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课堂教学评价语

精彩的课堂教学评价语

一、组织教学评价激励语

1、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2、尊重(欣赏)别人,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欣赏)

3、××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高贵的手,请你回答!

4、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

5、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6、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7、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8、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

9、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

10、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11、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

12、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

13、开动你的脑筋去想,一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

14、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

15、第×组的××同学可真棒!为自己这组争得荣誉!

16、你看,×× 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

17、你们瞧,×××可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呢!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18、第四组的同学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了你们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

19、你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

20、看××同学认真的样子,老师就知道她是勤奋好学的孩子!

21、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

22、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你改变这么大,从上课爱吵爱闹到学会静静思考,学会暗暗努力,真为你高兴!

23、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24、要学会欣赏别人,对于“×××”同学的回答,我们该怎么表示?

25、你的进步使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26、你真行!(真棒、真懂事、真勇敢、真细心、真有耐心、真有毅力、真是好样的)

二、课堂过程评价激励语:

27、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师了!

28、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

29、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

30、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31、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2、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33、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34、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35、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中国美术教育资源网

36、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37、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38、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39、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40、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41、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42、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43、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44、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45、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46、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47、××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48、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49、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50、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51、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52、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53、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54、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55、他的汇报完整、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6、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57、你真聪明,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

58、你真的很能理解人,而且能和同学合作得非常好!

59、科学家总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这一组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60、你是一个很负责的材料员,每一次实验后都能把材料整理得整整齐齐!

61、你的表现很出色,老师特别欣赏你!

62、你这节课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3、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64、真了不起,大家都为班级里有你这么棒的同学而感到骄傲!

65、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三、研究成果评价激励语:

66、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

67、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

68、你完成的好极了,如果能帮助你的同桌,那就更好啦!

69、你是一个很优秀的记录员,不仅把观察的内容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还写得非常端正、清晰!

70、真是好样的,你的作品真的是非常出色!

71、哇,你的作品太好了!

72、你太厉害了!

73、为我们的成功鼓掌!

74、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

75、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76、你研究的课题很有价值,请继续研究!

77、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

四、后续研究评价激励语:

78、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研究吧!

79、你真有毅力,能坚持研究这么久!

80、研究碰到困难,别退缩,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81、大家齐心协力,再加把油,胜利一定会属于你们的!

82、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83、男子汉,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84、别泄气!还有机会等着你!

85、你敢于向困难挑战,我要向你学习!

86、你已经很努力了,别急,自信点!

87、只要认真细心,什么也难不倒你!

88、你的问题难住了老师,希望大家帮助老师,去查资料,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89、你很自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90、相信自己,研究就是错了再试的过程! ,

91、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

92、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

93、继续努力,相信自己,你会做得更好!

95、你很富有创造力,离科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96、努力争取,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97、试一试,相信自己,老师知道你能行!

98、今天你又有了新发现,真为你高兴!

99、你是敢于尝试的勇士,好极了!

100、阳光总在风雨后,没经历挫折的风雨,怎能看到成功的彩虹?

你真有火眼金睛,一读就读懂了课文的内容。

课前谈话:相互夸奖,拉近距离

师:我来自于美丽的西子湖畔,这是什么城市啊?

生:杭州

师:对,我是杭州市胜利小学的老师,我姓陆,你们可以叫我——

生:陆老师

师:今天来的路上,你有没有在想啊?这陆老师到底是高的还是矮的,胖的还是瘦的。想过没有啊?

生:没有

师:有的同学说想过了,那你现在已经看到陆老师了,对吧,谁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一说你看到的陆老师是什么样的?(稍作停顿)很好,就请你说吧,你边上有话筒,可以拿起来说。

生:又长又瘦(观众笑)

师:又长又瘦,可以说是又高又瘦。哎呦,谢谢你。说我瘦,陆老师是最高兴了。好,还有,你想说,来,你边上有话筒吗?非常好,后面那位男孩子,帮他传一下,很能干。

生:年轻美丽

师:谢谢你,陆老师其实不年轻了,我已经30多岁了,我的儿子啊,也跟你们差不多大小了。还有谁想说?最后那位女孩子!

生:美若天仙(众大笑)

师:陆老师听到你的夸奖了,我自信心倍增,美若天仙,我记住这句话了。还有很多同学想说是吧,你们知道我看到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我也想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们,那就是“精神”。我觉得你们特别有精神,坐在座位上,眼睛是,目光是炯炯有神的,这就是一种精神;坐在座位上,背是挺挺的,这就是一种精神。人啊,只要有了精神,就什么事都能做好。看来我们初次见面彼此的第一印象还是—— 生:挺好的

师:挺好的,那我们肯定能成为——

生:好朋友

 

第二篇: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精彩

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精彩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学校 侯荣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课改研究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也非常重视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很少看见教师采用简单化的否定性评价,很少听见老师严厉的批评声,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表扬、肯定和赞赏。但课堂评价又呈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一是评价语言随意空洞,缺乏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感和独创性,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一味地表扬学生:“你回答的真棒!”“你读的真有感情!”等赞美之词成为口头禅;鼓励拍手声或高呼口号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小红花”“小贴画”在课堂中漫天飞舞。久而久之,学生反应冷淡,感觉无趣。二是评价内容过多地指向知识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三是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了评价的多向互动性。

课堂教学中怎样评价学生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呢?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因此,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让课堂评价真正精彩起来,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一、丰富评价语言,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丰富的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滋润学生心田的雨露,是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

1、用激情满怀的语言激励学生

激励性评价语言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评价方式,目的是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请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读好!”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的激励性语言,与我们期待、信任的眼神,亲切、会心的微笑等体态语言相结合,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到迸发,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2、用机智风趣的语言鼓舞学生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调节剂。

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该同学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幽默的评价,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3、用和蔼诚挚的语言宽容学生

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学生的错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51

我们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学困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的,特别需要我们的关爱。一位老师看到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突然举起手,兴奋地让她回答,可是她一紧张,什么都忘了,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你能主动回答问题非常棒,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老师相信你下一次肯定能成功。”在之后的提问中,老师多次通过目光暗示,鼓励这名学生大胆发言,她终于成功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二、拓展评价内容,培养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

1、满足心理需求

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作者三者感情碰撞的空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有一位老师教学《掌声》时,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掌声故事。一个平时很内向的男孩子站起来开始讲述,他讲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老师和孩子们都很激动。老师俯下身子问男孩:“你知道,同学们的掌声在对你说什么吗?”男孩噙着泪花说:“是对我热情的鼓励,让我胆大些,别害怕!”“你听懂了大家的掌声!”老师转向大家:“在他需要的时候,大家及时地献上了自己的掌声!这真是令人难忘的掌声!”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了教材的内容和情感,而且超越了教材,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2、渗透学习方法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和促进作用。

“你读得很动人,读书就是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XX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的收获。”“‘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这样“授人以渔”的评价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我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计算平年一年有多少天,一位同学做错了,她没有批评,而让他先采访同桌是怎样做的,再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施以积极的评价:“你虽然做错了,但你能仔细倾听同伴的发言,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是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表面看这是老师对这位同学的评价,其实是与全班同学的对话,对善于倾听、乐于合作、虚心接受等学习方法和品质做了有效的引领。

3、拓宽思维空间

评价是为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语文园地中的“熟记成语”。他让学生说说成语的大体意思,他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不同的评价。学生说:“‘无懈可击’的意思是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老师肯定:“遇到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这是很好的方法!”学生说:“‘不劳而获’使我想起了《守株待 52

兔》中的农夫,他就是想不劳而获!”老师兴奋地赞许:“你联系学过的寓言故事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你真正读懂了这个成语!”学生说:“一对童年的伙伴,虽然生活在同一个镇,可是已经好几年没见面了,路上碰见也是擦肩而过,没发现对方,这就是‘失之交臂’;可他们都出差去了北京,却在大街上偶然地相遇了,这就是‘不期而遇’!”老师高兴地笑了:“你描述了生活中一个很奇妙的故事,表达了你对这两个成语的理解,很有意思!”这样的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富有创意,富有个性的思考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活用评价方式,激活创造潜能。

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我们要打破教师垄断评价的现状,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1、 自我评价明方向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自我评价时,将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一个学生读完《荷花》的一个片段后,我引导说:“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读得比较流利,但是声音较小。”“能不能再试一次?”他又试读了一遍,我又问:“你觉得这次读得好不好?” “比前一次要好,但还没有感情。老师,我能再试一次吗?”这次,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学生互评促提高

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形成了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请你来评评他的朗读。”“你对他的发言有什么想法呢?”“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孩子们不但学会了尊重别人,赏识别人,还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要教给学生互评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互评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经过由扶到放的长期训练,学生会逐步变得愿评、能评、善评。

3、师生互评促发展

师生互评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互相评价,形成师生互相平等的课堂气氛,达到学生读书深思的目的。

支玉恒老师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提出“中朝人民不是亲人,感情不深”的问题,请学生通过读课文谈体会或用朗读的方法来感动他,于是,学生为了驳倒老师,积极读书思考,十分投入,正中支老师的下怀。

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三自然段时,见学生读不到位,她说:“大家读得还不错,我也想读一读,请大家给我评一评。”于是,同学们听得可认真了,评的可积极了,在不知不觉中,大家进一步研读了课文,领悟了朗读方法。接着,她又让学生读,同学们读的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我们应立足教学过程,用丰富的语言,多样的内容,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激情的涌动,智慧的产生,思维的飞跃,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53

解决学生乱扔纸屑垃圾问题的几点做法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袁正龙

(编者按:此文章荣获20xx年旬阳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并推荐参加市论文评奖活动)

【内容提要】为彻底为了彻底改变校园卫生环境,校领导及课题组成员结合我校实际,从调查了解学生乱扔问题的根源入手,通过教育宣传、采取多项措施等教育手段,使学生明白“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的道理,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卫生习惯、责任心等素质明显提高。

【关键词】解决乱扔问题

做法草坪九年制学校在校学生500人,12个教学班,教师46人。学校整体布局合理、设施到位,校园里树木常青、绿草如荫,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是座花园式学校。然而在这美丽的校园内,不断地有纸屑、饮食袋(瓶)等垃圾出现在操场上、草坪里、花草树枝上,大煞风景。学校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学校形象和其他工作开展的严重问题。一位县局领导在整顿学校环境卫生工作会议上说:“你们把学校的环境卫生工作都搞不好,那你们还能搞好什么工作呢?”为了彻底改变校园卫生环境 ,学校领导痛下决心,真抓实干。

一、调查研究,对症下药

首先,学校以此作为课题,成立了解决学生乱丢乱扔现象课题组,专门研究如何解决学生乱丢乱扔问题,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深入调查、走访、座谈。找出我校学生乱丢乱扔问题的“病因”。可归纳为:一是学校少数老师不能以身作则,带头乱丢乱扔;二是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见学生乱丢乱扔视而不见,教育不到位;三是大多数学生在娇生惯养中成长,缺少责任心和爱心,不尊重别人劳动,以我为中心,对个人的行为极不负责任;四是少数学生受家庭环境、社区大环境的影响,从小未养成卫生习惯;五是学生环保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人居生活、学习环境的优劣与个人情趣、身心健康、高雅品位之间的利害关系等。课题组找出病因后,根据具体情况,为学校提出了彻底解决学生乱丢乱扔问题的具体方法:领导重视、广泛宣传、教师示范、严格管理、家校配合等。随之,一场彻底解决学生乱丢乱扔问题的群众性活动在我校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二、领导重视,广泛宣传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彻底解决学生乱丢乱扔问题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协调学校党团队班等组织及全体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校领导结合我校实际,首先重点抓了卫生习惯的宣传教育工作,其内容有环保知识、尊重他人劳动、责任意识及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等方面教育。具体做法:一是校领导时时、处处逢会必讲;二是要求带班领导、值周老师周周要抓;三是校园广播有专题宣传栏目,团队活动和主题班会有专题卫生习惯的教育内容,班级有专题卫生习惯教育的板报;四是要求班级、团队组织利用节假日放假时抓好环保、卫生教育宣传工作;五是要求各班级环境卫生宣传工作形式要有所创新。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地、广泛 54

地宣传教育,学生认识到了乱丢乱扔问题的危害性,环保意识和责任心明显增强。

三、创新思路,夯实措施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责任心是前提。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化作环保行动则是落脚点。为了使学生的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的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创新环保工作思路,夯实环保工作措施,真抓实干。一是各办公室的老师轮流值日,卫生纳入常规检查评比;二是教师做好表率,不乱扔废纸,而且发现废纸废塑料袋和学生一同拾拣;三是各班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四是校团委学雷锋活动月开展“环保自愿小组”活动;五是建立环保自愿小组工作长效机制;六是值周领导及老师重抓周环境卫生及评比工作;七是安排学生早、中、午清洁区值班巡查;八是建立乱丢乱扔现象举报制度等。通过校领导重视,班级创新工作,我校文明班级及环保

四、家校配合,共建文明

日本广岛亚运会开幕式结束,上十万观众散场后,会场竟然无一块废纸片,而我们中国国庆升旗活动结束后,天安门广场到处是纸片,那些废纸像雪花一样漫天飞。日本人讥笑我们说:“看!这就是中国人的素质!”这里的“中国人”不单指学生,更多包含有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成年人。因此,教育学生改掉乱丢乱扔陋习,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光靠学校的“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还须取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由于一些家长平时没有以身作则,更不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导致孩子形成乱丢乱扔的不良习惯。学校环境卫生工作,是外界人士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它代表着我们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再说,我们不能让别人背后戳我们的脊梁骨,我们也不能成为别人看不起的中国人啊!我们必须与家长携手共抓解决孩子乱丢乱扔问题,教育学生在家当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在学校当个讲卫生的好学生。为此,我们学校通过办家长学校及致学生家长书信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通过对学生家长的“充电”,强化学习,使学生家长明白“家庭环境的优劣影响孩子素质的高低”、“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建议学生家长应该做到:一是做好表率,带头做好家庭和个人卫生,还孩子一个卫生整洁明亮的的成长环境。二是家庭教育必须和学校教育保持完全一致,教育孩子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要尊重别人的劳动。让学生先学会做人,不要光强调孩子学习好,而忽视孩子其他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孩子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大家经过三个学期的探索,现在我们学校的乱丢乱扔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文明校风树起来了,学生的环保意思增强了,我们的校园慢慢地净起来了、亮起来了。先进个人层出不穷,学校每学期表彰环保先进个人百名,先进文明班集体四个。现在,学生乱丢乱扔问题基本解决,校园环境大大改观。我校学生的乱扔问题,尽管得到解决,校园环境也逐渐好转。但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值周的领导、老师及班主任如果稍不重视此项工作,学校的环境卫生就会马上出现反弹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啊,学生的良好习惯,并非一朝一日就可以养成。因此,我们要长期抓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必须周周抓、天天讲、时时说。我们只有这样坚持常抓不懈,学生的乱丢乱扔问题就会彻底根除的!校园环境就会永远净起来的!我们的学校就会永远亮起来!美起来的!

55

信息技术论文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李 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传统的电脑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给三年级的小朋友上《计算机的组成》的组成时,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小朋友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小朋友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小朋友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方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小朋友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三、利用网络教室构建学习环境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 56

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我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在讲解申请免费邮箱时,同学们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邮箱地址,但是要发信时却不知对方的地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及时引入了留言板,让同学们将自己申请到的地址放在留言板上,这样不仅本班的同学之间可以通信,留言板上的信息同样可以让其它班级、其它年级的同学看到,这样交流的范围就变得更大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四、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中有一用《动画自己做》程序来制作动画故事,该程序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十分地直观,操作也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而并没有掌握到动画的制作方法。于是我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

1、让一个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

2、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

3、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赛。

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面临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正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57

对音乐课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赵静

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兴趣,对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反应漠然,演唱也是敷衍了事.于是我向学生做了这样的的调查:希望老师怎样给你们上音乐课 上什么内容 学生给出的结果却令我感到非常意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所以他们给我的建议也尽是希望给他们听流行歌曲,教流行歌曲,如此等等.我进而调查询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你们喜欢音乐课吗? 得到的答案是同学们大部分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出现这种情况,我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许多我认为正确的理由,但是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音乐老师来说,我不能不反思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与之相应的对策了.

一,教师自身的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音乐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此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要讲究语言艺术等.我们许多音乐教师上课严肃呆板,很多同学说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是不喜欢音乐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老师产生不了兴趣,那么就很难说对音乐课产生兴趣了.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注重课堂纪律,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信心形成的.试想学生若带着一种紧张,压抑的心情去上课,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又怎么会兴奋起来呢? 又怎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呢? 所以,想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首先要消除学生心中对音乐课的种种顾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绪,不能被课堂中或课堂以外的一些因素所影响,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给学生.把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都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和教师走得更近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音乐课,音乐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之间的隔阂

很多学生在评价音乐课中的学唱歌曲这样回答:老师教的那些歌太难听,太难学了;我们喜欢唱一些好听的歌曲,而老师讲了很多乐理,我们不喜欢;老师让我们听的那些曲子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流行歌曲等等.总归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有隔阂.按照目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给学生上课,其实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学生更好更系统地掌握一些技能,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很好的衔接.我们常常把音乐课上成了纯粹的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内容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这样过于偏重技能,那么我们中小学音乐课就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或表面上对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因此削弱了绝大部分同学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以致他们对音乐课的厌恶.这种局面一旦形成,那么我们再煞费苦心去给学生教什么我们自认为有用的知识,还会对学生产生什么作用呢 相反,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 58

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是背道而驰的.

现在有很多学生都对流行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感兴趣,这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情,恰恰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是因为流行歌曲能迎合同学们的"口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想办法让音乐课去迎合同学们的"口味"呢 我们来看一下音乐课中的唱歌课:学生会唱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的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后半节课的时间里应付的多,甚至老师在上面教,他们在下面做其他的事情.这也是我在调查时,同学们自己讲出来的.他们唱歌这样不用心,那么感情又从那里来呢? 那么我们这样上音乐课还有什么意思呢? 不是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浪费老师的时间吗 ?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他们当然会到课外去找自已认为好听的歌,甚至肯花时间工整地抄在小本子上,有空就拿出来唱.

其实,我们可以认真地和学生交流一下流行歌曲,甚至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一些其中好的流行歌曲.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或弹一首优美的通俗钢琴曲那么就完全可以把学生吸引住.这样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喜欢和佩服音乐老师,进而树立老师在同学们中间的知识形象.我们没有必要把流行歌曲拒之于音乐课堂之外.只要我们对流行音乐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分辨,让流行音乐进课堂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收到好的效果的.有的同学们在调查卷中这样说:上课先让我们唱一首流行歌曲,然后老师再上其他的内容,这样我们会有兴趣一些.可见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多么地渴望!

三,音乐之外因素的影响

音乐课应以音乐为主,应该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领悟音乐,而不是只*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来接受.可是现 在我们的老师,如果我们非要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讲个清清楚楚不可,而真正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感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时间很少.用语言表达的比较多,而用情感体验的却较少.因此,在教学中缺少了音乐的特性,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做只会使学生对欣赏过的作品没印象.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肤浅,最终是对音乐没了热情.

目前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音乐创新课.我们知道,音乐之所以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独特的作用是因为它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艺术.它在表演,欣赏,创作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和独到的创造行为. 音乐课就应让音乐来说话,任何缺乏音乐性的音乐教学都只能削弱同学们对音乐应有的兴趣或扭曲同学们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可取的.

四,音乐环境的影响

在国外,一个中学生就可能比我们音乐老师的音乐欣赏水平高,就比我们音乐教师知道的世界名曲多.他们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地给你说出贝多芬的第几交响曲第几乐章怎么怎么样.凭心而论,音乐教师中这样的人有多少呢? 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其原因就不难发现,国外的孩子所处生活环境里的音乐氛围确实比我们的孩子好的太多了.当然,这与很多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分不开.很多世界顶级的音乐家,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都生在这些孩子的国家.想必国外的音乐教师肯定不用像我们这样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对某一首乐曲感兴趣.在国外是由于历史等因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那样一种音乐氛围,而不需要教师刻意 59

去引导.我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能熏陶在同样的氛围中,肯定也会达到那种效果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小给孩子营造这样一种环境呢? 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大街小巷随处可听到流行歌曲的声音,还有如电影,电视以及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更何况这些歌曲能合乎我们学生的口味,媒体的宣传能迎合我们学生的心理,所以对我们学生来说,这些偶像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真的是"挡不住的诱惑"了.其实,那些流行歌曲他们也不一定真的感到好听,只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分辨能力差,流行歌曲的节奏又比较简单,歌词简易上口,加上人云亦云,别人说好听,流行的歌曲就认为好听.而民族音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却是非常陌生的.既然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心理特点,我们为什么不从小对他们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呢? 比如,从幼儿班,小学就有意无意地让孩子接触一些民族音乐.在课堂上,特别是课外时间让孩子尽可能地多听一些民族音乐,少听一些流行歌曲特别是不健康的流行歌曲,我们的学生肯定会象接受流行歌曲一样接受民族音乐.如果这种教育方式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能形成一种教育观念,并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我想在若干年之后,我们音乐老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肯定不会再像现在这样费力了,而我们国民的音乐修养也肯定会上升一个层次.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是根据目前我在音乐教学中了解到的现状,改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显得犹为重要.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不断的反思,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音乐课才会为同学们所喜欢,才能实现音乐自身的价值.

60

谈谈如何管理时间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李小珊

培根说过;“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如何管理时间。教师职业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再加上家务的捆饶,一天下来总感觉疲惫不堪,时间不够用。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掌握一些管理时间的艺术,就有可能在忙碌中不断进步,在竞争中不断取得卓越成效。

合理配置时间,善抓主要矛盾。

教师每一天的教学任务和班务管理事情很多、如:备课、

上课、批改作业、教学科研及应对各种检查等。我们可以先把各项工作按重要性进行分类,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重要计较急迫的事情,如:可以把60%的时间用于处理重要事情,20%的时间用来处理一般事情,将其余20%的时间作为弹性时间运用。这样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抓住今天,拒绝拖拉。

李大钊说过;“我认为世界上最可贵的是‘今’,最容易

丧失的也是‘今’,因为最容易丧失所以觉得它宝贵。“要管理好时间,必须立足于“今天”,并落实到“今天”的行动上,不要找借口拖拉。为了更有效的把握今天,可以采用“记日志”的方法,把每一天要做的事情列成表再去完成,这样防止遗忘。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消极的心态,不良的情绪会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带

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影响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我们生活质量。所以,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学中学生不按时交作业,学习成绩上不去等,这些让我们感到烦躁,牢骚满腹。其实只要我们转变一下观念,多看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以乐观的心态来处理事情。其实悦纳学生,悦纳工作,就是悦纳自己。良好的心态会使我们在管理时间上游刃有余。 学会娱乐休闲。

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休息和娱乐,来调节工作压力。 如果缺乏休息,会积劳成疾,这和我们提倡的管理时间的目的事与愿违。有时应根据自身特点找出合适的娱乐休闲方式,如:听歌,运动,旅游等在活动中会使我们身心得到放松,能更好投入到工作中。

总之,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知易行难,很重要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好的习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在生活中养成合理管理时间的习惯。

61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鲁培侠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个能写一手好字,当自己批阅作业时,就好像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要实现这一愿望,作为老师就必须在学生初学阶段能较好的引导学生打下良好的写字基础。而学生写字的起步在低年级,基础也在低年级。一堂课的好坏与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效率的高低。效率的高低情况 可以通过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情绪反应、课后作业的反馈表现出来。例如我们在教学低年级的识字课,重点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大部分学生连课文中的生字都不会写,那只能说这是一节是失败的。

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是:1.字典,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画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立识字。在学生学写字的启蒙阶段,老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下面我就从这四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先扶后放,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字形特征结构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分阶段逐步推进放开:当引导学生运用看图、拼音、听读等方法学了一批独体字后学合体字时,教师就可改变一笔一画地分析字形的方法,而是启发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字形,识字教学的速度应快于学习独体字阶段;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汉字的基本构字规律,能基本独立或合作分析并交流汉字的基本结构特征,能创造性地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把“臭”分析理解为“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这说明他们的独立识字能力又提高了一大步,这时的教学就可再放手一些、速度也可再加快一些;随后,教学生学会了查字典词典,能自己结合课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含义、分析字形,教师就不必采取全班同步逐个辨字形、讲字义的方法了,而应该抓重点、破难点,帮助弱势群体提高识字能力;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就可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生字难词。总之,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既不能靠“灌输”,也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要根据学生识字基础的变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由扶到放,逐步把识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开放自主法

开放自主法是指识字教学要努力突破传统的“限于课本、囿于课堂”的闭关 62

自守的教学思想,在“立足课内,打牢基础”的同时,要采取开放性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识字资源、课堂以外的识字渠道,使学生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的识字活动中,既最大限度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又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实发挥识字教学的多重功能。开放自主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很多:⑴情境诱导式。比如,儿童天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主体,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校园的一切对他们是格外新鲜,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问,什么都想知道。教师就可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提供条件,把学生的这种欲望和识字巧妙地联系起来:班级课程表、任课教师名字、学生名字等,都可以精心设计后贴在教室里;黑板、课桌、墙壁、门窗、教学用具的名称等,也可以写出来贴在醒目的位置,以便学生随时自主地去猜认、去识记。⑵迁移拓展式。比如引导学生迁移到课外、校外去观察、阅读,到他们生活的周围世界去发现、搜集有关的字词,并制成字词卡片或剪贴成册,定期或不定期的在班上交流,或在“识字园地”中展示,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这样坚持不懈,不仅可以增大识字数量、加快识字速度,还可以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识字习惯和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每一堂识字课,把生字出现在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中,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入学教育中,我就这样向学生介绍:“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鲁老师,你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名字吗?”学生们都会很乐意地说:“我是xxx。”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名字设计成各种各样的名片,把它分给自己的伙伴,拿到名片的小朋友认认名片上的字,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身边的小朋友或老师,说说自己拿到的名片上的名字。通过这样一个设计,使学生们更快地认识自己班中的同学,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学生们进行了第一次识字练习。最后,我还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名片贴在桌子的角上,让每一个小朋友去认一认,读一读,让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识字。

一课一练中有些练习的设计弹性很大,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去挖掘和利用练习的内在魅力,精心设计,通过诱导学生参与操作、实验、交流、猜想、验证、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一课一练中有这样一道题:给木加一笔成为什么字?给木加两笔成为什么字?我抓住这个契机,由此扩散开去,指导学生用“加、减笔画”等方法来认识更多的生字。我在黑板上先写了一个“日”字,然后问学生:“给‘日’加一笔是什么字呢?快动手写一写,试一试吧!”这样一安排,激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连平时对识字不太感兴趣的孩子也在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小朋友们有的低头思索,有的低声讨论,有的也许想到了,喜笑颜开,整个教室里热闹极了。不久,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目。”有的说:“田。”有的说:“电。”还有的说:“白。”到最后,我数了一下,孩子们竟然想出了12个字之多,实在超乎我的想象,看来,我是低估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了。通过这样的设计,小朋友们不仅认识了“甲、白、电、由、旧、申”, 63

更加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识字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教师们就要想办法把一些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如在教学“口、耳、目”这一课时,我在开课初,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几个学生在学前接触过的有代表性的象形字,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多种形式复现生字,多种感官参与,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所体现的情况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被一些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受兴趣和情绪所支配。学生识记、巩固生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复现。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的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也就越好。因为多种复现形式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学生的无意注意被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也就被调动起来了。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复现形式:

1、投影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或者四人小组合作读小老师带读。

2、去掉生字词的拼音,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开小火车读。

3、各种形式比赛读。

4、打乱顺序指名读。

5、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个摆一个。

6、找生字卡片,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找,展示生字卡片。

7、做游戏:摘苹果、猜字谜、找朋友??

8、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引导学生读词语。

9、看画贴词语:把词语贴到图画中相应的事物上。

10、我比划,你来猜:根据学生的表演动作,说出相关的词语。

11、制作识字卡: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强化了记忆。

通过以上这些多种形式的生字复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鼻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每一节识字课上始终感觉新鲜,处于兴奋状态中,在愉快的情趣中不知不觉认识了生字。

“万事开头难”,写字的启蒙教学是很难的。写字对一般人来说是件枯燥的事,要让低年级学生变“要我写好”为“我要写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十分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俗话也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写字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才会肯写、乐写、坚持写,写出来的字就会比较正端整洁。

适当地组织学习竞赛,也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赛活动过程中,人的威信动机和自尊、自信、自我求成的需要得到强化,而竞争心理又 64

会反馈,为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兴趣的提高。如在班级开展书法月竞赛,即每个月进行一次书法比赛。先评选出优秀作品在板报上展出,再评出写字有进步的学生,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励,使学生对练字充满热情和信心。

四、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指导思想可以用11个字来概括: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因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识字途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交流之后,还可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我爱我家”、“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展示台”、“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等识字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人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比如在教学《在家里》一课时,我就以“我爱我家”为主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后,自己回家观察一下,家中还有些什么电器、家具、水果等等,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把这些词语记录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使学生除了学会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之外,更多的认识家中的一些家具、电器的名称。又比如在设计《自选商场》时,我又选择了“娃娃超市”,让学生在课前由爸爸、妈妈带领去逛逛超市,看看超市中有些什么商品,并请爸爸、妈妈帮忙孩子记住一些常用商品的名称,第二天在课堂上,孩子们就有讨论的话题了,而对于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由于自己亲自去过,动嘴问过,因此不费吹灰之力就学会了。

学写汉字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写字方面入了门,再带领学生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们都一定会写一手漂亮的字。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解读》中央民大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秦训刚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4、《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研究》 人民教育出

65

我对上好口语交际课的新认识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路娇

编者按:此文章荣获20xx年旬阳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推荐参加市级论文评选活动) [摘要]为了使学生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必须上好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 、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一要走出误区,高度重视;二要把握教材,精心设计;三要紧贴生活,开发资源。

[关键词]口语交际 课程 思考

口语交际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精辟的阐述,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行动准则。为了使学生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必须上好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 、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呢?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 走出误区,高度重视。

通过平日的观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即重书面语言而轻口头语言。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是认识不到位,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口语交际训练的时代迫切性和重要性;二是教学时间紧张,由于赶进度,而忽视了口语交际训练;三是应试教育的潜在影响,在目前的教学评价模式中,口语训练的成效难以得到真实、全面的反映。因此,口语交际的教学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中就成了走过场。

口语是最直接、最方便、最经济,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具有时代迫切性和重要性。口语交际课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加强口语交际的教学,提高其实效性,首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的全面育人观、新的人才观。上好口语交际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说与写”的互补互助过程。同时,还有促进大脑发育的功能,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意义。语文教学活动说到底并不只是为了完成一种教学任务,而是在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一个生命体中灌注精神滋养,人——才是教学活动最值得关注的话题。人的发展,才是语文活动最关注的焦点,而口语交际训练就是这样一个载体。

二、 把握教材 , 精心设计。

正确地把握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是教师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前提。面对不同教学内容的课,教师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记录,有备而来。教师也要精心设计,积极组织,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训练,踊跃发言,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名言点题法、作品 66

交流法等。

如在教学“购物讲价”时,我采用创设情景法,利用课件创设出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们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再让学生自己喜爱的小物品摆在桌子上,分组变换交际中的角色演一演,学生在温馨和欢乐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口语的规范训练也落到了实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再如,在教学“推荐一本好书”时,我采用名言点题法,首先出示名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接着,让学生从名言中议论“好书”的范围,然后再想想自己读过的好书,向大家推荐,并说清自己推荐的理由。通过名言点题法,正确地把握了题目的要求,把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入了课堂,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愿意说,有重点、有条理的说。

三、 紧贴生活,开发资源。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教学的领域就有多宽广。把学生的视角从课本中延伸出去,利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大事,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口语交际情景。

例如: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我抓住这个全球瞩目的焦点,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的口语交际课。首先,让学生们说一说余震突来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跃跃欲试。其次,说一说回家后看到的新闻报道,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们回忆起那触目惊心的一幕一幕,个个眉头紧锁,神情激动,举手回答的是接连不断。再次,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有关地震的资料和地震中感人的事迹,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此时学生们有的趴在桌子上无语,有的睁大眼睛思索,有的正在用手悄悄地擦眼泪,有的干脆大声哭起来。播放结束后,学生们陷入了深深地沉思。我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有的说:“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相信在全世界所有人的帮助下,他们一定会渡过难关。”有的说:“我明白了,在生死离别的严峻考验下,老师对学生的爱,母亲对孩子的爱,都让人钦佩,他们都太伟大了!”还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在想,汶川的人民受到这么大的灾难,我——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学生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位学生刚刚说完,其他的学生又开始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我让学生把今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学生们的各种感受交织在一起,给自己上了一堂最好的人生教育课。这堂口语交际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无疑是口语交际的活水源泉。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节日和一些特殊的日子,如五一、十一、元旦、母亲节、清明节、3.15 等等来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学校、社会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社会文化的领悟能力。

总之,口语交际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一项基本能力,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 67

他们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和策略,就一定能使他们具备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 、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屈孝珍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不断出现淅的情况和隐忧,使我们班主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常听班主任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难管啊?尤其到了六年级,这样那样的问题接踵而至,班主任有时被弄得焦头烂额。六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上有种浮躁的感觉,心定不下来,总想弄点新玩意或创造点新花样来,这样才感到新鲜,刺激。面对这种现状,班主任如何开展工作,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现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想方设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

学生是“静”不下来的,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任何事情说多了,做多了都不新鲜。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办呢?班主任要针对这一特点,不时的花样翻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19xx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一位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感想。总统微笑着没有回答,拿起一块三明治很客气地请记者吃,记者受宠若惊,十分愉快地吃了下去。罗斯福继续微笑着,又请他吃第二块。他肚子已经饱了,但盛情难却,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实在吃不下了,但还是勉强吃了下去。没想到,罗斯福在他吃完之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一听啼笑皆非,他已经有要呕吐的感觉了。罗斯福说:“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的感想了,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学生也是一样,有些家长在学生临出门时总要叮嘱:上课专心听讲等等。其实是对“牛”弹琴。学生视为唠叨。班主任也不能犯此大忌。

我在班上常常会想出一些新花样,如:写“自我教育”自查自纠,建立“个人学习档案”等等,就是班干部的任职也不要一成不变,班干部的工作在学生的监督之下,一个月进行一次评价,做得好的继续,做得不好的批评反思,班级管理工作学生轮流当“政”,新班干可以是自荐或者评选,但都要进行就职演说,接受大家的监督。

本学期我还重点实行了“一日班长制”。全班同学轮流当班长,让他们尝尝班干部的辛苦,并要求及时写出当班长的感言,谈切身的感受和合理化建议。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加强,班级管理工作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班级文化氛围都“活”了起来。

二、形式多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自然就不会惹事生非。作为一个班主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除了在班上开辟“礼仪花园”、“自理小屋”、“卫生小天使”等栏目外,更多的是让他们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送他们一句赞美的话、一句 68

格言、名言警句;作业做得优秀的同学本子里夹书签;如果发现某同学一个阶段表现特别优秀我就送一把小梳子等等,既是奖赏又是纪念。

除此之外,如果作业做得好,表现又好。我甚至还会发喜糖给他们吃,我亲戚朋友们子女的升学喜糖,我一般都送给他们吃。并赋予了很多特别的含义和期待,他们不是真的想吃那颗喜糖,而是去领那份荣耀,去品尝老师的那一份祝福和希望。有许多孩子拿到那颗糖都不舍得吃,而是带回家送给家长,让家长也分享他的那份喜悦。

学生不是爱玩吗?我就跟他们玩,但有个条件,遵守纪律,爱学习,作业做得干净、工整我就陪他们玩,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跳筋,想玩什么,我都会陪他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学习成绩,何乐而不为呢?

三、明辩是非,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老师每天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未必领情。曾经班长跟我汇报过这样一件事:上课时,老师不允许乱说话,他们就不讲话。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可他们却在下面传纸条。把纸条放在喝过的饮料瓶中,在地面上滚。学生“聪明”吧。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听到这一情况,我冷静分析,他们还在地面上滚。学生“聪明”吧。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听到这一情况,我冷静分析,他们还是没有弄清老师为什么不让他们乱讲话,要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于是,我选择了一项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故事。我每天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我分别给他们讲了《两杯水》《包容》《拾起你的尊严》《一碗汤饭》《转弯》《农民和驴子》《射箭》《读书》《人生的八句箴言》《钢玻璃杯的故事》《断箭》《奋斗》??不厌其烦,天天讲。讲了一个多月。看似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包含了方方面面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越讲他们眼睛越亮,越讲他们越感到羞愧。让他们真正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四、实践体验,构建心灵和生活的美好链接。

对在班级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我利用休息日带他们爬微波站,到生活中去体验。沿途他们都能主动出手,看到一位老爷爷拉着一板车煤基在吃力地爬坡,连忙跑过去助“一臂之力”,看到有棵刺横在山路上,顾不上手会被刺痛,连忙把它移开。这一个个细微的举动,都是无声的语言,关心他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我在班上成立学雷锋小组,他们拿出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买了食品去敬老院看望那些孤寡老人,替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来时感慨颇多,真正领悟了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快乐不是得到财富和荣誉,而是做了一件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相信这样的活动对他们的终身都会产生影响。

五、交流沟通,保持师生关系的“零距离”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养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加之有些家长对他们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他们就是有话也不想与家长沟通,这样的孩子犯了错误,常常是我行我素,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不 69

仅要耐心的做家长的工作,而且要多与学生沟通,打开学生的心结。

每遇此事我总是把学生找来,先站在他的立场分析,让他明白老师理解他,相信他,知道他是个好孩子,孺子可教,然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谈到他眼泪汪汪,谈到他大声痛哭,谈到他向你敞开心扉,我坚信:只要我不抛弃,不放弃,就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教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呢?

学生是万花筒,他们的性格也千差万别,班主任要时时关心,处处留心。蹲下来和他们交流和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一个和谐、健康、拼搏向上的班集体就会逐渐形成!有人说: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我愿用真诚,热情为他们撑起一片挚爱的夜空,让他们各自闪烁出最灿烂,最动人的光辉!

70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王蕾

编者按:此文章荣获20xx年旬阳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xx年安康市教育教学论文评

选二等奖,)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和问题。要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该把社会生活实际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而且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验和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学。

[关键词]数学 有价值 服务 生活实际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广泛而紧密联系的精彩阐述。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教材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①《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②这就需要每位教师从观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在教育教学中重新认识数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该注重把书本里得数学知识同孩子们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让学生知道数学从那里来?到那里去?能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将数学应用到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 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和问题。要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该把社会生活实际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而且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验和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 71

学“年,月,日”的时,我是这样设计引入新课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值得纪念或庆贺的日子。你知道那些这样的日子?”学生在给老师汇报的时候有的说出教师节,有的还说出自己的生日等。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贴近他们生会活的。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反映迅速,积极性很高。争着、 抢着要说。有的同学甚至还说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间是19xx年10月1日;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时间是20xx年7月13日;每年的植树节是3月12日;儿童节是每年6月1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激情高涨,个个跃跃欲试。使我顺利引入新课。因此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把生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生活。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小熊过桥”、“大象称体重”、“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性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通过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马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24时计时法”,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服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数学服务于生活” 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目的和要求。要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事实。教师就要善于挖掘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他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的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数学,害怕数学。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景之中,是新课标教学所提倡的。例如,在教学口算乘法的内容时,通过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邮递员的工作情况,在这些情况中获取数学信息,再通过计算了解邮递员工作的辛苦。同时可渗透尊重劳动着的情感教育。再如,再教学笔算乘法时可创设“妈妈带?我?去体育用品商店买羽毛球”这一情景。让学生自己在情景中寻找数学信息(买来14筒羽毛球,每筒12只)和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学生积极思考并积极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恰当设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当时是谁帮你解决的? 72

现在你还需要别人的帮助吗?)同学们个个一脸兴奋并自信的说“不用!”有一位同学竟然说出了“以后我就会用今天我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类似的问题了”这不就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服务于生活”吗?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生活”这一素材,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接着探讨计算方法,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于解决问题容为一体,学习才会包含生气,对学生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好数学是可以服务于我们生活的!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我安排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②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②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 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①《数学课程标准》

②《中国教师》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73

新课导语例话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赖玉玲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个好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也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新课的导入。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常见的数学引入法。

一、 过渡引入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这一节课里,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样导入,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导入简洁明了。

二、练习导入

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

读题说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

(21+32)×2 21×2+32×2

(16+24)×3 16×3+24×3

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又一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初步感受到知识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三、故事引入

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可这样设计导语:讲故事。

花果山,风景秀丽。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二份,分给小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六块,分给猴丙三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呢?-------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是有趣的。

四、实验导入

教学“体积单位”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把一块石头沉入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水面的变化,说明石头占据一定空间,接着让学生用火柴盒做细沙的实验,说明火柴盒占据一定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的大小来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体积概念。

这种让学生亲自体验的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教学事实,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问题悬念引入

74

教学“比的意义”时,教师以一句“两数相除又叫什么?”引入课题,让学生带着悬念与教师一道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的动力,从良好的习惯开始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詹雁 ———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着重抓以下几点:

一 认真听讲的习惯。二、 积极思考的习惯。三、大胆发言的习惯。四、 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五、“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 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伊镇滔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 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计算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十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 11-9=2、 12-9=3、 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 12-9=3、 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 75

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 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

四、 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3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2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五、“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 76

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1) 认真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3) 细心演算。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检验改错。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77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黄 进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绝大多数单元结束后都设有“整理与复习”,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整理与复习课,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学习、归纳、整理、恢复,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深化掌握的数学技能。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与复习进行知识之间的梳理、串联。巩固,不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是一个加深理解数学知识,扩大数学知识联系,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并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开展好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整理和有效的复习?如何使已经存在与学生头脑中那些经验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就此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把握好教学方向。

数学的各个单元都有具体的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很容易遗忘。所以必须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再现。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是: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更加巩固,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全面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应优化复习图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明确单元教学的总目标及重、难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复习课上产生新鲜感。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复习。再根据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程度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目标的实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最大程度地让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得到同步发展。

二、梳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整理时可根据单元知识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如小组讨论法,学生试讲法,学生互相提问法,编知识框架图法,列表法等等。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并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挂钩,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成线。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懂一面,形成更充实的网络知识结构。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策划,精选例题,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能在讲解例题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引申,挖掘出教学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操作实践,促进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整理时要有针对 78

性、综合性和机械性,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深化知识,拓展提高。

在整理与复习课中,精选例题,呈现练习的层次性。首先应以基础练习为主,然后在巩固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发展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包括变式题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等,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练习。由此练习更侧重于梳理和查漏补缺。就要教者设计上下功夫,一是练习设计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二是练习形式要多样,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同类知识系统易混知识对比练,易错知识反复练等。对症下药,有的放失地调整部署,提高教学效率。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在内容和要求上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重点应该放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上,可以选择一些有多种解法的题目。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欲望去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有效的创新发展。

四、综合应用。

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利用,创造性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景和数学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身边的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如:在学完“统计”这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中,我们根据生活实际,设计了下面题目。

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填写统计表、根据视力情况回答问题:(1)视力比较好的有多少人?视力比较差的有多少人?(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想提出什么建议?(怎样保护眼睛)

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了解世界的兴趣和习惯,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把握好新课程理念,开展好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使整理与复习课的形式多样化。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把要整理与复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进行梳理、归纳、巩固、提高,并在头脑里形成系统的、个体的知识结构,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整理有序,复习有效的目的。

79

2008.12.12

小学数学有效实施探究学习的运作方法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梁嫣

一、精选探究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是探究学习设计的载体,没有具体的探究材料来“活化”主题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是空洞的,而小学数学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学习,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面积的概念等就不适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本正确使用教材,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我的教学实践认为,规律性较强的知识适合探究,而一般的常识性知识不宜探究;首次遇到的生疏的学习内容不适合探究,而后继内容既有知识基础,又有能力储备,可以展开探究;类比性强的知识,可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性进行类推性探究,而零散的孤立性知识不易探究,而且要努力开发教材资源,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探究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不要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要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人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切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如图1,2,3)无论沿着哪条虚线剪开,平移后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找准探究学习的时机

寻找探究学习的时机,关键是把探究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实施探究,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探究,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探究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探究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弃,如果学生产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探究。重点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1、探寻规律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寻找规律,去发现规律,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体验,最终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并通过对一些变式材料的进一步探究,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2、验证猜想时。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 80

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验证猜想。

3、争执不下时。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组织探究,进一步探究本质特征,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4、攻克难题时。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挑战性题目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当然,此时的教师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l、创设情境,诱导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设计情境。在备课中,不要为教材所左右,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学生在奇中问,在凝中问,在动中问,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其次,鼓励自学,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曾经进行了一些专项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先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三,预留时空,引导“再创造”。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新等探索下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人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之中。2、设计提纲,引导探究。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提纲引导学生探究。提纲可分为课前和课中两种,课前提纲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先前的独立思考,学生课上合作探究时就能提高参与度。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课前提纲可设计为(1)什么是商不变性质?(2)商为什么不变?而课中提纲可设计为:以60+20=3为例,研究8个反正例子的算式,①哪些算式的商仍等于37把这些算式再分成两类;②分别观察这两类算式的被乘数和除数,变化有什么规律?③其他算式的商为什么变了?

实践证明,精心设计探究式学习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真正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创造数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摇篮。只有这样,探究式学习才会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耀眼的亮点。

81

浅谈三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宋小玉

英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小学生在学习母语的同时学习第二语 言,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少儿善于模仿、态度自然、乐于参加活动,这 也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有利条件。为了帮助孩子更轻松地学习英语,同时结合PEP《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我采取了各种教学方法,如:游戏、唱歌、着色、剪贴、全身反应的活动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一学期主要在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方面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 直观教学 眼见为实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所以视觉在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在教学过程中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卡片、头饰、图片等,在教每一个新单词学生都能亲眼看见,这样也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如:我在教动物单词时,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小动物的头饰,并让他们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比一比谁是模仿秀中的冠军。孩子们都雀跃起来,模仿得非常好,课堂的气氛也相当活跃。最后带着大家一起认识一下各种动物,边认识边做动作,帮助加深记忆。

二、 因材施教 情景教学这套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但是针对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在课外学生也没有听、说的机会,我就多给学生提供“习得”的机会,并非让他们有意识地学习,而是一种“无意识、无压力、无包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益 ,这就需要打破课堂常规,不限于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在课堂上创造真实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习得语言。如:我在教“Sorry. That?s OK.” “Are you ready? Yes.” 这组对话时,我利用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上课拿出几个球,告诉大家这节课老师想带你们一起玩球,学生都跳跃起来,非常高兴。然后我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我笑着问:“Are you ready?”而且从表情、神态中尽量流露出含义,但不讲出来。提示学生可以回答:“ Yes or No.”然后把球抛给他,故意抛得太高,让他接不到,我很悲伤地说:“Sorry.”引 导他说:“That?s OK.”随着活动继续开展,同样的语言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的过程中,已不经意地领悟出这段对话的具体含义。再请一位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代替老师的角色,然后不断换人,这样全班就在玩球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这组对话。

三、 玩中有学 学中有玩 爱玩是孩子的本性。我就利用这一点,注意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习得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我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大量输入,根据不同学生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他们对很多的单词 似懂非懂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如Pass the card (传卡片)、Do the action (听音做动作)、Find 82

your friend (找朋友)、Draw and colour (画一画 涂一涂) 等,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也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Unit 1的单词时,拿出一张卡片让学生传这张卡片,音乐停止, 拿到卡片的同学要把单词读出来,再继续传。直到这个单词大家都会了,拿出第二张卡片。 单词的传授就在欢快的游戏中完成了。有时让学生边唱边玩来学习新知,愉快的歌声会让孩子忘记这是在学习,从而更轻松地学到知识。

四、 充满信任 充满自信 对于小学生来说,批评是一种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孩子一旦受到了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不行,对这门学科产生恐惧感,也就不会积极参于课堂的教学活动,所以从小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要设法消除孩子生理、心理障碍。俗话说:“自己是最大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获得胜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性的话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培养孩子对英语的自信心,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如:复习单词时,我请了一位上课很少发言的同学,他非常紧张,不敢回答。我一直用信任的眼光看着他,并对他说:“I believe you.”(我相信你。)遇到他回答不上来的,我就请其他同学帮忙,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这样也打破了孩子回答不上来的尴尬局面,之后同学们都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此后,每节课他都积极发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奖品,满足小学生成就感,鼓励他们努 力学习英语。

经过这一学期的尝试,我觉得轻松活泼的课堂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堂的活力是 由学生自身参与才能产生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短短的一学期,学生认识一些常用 单词,能进行简短对话,掌握日常礼貌用语。我坚信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会让学生学的更 快、更轻松!

83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彭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为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开发性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喜欢,对这位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永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发性教学情景。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细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以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养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 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质疑,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住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再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为三个阶段:既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三、注意学法传授,强调个性化。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 84

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在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科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

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如教《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情景:“有一只狡猾的老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出来?这是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为了让老山羊救它,想尽了办法博取老山羊的同情。大家想一想,狼会用那些花招?”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讨论,提出独特的见解。尽而,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狼究竟用了什么花招?得逞了没有?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花招?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扩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有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永远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学生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使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问,学生机械的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在老师的控制下被动完成,哪谈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维、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挥个性创造能力。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练习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象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直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的真舒服。”“这榕树又大有茂盛,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捉我们,我们生活的多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活动、栖息,就像天堂一样幸福!”???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即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是学生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85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疑问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那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作品,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提供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

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要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性教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86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刘茂盛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不仅我们教师,还有我们家长,都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形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和家长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 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与家长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与家长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而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和家长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 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有个孩子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在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举止文明,不说脏话等等。教师要注重在这些细节上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地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87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外,还需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学生在家庭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中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88

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郭先珍

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其取向大多在共性的训练上。基于这种取向的作文教学,强调训练流程的预设,强调训练结果的完成。最终导致作文教学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成人化的表达,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的个性。其实小学作文不是着眼于培养未来小作家,而应当倾尽全力培养未来公民的语文素养。小学生作文不是为了研究语言,而是学习和使用语言。写话与习作既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和其他各科学习的需要,又是生命发展过程中,与亲人、老师、伙伴、邻里和社会人们倾吐体验感受,和别人沟通和交往的生活需要。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将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和人生的质量。所以作文教学要减少对写话和习作的种种舒服和限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表达空间,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精神,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因此,我们应倡导“个性化站”的作文教学理念。

一、 努力激发学生的个性化交往

儿童写作文不光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还是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

感情,和别人沟通。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应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交往实践的情感调节能力、自控能力,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懂得写作意义,明白写作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提倡学生用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干预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

我班有一名学生因父母经常闹矛盾,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伤害了他的心理。因此这为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成绩每况愈下。当得知他和邻居多次劝解无效时,我便鼓励他给父母写一封信进行劝解。几天后,他满心欢喜地跑来告诉我,父母看了信后深感愧疚和好了。他随身带来了日记,其中有几句话我记忆犹新:“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你们诉说憋在心里已久的话。由于你们无休止的争吵,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上课时脑中经常浮现出你俩争吵、打架的情景。看着别人一家几口有说有笑的,我是多么羡慕啊!爸爸、妈妈,我求求你们!我这颗带血的心求求你们!为了我和哥哥能健康地生活、学习,长大有出息,赶快和好吧!因为爸爸妈妈只有一个,我不能失去你们其中任何一个??”

在这字字滴泪的话语中,又有哪位父母不为之动容呢?后来,我多次了解到:这个家庭的确和睦多了。这位学生又找回了往日的欢笑,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了。 在针对社会上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泛滥的情况下,我分组让同学们到社会上调查用字情况,最后指导他们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写了一份关于“净化语言文字,提高全民用字质量”的建议书。

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只要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的一切可能的办法、形式、机会,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

二、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89

科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以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个“在”就是作文需要描述和关注的对象。由于“在”的浑浊、模糊、不定性,由于受传统作文的种种陋习和积弊的影响,这个“在”并不能自发地从学生语言中跳跃出来,成为一种无限美妙的“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在”周围的各种迷雾,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一次,我在上作文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站起来。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个性化思考的闸门。于是一个个新颖别致、充满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案喷涌而出。

一学生写道:哎!老师布置的这个任务确实有些难度,不过我一定要想出法子来。老师只是说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站起来,并没有要求蛋壳不能破。我何不利用着一点呢?于是我把鸡蛋的大头轻轻摩擦,磨平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大约黄豆般大的小口,倒出少许蛋黄,然后利用自然课中学习的大气压原理,迅速把鸡蛋扣在一块铺平的硬纸板上。啊!鸡蛋稳稳地站起来了,我终于成功了。

有的学生干脆写道:无论我怎么想办法,淘气的鸡蛋就是站不起来,我失败了,不过没关系,这个淘气的小家伙是不是在考验我的耐心和信心,相信终有一天,我会用科学的办法,让它站在我的面前。

其实,这一问题的创设,真正介意的并非学生能否拿出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在于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的个性化思考,让学生真切而自然地感悟了“我在”的境界。我的想法、我的念头、我的设想、我的创意,无不深深地浸润着“我在”这一个性化色彩。没有“我在”的发现,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思”正是发现“我在”的重要前提。

三、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在生命面前,“体验”的态度是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是穿透生活而不是反射生活。只有交织着自己思考、情感、态度和个性的作文,才是一种有真意义,真价值的作文。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才能成为学生塑造人格的良好模具。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前尽可能增设一些实践活动。有一次为了写好一个活动场面。我让那些劳动观念差、怕吃苦的学生去扫厕所房顶;让平时看起来邋遢,不会摆放物品的同学去整理教室;让那`些粗心大意、干事毛手毛脚的同学去清理花坪杂草??不过,我在这一活动开展前有一个统一要求:每个组必须要出色地完成任务,保证安全,不能损坏每一件物品,不能践踏每一棵花草。最后每个小组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时我让他们把这一活动场面写下来。结果我发现学生的感情是那样的真挚、感受是那样的真诚。在这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取向是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精彩。

四、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语言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它带有传统、约定俗成和先发性,即我们一出生, 90

一开始写作,面对的就是现成的具有规范性的语言。而语言,则是个体于自身生命体验后在表达过程中所取用的适合抒发内在激情和想象的语言,它的个性融会通色彩理应得到重视和关注。同样是针对使鸡蛋展起来的实验,学生自拟的题目就五花八门:《啊!我成功了》、《我必定尝试过??》《会站起来的鸡蛋》《神奇的鸡蛋》《不可能的任务》、《鸡蛋躺累了》、《有趣的实验》、《有趣的郭老师》??

其次,对作文形式的重视也是个性化的重要表现。因此,作文应与学校各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我在作文时创设了大量创造性的练习形式:配合复习考试,学写小经验;配合思品课,调查家乡近几年的巨变,学写介绍家乡的导游词;针对校园里乱扔果皮纸屑现象,学写创意性环保标语;针对我校取得“省级文明校园”这一光荣称号,学写展示校容校貌广告词?‥这些举措,为学生个性化表达提供了更新的形式。

总之,以“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的作文教学,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是以学生现实出发,为了学生可能生活的作文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作文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作文教学。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只要在作文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园地一定会“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91

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陈晓燕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在学习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

一、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三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胎(圆形、方形、椭圆形)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同学们兴趣十足地猜着谁能拿第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化情境中,得出圆的中心就是圆心。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92

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都数同学则摇头。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知哪个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

例如,学习百分数时,教师事先组织学生注意看报,看电视,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百分数的数据,从学生收集的素材中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学习百分数的知识。这时学生学习到的关于百分数知识,是从生活实际中得到的,当生活实际中有关的情境再现时,学生就会产生用百分数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

如在数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

如在教学数学图形的对称性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展示美丽、雄伟的杨浦大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93

儿童少年耐力训练的几个问题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刘超

根据儿童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几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我认为,进行儿童少年耐力训练时,应注意如下 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加强思想教育

当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宠儿,一般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耐力训练的本身较为艰苦 ,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对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要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启发自觉训练的积极 性,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刻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注意选择良好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心理上对儿童少年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减少疲劳;同时,发 展耐力素质,最主要是保证机体供氧充分;如在河边、树林、公园或在氧气充分的露天场地等进行训练练习, 就能充分保证机体供氧,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时,也要注意尽量不在坚硬的水泥等地面上反 复进行跑跳等。如果长期在硬地面练习,就会使下肢骨的骨化点受到过大、频繁的刺激,易引起过早的骨化或 骺软骨的损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发育。所以,选择环境场地进行训练和练习是不可忽视的。

三、注意呼吸方法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由于儿童少年的大脑皮屋对呼吸的调节机能较差,不注意呼吸的节奏,呼吸与动作往 往不协调,特别在速度加快时更为时显。所以,要教会他们采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强调采用 “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和练习,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

四、注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有氧耐力是指心血管耐力而言的。由于儿童少年的心脏血管正处在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他们心脏的心 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脏的容积、重量都比成年人小,从而心脏收缩力较 弱,心脏的每搏出量和每分搏出量都比成年人小。根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这一特点;耐力训练应发展以有氧 耐力为主的训练,用以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系统的功能,发展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步提高运动成绩。 训练中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以免使儿童少年心脏的心肌壁增厚,心肌增强,短时间内成绩会提 高很快,但心腔较小,会缩短运动寿命,拔苗助长,训练应从长远观念考虑。

五、注意控制训练的时间、量和强度

儿童少年在进行耐力训练时,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和强度不宜过大,必须严格地控制训练的时间、 量和强度,因为儿童少年在安静时氧化过程比成年人旺盛,每公斤体消耗的氧量多,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 量比成年人相对少,紧张练习不能持久,耐力差。同时,在紧张练习时,儿童少年血乳酸含量较少,说明他们 无氧代谢能量物质储备较少。所以,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量和强度,因人制宜,会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耐力素质。 另外,儿童少年在耐力训练时,应注意男女区别对待。同时,由于训练本身比较单调枯燥,儿童少年会对 训练感到厌倦,易引起疲劳。因此,训练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训练方法,如比赛法、游戏法,提高学 生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耐力素质和运动成绩。

94

《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正确树立“四观”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李其成

按照《思品与生活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思品与生活》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课程理念,充分使用此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者自身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使用此教材进行教学的两年里,笔者思考颇多,尤其是深深地感受到《思品与生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课标观、教材、教师观和学生观,这是搞好《思品与生活》教学的前提条件。现将此思考写成此文,与同行交流。 课标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基础。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和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思品与生活》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思品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准确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把握课程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三维目标》;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深刻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真正弄懂教材编写者。落实《思品与生活课程标准》思路,明白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课中教材编写者落实的地《思品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那些要求,落实到什么层次。真正在《思品与生活课程标准》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教材观。长期以来,(课本)被教师当做单向灌输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认为“教材即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中的内容逐一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材上呈现的一切。在课改背景下,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是教师必摒弃的。因为按《思品与生活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课程标准的高度,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思路和特点,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用好新教材。真正做到:一、把教材当作引发儿童活动的一种工具,此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切勿当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学本”;二、把教材当成教师设计和组织学生看图说话的课本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三、把教材仅看成是教材编写者落实《思品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的一种思路,不是唯一思路。教师应将教材的文本和画面还原成《思品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习目标),然后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对教材进行重复设计,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材思路。

教师观。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挖制者。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教程中,必须准确扮演自己的“角色”,做到“四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过去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教什么?给学生什么?重在讲道理。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把要教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现 95

在应从重在讲变为重在引,教师套研究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术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二、是由问题的主考官想积极启发转变。过去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讨问题时,更多地是充当主考官的角色,即“我问你答”。现在我们更强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引导下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由课堂上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教师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能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对于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加掩饰,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各种问题;四是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对一个事物,一种道德行为不是由教师来评对与错,而是辅导学生通过比较、研讨学着自己判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学生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学生自主学习,自学建构,改变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1)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要理解和认识学生本身的体验。感受在他们认识生活,学习做人、做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己的出对生涯的看法,而不是用成人的体验代替儿童自己的体验。(2)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教师应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讨论达到目标的最佳学习途径;同时要给学生一个更宽松、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气氛,使他们在选择中提高认识。(3)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防止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4)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二是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教师要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要使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汇报、论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自主、合作、探究即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成为学生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6

谈教师教学语言的修养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胡锦云

教师教学语言修养的高低是直接影响传道授业、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锻炼教学语言,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做到用词准确,深入浅出,感情丰富,在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修养。 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应遵循这些原则:

一、准确简明,富有科学性和示范性。

教师首先应将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但教师的讲解如果总是颠三倒四,叙述不清的话,不但会使教者耗时耗力,也会使学者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

二、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和丰富性。

学生的理解力和知识结构都比较单纯。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一味地使用晦涩难懂的教学语言,恐怕只能让学生如丈二和尚般摸不着头脑。知识的积累总是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简到难,恰当的语言会使难点简单化,利于学生吸收;而不当的语言,即使是很简单的知识也会变难,不利于消化。因此,教师要尽量使用丰富而通俗易懂的语言,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而幽默恰恰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幽默有助于调节精神,加强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幽默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借助。

三、逻辑严密,富有层次感和条理性。

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最佳的教学方法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传授知识。严密的逻辑,雄辩的论证,可以使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逐步将知识融会贯通,循序渐进地在最大程度上汲取知识,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以情动人,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富含感情的语言不但作用于人的感官,更作用于人的心灵。因此,教师的教学用语应力求拨动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充分利用教学语言对学生产生心理催动和激励作用也是教师教学语言修养的归宿之一。

五、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艺术性。

教学语言要讲究声调、音速、节奏,而这些因素的体现又必须与授课内容和情感起伏相一致。实践证明,呆板单调的语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容易使他们开小差,做小动作,由不爱听到不再听甚至到不愿学的地步,不得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相反,抑扬顿挫、激发洋溢的艺术化语言则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可见,语言的艺术化也是教师教学语言修养的一大原则。

97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还需勤学苦练。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是生活在一个开放性的群体社会当中的,要想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完全可能做到广泛学习。我们可以向周围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也可以向语言优美的典范学习;可以向书本学习;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在广泛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到深入学习。学习要求我们用心钻研,要求我们虚心好学,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能够有所进步。所以我们也要学生注重深入学习。苦练要求我们采取各种手段与方式进行语言实践。平时,不妨多读多说,无论人前还是背后,都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让自己锻炼与提高的机会。效果最好的就是录音学习。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语言录下来,自听自评自改自练,也可以让语言水平较高的权威指点与评说。相信一个人只要想学肯练并持之以恒,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中终会有所提高。

教学用语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修养,以利用更好的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20xx年12月15日

98

论“大语文”的教学思想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汪艳

内容摘要

大语文教育观,简言之,就是整体的语言教育环境,即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也就是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学校以外的各个领域, 要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观念。“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语文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 措施

随着课改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春风化雨,沐浴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随之而来的语文考试试题较前有大的改革。改革后的语文考试的重点内容确定为阅读和写作两大块,且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篇,写作一般为话题作文。这两大块内容考试的灵活性很大,考的是考生的智力、素质、观察、理解、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凭传统的死记硬背,远远不能适应课改后的语文考试。考试中语文主观性、开放性试题占一定的比例,而这类试题本身没有唯一答案,只要意思对即可。而语文试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而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还是死扣课文,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地分析,眼光只盯在教材上,只盯在课内的教学上,适应不了现在的考试,要把眼光投入到教材以外的大千世界。这就从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要用大语文教育观进行语文教学,大语文教育,势在必行。语言学有一观点,叫“全息论”,是匈牙利学者盖伯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就像摄影中的全息照片一样,任何一个微小的部分都浓缩了一个社会历史的景观或思维程度。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语言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不能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语文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生活即语文。所以说,要教好语文,要学好语文,是非要和各种生活联系起来不可的,否则,就难得学好。我结合自己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试谈在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创新上的大语文教育观。

一、三大领域的语言环境,对“大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长,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吸取知识的需要,因此语文学习应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

(一)、学校是进行大语文教育观教育的主要阵地。

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学校里的语文环境是学习语文的最主要的环境。学校毫无疑问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大语文教育观的学习环境。 99

1、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切切实实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大语文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强调语文教学与课外读写沟通,与其他学科沟通,与生活沟通,但仍然强调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因而,要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切切实实改进课堂教学。

(1)、参与学习是基点。

人本主义认为,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课堂教学应当提倡:①全员参与。关于这一点,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变秧田式为小组围坐、分组教学的形式,学生或二人,或四人,或六人一组均可。这样,除了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不变的教学时间内所提供的发言机会猛增了好几倍。而且在同龄人之间,较少权威因素,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②全程参与。即参与教学定向、知识学习、反馈评价、课堂总结的全过程。具体地说,他们可以上讲台分析字形、教读生字,可讲析课文中的一些感兴趣的语段,可以总结或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提出问题向老师质疑,可以参与老师的板书,可以合伙上讲台分角色表演课文,可以设计作业和训练??总之,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2)、学会学习是重点。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堂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呢?我想以下三点是比较重要的:①学会积累。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有了平时的“积累”,才能用时“倾吐”,正所谓“厚积而薄发”。②学会质疑。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太多,安安静静太少;师问生答太多,静心思考太少。“学而不思则罔”,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使学生会问,善问。质疑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示范提问,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外,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质疑。③学会学法。语文教学中,有的学习方法是可以明示的,如查字典、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方法等。有的学习方法是可以由良好的教法转化的,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可以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学第二自然段,然后得出学习方法,由学生按学法自学三自然段,像这类课文小语教材中还有不少。有的学习方法则是渗透在学习中的,要让学生在不断感知、领悟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并掌握的。如在设问解答中渗透,像“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谈谈你的理解吗?”之类的追问。通过学习学会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以保持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和良好发展。因而,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支柱。

(3)、差异教学是难点。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但其潜能优势不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与罗杰斯的“个人中心”论等,都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充分而自由发展。但由于班级授课的局限,还较难完善地做到,但也有不少教师立足学生的发展,努力去做了。如针对学生学习能力、接受程度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层次性目标、层次性练习、差异评价等。像在教学《放风筝》一课时,我针对不同差异的 100

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①能用上一些动词,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经过说完整。②用上一些动词,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经过说连贯。③用上一些动词,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经过说精彩。其中是①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②是中等生要达到的。③是优等生要达到的。并鼓励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努力向上限靠近。这样,不搞“有枣无枣打三竿”,使人人都得到了发展。又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同一教学内容,让爱好画画的画出来,让爱好讲故事的讲出来,让爱好表演的演出来等等。

(4)、自我评价是亮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罗杰斯认为,当学习者可以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及达到目的的程度时,他才是在真正地学习,并且对自己学习的所有方面负责。有一位教师教《小小的船》一课,上课伊始,她先请孩子们背诵儿歌,并偷偷录下来,学习课文后,再背儿歌并录音。然后,把两次录音放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自己来评价哪一遍背得好。如此新颖独特的评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激励自己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具备和形成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因而,自我评价设计得好,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2、学校对学生进行大语文观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去学习语文。

(1)、在学校的人物语言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大语文观教育。

人物的语言环境包括:教师的课堂用语,教师平时口语交谈,学校领导的讲话,学生之间的交谈,校园广播内容,校会、晨会的发言,国旗下的演讲内容、演讲赛、故事会如此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大语文观教育的好时机,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在这些人物语言环境活动中去学习语文。

(2)、在学校的事物语言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大语文观教育。

学校的事物语言环境包括图书馆的图书,阅览室里的报刊,校园里的墙报、壁报,各种文化长廊,各学科教研组办的手抄报、书画展,学校所发的通知、布告、倡仪书,规章制度,校内的多种宣传标语、校训、班纪班规、班级记录、班训等书面语言环境,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材料,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些事物语言环境活动中去学习课文。

(3)、各学科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大语文观教育的良师。

学生在校生活时间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一起进行语言交流的机会频繁,一位外国语文教育学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今天的中学里每一位卓有成就的教师都是一位阅读课教师。这些教师都希望在他他们学科领域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阅读,使学生成为强者。”因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大语文观教育,不仅仅限于是语文学科一个领域里的事,而是各行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共同任务,各学科教师既要讲求自己施教语言的规范和丰富,又要对学生的语言严格要求,并在口语运用和书面作业中给以指导。语文考试改革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包容,各学科的教学中都渗透有语文教学,故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大语文观教育的主要阵地。

101

(二)、家庭是进行大语文教育观教育的必要场所

任何人的语言学习都开始于家庭。虽然家庭的状况千差万别,但其口语使用的频率高,密度大,则是相同的。从实际影响看,往往起关键作用。常言道:“父母是孩了第一任教师。”

对于一个中小学生来说,在一起学习交流语言的主要场所固然是学校,但在家庭生活的时间仅次于学校。家庭环境中影响学生语言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成员中的口语交际的数量和质量。在家父母和孩子打交道最直接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为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从父母的语言交谈中能模仿很多,因此,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指导、教育中,要慎重考虑,谈话要有一定质量,注重对孩子进行大语文观教育;二是家里书面语言材料的存有状况。家庭存有的各类书籍、报刊、书信,尤其是父母的作品,注重对孩子进行大语文观教育;三是家庭外来人员谈话的质量。要注意引导孩子从外人人员的谈话中进行大语文观教育;四是在家庭收听广播、录音和收看电视,歌曲里的唱词,电视剧里对话和多人物的语言、新闻、解说词等。都是进行大语文教学的有利时机。

(三)、社会是进行大语文观教育的广阔天地

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已经自觉地开始接触社会这个广阔天地。他们已经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社会语言环境也对学校的语言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便会逐渐增强。

社会环境中的语文较之家庭的语言,其内容丰富得多。政治经济,科学,艺术,伦理,法制,宗教的乃至乡风民俗的习惯语言,学生都可能接触到。这种来自社会的语言越广,学生的语言也会随之越丰富,运用的水平越高,学生语言质量也会越高,反之亦然。

社会语言环境有许多是学生不可选择的。新教材增加了综合社会实践内容,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必须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一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认真听别人的讲解内容;二是到商场购物时听别人讨价还价时对话的内容,听售货员对产品的介绍。有些则是可以选择的,比如多出入图书室,博物馆,科学文化场所等。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分清社会语言环境的好与差,使他们能约束自己的行动范围,自觉地接触有益的社会环境,自觉回避无益的社会语言环境。在此应该强调一点,在学生学习社会语言环境中注意引导学生在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社会语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否则,即使接触好的语言环境,不去有意识地学习,好的语言也是学不到的,比如一部内容和语言都极为可取的书,如不在学习其思想的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吸收,就和没有接触好的语言环境没有什么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社会语言环境不单可以选择,而且可以创造,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建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这种自我建设。教给学生一些自我选择社会语言的方法,帮助他们对社会语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社会是个广阔的天地,值得学生学习的社会语言环境相当丰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学习各种有营养成份的语言以弥补在家庭和学校 102

语言学习中的不足。

总之,要实现大语文教育观,就要建立学校同家庭同社会的语言纽带,使规范的、纯洁的、丰富的汉语互相延伸,互为助力,使语言的学习健康而顺利地发展。依据近年来语文试题特点,不进行大语文观教育是适应不了语文考试要求的。要实行大语文观教育,这不光是学校教师的事,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事。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都这样做,千万不要把眼光只盯在书本上,只管在学校怎样学,根本不能忽略语言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广泛运用。语言的学习环境是包罗万象的,只要学生用心,能够帮助学习的语言环境的机会是多的。从语文考试改革来看,从语言的社会广泛应用来讲,进行大语文观教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几条措施:

(一)、课文阅读教学

"大语文教育"的课文阅读教学,应符合以下十条原则:

1.千方百计地拉近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这是“大语文教育”根本的和核心的原则。

2.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为“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成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

3.千方百计地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这些在学生的成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注重开发智力,特别是进行思维训练。

5.注重发展能力,特别是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正迁移能力。

6.加强知识的扩展与积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语文教学正是忽略了这一条,才走了半个世纪的弯路。对于用半个世纪的弯路换来的这条教训,必须十分重视。

7.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大致是三步: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

8.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用电脑辅助教学。

9.加强与其它各科的横向联系。这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从其他各科学语文,二是其他各科如何利用语文这一工具加强本学科的学习。

10.低负担,高效率。

这十条原则,每一条都可以是一个子课题。十条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语文课上得精彩有趣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说写教学

“大语文教育”的说写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视文内功,又重视文外功。文内功指的是写作的方法技巧,文外功主要是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文外功,也无非是采取两方面的办法:①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使之具有写作的素材和写作的冲动;②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应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为此,学生每人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 103

同时也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笔如有神”。

2.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两方面不可偏废。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

3.重视写,又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教师应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改的意识和能力。自改的方法可以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培养“小先生”批改,小组评改竞赛等。

(三)、语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可有以下各种:

1.开展广泛的读书读报活动。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初中生要背过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130首古诗词和20篇古文,高中生还要背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50首古诗词和20篇古文。每学期安排阅读一部文学名著,这一活动和课文阅读教学配合进行。

2.课前几分钟进行的短小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条名言、记几条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发表一篇一分钟讲演等。这些短小活动可以起个好听的名字,如语文大观园、语文百花园之类。

3.语文兴趣小组活动。语文教师,每人都要组织一项凭兴趣参加的语文活动,每星期至少活动一次。

4.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依据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学校以外的各个领域, 要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观念。“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语文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高英,《关于大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汇编》,20xx年4月。

2、朱绍禹,《试说大语文教育》,《语文教学改革资料汇编》。

104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 余新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本质决定了“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在课堂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多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重结果而轻过程。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怎样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启发引导,少灌输传递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但是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学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常只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教学,许多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直接要求学生观察分母并进行分解质因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强制灌输下,能够机械的模仿知识,但对知识并不能获得深刻地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在学生完成分数化成小数的计算后,并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分母,先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有的学生就提出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来论证,如:(能)(不能)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母,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中,这位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启发,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教师不要一味单调重复性讲解,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把课堂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老师的角色要做出改变,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 、多联系生活,少生吞活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学习数学。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空火柴盒,提出两个问题(1)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2)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的纸板?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摆弄着手上的火柴盒,开始了测量、讨论,甚至争 105

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含义的内涵。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同学就发现了火柴内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例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脱离实际,缺乏过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乏味,更难有精彩的发现。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生吞活剥,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多关注差异,少一刀切

传统教学,为了实现结果目标,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做,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两头”实施分层次教学,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填空,想一想,你们的根据是什么?(板书:15÷5=()÷()=()÷()=()÷()=??.)接着出示今天要研究的1.5÷0.5这样的问题,通过引导观察发现这道题除数是小数,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得出新知识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性质两方面的知识有关系。放手让会计算的学生尝试计算,请还不会计算的同学上台和老师继续研究。这时,我结合生活实例:铅笔1枝5角,1元5角可买几枝?(3枝)让学生列出算式(1)15÷5=3(1元5角=15角)(2)1.5÷0.5=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1.5÷0.5=15÷5让学生说说他们为什么相等,这时在启发学生发现:左边是今天要学的算式,右边是已学过的知识.实际上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就行了,这样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做了.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学习历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两头学生(尖子生、中下生)的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重要体现。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多组织参与,少纸上谈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多数老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但还是老师讲得多,动得多;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位老师在数学这一课时,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有点“烦”,但在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数学知识的获得,要 106

多组织学生的参与,不能事事代替,要在“不厌其烦 ,注意有序引导。“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有了“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让学生走进学习、走进生活、经历过程、尝试失败、体验成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1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