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竞争机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竞争机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武陟县城关高中 史小芳 摘要: 竞争机制是激活课堂教学的活性炭,它起到一个催化的作用,它承认并尊重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活学习热情,激励主动思考,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课堂现状,是创建新型教学课堂的一种教学手段。

关键词: 竞争机制 激励 主体性 兴趣 协作

引言

在《师说》这篇文章中对教师有这样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担负着如何组织课堂的责任。那么,怎样有效地组织课堂需要每一位老师认真思考。 “鲶鱼效应”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沙丁鱼高许多。渔民们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把生性好动的鲶鱼放进装满沙丁鱼的鱼箱,从而保证了沙丁鱼的存活。对于生性安静的沙丁鱼来说,鲶鱼的到来无疑会使得它们拼命地游动,反而激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最早“鲶鱼效应”是被企业中的管理者所应用。“鲶鱼效应”的根本在于一个管理方法的问题,而应用“鲶鱼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应用好鲶鱼。那么,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上,这种“鲶鱼效应”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竞争机制”。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对课堂教学来说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引入“竞争机制”的理论依据

(一). 课堂现状

较之小学、初中的课堂,作为更重要的人生转折点的高中,大多数教师把课堂看成“黄金课堂”,课堂上的45分钟,教师基本上都在拼命地讲。讲重要知识点,讲解题思路,讲做题方法。这种“一言堂”式的课堂模式,使得学生不善于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更依赖于教师直接的讲解和辅导。这就造成在课堂上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善于回答问题,性格内向、腼腆,课堂气氛呆板、沉闷,我们的课堂变得犹如一潭死水。

(二). 心理状态

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认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初中生对老师的提问不少人还乐于举手回答,甚至有抢答的情况;高中生则显得老成、矜持,更考虑自己回答问题的质量,生怕在众人面前“出丑”或“表现自己”,因而很少有人举手,课堂气氛较沉闷。其次,老师上课的提问,对他们而言,也已经不那么重要,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为不管你回答与否,老师都会讲下去。

(三). 新课标的要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而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了: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学生身上还具有一种未完成性。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那么,“竞争机制”就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新课改的实行。

二.“竞争机制”在课堂中的作用

(一). 改变课堂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中强调了“赏比罚更重要,更有力。在某种心理冲动驱使下的“应急”举动,往往能激发脑细胞的潜能,促进能

力的发展。“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当“竞争机制”出现在课堂上,“一言堂”式的教学课堂将会摆脱不合理、枯燥无味、单调无聊的现状。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集体惰性将会得到改善,使整个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当老师把问题的解答细化到每一个组,并实行奖惩的激励政策后,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曾经不愿意在课堂上多思考、多交流、多回答的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会在课堂上被激发。由集体荣誉感带来的学习热情将会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蔓延。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鲶鱼效应”,实施“竞争机制”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激活课堂,从而改善课堂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鲶鱼”代表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如果老师是鲶鱼,那么就需要给学生树立起“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信念,让学生与老师进行竞争,老师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还要学会示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体验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欲望,感受努力学习的成就从而使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研讨。同时,教师在激励学生们成长时,还要保持自身的活力与激情,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以独特的教师魅力去影响、带动学生们,激活课堂,把整个班级的活力调动起来,从而使集体的生命力更加强大。

如果在学生群体中树立鲶鱼的标杆,那么这个标杆无疑会更快地刺激和引领学生去体验丰富的学习内容,感受努力学习的成就,让他们体会面对挑战性、来劲性工作时的激动与欲望,从而使学生不再只是一味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而更多地加入自己的思考与体会。

(三).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鲶鱼效应”在企业中应用时,有人主张运用轮岗的方式增长员工的才干,让他们工作中的鲶鱼越游越欢。工作中的鲶鱼代表着丰富的工作内容、令人来劲的权利、充满挑战的工作期望、新鲜的岗位体验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竞争机制”运用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充分体会“江山轮流坐”的滋味。同时,这种“竞争机制”能够使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使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角色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每一队的鲶鱼首领带领下,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尽其所能,发挥他们的长处。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又能够相互补充和激励,既能巩固原有的知识又能在竞争中使自己的组员在组里和其他组别中汲取营养。从而增强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来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 巩固学习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教师提出竞争目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竞争欲,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和团队协作之中。在团队协作和组与组之

间竞争的同时,学生不仅能够回忆、复述、总结教师讲授的内容,而且能够引伸、拓展思考的新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激发学生由常规思维向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能力。学生讨论、辩论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之间彼此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反馈,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信息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相互作用的过程,更是知识迁移与拓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自己的教学措施和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

(五). 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新课标提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在角色定位中,教师不再是主体,而是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创新型课堂教学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而“竞争机制”的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讨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把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成创新型的自主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引入竞争机制,组织课堂竞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竞争是一种普遍而基本的社会现象,竞争与合作又是相互并存的。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斯莱文在美国的琼斯霍普金斯大学提出了学生小组学习的概念。认为小组奖励,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均等是其主要牲,并将学生小组学习命名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实现小组合作,合作促进竞争,竞争又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竞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带动和监督,相应的奖惩措施又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所以,我们的课堂要不断地翻新花样,不能再沿用以往的“一言堂”式教学。竞争机制是激活课堂教学的活性炭,它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活学习热情,激励主动思考,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课堂现状,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课堂。但却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开动脑筋,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永红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J】 宁夏教育 2008

[2].何荣 “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J】 文教资料 20xx年23期

[3].任和 李红梅 浅论大一新生的英语教学中竞争机制的作用 【J】 考试周刊 20xx年28期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文昌华侨中学---尤国锋

摘 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1

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 2

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清学习思路,与作者进入同样的境界,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熟悉信息技术教学环节,要提前熟悉教学资源或者利用现有的条件,上网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问题就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

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七、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授课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特点,利用PowerPoint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方便等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首先,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课件制作的重点放在引导 3

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方面。这样做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八、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

九、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适应飞跃式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它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起 4

到了任何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笑德,曾峰,信息技术目录。

[2] 谢德,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3] 何华, 课堂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4] 冯开升,《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