对吐蕃的友好以及各少数民族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③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密切了汉藏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2、金城公主入吐蕃 3.签订盟约:“唐蕃会盟”。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政府派往中国学习和交流的使团(留学生和留学僧)。2、鉴真东渡3、唐朝对日本的影响:A.日本人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了政治改革;B.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C.日本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采用科举制选官、 引入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四、玄奘西游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7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 2、绘画

2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2)契丹国的建立916年

2、北宋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960年(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4、北宋与辽的和战(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5、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2、海外贸易的发展(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3)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食:北方以 3

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住:茅屋、瓦房、宅第。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1.宋代服饰特点?A.崇尚节俭→盛行奢侈,B.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C.畸形审美—— 妇女缠足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 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1276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1)漕运,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2)海运:开辟了海运航线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地方:行中书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1、汉族外迁边疆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4、回族的形成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

三、宋词 行省制度

4

宋词的代表人物: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4、元曲(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5、绘画(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3)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6、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

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八股文”。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4、明成祖强化君权(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2)削藩政策;(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5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4、19xx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2)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2、 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1、设立军机处(1)雍正帝时设立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危害:(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2、雅克萨之战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1)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2)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3)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2、设置伊犁将军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乾隆时期)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年)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3、丝织业的发展(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6

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2)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直接原因)(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闭关锁国”的措施:(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

四、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负成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为《牡丹亭》。2、京剧的形成: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五、书画的成就

1、书法: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之美。2、绘画: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

徐渭:善于泼墨 “扬州八怪” 7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知识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 知识总结(二)

一、秦汉时期

1、公元前2xx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2、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景帝),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文帝),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3、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4、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把盐铁经营权和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安定北部边境;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的交往。

5、公元xx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

6、治理黄河: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黄河,命文武百官去背柴草,堵塞决口;东汉明帝令王景主持修河。

7、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汉代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三国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8、汉武帝把盐铁经营权和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9、两汉是的东西二京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城市人口众多,布局严整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市”,显示了汉代城市的繁华。

10、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汗与匈奴的关系: 战:A、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长城;B、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C、公元前1xx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D、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反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

和:A、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B、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C、汉元帝时,

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14、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时间是公元前1xx年,意义是了解了西域的风土人情以及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第二次的目的是为了访问西域各国加强友好交往,时间是公元前1xx年,意义是使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15、公元前xx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xx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xx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6、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xx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17、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的优点是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高、易携带,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8、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算术、代数、和几何,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东汉晚期,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20、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2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创始人是张陵,教主是老子。

22、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3、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

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2xx年的官渡之战。2xx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xx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xx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xx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2xx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4、2xx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xx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xx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5、公元3xx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6、四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3xx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影响:使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8、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9、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10、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1、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2、江南经济开发的条件:A、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B、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C、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表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荒地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3、3xx年(四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大同)。4xx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4、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粮食不能满足都

城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5、孝文帝改革 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措施:A、迁都洛阳;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有拓跋改为姓元;E、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F、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影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6、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xx年。他的著作是《缀术》,测算一年的时间、造出“千里船”、水碓磨。

17、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内容:总结了我国北方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18、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19、汉字书法从东汉末年起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曹魏时钟繇创立了楷书;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20、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2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大力扶持。

22、南朝的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写了《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认为人得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人死精神灭。

23、石窟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4、三国两晋南北朝 社会特征:政权分立。民族特征:民族融合。 人口迁徙特征: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中原汉族南迁。文化特征:承上启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