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内部质量验收评审总结报告

工程项目内部质量验收评审总结报告

编号:

 

第二篇: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总结报告

*****学 院

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制定了《******学院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全面推进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先后有三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三个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年度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英语专业(20##年度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20##年度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将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实施基本情况

(一)组织机构建设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各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协商决定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质量工程的日常工作,确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等。各二级学院分别成立由院长任组长、教学院长任副组长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院的质量工程建设。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别建立了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领导、校内外学术专家和行业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组织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研究和解决特色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二)配套政策文件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文件精神,推进我校质量工程建设,我校先后修订、制定了教学质量工程的相关配套文件,以保证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主要包括:

1.《******学院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2.《******学院专业教改试点领导小组组成原则与工作职责》;

3.《******学院专业建设“十一五”规划》;

4.《******学院关于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意见》;

5.《******学院关于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意见》;

6.《******学院品牌专业建设点遴选标准》;

7.《******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标准》;

8.《******学院品牌专业建设点中期检查评价指标》;

9.《******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期检查评价指标》;

10.《******学院品牌专业验收标准》;

11.《******学院特色专业验收标准》

12.《******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选办法》

13.《******学院关于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

14.《******学院关于推进和实施双语教学的若干意见》

15.《******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

16.《******学院“行知奖”评选办法》

17.《******学院精品教材评选办法》

18.《******学院教学成果奖励资助实施办法》

19.《******学院青年教师会讲比赛办法》

20.《******学院关于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的意见》

21.《******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

22.《******学院教学管理奖评选办法》

23.《******学院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办法》

(三)实施程序

1.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

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遵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切实制订具体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2.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创业精神;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优先建设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增加选修课,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和课程群;加强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精心选择本专业的教材,并积极组织力量,编写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和实验(实习)指导书,编制辅助教学课件,形成一套完整的立体化教材,努力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积极引进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师资进修提高有年度计划;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改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要求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对教学形成良好的支撑。

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把实践教学落实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制订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计划,逐步建立为专业教学所必需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的专业实验室,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确保实验课程的开出率和开出质量;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稳定的能满足实习教学要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5.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修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实施专业教学工作与职称评聘挂钩制度,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教学责任事故追究等制度,严格教学奖惩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健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时对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做出综合和科学的评价,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成效与基本经验

(一)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科研成果显著

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着学校事业的兴衰成败,我校自觉把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学院发展的关键方略来实施,把人才工作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新时期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各教学单位、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协作的工作格局,为加强人才工作,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学院认真制订了******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制定了《******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暂行规定》、《******学院学术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学院在职人员培训、进修的暂行规定》、《******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的暂行规定》、《******学院优秀科技和教学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学院关于实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制度(导师制)的若干规定》、《******学院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暂行规定》、《******学院青年教师会讲比赛试行办法》、《******学院“行知奖”评选办法》、《******学院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已形成了规范有序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通过对口单招、风险投资、随行就市、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和方法因地因地制宜、不遗余力地招聘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设立了专门的教师培养资金,采用在职进修、定向或委托培养研究生、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与相关学校联合举办硕士课程班、邀请校外专家来学院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做好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并在职称和待遇上给予政策倾斜。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校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已经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整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见表一)。

表一:三个专业教师基本情况表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6人。“十一五”期间,先后承担国家级、省厅级研究项目3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84篇,被SCI、EI收录86篇,中文核心期刊126篇。5人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5人次获校级教学成果奖,4人获校优秀教学质量奖,8人获校教学工作先进个人,4人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4人获学校青年教师会讲比赛一等奖,5人获青年教师会讲比赛二等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英语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3人。“十一五”期间,先后承担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江苏省教育厅课题3项,作为重要成员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承担校级课题3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31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7篇,CSSCI期刊论文12篇;出版专著、译著等各类书籍12部;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3人获校优秀教学质量奖,4人获校教学工作先进个人,5人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3人获学校青年教师会讲比赛一等奖,8人获青年教师会讲比赛二等奖。

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8人。“十一五”期间,先后承担国家级、省厅级研究项目35项,其中教改项目4项;校级项目88多项,其中教改项目41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17篇,教改论文54篇;出版学术专著27部。有11人次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省教育厅表彰,20人次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校级表彰。4人获校优秀教学质量奖,4人获校教学工作先进个人,6人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5人次获学校青年教师会讲比赛一等奖,6人次获青年教师会讲比赛二等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二)人才培养方案逐步优化,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十一五”期间,学院组织各个专业通过省内外广泛调研,专家反复论证,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制订了《2009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协调发展、整体优化、拓宽基础、增强实践、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加强实践环节,把“重实践”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新方案中,实践类课程及环节的学分,工科专业不少于50学分,理科专业不少于44学分,文科专业不少于35学分。二是实施课程前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在低年级实行英语分层教学,在高年级设置具有不同发展趋向的教学模块,拓展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的空间,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多向分流、分类培养的原则。三是拓宽育人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坚持“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开放办学”的理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嵌入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已取得初步成效。四是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做到创业教育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制度保障、活动渗透、科研资助等措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开设的课程既强调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育,又注重师范生数学教学理论的掌握以及数学教学技能的培养。课程结构采用“专业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的模式。在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课程前移,增加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比重,根据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求增设选修课,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与学分。这样在原有“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深入讨论,构建了与新形势下人才规格要求相适应的全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准确定位了培养规格,形成了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贯彻“注重通识教育、强化专业基础,形成方向优势,发挥兴趣特长,培养职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实施“多维渗透,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培养方案体现因材施教,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英语专业采用“2+1+1”培养模式,即2年打基础,1年抓方向,1年抓特色,4年各有侧重、有机贯通。调整课程设置的板块和逻辑顺序,将所有开设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五大板块。改变先素质、后专业的教学模式,靠前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使学生在进校之初就接触专业知识,明确学习方向,同时将大部分基础课程前移至前三年,促进学生素质与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步发展。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第七学期主要用于教育实习,第八学期主要用于毕业论文写作,同时开设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掌握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德智体美及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师资及其他应用型专门人才。本科4年8学期采用“4+2+2”的培养模式,即4学期打基础,2学期抓方向,2学期抓特长,4年一贯抓好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同时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课程建设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确保人才质量的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也是我校多年来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保证课程建设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促进课程建设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我校从建校初就成立了校院两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学院课程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了《******学院课程建设基本标准》、《******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学院关于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学院关于推进和实施双语教学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不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指定资历较深、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课程建设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配备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省校院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了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优质资源共享,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购置了《天空教室》软件,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引入课程建设,要求所有精品课程实现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既为其他教师学习借鉴,又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到目前为止,三个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分析》、《英美文学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有8门课程、英语专业有4门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有4门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计算方法》、《近世代数》、《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等4门课程被评为校级双语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15门课程通过学校验收,被确立为校级网络课程,并在网上运行。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是推动教师主动更新知识、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根据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考虑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坚持选用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全国获奖教材和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学指导书和参考书。为体现新世纪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和现代发展的趋势,我们还选用部分外文教材和多媒体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教参,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积极编写教材。“十一五”期间,三个专业共出版教材21部,其中,《中学数学教育学》、《数学方法论简明教程》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分析引论》、《数学分析选讲》等被确立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立项建设教材;《新世界大学英语视听说3》、《现代汉语》被确定为校级精品立项建设教材。

(四)加强实践教学,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实践教学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狠抓三项措施的落实:一是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线,夯实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我们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了系统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制订不同的实践要求,“理论型”课程突出一个“授”字,“应用型”课程突出一个“练”字,“操作型”课程突出一个“做”字,通过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动手、动口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加快进入工作岗位后角色的转化速度。二是以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为载体,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点,更是学生从校门走向教师岗位的桥梁。为了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我们通过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在管理中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育实习形式。三是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教学不但要在课内体现,更重要的是要贯彻在一个个活动的过程之中,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方向,强调“三字一话”(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的训练,充分利用晚自习前十分钟演讲和下午活动课时间,不断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强调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对实践课程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实践课程里不断地发现自己,展现自己,不断地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评比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中有1人获江苏省“FLASH 动画设计”比赛金奖,1人获“网络资讯搜寻”比赛优胜奖;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和三等奖4个;学生先后在《数学通讯》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7篇;69人次获得市厅级以上表彰,121人次获得校级表彰;学生的普通话通过率及教师资格证书获取率都在98%以上;2个项目被确立为省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3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省优秀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的通过率远远高于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和全国师范类高校平均通过率;每年都有几十名应届毕业生被“雏雁”项目选中赴国外培训,08年江苏省198名参训人员中就有我院48名毕业生,09年又有24名毕业生被选中;目前在籍英语专业学生704人中,已有90余人通过了中级口译、高级口译、BEC或雅思考试;在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1名学生在20##年**市“创动青春”创业大赛中获得亚军;先后有48人次获得市厅级以上表彰;学生的普通话通过率及教师资格证书获取率都在98%以上。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中有131人次获校级及以上奖励或表彰;发表著作、文章34篇(部);完成各级各类项目54项;学生的普通话通过率及教师资格证书获取率都在98%以上。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科学完善,措施得力,执行严格

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紧紧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和教学质量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的客观规律,按照学校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条件,经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建立了包括目标系统、标准系统、组织系统、运行系统、信息系统、奖惩系统等七个子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质量标准——监控手段——反馈机制——调整措施”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监控机制。通过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控,从听课、评课,召开学生座谈会,检查各类教学文件,到每学期期末领导、同行、学生评价,以及不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等,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考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强化专业课程的考核工作,严格执行学校关于考查、考试的若干规定,坚持加强考纪、考风教育,对监考老师提出具体要求,保证了考试的严肃性。对已建立试卷库的课程,随机抽取试卷进行考核,每年还抽取两门主干课程请外校命题,对平行班级相同课程的考试,实施流水阅卷,从而保证了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学院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运行力度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已经将教学质量的规范化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优秀的教风和上进的学风已经形成。近三年来,三个专业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优良率均达到了100%;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了94%;在今年进行的大学生专业学习满意度调查中,各项指标均达到了80%以上;3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学士学位授予率达到了90%,学生考研录取率较以前相比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见表二)。这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也说明了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长效机制已经建立。


表二:近三年3个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表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校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以来,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明显提高,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

(一)对专业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专业建设的策划、具体实施过程,基本上是专业建设负责人和部分教师所关心的工作,少数教师由于认识不到位,处于“旁观者”的位置,这样非常不利于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专业建设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二)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进了不少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尽管他们受到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校门,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教学艺术、教学技巧都略显不足,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材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教材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政策导向等问题,教师重科研成果轻教材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教材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教材形式的多样性还不够,电子教材推广使用尚嫌不足;对教材编写和出版的政策扶持需要进一步加强,资助力度有待加大;与兄弟院校同行相比在教材编写出版的总量和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省级立项精品教材的建设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

(四)高层次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凝炼

我校的特色专业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省级以上教学成果较少,特别是国家级以上的教学成果一个也没有,这是我们专业建设中的一大缺陷。虽然,我们在专业建设中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相对来说,专业建设的系统化工作有待加强,只有系统地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建设,才能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成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对国内同类型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进一步推进在建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

(一)分类指导,分层建设,构建适合各级各类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的评审标准

“质量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质量工程”建设的着眼点应立足于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国家和省在制定各个项目的评审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层级现象。对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的评审标准应作出区分,以推动高校的多样化发展。“质量工程”建设的导向要能反映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引导各级各类高校和教师在申报“质量工程”项目中注重内涵发展,凸显“质量工程”各个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效能作用。“质量工程”的评价标准应分类分层制定,从而真正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效性。

(二)开放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如前所说,“质量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实现“质量工程”各个项目的资源共享,让更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是“质量工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其核心价值的体现。以精品课程为例,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高校应认真贯彻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2003]3号)中关于课程运行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不断完善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并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免费向全国开放,真正做到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发挥精品课程在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避免马太效应,加大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投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性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避免马太效应,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国家和省应加大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投入和政策上的倾斜、扶持,使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差别发展、错位竞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真正做到“争创特色”、“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