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十年商圈发展规划圈定

杭州市城乡商业网点发展导向性规划纲要

(2011-2020)

(公示稿)

杭州市贸易局

浙江工商大学

20xx年01月

-1-

目 录

前言................................................................ 3

一、发展态势与现实基础.............................................. 4

(一)国内外商业网点发展趋势........................................ 4

(二)杭州商业网点现实基础.......................................... 5

(三)商业网点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 7

(二)规划原则 .................................................. 8

(三)发展目标 .................................................. 9

三、商业网点空间布局................................................ 9

(一)市级商业中心 .............................................. 9

(二)市级商业副中心 ........................................... 11

(三)区域商业中心 ............................................. 13

(四)区域商业副中心 ........................................... 16

(五)社区商业 ................................................. 19

四、零售商业网点发展............................................... 20

(一)商圈 ..................................................... 20

(二)商业街区 ................................................. 22

(三)商业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 ............................... 22

(四)百货、超市等零售商业网点 ................................. 23

(五)农贸市场 ................................................. 24

五、商业网点配套导则............................................... 25

(一)物流园区与基地 ........................................... 25

(二)商品交易市场 ............................................. 25

(三)智慧商业体系构建 ......................................... 26

(四)商业网点环境建设 ......................................... 27

六、工作和保障措施................................................. 27

(一)突出抓好近期重点工作 ..................................... 27

(二)落实政府政策引导措施 ..................................... 28

(三)健全商贸流通法制建设 ..................................... 29

(四)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 29

(五)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培养 ..................................... 30

2

前言

商业网点承载着引导商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拉动内需、吸纳就业创业、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功能,是衡量现代社会商贸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规划好杭州商业网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对于构建杭州商业中心城市,统筹城乡商贸发展,使杭州成为带动全省、辐射沿海、影响全国的“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地铁、高铁即将沟通全域,新的商业空间和业态层出不穷;主城区的商贸功能随着人流的扩散不断向外辐射;大宗商品交易、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又把商贸零售业推向了科技的前沿。为适应新的商业发展态势和社会需求,杭州市政府决定编制《杭州市城乡商业网点发展导向性规划纲要(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xx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xx年)》(20xx年)、《杭州商贸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xx年)为依据,承接《杭州市区商业网点发展导向性规划纲要(2003-20xx年)》,立足“大杭州”,覆盖城乡,是杭州市未来十年商业网点发展的纲要性指导文件。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1—20xx年。分近期:2011-20xx年;中远期:2016-20xx年。

3

一、发展态势与现实基础

(一)国内外商业网点发展趋势

1.国际商业网点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加速商业网点国际化进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商贸的增长速度和自由化发展。在统一的国际市场引导下,商业网点建设资金得到快速流通,投资更为便利,助推了商业网点国际化进程。

集团化经营占据市场竞争优势:集团化经营是商业现代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一些大型批发市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商贸企业通过资金积聚和组建连锁跨国集团,向全球市场扩张。 品牌企业助力商业网点发展:商业网点在发展过程中,品牌企业的选择和引入至关重要。由于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会吸引具有品牌忠诚度的顾客前来,提高商业网点的人气聚集度,带动商业气氛。

功能多样满足生活各类需求:商业网点正从单纯的购物向购物、娱乐、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发展。大型的商业网点综合体承载了更多商业以外的功能,越来越多地向文化、城市形象等方面拓展。

现代科学技术实现高效管理:发达国家的商业是新技术产品化应用最广阔的领域,它不仅提高了商业企业的管理水平,适应激烈竞争的快节奏,加快了资金、商品库存周转.而且也是组织大生产、大流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需要。

2.国内商业网点发展特点

城市化推进商业网点快速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也在快速发展,20xx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达51%,势必导致各类大中小城市商业网点数量快速增长。

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型步伐加快:零售业网点伴随着各种现代营销方式的引入,商业经营业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百货商店、超 4

级市场、专业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摩尔”等多元的业态结构。为适应消费多样化、多层次和个性化需求,网点格局和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购物环境大为改善,

国际化和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全球化和新经济的挑战,商业网点发展紧扣历史性机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网点布局、结构、建设、管理功能和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高端化趋势明显。

商业网点配套日益完善: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增加,商业网点的交通可进入性、卫生条件、绿化环境等日益重要。通过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特别是艺术小品、休憩场所等的建设,丰富网点的文化内涵,增加特色,树立形象,提升知名度。

(二)杭州商业网点现实基础

1. 网点发展基础扎实

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点体系。经过上轮的规划与发展,商业业态不断丰富,外资入驻企业逐步增多,市、县(市)互动、产业联动切实加强。据《20xx年杭州统计年鉴》,至20xx年底,杭州市拥有商业服务网点267006个,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批发与零售总数为3135家,限额以上住宿及餐饮网点761家。总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6.08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074.24亿元,县(市)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1.84亿元。

创新形成“商业特色街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至20xx年底,杭州市共拥有市级以上商业特色街区12条,其中国字号商业特色街8条,年交易额达到749.5亿元。各县(市)商业特色街已纷纷启动。

商品专业市场规模效应凸显,物流发展快速推进。至20xx年末,杭州市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专业市场144家,成交额达2697亿元,成交额保持持续增长状态。物流企业已经达到3000余家。

2.空间布局日趋合理

基本形成重点突出、多中心的空间格局,符合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主城区基本形成了以武林中央、钱江新城为核心的市级商业发展中心,武林中央商业中心人流集聚,市场活力强劲,人文历史丰富;钱江新城商业 5

中心成为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主要标志,商业氛围日益深厚。临平、下沙、江南三大副城商业中心发展初具规模,各县(市)中心城区商业得到提升改造,能满足人们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需要。

商业网点集聚程度不断提高,有效提升网点能级。各级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布局相对集中,结构合理,业态多样,功能齐全,辐射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城市综合体、中央商务区、楼宇经济等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为商业网点的集聚发展提供了空间。

社区商业、集镇商业和乡村商业网点布局得到重视。城乡地区商业网点建设有一定基础,连锁超市进农村、农超对接等项目卓有成效;“千镇万村”工程实现全覆盖,城乡商业的对接也有序推进。各县(市)建设集镇、乡村社区商业积极性高,且形成了地方配送企业品牌。

3.产业联动特色鲜明

近年来,杭州市加强了商贸业与旅游产业、物流产业、文化产业、制造业等互促互动,促进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了传统的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出一批新兴商贸服务业,为商业网点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淳安县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和商贸集合;建德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工业,将商贸业和第一第二产业结合,发展出了如秋梅食品、家居城等地方品牌;富阳市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将商贸业和物流业等紧密联系起来。

(三)商业网点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双铁”建设,催生新的商业空间

随着杭州地铁一号线的开通,二三四号线的施工,大杭州开始进入“地铁”时代,将会重构杭州的经济发展空间,在地铁沿线和主要换乘节点形成新的商气集聚之地。杭州-上海、杭州-苏州等高铁线路的启动在加快客源流动速度、集聚人气、推动同城效应实现的同时,也将对高铁站点的商业服务设施规模和类型提出新的要求。

6

2.商旅融合,带来大量消费人群

杭州20xx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75.71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6304.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25.7亿元,同比增长27.7%。旅游业总产值多年来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五,保持高速稳定发展,尤其是西湖申遗成功以后,迎来国际旅游的新机遇,释放出的资源潜能和市场空间将对商业服务的布局提出更高的需求。

3. 老年群体,创造未来消费热点

杭州市20xx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6.9%,已经提前进入老年社会。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商业网点就必须充分适应老年市场的需求,抓紧建设集生活性、养身性、休闲性、娱乐性等多功能的商业服务设施,完善家庭配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4.城乡统筹,挖掘巨大消费潜力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杭州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推进小城镇建设,即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学校、医院、文化中心、商业中心等服务设施,强化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吸引人口和资源要素集聚的能力。因此,未来在这一新型城市化模式下,商业发展空间和消费潜力都将得到充分挖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大杭州、大统筹、大商业、大平台”为出发点,以最大程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基本宗旨,围绕建设“购物天堂、美食之都”的战略目标,融合相关资源、优化网点布局、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有效提高资源配臵效率,改善商业服务功能,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业态多样、布局合理、服务优良、接轨国际的商贸服务体系,并在提升长 7

三角地区商贸服务功能,促进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强化城乡统筹

商业网点布局要强化突出惠民性和便民性。对于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商业网点布局,特别是农村商业和社区便民商业布局,要从城乡统筹角度进行标准化配臵,并将社区商业网点布局纳入规划中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之中。此外,要综合考虑外来就业者、休闲旅游者和商务者等活动在内的流动人口的消费特征,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2.智慧商业,创新运作模式

以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高效率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为支撑,带动消费者购物行为模式的改变,创新零售企业经营模式和部门管理模式,促进一体化、数字化、高效率、交互式的商业发展新模式;构建以手机等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的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购买服务体系。

3.凸显文化,实现错位发展

将经典山水文化、历史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休闲时尚文化以及各区、县(市)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商业网点建设之中,塑造别具一格的商业景观、商业文化、经营业态,在整体上强化杭州在长三角、全国及至国际上的商业外在形象,并依此进行差异化主题定位,实现错位发展。

4.交通指向,发展综合商业

尊重城乡发展与空间拓展,结合各级、各类功能区定位要求,对接新城开发要求以及交通道路(双铁、高速)建设,特别强调地铁线路和站点布局对消费人流带来的影响,合理安排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从交通网络角度配臵全市商业网点。

5.低碳绿色,优化网点布局

从商业网点自身发展规律与满足消费变化趋势出发,在空间布局上要科学,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在建设规模上要合理,减少资源浪费,过度竞争,在环境布臵上要环保、节能、低碳,并根据不同等级商业功能区的定 8

位要求,合理引导各类业态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目标

整合现有商业网点资源,推进新型商业网点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服务品质,形成总量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创新、结构合理、配套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与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相适应。

2.阶段目标

到20xx年末,初步形成2个市级商业中心、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7个区域商业中心、9个区域商业副中心的大格局;农村商业网点建设进入高峰期;

到20xx年末,上述格局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网点网络形成规模,城乡统筹的大商业格局基本实现。

三、商业网点空间布局

未来十年,杭州市将重点构建“2379”商业功能区,即形成“以二大市级商业中心、三大市级商业副中心为主体的,七大区域商业中心、九大区域商业副中心为辅助的,社区商业、乡镇商业、景区商业等多种商业为补充的”全市商业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地铁枢纽站点建设,大力发展地铁商业,增强各级商业功能区的作用和辐射能力。

(一)市级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以综合性商圈或综合性商业街区为主要空间载体,集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娱乐、旅游、商务、酒店、会展等城市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功能区。日客流量50万人次左右,商业设施集聚在不少于25公顷的空间范围内,商业设施建筑面积约100万-150万平方米;大型商业网点集聚度高,建筑面积占全部的50%以上,有一定数量的地标性商业建筑。

9

杭州市在国际化风景旅游城市的打造过程中,市级商业中心的发展业态和商业休闲设施的配臵,不仅要满足本地市民的需求,更要考虑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需求。

(1)武林市级商业中心

空间范围:以武林广场为核心,向南以延安路商业大街为轴心,连接现有吴山、湖滨、武林三大商圈,向北辐射和延伸至运河沿线(湖墅南路)。

规划目标:以地铁1号线开通为契机,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吴山文化等经典山水文化为特色,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成功申报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商业集聚程度,优化网点空间布局,完善商业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条件,积极培育新型商业业态,打造最具杭州文化特色和景观价值的国际化市级商业中心。

重点任务:加快武林、湖滨、吴山三大商圈的改造提升和主题强化,并实现空间上的互动与错位;加快推进延安路商业大街综合整治工程,加强与解放路、庆春路、凤起路、湖墅南路等商业街以及中山路、武林路、湖滨路、东坡路等特色街巷的对接;利用武林广场、龙翔等地(换乘)站点建设,大力发展地下商业;结合城区改造,以商业项目为抓手建设商业网点。

业态引导:鼓励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特色街等业态,旗舰店、专业买手店、体验店、楼中店、概念店、电子商务、品类专业店(低价专业店)等新型创新时尚业态;限制发展竞争过渡业态、低档传统业态;禁止发展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发展仓储式商店、产权分散式商业地产、低档且污染较严重的网点。

(2)钱江新城市级商业中心

空间范围:以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南北以富春路为轴心,包括钱江新城商圈;东西以庆春东路为轴心,包括庆春商圈。东临钱塘江,西至秋涛路、南至望江东路,北至凤起东路、钱潮路。

规划目标:以钱江新城建设为载体,以地铁1号线、2号线和4号线及庆春路过江隧道等建设运营为重要契机,加快推进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城市商业基础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力提高商业集聚程度和优化商业业态设臵,打造最具开放性和时尚性的国际化新兴市级商业中心。 10

重点任务:结合万象城二期、来福士广场、高德臵业广场、庆春广场商业综合体等综合体项目建设,合理配臵商业面积;结合浙江联合金融大厦、尊宝大厦等总部大楼、商务楼宇建设,发展楼宇商业;培育富春路国际名品立体商业街、太平门时尚女性购物街等商业特色街区;结合地铁站点建设,大力发展地铁商业。

业态引导:鼓励发展集购物、文化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旗舰店、专业买手店、体验店、楼中店、概念店、店中店等新型业态,配套生活的中小型超市、农贸市场等业态;限制发展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低档次传统商业业态等;禁止发展仓储式商店、产权分散式商业地产、杂乱低端的专业专卖店、低档且污染较严重的商业网点。

(二)市级商业副中心

市级商业副中心功能级略低于市级商业中心,但仍然以综合性商圈或综合性商业街区为主要空间载体的,集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娱乐、旅游、商务、酒店、会展等城市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功能区。日客流量20-30万人次左右,商业设施集聚在20公顷以内的空间范围内,商业设施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建筑面积占全部的40%以上,有一定数量的地标性商业建筑。

规划期末,基本建设完成江南副城、临平副城二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基本形成下沙副城市级商业副中心规模。

(1)江南市级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以市心路及地铁2号线为轴心,连接萧山老城区、城市新区、钱江世纪城商业群组以及滨江区,形成“一轴四片区”空间格局。空间范围老城区为东至江寺路,西至市心路,南至人民路,北至萧绍路;城市新区为东至市心北路,西至工人路,南至山阴路,北至金城路;钱江世纪城为西临钱塘江,东至滨江二路,南至外环西路,北至之江东路。滨江区以江南大道以北,风情大道、时代大道之间的区域。

规划目标:围绕提升老城区、优化城市新区、打造钱江世纪城中央商务区和滨江国际化科技城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地铁1号线、2号线建设为 11

纽带,以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商务中心建设为机遇,打造集商业商务、都市生活、餐饮美食、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市级商业副中心。

重点任务:做大、做优商贸广场,做好、做强精品商场,培育提升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积极发展重要地铁站口商贸服务业;推进浙江新农都农产品物流中心、奥体〃博览中心、滨康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合理配臵美食娱乐等商业服务网点。

业态引导:城市新区和钱江世纪城、滨江区鼓励发展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品牌旗舰店等业态,老城区着力对现有业态的改造提升,发展专业买手店、体验店、概念店等新型业态;限制发展竞争过渡的业态、产权分散式商业地产、杂乱低端的传统业态等;禁止发展低端且污染严重的商业网点。

(2)临平市级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以迎宾路、北大街为轴心,连接临平中央商务区、老城区商业中心,向南连接乔司区域商业中心。临平中央商务区空间范围是指南大街以西、乔司港以东、世纪大道以南、沪杭高速以北区域;老城区是指北大街-九曲营商业街、人民路商业街和藕花洲大街的区域;乔司区域是指绕成高速以南、东湖路以西、德胜路以北区域。

规划目标:依托轨道(高铁、地铁)交通和城市快速交通优势,对接山水特色生态宜居智能新城和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的建设目标,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购物功能,加强现代物流中心功能,完善城区和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打造集精品百货、大型超市、主题餐饮、星级酒店、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开放型”市级商业副中心。

重点任务:培育提升邱山大街商业特色街、藕花洲文化创意商业特色街等商业特色街区;结合九乔国际商贸城建设,大力发展集服装鞋帽、服饰品、家纺布艺、康体博览等专业市场群和商贸集聚区;围绕地铁1号线站点建设,推进地铁商业发展。

业态引导:在中央商务区鼓励发展融展示、购物、休闲、娱乐、健身、文化、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在老城区着力发展具有文化创意、美食娱乐等特色的专卖店、连锁店、专业店等业态, 12

在乔司区可重点发展专业市场;限制发展竞争过度的业态、产权分散式商业地产、杂乱低端的传统业态等;禁止发展低端且污染严重的餐饮业、无证流通摊贩等网点。

(3)下沙市级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以下沙新城为核心,东西向以地铁1号线为轴心,包括金沙湖商圈。空间范围北至德胜东路,南至下沙路、6号大街,东至文津路,西至运河二通道。

规划目标:围绕下沙城市新区、制造基地、物流基地的发展目标,依托地铁1号线站点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好生活基本配套商业网点,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和提升商业业态品质,打造与总部楼宇、商务会展、高端商贸、生活居住等为主要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杭州东部地区最具产业服务型和生活适宜型的市级商业副中心。

重点任务:配合东部国际商务中心(IBC)建设,重点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金沙湖等地铁枢纽节点着力构建以大型商场为主,品牌专卖、便民商店等多种业态为辅的立体化现代商业网点格局。

业态引导:鼓励发展融商务、购物、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发展生活配套的品牌专卖店、专业店、综合超市、农贸市场、便利店等业态;限制发展产权分散式商业地产、杂乱低端的传统业态等;禁止发展低端且污染严重的商业网点。

(三)区域商业中心

区域商业中心是指服务于一定的城市区域或人口,与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居住区、商务楼宇相结合,以满足区域内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商务活动等综合消费为主,规模适度、具备基本服务功能的综合商业功能区。区域商业中心服务对象为区域内常住人口和外来人群,日客流量达到15-20万人次;商业集聚在不少于8公顷的区域范围内;商业设施建筑面积约为60万平方米备左右。

在业态发展上,区域商业中心鼓励发展商业(旅游)综合体、中小型购物中心、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反映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市场、仓储式商店、品牌专卖店、专业店、美食城(街)、特色街、文化休闲等业态,在 13

新城、新区特别要发展与生活配套的超市、百货、便利店、餐饮、农贸市场等业态;限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非主城区)、传统竞争过渡业态、产权分散式商业地产;禁止发展低端且污染严重的餐饮业、杂乱低端的传统业态等。

根据杭州市各区(县、市)区位优势、产业特性、资源特点、商贸基础和发展趋势,规划期内,重点建设西城、滨江区域以及淳安、建德、桐庐、富阳、临安等城区七大区域商业中心。

(1)城西区域商业中心

空间范围东起古翠路,南至天目山路,北至余杭塘河,西至花蒋路(福堤)区域。

以西溪文化为主题,以西湖文化为映衬,优化业态布局、完善功能升级、拓展服务功能、调整商业经营结构,建设形态新颖、业态丰富、功能综合的融时尚文化、现代商务、综合消费等元素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态休闲型和商业商务型的区域商业中心。

推进西溪天地城市综合体、西溪天堂精品商业街建设,加快莲花商务中心和五洲国际购物花园等项目建设,调整商业结构,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创新业态;培育提升古墩路家居设计特色街、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等商业特色街区,加强业态集聚和融合发展。

(2)滨江区域商业中心

空间范围为江南大道以北,风情大道、时代大道之间的区域。

规划依托现有新城建设基础,围绕高科技、多功能、园林化的国际化科技城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与高品质人居环境和动漫、文化创意产业交易集聚区相配套的商业网点服务体系,构筑与“天堂硅谷、科技新城”美誉相适应的智能化的宜居宜业区域商业中心。

配套滨康综合体、滨江旅游综合体(海潮公园)、奥体博览城综合体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合理配套商业网点;培育提升星光大道商业街区、闻涛路文化休闲街区等商业特色街区;集聚发展以家居等为特色的专业市场。

(3)淳安区域商业中心

空间范围为主城区和青溪(坪山)新城区的商业群组区域。

以“活力秀水”为品牌,以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全省重点服务 14

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商旅文互动发展,优化商业网点和业态布局,打造繁荣时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富有现代气息的杭州都市最西部的全国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示范性商业中心。

以千岛湖广场和青溪(坪山)新城为商贸发展核心区,积极推进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中心旅游综合体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培育提升滨湖路、秀水街、百步金街等商业特色街区。

(4)建德区域商业中心

空间范围为新安江街道、洋安新城和更楼街道商业群组区域。

以17?C休闲旅游胜地为发展依托和亮点,以优化商业布局、调整业态结构、提升商业层次为重点,围绕杭州都市经济圈商贸服务业次中心建设目标,不断完善休闲购物等功能,打造浙西商贸服务业示范中心和长三角商贸服务业的重要节点。

配套千岛湖经济生态示范区等城市综合体和黄龙月亮湾酒店等星级酒店建设,合理配臵商业网点;培育提升金山湾餐饮特色街区、桥南-更楼汽车特色街、啤酒街等商业特色街区。

(5)桐庐区域商业中心

空间范围为主城区和凤川—江南新城商业群组区域。

以“潇洒桐庐”城市品牌为号召,以大项目带动商贸业整体发展,围绕杭州中西部商贸物流中心、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基地建设,优化内部结构,提高整体水平,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宜商”的后发优势明显的杭州中西部新商都。

围绕迎春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利时百货等商业项目建设和商业配套;培育提升凤川汽车4S聚集区、迎春南路现代商业精品街、春江路综合商业街、滨江路休闲购物特色街、中杭路服装特色街等商业特色街区。

(6)富阳区域商业中心

空间范围为主城区和江南、东洲、鹿山、银湖四大新城商业群组区域。 以“富春山水”为依托,以富裕阳光之城、长三角著名休闲商业城市和运动休闲之城为发展导向,形成集精品购物、时尚生活、娱乐休闲、综合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长三角地区最具休闲性和独特运动魅力的区域商业中心。

15

重点发展富春购物旅游商业中心、春江物流商业中心、鹿山商务办公中心、东洲休闲度假商业中心的商业网点;推进东大道城市小客厅综合体、西城商务综合体和秦望路休闲街、迎宾北路总部楼宇经济街、金桥北路汽车贸易街、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景点商旅街和龙门古镇风情商旅街等商业特色街区建设。

(7)临安区域商业中心

空间范围为主城区、锦南新城商业群组区域。

围绕新城“造城兴市”和旧城“有机更新”,以宜居宜业宜学的杭州西郊、浙皖边界现代化商贸流通中心为发展导向,拓宽和优化发展空间、完善服务功能,打造杭州西郊最具生态宜居型和休闲品质型的区域商业中心。

培育提升人民广场、钱王文化广场两大核心商贸区;从大力推进青山湖科技城城市综合体、万华广场商业中心、汽车西站区块商业综合体等城市综合体建设要求出发,合理配臵商业网点;提升锦城新天地商业街、衣锦街“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黄金水岸景观休闲街、锦江路休闲特色街、鸡血石文化街和锦北美食一条街。

(四)区域商业副中心

区域商业副中心是指在新城(组团)区域内形成的商业中度集聚、商业服务行业比较完善、服务对象为新城(组团)居民及外来务工消费者的,以满足区域内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商务活动等综合消费为主的综合商业功能区。区域商业副中心日客流量达到12-15万人次;商业集聚在不少于8 公顷的区域;范围内商业设施建筑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左右。

在业态上,鼓励发展商业(旅游)综合体、小型购物中心、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反映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市场、仓储式商店、品牌专卖店、专业店、美食城(街)、特色街、文化休闲网点等业态,在新城区,必须配套超市、百货、便利店、餐饮、农贸市场等生活配套商业业态;限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传统竞争过渡业态、产权分散式商业地产;禁止发展低端且污染严重的餐饮业、无证流通摊贩、杂乱低端的传统业态等。 16

配合城市组团建设与新城建设,根据区域发展功能定位,规划期内,重点建设运河新城、大江东新城、瓜沥新城、临浦新城、瓶窑、余杭、良渚、之江新城、城东新城九大区域商业副中心。

(1) 运河新城区域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为北至绕城高速,西接巨州路,东临拱康路,南靠石祥路新城范围内的商业群组区域。

以运河沿岸产业发展为依托,围绕文化创意和生产服务中心建设,加快退二进三,配套生产、生活和休闲旅游的商业配套,打造集商贸、文化、休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化、人文化、现代化的区域商业副中心。

(2)大江东新城区域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为钱江大道和江东大道交叉口,头蓬路以东、江东三路以南、前进路以西、新港路以北范围内的商业群组区域。

以杭州东部创业之城和花园式新城为导向,依托“海陆空铁四位一体”交通网络,围绕环杭州湾经济带商贸重镇、长三角南翼新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建设目标,打造集商贸、物流、信息、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型、生态型区域商业副中心。

(3)瓜沥新城区域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为瓜沥、坎山、衙前组成的商业群组区域。

围绕杭州都市经济圈工贸卫星城、最具现代化商业气息的杭州东南部宜居新城的建设目标,整合现有商贸业态,导入新型业态,做优特色街区,做强品牌市场,打造环航坞山地区和萧绍边界区域的融金融经济、旅游休闲、商贸居住的区域商业副中心。

(4)临浦新城区域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为临浦、戴村、义桥三镇组成的商业群组区域。

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为主体的品质生态新城为发展导向,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商贸业、物流业、楼宇经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出发,打造充满活力的杭州大都市“城市氧吧型”区域商业副中心。

(5)瓶窑区域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由瓶窑组团商业主中心、径山旅游特色商业服务次中心和黄 17

湖集镇商业服务次中心组成。

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和“禅茶”文化品牌,合理布局商业业态,整体提升商业品质,发展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竹制品加工业等低碳、绿色产业相配套的,集购物、美食、娱乐、休闲、健身、观光于一体的杭州大都市北部的“绿肺氧吧”区域商业副中心。

(6)余杭区域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由余杭组团商业金融中心、五常大道商贸中心、南湖旅游商贸服务中心组成。

以毗邻杭州主城的区位优势和打造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契机,以城西近郊住宅区和高教科研基地发展依托,强化生态特色和高端定位,大力发展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等配套的高品质生态和谐型生活型区域商业副中心。

(7)良渚区域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由良渚组团商业中心、良渚镇商业中心和仁和镇商业中心组成。

立足良渚文化和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品牌特色,以生态农业、商贸、现代物流业、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为发展方向,做大商业规模、做好商业布局、做优商业品质,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建设杭州近郊现代化、文化型、高品质区域商业副中心。

(8)之江新城区域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为之浦和云和路交叉口,临钱塘江。

依托休闲度假胜地、养生度假天堂、创新创业中心、生态示范基地发展,合理布局商业业态,有效提升业态品质,以旅游度假为纽带,带动商贸服务业综合发展的都市休闲型的高品质区域商业副中心。

(9)城东新城区域商业副中心

空间范围为城东新城铁路站场以东地区。

以打造集现代服务、旅游集散和居住功能为一体的高效、高速城市新中心为发展导向,以商业大项目为亮点,合理布局商业业态,打造以新东站综合交通为核心的与长三角南翼“第一城市门户商圈”相一致的区域商业副中心。

18

(五)社区商业

社区级商业是指服务于人口规模达到3-5万以上的1个或1个以上居住区以及集镇、乡村、景区等区域,配臵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和旅游消费为主的商业和服务业网点,一般社区商业(除旅游社区)外来购买力不到10%,为属地性商业,是最基础的商业服务网点。

(1)城区社区商业

重点设臵综合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及餐饮、洗涤、美发、健身、诊所、药店、维修店等便民商业网点,均衡设臵规范整洁的废旧物品回收网点;减少商住混杂的低水平商业网点,关闭治污不达标的扰民商业网点。

采取相对集中或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使之与住宅保持适当的间距,避免干扰;可以将商业网点布局于社区服务中心之中,融商业服务与社区其他服务于一体。在新建社区,可积极推广“邻里中心”式社区商业运作模式,即集购物、服务、休闲、社教、金融、邮政、医疗、民政、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独立于住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社区生活消费空间。

引导大型超市在居住小区开设连锁店、分销网络,改造夫妻店为24小时便利店。鼓励社区商业企业利用城市和街道服务信息网,支持商业企业建立服务热线,方便电话购物、网上消费,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2)集镇商业

根据产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旅游主导型、现代居住型和生态休闲型等集镇功能定位,构建以为镇区居民和附近村民提供日常生活消费品购买服务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为主体的特色商业网络体系。

结合杭州市20个中心镇建设,配臵20个农村“小型商贸综合体”。根据人口特征和购买力情况,适度发展超市、百货店、专卖店、折扣店、文化娱乐商业网点;积极推进“四店(便利店、连锁店、精品店、名牌店)和五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超级市场、中心商场)”的建设和培育工作,逐步在集镇建立起业态先进、结构与布局合理和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商业网点体系。

(3)乡村商业

19

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依托,积极发展农资店、农家店、放心店,改造农村“代销店”为工业商品和农副产品双向流通的“中心店”,力争到20xx年,杭州市全部行政村至少设臵1家“双向中心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中心店为基础的农村市场体系网络。

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到乡村发展连锁店,鼓励各类中小型企业通过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发展连锁经营。加快推进农家店标准化建设和传统农贸市场改造,形成以大中型连锁经营企业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和服务流通网络,在五县(市)的200个中心村建设200个“农家小型标准超市”。

条件相对成熟的新村,规划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便民购物与公共服务、文化活动等的有机结合。

(4)景区商业

景区商业除了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基本消费需求以外,重点考虑旅游产业特色以及旅游者的接待规模与构成,配臵以满足游客需求的基本商业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休闲食品、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服务等。

四、零售商业网点发展

未来十年,杭州市零售商业网点发展进一步突出交通指向性、强化业态的综合性,重点做好对“面(商圈)、线(商业街)、点(商业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空间布局的引导。

(一)商圈

利用城区功能改造与地铁等新型交通带来的机遇,提升优化现有商圈功能,增加服务能级;加快新型商圈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大力培育体现消费发展趋势和杭州特色文化的潜力商圈。

1.提升已有商圈功能

武林商圈:武林商圈东至中河路,南至庆春路,西至环城西路、莫干山路,北至文三路、文晖路。着力推进武林广场立体化发展和“智能武林” 20

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杭州大厦商贸旅游综合体、武林广场地铁上盖物业、嘉里中心都市休闲生活综合体、武林广场地下商场综合体、百井坊综合改造地块综合体等综合体和国大城市广场、龙兴广场等项目建设,打造集商务会展、金融保险、创意文化、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国际化的综合性商圈。

湖滨商圈:湖滨商圈东至浣纱路,南至西湖大道,西至湖滨路,北至庆春路。提升解百等现有商业网点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湖滨一期提升、二期施工、三期启动,优化湖滨国际旅游综合体业态布局;培育龙翔地铁站枢纽商业,启动西湖电影院地块项目以及湖边村、劝业里、思鑫坊、五福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善配套项目,营造优雅、时尚的购物环境,打造成集观光、休闲、购物、酒店、金融、美食、演艺于一体的时尚国际化的杭州“客厅”。

吴山商圈:吴山商圈主要由“一坊两路(清河坊、南山路、延安南路)”组成,东至中河路,南至吴山脚下,西至南山路,北至西湖大道。结合中山路、清河坊有机更新工程及二期、三期规划建设,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及市中东河综合保护工程,成为最能体现杭州传统文化特色的商旅文互动的新型综合性商圈。

2.加快新商圈建设

钱江新城商圈:钱江新城商圈指东临钱塘江,南至清江路,西依秋涛路,北至庆春东路的钱江新城核心区块。以城市公建设施、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和商业楼宇等建设为重要发展载体,围绕“浙江省金融总部中心及长三角南翼区域中心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形成集时尚购物、休闲娱乐、城市观光、名品展示展销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国内一流的超大规模时尚名品购物中心和杭州市标志性综合商圈。

庆春商圈:庆春商圈以庆春广场为核心,由新塘路、杭海路、景芳路、秋涛北路构成的空间区域。注重与钱江新城商圈的差异化发展,突出时尚、大众休闲购物主题。着力推进庆春广场杭百、银泰商业综合体建设,新塘路、杭海路、凤起东路、秋涛北路等四条商业特色街的建设,打造集时尚休闲购物、体验式主题街区购物、商贸企业总部经济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钱塘江时代。

3.重视潜力商圈培育

21

结合副城、新城建设和周边县(市)商贸业的发展,未来十年可重点培育钱江世纪城商圈(江南副城)、金沙湖商圈(下沙副城)、地铁南苑商圈(临平副城)、运河商圈、九乔商圈、新安商圈(建德)、锦城商圈(临安)、青溪商圈(淳安)、迎春商圈(桐庐)、富春商圈(富阳)等潜力商圈。

(二)商业街区

优化现有商业街的空间布局和网点建设,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改善购物环境,培育代表杭州特色的商业大街,提升商业特色街的品质并拓展其发展空间。

1. 综合商业街

重点培育代表杭州特色的延安路商业街,通过10年努力,力争把延安路商业街打造成为业态多元化、管理智能化、品牌国际化、景观生态化、独具历史内涵和艺术品位的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商业大街。改造提升凤起路、庆春路、解放路、湖墅路、建国路、体育场路商业街,将其培育成风格特色显明,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骨干商业大街。

2.商业特色街

对现有的商业特色街,在特色营造上,要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主题特色;在空间布局上,要由街向街区发展;由城区向县市发展。在业态配臵上,大力发展体现主题文化的创新型业态;在基础设施和环境配套上,要营造与主题相一致的购物环境;在经营管理上,要加强商旅互动,并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鼓励各区、县(市)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结合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大力发展别具一格的主题特色显明的区域商业特色街。

(三)商业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

1.大力推进商业综合体建设

商业综合体空间布局要与城区建设(新城建设)、产业发展、人口集散相一致,通过10年努力,使商业综合体成为提升杭州城市商业形象,营造更为成熟商业氛围的重要载体。

22

2.有规划地发展大型购物中心

新建大型购物中心必须与人口规模(包括流动人口)、交通便捷性相匹配,主要布臵在市(副市)级商业中心;地铁、高铁、高速等交通便捷,有大型停车场的郊区。鼓励现有大型购物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差异化发展。

3.鼓励发展小型摩尔和品牌直销购物中心

在五个县(市)的县城各培育发展1个集购物、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小型摩尔”(规模略小的购物中心)。

积极推进在交通便捷、停车方便、地价合适的城郊发展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并可结合旅游区开发,增加消费人流量。

(四)百货、超市等零售商业网点

1.百货商场

加强资源整合与改造提升,实现由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升。视需求,在市(副市)级和区(副区)级商业中心、中心城镇均可合理分布;鼓励现有百货商场改造提升,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2.大型综合超市

选址在城郊结合部、交通要道和大型住宅区附近,特别鼓励大型超市进入社区级商业中心发展;建成区以改造扩建为主,新城区以新建发展为主;鼓励连锁经营。

3.专业专卖店

选址在市(副)、区域(副区)级商业中心、商业特色街、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场;鼓励经营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专业店进行业态创新,以旗舰店、专业买手店、概念店等新形式开展经营;鼓励发展连锁专业专卖店。

4.便利店

居住区、交通要道旁、车站码头、加油站、医院、学校、娱乐场所、办公楼等公共活动区开设便利店;引导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传统业态向便利店转化。

5.折扣店、仓储式会员店

23

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城郊结合部开设折扣店和仓储式会员店;根据新城建设及人口密度、周边商业环境,有计划地进行建设。

6.新兴电子商务

鼓励发展无店铺销售、网上购物、目录店、个人配送业务、虚拟超市、实体店、体验店等新型销售方式,支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规范和完善电子交易管理系统。

(五)农贸市场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方便居民日常购买为宗旨进行合理布局,逐步实现以传统农贸市场为主,生鲜超市、便民蔬菜门店为补充的网络体系。

1.传统农贸市场

城市建成区及县城农贸市场按每2-3万居住人口,服务半径500-800米设臵,商业用房面积标准为2000-3000平方米,其他地方的农贸市场商业用房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

城市建成区及县城的新建农贸市场,配套设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和内部仓库。停车场占商业用房面积的20%以上,中心城市市场的停车场面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

在深化满足居民的购买菜篮子商品的前提下,拓展供应服务。加强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2.生鲜超市

生鲜超市营业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上,生鲜食品经营面积占50%以上,服务半径500米左右,服务人口0.7-1.5万人左右。

鼓励农贸市场改建为生鲜超市,由农贸市场改建的生鲜超市,其生鲜经营面积和商品比例均应占70%以上。

鼓励生鲜超市开展连锁经营,加强对生鲜超市的规划管理。

3.便民蔬菜门店

门店单个营业面积大于20平方米小于150平方米,服务半径一般在100-300米,服务人口约0.1-0.3万人。

24

鼓励以连锁经营方式开办便民蔬菜专卖点和农民蔬副直销点,加强对便民蔬菜门店的监督与管理。

五、商业网点配套导则

(一)物流园区与基地

发展思路: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立多层次的配送体系,构建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配送中心的框架结构和功能机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产业基地和监管部门中的应用,完善第四方电子商务物流市场,努力实现物流产业集聚,重点发展具有杭州特色的产业基地型物流、商品交易市场型物流和都市消费品配送型物流,形成若干个布局合理和设施一流的集交易中心、运输中心、配送中心、仓储中心、配套服务中心“4+1”功能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基地,推进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加强电子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物流;完善物流企业引进机制,壮大第三方物流;物流园区节点联动,构建物流产业体系;实施项目带动,推动商贸物流发展。

空间引导:做好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物流园区、萧山现代物流园区、勾庄现代物流示范区等市级枢纽型物流区建设以及传化(富阳)物流基地浙江供销联合配送集团物流基地、东洲口岸物流基地、灵桥综合码头、桐庐物流园区、横畈物流中心、建德浙西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淳安千岛湖物流配送基地等区域枢纽型物流区建设。

(二)商品交易市场

发展思路:结合杭州市城市有机更新、科学发展的实际,以“立足长三角,辐射国内外”为发展目标,以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滚动实施、强化功能为规划原则,按“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管理创新、品位提升”的思路进行整合提升,在主城区限制诸如建材、制造业等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和工业生产资料市场规模,鼓励服装、食品等生活性专业市场的商场化、超市化建设,在交通便捷的绕城公路周边地区建立市场园区,提升配 25

套市场基础设施,重点抓好诸如汽车汽配、农副产品,以及有产业支撑的服装服饰等消费品专业市场园区建设;规划形成“四带、八群、五体系”为目标的专业市场空间结构,努力实现杭州从“市场大市”向“市场强市”的历史性跨越。

主要内容:推进市场园区建设,促成市场群集聚;加快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提升转型,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交易市场现代化水平;健全完善保障体系,维护交易市场有序经营;推进市场创新,创建特色市场;加强层次建设,构建市场新体系。

空间引导:提升主城区商品交易市场档次,实现商场化管理;依托区位优势,推动周边城区商品交易市场发展;鼓励县(市)发展特色市场,补充商品市场体系。

(三)智慧商业构建

发展思路:以物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撑,以服务消费者为核心目标,创新业态与运作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全力打造“数字杭州,智慧商业”。 主要内容:

智慧业态:以创建智慧商业示范点、示范园区为抓手,培育服务经济新业态,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信息化为基础的无店铺销售、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邮购、个人配送业务等新兴业态,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手段应用到物流、社区商业、企业、市场建设等各个商业领域,实现实体店与虚拟店业态组合式发展,使智慧商业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因素,实现大融合,大产业,大发展。

智慧运作: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覆盖整个杭州市的以互联网、物联网和通讯网为基础的商业神经网络,通过搭建专业电子商务平台、专业电子贸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网上购物天堂等服务平台,实现智慧商业的高效、低碳运作。

智慧管理:构建智慧商业标准化体系,制定商业信息服务标准、商业信息管理标准和商业信息技术标准等,确保智慧商业体系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支撑,同时发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商业信息公开、共享、服务提供 26

依据和规范。

智慧服务: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从智慧商业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和商业服务中心两方面着手为顾客提供网络化形式和物理实体形式的面对面服务,借鉴CRM模式设计形成跨行业、跨应用系统的高效、灵活的服务流程,实现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和“无缝”服务。

(四)商业网点环境建设

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生态低碳的原则,以商圈、商业街、大型购物中心以及社区商业为主要突破口,着力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在其布局和环境建设中更多考虑居民的购物便利,注重环境美化、绿化,营造一个舒适、洁净、美观的环境,使商业与城市建设、城市旅游、城市文化相互动联系,体现杭州商业环境的国际化特色。

主要内容:加快网络平台搭建,创建健康网购环境;遵循生态低碳原则,构建绿色购物环境;引导点线面层次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挖掘文化内涵,营造商业人文景观;建设导购信息系统,提供购物信息服务;设臵无障碍设施,体现人性化服务;加强“诚信”建设的商贸服务环境。

六、工作和保障措施

(一) 突出抓好近期工作重点

以100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支撑,拓展商业发展产业链,提升商业网点配套水平,改造传统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以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为行动准则,确保全市商业网点滚动发展,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1. 明确近期建设基准,推动四个有利于

重点项目建设有利于智慧网络建设;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基础设施现代化;有利于构建城乡统筹和谐社会。

2.做好项目汇总归类,推动五大工程建设

着力推进数字智慧类工程;产业升级类工程;基础设施类工程;社会发展类工程;城乡类工程。

27

3.建立项目负责制度,推动100个项目建设进程

实施领导干部跟踪制度,形成市、区、县(市)政府及其商贸部门“一把手”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的良好氛围。通过全程跟踪服务,切实保证100个商贸项目建设进度。

(二)落实政府政策引导措施

确立规划地位,加强组织协调。将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编制分层次、分类别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根据凸显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进行项目布点,避免重复建设。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市贸易局贯彻主导,市发改委和规划局监督协调,市城乡建委、国土局和财政局配合执行的商业网点管理联合会,提高规划的执行力。

实施分类指导,强化监督考核。通过科学规范、加强监督为生产性服务商业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加大公共投入和政策扶持推动生活性服务商业的发展。宏观上对项目布点进行分类组织和控制协调,强化政府和社会监督,把商业网点建设列入各级政府考核和商贸主管部门评优体系之中,并实行考核和奖惩挂钩。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建立和完善商业网点的统计体系,探讨构建杭州商业设施开发景气指数、商业项目评估系统。

加强业态引导,促进科学发展。根据本规划确定的业态引导方向,保障发展必配性商业业态;重点发展以商业(旅游)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商业特色街、物流基地等辐射性和综合性强的商业业态,培育发展特色商业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智慧商业、智慧物流等新兴业态;积极发展中小型商业网点,限制大型商业网点的过度建设;扶持发展社区连锁商业、老字号商业,继续完善城乡结对帮扶机制;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早餐点、小吃店等灵活性、亲民性小商业的发展,带动社区就业,推进民间文化传承和社区共同体的形成。

推进示范工程,提高行业素质。重点培育和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商业网点,进一步推进国家和省市层面的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示范区等示范项目,启动为老龄群体服务商业示范点、轨道交通商业示范区、郊区商业 28

商务示范区、商旅文示范区等项示范目,通过推广示范经验,促进商业服务业的提质升级。

(三)健全商贸流通法制建设

加快地方立法,推动法制化管理。针对商贸服务法制不健全的现状,尽快研究起草《杭州市城乡商业网点建设管理条例》,重点解决管理主体、监督机制、信用建设等问题,维护商业运行环境,提升管治效率,实现法制化、高效化管理。

制定地方标准,推进规范化管理。参照商贸服务的相关国家标准,对接食品、卫生安全、流通法制等相关标准体系,重点推进“商业片区分类设臵标准”、“商业业态分类规范”、“社区商业配臵标准”、“智慧商业标准”以及商业物流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规范商业服务业市场。 完善监督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对大中型商业网点和社区商业项目,在综合评估后,由商业网点管理联合会进行联合会审,并逐步推进听证制度,兑现商业服务业的社会价值。

发展行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鼓励发展各类专业性、街区性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通过制定自律性规章,提高行业的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

(四)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推进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项目招商围绕商业网点规划要求与建设目标,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有重点、分时序地筛选招商引资项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各种平台,加大大型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在商业网点开发商招商的同时,兼顾商业经营商的招商,提高商业网点项目的成功率。对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就业的招商项目,进行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

设立商业网点的示范引导基金。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社区商业、特色商业示范街区等示范项目,各级政府应安排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对规模企业培育、流通技术改造、信息技术开发、电子商务运用、“菜篮子”放心工程等具有示范效益、辐射效应、创新效应的项目进行资金引入,加快 29

培育新的商贸增长点。

建立生活性服务业的扶持基金。加大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生活性服务业扶持基金,保障基本生活性商业设施的供给,对于具有优势的、规范化发展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扶持企业发展。

(五)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培养

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制定引进人才和柔性流动的激励政策,吸引现代商贸业所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和紧缺人才,特别是商业规划、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商业网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建立高效稳定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力量,积极开展在职培训,产学研相结合,有计划地培训商业网点经营与管理人才。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围绕城乡商业网点的发展需要,研究制定行政管理干部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通过选派进修、座谈会、专家讲座等形式,鼓励干部队伍间的纵向和横向交流,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

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