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资兴市三中   黄建辉

通过参加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与资兴市教研室组织的初中化学新课标与有效课堂培训,让我对课标、教材和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新课标》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20##-10-20

 

第二篇:初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心得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学习心得

云浮市第二中学 黎金庆

通过近期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问题与解决策略该课程的学习使得我对初中化学的现状及化学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现就个人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和实验桌少,很难保证正常的上课;仪器、药品无法摆放而且不安全。交流与讨论、总结与反思等常常来不及完成,导致有过程无结果,或者是实验中失误多、失败多,无法验证应有的化学现象与结论。老师费力而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好多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导致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其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

1、实验条件差。农村中学实验室条件简陋,药品、仪器少而不齐全,仅能满足“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和平时的演示实验。

2、时间紧迫。化学课每周3课时,每堂课仅有45分钟,如果大多数的“活动与探究”都让学生在课堂上来完成,显然时间不足。比如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安排了两次“活动与探究”,每次活动三个实验,课堂上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然后通过交流与讨论,揭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要素”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显然是匆匆忙忙,有头无尾。

3、老师准备不充分。教师对部分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和钻研,对学生操作水平没有充分认识,对课堂上所需的药品和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充分预计,这些都可能导致课堂失控、混乱,上不出满意的效果。

4、学生操作差,习惯差。由于农村中学实验条件差,资源不充足,难得有一次实验机会,所以课堂上学生都跃跃欲试,争着动手做,而有些同学课前准备不充分,不太清楚怎样规范操作,因而成功率低、失误多、桌面乱、时间延长等。

二、如何充分利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素质。

1.专业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广泛地汲取营养,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上不断升华,尤其要正确解读新课程教材编排的意图,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走出误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是教师、学生、实验用品、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和谐融合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是活动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好一定的“度”,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创设适合学生活动与探究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的探究能顺利进行,逐步掌握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把学生“扶”上探究之路。那种“放任自流”和“管得过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3.合理安排,将学生的探究实验与随堂实验、演示实验有机结合。

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学生亲

自做实验比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时首先要考虑学校的现有条件和教学内容,凡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实验都改为学生的随堂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的酸碱性”、“酸的化学性质”等,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来演示,可以使部分学生体会实验的感觉,暴露操作中的错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和反思,同时实验的技能也能得到提高。凡是十分主要的操作和趣味性,探究性较强的实验,安排同学们在实验室分组“活动与探究”。比如“中和反应”、“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等,每学期安排7-8次活动与探究。凡是操作复杂、有腐蚀性、危险性的实验一般由老师来演示。如“浓硫酸的脱水性、腐蚀性和稀释”、“氢气的爆鸣实验”、“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等。

4.充分准备,做好各种实验结果的预案

教师都精心筛选,精心准备,从药品、仪器的配置,到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事先都要心中有数。其次要求学生认真看书,了解实验目的、操作方法,做好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做到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

5.重视“异常”,延伸到课外。

在学生的实验与探究中常会有“异常”的发现,对这些现象应视而不见呢,还是抓住不放?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1)属于正常误差、药品纯度或涉及高中化学探讨的问题应一带而过;(2)属操作失误、用错药品引起的“异常”现象,一般要提出来请同学们分析原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过滤后的滤液仍浑浊,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测定中进入水的体积不足容积的1/5或大于1/5,这都是操作不规范导致的,要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对今后的学习和实验有很大帮助。(3)当理论与实验现象不一致时,将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机。如“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时未见石灰水变浑浊”,“做酸碱中和反应时发现大量小气泡”等,这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原因,然后设计方案来验证。课堂上完不成的,可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或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执着的科学钻研精神。

总之,通过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学习使得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受益匪浅,我要尽量改正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地创造条件,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充分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