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xx年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析

一、教学成果分析

在基础教学部领导的带领及上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做了一些真真切切有利于学生心灵成长的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备课,尽心尽力上好每一节课。 中心教师系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享课堂体验与收获,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课堂气氛良好,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能逐渐分享自己的体会与感悟,促进了学生的心理成长。

2、开设团体辅导选修课,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与成长。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李菁华老师的带领下,开设了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组织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使学生在团队的帮助与带动下,打开心扉,关注自己的内心,使自己逐渐成长。

3、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使全院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我们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宣传活动,期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能力拓展训练等,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兴趣,让大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切实加强了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了我院大学生心理素质,丰富了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关爱心灵,不断完善自我,开发潜能,实现梦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4、积极开展个别咨询,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心理困惑与问题,积极开展学生个别咨询并

做好咨询记录。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天都有专职心理咨询师值班接询,保证对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通过对学生的回访,反应咨询效果良好。

二、教学成功之处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建的素质教育课程,自开设以来,就秉承为学生心灵成长服务的理念,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进行课程建设,使课程教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显示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魅力。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在于:

1、逐渐摸索并践行了科学的教学理念。

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树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由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以及全面的成才发展,形成了从预防到发展、由个别关注到普遍关注、由单纯讲授到理论联系事假、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实现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提高。

2、优化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程体系的创新。

经过多年时间探索,多次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与专著,进一步清理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点及其逻辑体系,逐步形成了密切联系民族地区学生实际、反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

(1)从选用教材到自编教材,教学内容由普适性走向针对性。

(2)精选课程教学内容,突出“七个重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总结,我们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六个重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适应、情绪情感、学习、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挫折与生命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吸纳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3)开设延伸课程,课程体系由单一走向多元。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延伸课程,一年级开设核心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三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课程,如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恋爱心理等课程,形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为基础、相关课程为延伸,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步步发展和提高。

3、改革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一门注重学生体验与参与的课程,为此,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了“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即“理智启迪与情感培养相结合,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课堂练习与情境体验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通过心理游戏、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外活动等方式,创造一种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4、重视教学研究,实现队伍的整体提高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们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共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课前集体讨论,共享教学资源。

(2)课中相互听课,进行教学交流。

(3)课后总结,共同提高。

三、仍需努力之处分析:

1、继续扎实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研活动不用搞花架子,不要华而不实的东西,不求高,不求大,只求实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的带动下,发挥学科优势,集体讨论教学内容与模式,互通有无,齐心协力搞好教学工作。由课程负责人主持,通过对任课教师进行听课评课,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一学期上完课后,可以组织教师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研讨重点难点,共同商议,提出改进方法。

2、明确课堂教学质量要求,规范教学质量管理。

认真贯彻学习学院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与教务处一起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明确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搞清自己教学努力方向,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3.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基础。

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新教师应坚持“三步走”的成长策略即熟练教学内容站稳讲台→加强教学能力锤炼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教学艺术探索提升教学水平,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与帮助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学理论功底。

4、教学规模过大,不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受到不良影响。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因为有很多的互动环节和分组活动,主要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借鉴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该课程应以自然行政班为单位进行教学。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经过三年的高中奋勇拼杀,终于,我如愿以偿进入了我的理想殿堂——大学。

初入大学,跨过了人生中的的第一道大坎——高考,有欣喜, 当然也有辛酸。一切五味陈杂,然而,总算是过去了。一切的压力不再,当我拿到通知书的那刻,我笑了!我开始在心里幻想着我的绚丽大学生活。

然而当我走进校门、拿起书本的那刻,我才知道,我错了!

人就是这样,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我当然也不例外。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里,我陷入了迷茫、懵懂、寂寞无助的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我不懂:为啥我的大学生活会这么累?学长学姐口中的那种潇洒大学生活在哪?

初入大学,随即来临的问题便是很不适应大学的这种生活学习模式。

我们都知道: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一贯只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则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故而,整个大一上学期,我似乎一直都十分的迷茫,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以致行动上一直缺乏主动性。现在看来:大一上学期留给我最多的莫过于就是悔恨。我不断地问自己:我的大学何以这么累?

终于我找到了自我,因为这门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从开始这门课,不觉间我更深入的想找到原因。我不断给自己打问号……最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唤回了那久久迷失的自己。开始大步向前阔步。

其中原因有很多,在这里我想说说这段话:

老师说:现在大学生一般进校后都会有一段很长的迷茫期。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一)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盲目自满。 (二)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听完这段话,我不觉间傻眼了,说的那些人居然和我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我问自己:我究竟是不是真的如他们那样?

无可否认:我就是那样。整个高中我便一直是学校的尖峰人物,处处都受到别人的赞誉。更加之我高考更是以学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种种的辉煌的确麻醉了我的灵魂。以致高考后的长假我竟奇迹般的把在学校学的知识“一一送还给了”老师。就这样,凭着这种天真的想法,我进入了大学这个群英荟萃的地方。我依旧幻想着,做着我早已向好的美梦。直到期末的考试,那如晴天的霹雳——一向是我的强项的数学挂科啦!彻底打乱了我的思绪。

我被彻底地打入了迷惑的深渊。我没停止过反思,但没有答案,直到今天。 其实我想这也应该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真的明白了很多: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其实学生求知和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那么咋样才叫做心理健康呢?

其实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

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变化很快的社会,没有很强的心理素质的确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并发展的,大学作为一个人由学校进入社会的中介,无疑至关重要。所以面对自己的将来,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必不可少。

人要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的教育要求。也是我们的需求,所以当我们在增加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亦要加强我们的心理素质。让大学不再迷茫和困惑。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辉煌。

若依&威诺

20xx年4月9日星期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