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安排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11-04-12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农委的具体指导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一、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一)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预计20xx年,全市一产增加值11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5%左右,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新突破

预计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5000元大关,迈上了新的台阶。

(三)粮食总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全市大力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粮食品质、土地产出率、种粮效益大幅提升。预计20xx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71万吨,同比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丰产丰收。

(四)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势头强劲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53个,畜禽养殖大户达1.5万户,常年供应长三角地区优质生猪60万头以上、固镇牛肉占南京市场供应量80%的份额,甲鱼、河蟹、泥鳅养殖规模位居全省前列。预计20xx年全市实现肉类总产28万吨、禽蛋5.8万吨、奶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59%、3.6%、15.61%(较20xx年分别增长40.56%、20.35%、112%);水产品总产量达9.8万吨,同比增长5.38%。

(五)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量11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其中今年净增10家),市级龙头企业95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6家,超亿元的30家。农产品品牌数量达400余个。全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88个,入会成员3.64万人,其中农民成员3.60万人,带动农户27万户。

二、20xx年主要工作

(一)扎实抓好粮食生产

1.扎实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十一五”期间,建立了110万亩小麦高产核心示范区,小麦良种补贴面积实现了全覆盖。小麦优质品率达88.2%;全市平均单产398公斤,同比增长1.6%;全市出现最高单产672公斤,刷新单产记录。

2.大力推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与玉米振兴计划。建立了40万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预计水稻平均单产达501公斤,同比增长0.5%。建立了40万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预计全市平均单产342.59公斤,同比增长1.12%。

(二)大力提升养殖业生产水平

1.着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进程。今年以来,我市申报了安徽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27家,已获得批准,获得中央投资540万元。市级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预计今年将新增20个。

2.扎实开展防疫工作。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保证防疫经费落实到位,扎实开展春防和秋防工作,着重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控和防治,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同时,实行动物防疫目标双轨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对养殖大户实行了政、技、

企联系制度,从防疫消毒、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有效保证了防疫工作的全面落实,全市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3.大力提升渔业健康养殖水平。一是不断调整优化结构。坚持“以养为主”的方针,不断改进养殖方式,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推进优势水产品产业建设。“池塘生态鳖三年期养殖”、 “泥鳅稻田养殖”、“蟹鳜混养”等主推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以甲鱼、河蟹、泥鳅为主导品种,以小龙虾、青虾、鳜鱼等名特优水产品为重点品种,逐步形成地方区域特色。二是实施苗种繁育工程。在巩固、稳定常规品种的同时,重点抓好甲鱼、泥鳅、鳜鱼等地方特色名特优品种的开发。20xx年全市人工繁殖各种鱼苗29.15亿尾,其中甲鱼、泥鳅、鳜鱼等名优苗种5亿尾左右。三是扶持优质水产品基地做大做强。引导水产企业、合作组织通过资本运作、股份合作、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学术交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提升科技含量;通过 “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扩大产业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20xx年,我市水产企业发展到40家,渔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5家;拥有部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3个,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甲鱼工厂化养殖规模达600万只,位居全省第一;以五河沱湖等养殖基地为主体的螃蟹产量达4000吨,位居全省第五,皖北第一;泥鳅养殖总量占全省80%,孔津湖泥鳅远销韩国。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重点完成两个调研课题。重点对20xx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与20xx年度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据调查统计,20xx年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74个。其中,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龙头企522个,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30个,500万元以上的171个;中介组织带动型382个(在民政和工商部门正式注册);专业市场带动型100个。11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户107万户,建立种植业生产基地735万亩,牲畜饲养

量415万头,禽类饲养量4600万只,养殖水面32万亩。全市从事蔬菜、水果种植、花卉苗木、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具有区域特色产业农户占全村农户总数60%以上的村98个,占全市村数的10.4%;从业农户6万多户,占总农户数的10%以上。农户从事特色产业收入人均35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拥有市级以上特色专业示范村46个,其中省级16个。

2.启动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按照《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意见》要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定了《蚌埠市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和考核表格,并经多次修改完善。

3.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力度。一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20xx年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安徽名牌农产品申报工作。组织48家企业参与原省级龙头企业审核和新一轮省级龙头企业申报, 28家企业29个产品申报安徽名牌农产品。二是积极组织申报20xx年省级财政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和“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项目”及“ 一村一品”发展项目。共申报项目20个,申报省级财政补贴总额1700万元。三是认真开展会展工作。圆满完成第十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等九大会展。其中2010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蚌埠市展团受到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好评。

4.成功举办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班。5月28——6月1日举办了蚌埠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来自县(区)的37家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企业经营者掌握了信息,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理清了自己企业发展思路和重点,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速奠定了基础。

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年,确定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试点单位,争取省农委扶持3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20xx年,我市启动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评选工作,首批评选15个市级示范社,目前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四)扎实推进农业科技推广

1.大力推广普及良种。在粮食生产上,紧紧抓住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三大粮食生产行动,不断更新推广适合我市的品种,小麦重点推广烟农19,偃展4110等,水稻重点推广协优57、皖稻68,玉米重点推广郑单958、登海3622等。目前,全市小麦、水稻、玉米已实现了良种全覆盖;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精细蔬菜品种达70%以上。养殖业重点依托生猪462计划、奶业跨越式发展计划和渔业富民工程,畜牧业重点引进推广了杜洛克、大约克等生猪品种、波尔山羊、罗曼蛋鸡、AA肉鸡、西门塔尔肉牛、荷斯坦奶牛等,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渔业重点推广河蟹、甲鱼、泥鳅、龙虾、桂鱼、黄颡、黑鱼等名特优品种。

2.着力推广科学种养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粮食生产重点推广应用深耕旋耕镇压技术、机开沟、机条播、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获、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了全覆盖。推广机械化插秧近6万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实现了应防尽防。蔬菜生产重点推广水泥骨架大棚、日光温室大棚、灭虫灯与防虫网运用等生产方式和技术。今年,全市设施蔬菜生产面积2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万亩,大中小棚达到27万亩。养殖业重点推广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规模养殖场粪污沼气处理技术、泥鳅的人繁及稻田养殖、甲鱼健康养殖技术等。发酵床生猪养殖技术已通过省级鉴定,安徽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分别对我市发酵床养殖做了报道。目前,全市发酵床生猪养殖总面积达共8万平方米。

3.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近年来,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势带动下,全市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装备结构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机械化

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机大户达到800多户,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0个以上,机械化整体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今年,我市又获得中央财政农机补贴资金近4000万元,可拉动农民投资上亿元,预计20xx年农机总动力比20xx年增长2%以上。

4.扎实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一是开展各类农民科技培训。依托科技三下乡、农业现场会、专题培训等载体,大力开展种养技术、农资知识、农业标准化等技术培训。全市共开展农民技术培训50余万人次。二是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我市培训新型农民18460人,超出预定任务60人。

6.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一是持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8731口,建立乡村服务网点48个。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今年,全市已完成工程建设2处,在建工程2处,完成项目申报3处。沼气建设正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的新抓手。

(五)着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大力实施农业项目战略,狠抓农业招商引资与项目申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不断加大争取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工作力度。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转变思路,变被动“等”项目为积极“跑”项目。申报争取农业基本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6505万元,其中争取中央基本建设项目投资3630万元。二是加强项目的监管。按照《蚌埠市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实施方案》等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并采取定期检查、按期验收等措施,确保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三是加大与省属企业合作力度。联合县区及相关部门筛选16个重大农业项目积极与省企对接。重点针对龙亢农场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现代粮食物流园、现代食品产业园、现代农业良种研发推广示范园3个配套项目,赴省农垦集团开展对接工作,达成了双方共同努力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共识。四是主

动出击寻找商机。各地依托资源、区位优势,紧盯国内知名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农”字号市场建设,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新突破。江苏雨润集团、中粮集团、深圳布吉集团等在我市投资项目并启动项目建设,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金额达近20亿元以上。农委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00万元,已完成全年任务120%。

(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创建工作。继续配合市财政部门做好相关的认定、认证补贴工作,调动相关企业、组织参与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工作,使该项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新增绿色食品3家企业5个产品,无公害产地10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新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蚌埠市梅桥大青豆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单位。二是狠抓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重点开展农业生产环节用药及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监督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依法惩处违法行为,防止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农业投入品进入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20xx年,全市出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2049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13.03万份,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加工企业509家(次),整顿市场361个(次),受理群众举报25件,执法人员结合市场检查情况共查处违法案件114起、立案查处23起,查获伪劣商品4465公斤,货值6.51万元,调节农资纠纷19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76万元。三是加强世博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管理。深入摸排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情况,与县区农业主管部门、企业签定责任书,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立了市、

县区、市场三级蔬菜农残检测体系;以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养殖园区及水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区域,狠抓农业生产用药及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等重点环节,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长期监管,有效地净化生产源头。扎实推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全市57个乡镇均设立了产地检疫报检点,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进一步强化。加强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全市蔬菜农残抽检样品11934个,平均合格率达99.42%以上,瘦肉精检测未查出超标样本。由于监管到位,我市未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农民负担监管工作

1.扎实开展农民负担监管。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强化“四个规范”,即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收费、规范农村经营服务性收费、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规范“三项补贴”,全面推行了四项制度,即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乡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民负担问题“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监督卡制度,坚决杜绝出现加重农民负担现象。开展重点监督。根据农业农村形势变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乱收费、修建通村通乡公路向农民或村集体摊派集资、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公费订阅报刊摊派四个领域进行重点治理,并收到了良好成效。今年,全市未发生恶性农民负担案件,农民显性负担趋零。

2.进一步做好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全面完成了全市55个乡镇、2个管委会,共947个村(居) “三资”清理工作。且55个乡镇、2个管委会全部设立了“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全部与所辖各村(居)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做到业务流程图及主要制度上墙。建成了全市统一的专网,统一使用“三资”管理软件,实现“三资”管理的电算化、网络化,部分乡镇“三资”

服务大厅设立了电子触摸屏,将“三资”信息向农民群众公示,“三资”委托代理工作逐步正常运行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运行。一是积极推进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全市建立乡镇土地流转中心34个,提供流转供求信息、政策咨询、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指导县(区)出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当前,我市农村耕地流转总面积22.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5%。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指导各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固镇县、怀远县分别被农业部和安徽省列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试点县。截止目前,三县分别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建立仲裁庭,调处纠纷10余起,成功开庭审理3个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八)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抓好新农村项目建设。以示范村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组织申报20xx年新农村建设项目38个,总投资14938万元,其中省专项资金1650万元。今年项目的编制突出资金统筹和项目整合,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涌现出如怀远县何巷村、五河县八岔村、固镇县南庙村、淮上区梅桥村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村。按照省新农办要求,组织县区对20xx年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启动,进一步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

(九)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一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今年,我市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费用达到30万元以上。二是开展多种形式培训。5月份,市委组织部、市农委联合组织50名农村实用人才赴山东寿光进行为期1周的农业结构调整培训。6月份组织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无锡开展了为期

1周的管理能力提升培训。12月初,市委组织部与市农委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农业干部研修班,主要对我市农业干部开展农村政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城乡统筹发展等内容的培训。此外,还重点围绕农村服务业发展,开展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人才培训。目前,全市共培育农民创业带头人8529人,大户带动基本户25万户,带动人员62万人,带动年纯收入5万以上的2万多户。农民创业带头人领办专业合作组织达306个,会员总数3万余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频发、重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稳产、增产受到严重制约。二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三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靠种粮增收的空间不大。四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依然存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五是新农村建设进展偏慢,农村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

四、20xx年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农村土地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新突破,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xx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15.1亿元,增长5%以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74万吨,蔬菜产量达236万吨,肉类总产量达29万吨。

(三)重点工作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积极改善生产条件,突出抓好主产区、主导产品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进一步调优结构。推广集成高产配套栽培新技术和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抓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三大工程,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升产品优质率,促进粮食总产稳定适度增长。20xx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5万吨左右。二是做强蔬菜产业。协调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启动沿淮百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扩大保护地栽培和设施栽培,抓好精细蔬菜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扶持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实现每一个蔬菜主导产品都有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20xx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万亩,新增产值1亿元。三是提升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深化“畜牧富民工程”,积极推进养殖小区和畜牧业规模化建设,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带,优化区域布局。20xx年新增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规模养殖比重再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精品渔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加强甲鱼、河蟹、泥鳅等优势品种的产业聚集,利益联结、相互配套,引导养殖企业(户)扎堆聚集,集约经营,“抱团发展”,使三大主导品种不断延伸拓展、扩大规模、做响品牌,形成极富增长力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20xx年力争三大主导品种实现产值8亿元,占全市渔业产值的41%以上。

2.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考评工作,建立健全企业联系制度,指导和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争取各方支持,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积极关注和平乳业工业园、卫食园加工基地、固镇大成三期工程、怀远雨润食品工业园等项目实施。重点指导5—8家企业围绕深化产品加工、提高产品包装水平、扩大生产经营能力。利用

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平台,重点推介和宣传龙头企业。20xx年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二是强化产业化园区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发展集群。重点扶持怀远县粮油及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怀远县雨润食品工业园区、固镇县台湾工业园区等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典型示范工作力度,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大户、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和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形成遍布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农民专业合作体系。20xx年,新增内部服务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

3.突出农业招商引资,着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一是创造性地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品,指导县(区)编制项目;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和重点地区联系与合作,积极推介项目,及时了解把握其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动向,加强信息收集和跟踪,主动实施产业对接,力争引入大型项目和资金注入我市农业发展。二是强化农业基本项目建设。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十二五规划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战略部署和工作措施,突出粮食增产规划、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村沼气等重点工程,扎实做好项目的谋划、立项、论证等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储备库。认真落实领导负责制和相关科室责任制,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度,拓宽渠道、扩大范围,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资金支持,把农业项目建设作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20xx年力争争取中央、省农业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

4.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着力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推进“生态家园”、“生态农业”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农村户用沼气项目、畜禽养殖场(小区)大中型沼气项目,大力推广秸秆固化(气化)技术和太阳能利用,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20xx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5000户、沼气服务网点60个,大中型沼气1处。二是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认定认证步伐。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三品”认证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区、示范县建设,实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突出抓好源头治理、标准化生产、追溯跟踪、依法惩处、舆论宣传,建立健全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突出生产重点环节、投入品和产品加强检查,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四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抓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降低畜禽发病率,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做好灭源消毒工作,防止动物疫病传播。加大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执法力度,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重点引进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等优质新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粮食创高产活动等集成新技术;示范立体套种、稻鸭共作、稻田养殖等新模式;普及水稻插秧机、多功能旋播施肥机、秸秆利用机械等新机具。20xx年,力争农业科技入户率达75%以上。二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加强新型

农民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人才培训班,培育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20xx年力争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9万人。三是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为抓手,以农机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农机化服务组织为依托,引导农户发展大中型动力机械及其配套机具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高技能机械,重点提高水稻插秧和玉米收获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率,继续推广“两深一精”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向大型化、科技化方向发展。20xx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增长2%。

6.落实农村各项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若干问题的意见》,完善土地流转奖补政策,结合农村土地整治,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专业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为广大农户提供法规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和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等相关服务。逐步建立土地流转与市场连接、农民收入正常增长、土地承包经营权融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等与土地流转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农民应得补贴补助和补偿的监督管理,严防截留、抵扣、挪用、虚报冒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加强对向农民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费用的监督管理,严禁向农民收费。积极探索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有效途径,防止利用“一事一议”违背群众意愿加重农民负担。三是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巩固“三资”清理成果,完善“三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三资”管理网络化信息平台的作用,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7.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一是切实抓好农业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管理由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制手段转变。积极开展农业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依法兴农、依法护农意识,增强农民自身的法律意识和保护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加强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设施,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三是进一步强化农业执法,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的执法力度;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法律咨询服务和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从严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

8.增强示范引导作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和市“111”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好20xx年省级新农村示范村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突出项目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示范新亮点。推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千企联千村、共建新农村”活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快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先行统领作用,统筹整合配套资金,以示范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确保到20xx年完成47.12万亩土地整治工作任务,新增耕地1.64万亩。三是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事业,坚持不懈地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条件。

五、建议

1.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日渐减少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乐于务农、善于务农,适应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联合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完善有关政策,引导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聚集新生力量。

2.扩大农业资金投入规模。一是加大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市级财政中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明显偏小,且周围淮北、阜阳、宿州、淮南等地市级财政安排资金均在1200万元以上,其中淮北市在2500万元以上,建议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此外,建议以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名义,组织开展全市农业产业化暨“一村一品”发展考察和巡察活动。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近年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工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但与二三产业相比,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十二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建议从自主创新资金中切块用于扶持农业科技。三是建议市本级每年拨付一定资金用于扶持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自20xx年以来,省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扶持省新农村“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我市每年获专项扶持资金1650万元,各县(区)财政也有相应配套资金,建议市本级每年列出专项资金扶持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示范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3.建议出台《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意见》。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引导农户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结合我市实际,建议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意见。

4.建议出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把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凡是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都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二是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如粮食、油料、生猪、奶业等相关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给予优先扶持。三是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有关商业性金融机构也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蚌农[2010]155号 签发人:姜晓天

关于呈送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及20xx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市委办公室:

根据市委办文件要求,我委对全20xx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xx年工作进行了谋划,现随文报上。

特此报告。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日

20xx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结

及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农委的具体指导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一、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一)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预计20xx年,全市一产增加值11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5%左右,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新突破

预计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5000元大关,迈上了新的台阶。

(三)粮食总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全市大力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粮食品质、土地产出率、种粮效益大幅提升。预计20xx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71万吨,同比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丰产丰收。

(四)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势头强劲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53个,畜禽养殖大户达1.5万户,常年供应长三角地区优质生猪60万头以上、固镇牛肉占南京市场供应量80%的份额,甲鱼、河蟹、泥鳅养殖规模位居全省前列。预计20xx年全市实现肉类总产28万吨、禽蛋5.8万吨、奶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59%、3.6%、15.61%(较20xx年分别增长40.56%、20.35%、112%);水产品总产量达9.8万吨,同比增长5.38%。

(五)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量11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其中今年净增10家),市级龙头企业95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6家,超亿元的30家。农产品品牌数量达400余个。全市现

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88个,入会成员3.64万人,其中农民成员3.60万人,带动农户27万户。

二、20xx年主要工作

(一)扎实抓好粮食生产

1.扎实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十一五”期间,建立了110万亩小麦高产核心示范区,小麦良种补贴面积实现了全覆盖。小麦优质品率达88.2%;全市平均单产398公斤,同比增长1.6%;全市出现最高单产672公斤,刷新单产记录。

2.大力推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与玉米振兴计划。建立了40万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预计水稻平均单产达501公斤,同比增长0.5%。建立了40万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预计全市平均单产342.59公斤,同比增长1.12%。

(二)大力提升养殖业生产水平

1.着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进程。今年以来,我市申报了安徽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27家,已获得批准,获得中央投资540万元。市级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预计今年将新增20个。

2.扎实开展防疫工作。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保证防疫经费落实到位,扎实开展春防和秋防工作,着重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控和防治,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同时,实行动物防疫目标双轨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对养殖大户实行了政、技、企联系制度,从防疫消毒、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有效保证了防疫工作的全面落实,全市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3.大力提升渔业健康养殖水平。一是不断调整优化结构。坚持“以养为主”的方针,不断改进养殖方式,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推进优势水产品

产业建设。“池塘生态鳖三年期养殖”、 “泥鳅稻田养殖”、“蟹鳜混养”等主推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以甲鱼、河蟹、泥鳅为主导品种,以小龙虾、青虾、鳜鱼等名特优水产品为重点品种,逐步形成地方区域特色。二是实施苗种繁育工程。在巩固、稳定常规品种的同时,重点抓好甲鱼、泥鳅、鳜鱼等地方特色名特优品种的开发。20xx年全市人工繁殖各种鱼苗29.15亿尾,其中甲鱼、泥鳅、鳜鱼等名优苗种5亿尾左右。三是扶持优质水产品基地做大做强。引导水产企业、合作组织通过资本运作、股份合作、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学术交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提升科技含量;通过 “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扩大产业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20xx年,我市水产企业发展到40家,渔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5家;拥有部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3个,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甲鱼工厂化养殖规模达600万只,位居全省第一;以五河沱湖等养殖基地为主体的螃蟹产量达4000吨,位居全省第五,皖北第一;泥鳅养殖总量占全省80%,孔津湖泥鳅远销韩国。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重点完成两个调研课题。重点对20xx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与20xx年度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据调查统计,20xx年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74个。其中,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龙头企522个,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30个,500万元以上的171个;中介组织带动型382个(在民政和工商部门正式注册);专业市场带动型100个。11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户107万户,建立种植业生产基地735万亩,牲畜饲养量415万头,禽类饲养量4600万只,养殖水面32万亩。全市从事蔬菜、水果种植、花卉苗木、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具有区域特色产业农户占全村农户总数60%以上的村98个,占全市村数的10.4%;从业农户6万多户,占总农户数的10%以上。农户从事特色产业收入人均3500元以上,占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拥有市级以上特色专业示范村46个,其中省级16个。

2.启动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按照《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意见》要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定了《蚌埠市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和考核表格,并经多次修改完善。

3.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力度。一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20xx年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安徽名牌农产品申报工作。组织48家企业参与原省级龙头企业审核和新一轮省级龙头企业申报, 28家企业29个产品申报安徽名牌农产品。二是积极组织申报20xx年省级财政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和“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项目”及“ 一村一品”发展项目。共申报项目20个,申报省级财政补贴总额1700万元。三是认真开展会展工作。圆满完成第十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等九大会展。其中2010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蚌埠市展团受到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好评。

4.成功举办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班。5月28——6月1日举办了蚌埠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来自县(区)的37家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企业经营者掌握了信息,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理清了自己企业发展思路和重点,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速奠定了基础。

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年,确定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试点单位,争取省农委扶持3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20xx年,我市启动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评选工作,首批评选15个市级示范社,目前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四)扎实推进农业科技推广

1.大力推广普及良种。在粮食生产上,紧紧抓住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三大粮食生产行动,不断更新推广适合我市的品种,小麦重点推广烟农19,偃展4110等,水稻重点推广协优57、皖稻68,玉米重点推广郑单958、登海3622等。目前,全市小麦、水稻、玉米已实现了良种全覆盖;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精细蔬菜品种达70%以上。养殖业重点依托生猪462计划、奶业跨越式发展计划和渔业富民工程,畜牧业重点引进推广了杜洛克、大约克等生猪品种、波尔山羊、罗曼蛋鸡、AA肉鸡、西门塔尔肉牛、荷斯坦奶牛等,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渔业重点推广河蟹、甲鱼、泥鳅、龙虾、桂鱼、黄颡、黑鱼等名特优品种。

2.着力推广科学种养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粮食生产重点推广应用深耕旋耕镇压技术、机开沟、机条播、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获、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了全覆盖。推广机械化插秧近6万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实现了应防尽防。蔬菜生产重点推广水泥骨架大棚、日光温室大棚、灭虫灯与防虫网运用等生产方式和技术。今年,全市设施蔬菜生产面积2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万亩,大中小棚达到27万亩。养殖业重点推广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规模养殖场粪污沼气处理技术、泥鳅的人繁及稻田养殖、甲鱼健康养殖技术等。发酵床生猪养殖技术已通过省级鉴定,安徽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分别对我市发酵床养殖做了报道。目前,全市发酵床生猪养殖总面积达共8万平方米。

3.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近年来,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势带动下,全市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装备结构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机械化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机大户达到800多户,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0个以上,机械化整体水平在全省处于

领先水平。今年,我市又获得中央财政农机补贴资金近4000万元,可拉动农民投资上亿元,预计20xx年农机总动力比20xx年增长2%以上。

4.扎实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一是开展各类农民科技培训。依托科技三下乡、农业现场会、专题培训等载体,大力开展种养技术、农资知识、农业标准化等技术培训。全市共开展农民技术培训50余万人次。二是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我市培训新型农民18460人,超出预定任务60人。

6.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一是持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8731口,建立乡村服务网点48个。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今年,全市已完成工程建设2处,在建工程2处,完成项目申报3处。沼气建设正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的新抓手。

(五)着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大力实施农业项目战略,狠抓农业招商引资与项目申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不断加大争取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工作力度。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转变思路,变被动“等”项目为积极“跑”项目。申报争取农业基本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6505万元,其中争取中央基本建设项目投资3630万元。二是加强项目的监管。按照《蚌埠市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实施方案》等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并采取定期检查、按期验收等措施,确保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三是加大与省属企业合作力度。联合县区及相关部门筛选16个重大农业项目积极与省企对接。重点针对龙亢农场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现代粮食物流园、现代食品产业园、现代农业良种研发推广示范园3个配套项目,赴省农垦集团开展对接工作,达成了双方共同努力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共识。四是主动出击寻找商机。各地依托资源、区位优势,紧盯国内知名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农”字号市场建设,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新突

破。江苏雨润集团、中粮集团、深圳布吉集团等在我市投资项目并启动项目建设,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金额达近20亿元以上。农委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00万元,已完成全年任务120%。

(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创建工作。继续配合市财政部门做好相关的认定、认证补贴工作,调动相关企业、组织参与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工作,使该项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新增绿色食品3家企业5个产品,无公害产地10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新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蚌埠市梅桥大青豆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单位。二是狠抓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重点开展农业生产环节用药及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监督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依法惩处违法行为,防止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农业投入品进入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20xx年,全市出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2049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13.03万份,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加工企业509家(次),整顿市场361个(次),受理群众举报25件,执法人员结合市场检查情况共查处违法案件114起、立案查处23起,查获伪劣商品4465公斤,货值6.51万元,调节农资纠纷19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76万元。三是加强世博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管理。深入摸排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情况,与县区农业主管部门、企业签定责任书,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立了市、县区、市场三级蔬菜农残检测体系;以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养殖园区及水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区域,狠抓农业生产用药及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等

重点环节,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长期监管,有效地净化生产源头。扎实推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全市57个乡镇均设立了产地检疫报检点,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进一步强化。加强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全市蔬菜农残抽检样品11934个,平均合格率达99.42%以上,瘦肉精检测未查出超标样本。由于监管到位,我市未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农民负担监管工作

1.扎实开展农民负担监管。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强化“四个规范”,即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收费、规范农村经营服务性收费、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规范“三项补贴”,全面推行了四项制度,即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乡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民负担问题“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监督卡制度,坚决杜绝出现加重农民负担现象。开展重点监督。根据农业农村形势变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乱收费、修建通村通乡公路向农民或村集体摊派集资、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公费订阅报刊摊派四个领域进行重点治理,并收到了良好成效。今年,全市未发生恶性农民负担案件,农民显性负担趋零。

2.进一步做好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全面完成了全市55个乡镇、2个管委会,共947个村(居) “三资”清理工作。且55个乡镇、2个管委会全部设立了“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全部与所辖各村(居)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做到业务流程图及主要制度上墙。建成了全市统一的专网,统一使用“三资”管理软件,实现“三资”管理的电算化、网络化,部分乡镇“三资”服务大厅设立了电子触摸屏,将“三资”信息向农民群众公示,“三资”委托代理工作逐步正常运行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运行。一是积极推进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全市建立乡镇土地流转中心34个,提供流转供求信息、政策咨询、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指导县(区)出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当前,我市农村耕地流转总面积22.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5%。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指导各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固镇县、怀远县分别被农业部和安徽省列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试点县。截止目前,三县分别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建立仲裁庭,调处纠纷10余起,成功开庭审理3个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八)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抓好新农村项目建设。以示范村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组织申报20xx年新农村建设项目38个,总投资14938万元,其中省专项资金1650万元。今年项目的编制突出资金统筹和项目整合,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涌现出如怀远县何巷村、五河县八岔村、固镇县南庙村、淮上区梅桥村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村。按照省新农办要求,组织县区对20xx年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启动,进一步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

(九)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一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今年,我市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费用达到30万元以上。二是开展多种形式培训。5月份,市委组织部、市农委联合组织50名农村实用人才赴山东寿光进行为期1周的农业结构调整培训。6月份组织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无锡开展了为期1周的管理能力提升培训。12月初,市委组织部与市农委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农业干部研修班,主要对我市农业干部开展农村政策、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城乡统筹发展等内容的培训。此外,还重点围绕农村服务业发展,开展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人才培训。目前,全市共培育农民创业带头人8529人,大户带动基本户25万户,带动人员62万人,带动年纯收入5万以上的2万多户。农民创业带头人领办专业合作组织达306个,会员总数3万余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频发、重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稳产、增产受到严重制约。二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三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靠种粮增收的空间不大。四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依然存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五是新农村建设进展偏慢,农村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

四、20xx年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农村土地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新突破,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xx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15.1亿元,增长5%以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74万吨,蔬菜产量达236万吨,肉类总产量达29万吨。

(三)重点工作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积极改善生产条件,突出抓好主产区、主导产品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进一步调优结构。推广集成高产配套栽培新技术和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抓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三大工程,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升产品优质率,促进粮食总产稳定适度增长。20xx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5万吨左右。二是做强蔬菜产业。协调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启动沿淮百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扩大保护地栽培和设施栽培,抓好精细蔬菜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扶持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实现每一个蔬菜主导产品都有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20xx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万亩,新增产值1亿元。三是提升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深化“畜牧富民工程”,积极推进养殖小区和畜牧业规模化建设,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带,优化区域布局。20xx年新增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规模养殖比重再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精品渔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加强甲鱼、河蟹、泥鳅等优势品种的产业聚集,利益联结、相互配套,引导养殖企业(户)扎堆聚集,集约经营,“抱团发展”,使三大主导品种不断延伸拓展、扩大规模、做响品牌,形成极富增长力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20xx年力争三大主导品种实现产值8亿元,占全市渔业产值的41%以上。

2.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考评工作,建立健全企业联系制度,指导和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争取各方支持,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积极关注和平乳业工业园、卫食园加工基地、固镇大成三期工程、怀远雨润食品工业园等项目实施。重点指导5—8家企业围绕深化产品加工、提高产品包装水平、扩大生产经营能力。利用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平台,重点推介和宣传龙头企业。20xx年新增

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二是强化产业化园区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发展集群。重点扶持怀远县粮油及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怀远县雨润食品工业园区、固镇县台湾工业园区等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典型示范工作力度,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大户、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和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形成遍布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农民专业合作体系。20xx年,新增内部服务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

3.突出农业招商引资,着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一是创造性地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品,指导县(区)编制项目;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和重点地区联系与合作,积极推介项目,及时了解把握其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动向,加强信息收集和跟踪,主动实施产业对接,力争引入大型项目和资金注入我市农业发展。二是强化农业基本项目建设。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十二五规划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战略部署和工作措施,突出粮食增产规划、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村沼气等重点工程,扎实做好项目的谋划、立项、论证等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储备库。认真落实领导负责制和相关科室责任制,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度,拓宽渠道、扩大范围,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资金支持,把农业项目建设作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20xx年力争争取中央、省农业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

4.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着力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

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推进“生态家园”、“生态农业”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农村户用沼气项目、畜禽养殖场(小区)大中型沼气项目,大力推广秸秆固化(气化)技术和太阳能利用,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20xx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5000户、沼气服务网点60个,大中型沼气1处。二是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认定认证步伐。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三品”认证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区、示范县建设,实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突出抓好源头治理、标准化生产、追溯跟踪、依法惩处、舆论宣传,建立健全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突出生产重点环节、投入品和产品加强检查,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四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抓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降低畜禽发病率,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做好灭源消毒工作,防止动物疫病传播。加大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执法力度,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重点引进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等优质新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粮食创高产活动等集成新技术;示范立体套种、稻鸭共作、稻田养殖等新模式;普及水稻插秧机、多功能旋播施肥机、秸秆利用机械等新机具。20xx年,力争农业科技入户率达75%以上。二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人才培训班,培育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20xx年力争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9

万人。三是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为抓手,以农机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农机化服务组织为依托,引导农户发展大中型动力机械及其配套机具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高技能机械,重点提高水稻插秧和玉米收获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率,继续推广“两深一精”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向大型化、科技化方向发展。20xx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增长2%。

6.落实农村各项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若干问题的意见》,完善土地流转奖补政策,结合农村土地整治,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专业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为广大农户提供法规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和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等相关服务。逐步建立土地流转与市场连接、农民收入正常增长、土地承包经营权融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等与土地流转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农民应得补贴补助和补偿的监督管理,严防截留、抵扣、挪用、虚报冒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加强对向农民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费用的监督管理,严禁向农民收费。积极探索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有效途径,防止利用“一事一议”违背群众意愿加重农民负担。三是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巩固“三资”清理成果,完善“三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三资”管理网络化信息平台的作用,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7.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一是切实抓好农业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管理由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制手段转变。积极开展农业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依法兴农、依法护农

意识,增强农民自身的法律意识和保护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加强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设施,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三是进一步强化农业执法,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的执法力度;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法律咨询服务和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从严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

8.增强示范引导作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和市“111”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好20xx年省级新农村示范村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突出项目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示范新亮点。推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千企联千村、共建新农村”活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快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先行统领作用,统筹整合配套资金,以示范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确保到20xx年完成47.12万亩土地整治工作任务,新增耕地1.64万亩。三是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事业,坚持不懈地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条件。

五、建议

1.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日渐减少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乐于务农、善于务农,适应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联合

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完善有关政策,引导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聚集新生力量。

2.扩大农业资金投入规模。一是加大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市级财政中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明显偏小,且周围淮北、阜阳、宿州、淮南等地市级财政安排资金均在1200万元以上,其中淮北市在2500万元以上,建议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此外,建议以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名义,组织开展全市农业产业化暨“一村一品”发展考察和巡察活动。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近年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工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但与二三产业相比,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十二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建议从自主创新资金中切块用于扶持农业科技。三是建议市本级每年拨付一定资金用于扶持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自20xx年以来,省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扶持省新农村“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我市每年获专项扶持资金1650万元,各县(区)财政也有相应配套资金,建议市本级每年列出专项资金扶持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示范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3.建议出台《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意见》。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引导农户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结合我市实际,建议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意见。

4.建议出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把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凡是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

经济的建设项目,都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二是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如粮食、油料、生猪、奶业等相关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给予优先扶持。三是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有关商业性金融机构也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网页纠错

主办单位: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单位:蚌埠市信息中心 联系方式:zfxxk@xxzx.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市政府院

皖ICP备05002940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