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实习报告

20XX桂林实习报告

实 习 生:

实习单位: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实习地点:桂林-阳朔

实习时间:20XX.10.13-20XX.10.18

实习目的

从小便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年有幸来到桂林这个山水画般的地方参加实习,果不其然,目光所到处皆是风光秀丽、河山大好,无论是漓江的秀丽,象鼻山的奇特,尧山的厚重,兴平的古风,西街的精美都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当然,身处自然的视觉享受中也不忘实习任务,本次实习以调查桂林及周边地区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气象、人文等状况,分析其旅游资源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

实习过程

10月13日,行程:学校-桂林

第一天,中午从株洲坐上去桂林的火车,火车上…..(此处省略),晚上11点抵达桂林,住进酒店后,拖着疲惫之躯应老师的感召感受了一次桂林特色—啤酒鱼,果断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被人宰了一次。

10月14日,行程:桂林尧山

清早8点,坐上大巴去了桂林市附近的尧山,实习任务:观察尧山土壤植被随海拔分布状况。坑死,累死,可谓上山无路,下山无门,坑死人的一条黄泥碎石小路,上去后直接累趴了我。然后,下山的大门被锁,四处转悠贴着围墙外侧才找到下山路,走两小时到了靖江王陵,还能承受住。然后,没有然后了,回去趴着了。

10月15日,行程:桂林园林植物园

上午我们在老师带领下参观了桂林园林植物园,在园区教授热情引领和激情讲解下,我们认识很多热带、亚热带珍惜植物及其生长特性。下午放风,有意去市区及公园自个去(依旧趴着)。

10月16日,行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上午没事,睡过去了。下午老师带队参观了桂林市内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这里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研究的重要中心,主要研究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所内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喀斯特地貌种类、分布、结构、形成过程等知识。晚上,逛了一次桂林十字街,桂林著名小吃街,小小消费了一把。

10月17日,行程:漓江-兴平-阳朔

上午9点乘车来到漓江边租船处,然后登上一艘游船,漓江这么浅的水居然能开那么大的游轮,不可思议。在船上,我们在导游的讲解下观察了漓江两岸在浪漫主义思想影响下命名的喀斯特地貌的山与独立岩体。中途九马画山处下了船,开始了本次实习的重头戏:徒步漓江游。通过这一路,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漓江水文、水质,还了解到了漓江旅游开发现状以及沿岸百姓经济发展状况。一番跋涉,到了古镇兴平,由于是淡季加之尚未装修完毕的兴平没有吸引多少游客,不过大名鼎鼎的20人名币背面取景就在这附近,这里只是中转站,人员到齐后乘车去往阳朔。西街夜景,来到阳朔不可不去领略的项目,这里街道整洁,店铺林立,古老与现代的结合,而且随处可见慕名前来的外国友人。哪怕现在过了十一黄金周,街上仍是人满为患;哪怕此处已被高度旅游商业开发过,但她的美依旧能让人觉得不虚此行。

10月18日,行程:西街-聚龙潭-月亮山-图腾古道自行车一日游;桂林-学校

阳朔没有公交,景点又比较分散,所以自行车出租行业发达,上午一行人骑上自行车在导游带领下直扑聚龙潭,此次乃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溶洞,中途还两段路只能过船,人工痕迹过多,依旧商业开发过头,失去了那么些原滋原味,路段不长,但也开了眼界了,挺神奇的。月亮山,此行最远处,山顶是有一个贯穿的大洞,好像一轮皓月,遂拍照留念。然后回过头来去了图腾古道,宣传说是不得不去的地方(但我总感觉被骗了),这里再现了12000---7000年前桂林先民居住、生活、宗教、狩猎和甑皮文化的历史风貌,但里面人员的表演、行为回想起来仍旧让人心里毛毛的。下午西街放风,购买了一些纪念品。晚上到桂林,凌晨1点坐上归程的火车,次日中午回到学校。

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桂林市概况

桂林是广西的名城,文化,旅游、餐饮中心,历史名城。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有着被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顶桂冠,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

桂林市现有总人口476万人,市区人口62万人。桂林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有壮、瑶、回、苗、侗等几十个民族,共有少数民族68万人。汉族人口最多,占人口总数85.22%。

  城市特色 :桂林山青水秀文物古迹众多。岩溶地貌发育典型,辖区内洞穴、石峰数以千计。漓江依山流转蜿蜒,是桂林山水的精华。历代都在桂林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兴安灵渠、恭城文庙、靖江王陵、桂海碑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等。市区有文物古迹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21处。这些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文学、历史、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地形条件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气候条件 :桂林市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眀,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平均温度19.3℃。最冷的月份为一月,平均温度4℃~8℃。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土壤条件 :桂林土壤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耕作性好,宜发展水稻、蔬菜、旱地作物和林业。

动植物资源:桂林市有1593种动物种类,隶属60目295科。陆栖脊椎动物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400多种; 水生物有娃娃鱼、鳗鲡等144种。有包括银杉、银杏在内的高等植物1000多种。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

矿产水利 :桂林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17种位于全国前列。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平均总水量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建有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土特产品 :沙田柚、夏橙、罗汉果、白果、月柿、荔浦芋、三花酒、辣淑酱、豆腐乳、桂林米粉、马蹄、荷花鱼、腐竹等产品驰名神州。

桂林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和优势:

1、是山川秀丽独特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赋予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风光,素有“甲天下”的盛誉;

2、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浑然一体

漓江、芦笛岩、象鼻山、龙脊、八角寨、灵渠、桂海碑林、王城等景区(点)各具特色;

3、是城市与景区交融

推窗、出门就能见景,且景观分布适当,旅游可达性好

4、是景观分布的空间层次多,且各具特色

便于多种旅游线路的组合与分期分区开发;

5、是多数景区有城镇做依托

部分景区已有一定的开展基础,适宜开展多功能、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增强可游性。近年来,桂林市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大力推出了两江四湖、乐满地、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龙胜温泉、银子岩、秦城水街等各具特色和高品位的旅游精品。

服务和管理现状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视:

1、治安待加强,据有些同学称第一天就遇到小偷,而往届的情况反映也不乐观。

2、餐饮等服务行业混乱,宰客现象严重,色情服务业可谓明目猖胆。

二、桂林尧山景区

尧山位于桂林市东郊,距市中心8公里,主峰海拔909.3米,相对高度760米,是桂林市最高的山峰。因周唐时在山上建有尧帝庙而得名。尧山风景区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风景区和桂林市首批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是广西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单位。

尧山山势大致南北延伸,高大雄浑,状如伏牛,俗名牛山。山体断层自两亿年前的印支运动,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及2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尧山不断地推向高处,成为桂林群山的最高峰。远云16~8亿年前,尧山原为海底,约在4亿年前的广西运动抬升为陆地,其后又降为浅海, 3.6亿年前再由砂岩与页岩组成,经亿万年来, 以物理风化为主,岩体缓慢地破坏,形成平缓的“土山”, 至今表层的碎屑堆积物仍留存在山坡与山麓。

山上大面积生长着油松,疑为上世纪7、80年飞机播种长成,不太能看出此山植被垂直变化。

尧山索道全长1416.18米,高差423.3米,乘索道由山下直达尧山之巅,极目远眺,峰海山涛,云水烟雨的桂林山水风光尽收眼底。我们上山的路正是索道下那条小路都称不上的路。

优点:

尧山以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四时景致闻名于世,被淮为欣赏桂林山水的最佳去处。尧山还是一个风水宝地,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靖江王陵,规模宏大辉煌,在此出土的梅瓶名扬四海。

缺点:

管理上出现混乱:上山路竟然被锁,只有索道可进出;山上油松被作为经济作物割松油,有碍观瞻;可供游览项目太少。

三、桂林园林植物园

桂林园林植物园位于桂林市中心西南,在黑山苗圃、黑山植物园基础上建设而成。黑山苗圃始建于1938年,是桂林第一座园林苗圃。

桂林园林植物园内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植被丰富,种类繁多,以桂林乡土树种高大乔木为骨架,以彩叶树种和珍稀植物为亮点,按照“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在有效保持原有植被基础上,引进栽培的各类亚热带植物,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品种达2200多种。珍稀植物区森林茂密,曲径通幽,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杪椤、金花茶等珍稀植物,也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钱松、柔毛油杉、黄枝油杉、福建柏、兴安楠、蝴蝶果、鹅掌楸、马尾松、花榈木等乔木。 园内收集有珍濒危植物200多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杪椤、金花茶,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柔毛油杉、黄枝油杉、福建柏、兴安楠、蝴蝶果、鹅掌楸、马尾树、花榈木等乔木,又有马尾松和其它阔叶乔木,及大型藤木紫花油麻藤、扁藤、使君子等,植物种类多样,层次丰富。园内南面有小道蜿蜒山上,山上曲径通幽,森林茂密,古木参天,藤攀树,树牵藤,具有自然、粗犷、野趣而又宁静的原始风貌,被人们称之为桂林的“西双版纳”。

四、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立足西南八省(市、区),面向全国,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岩溶地质研究和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岩溶动力系统运行规律研究,发展现代岩溶学理论;承担岩溶矿产资源、洞穴资源调查评价及石漠化调查研究和治理工作;承担岩溶水文地质、灾害地质调查研究和监测评价工作;建设全国岩溶地质数据库,开展岩溶地质信息化社会服务;开展相关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中心提供支撑;进行分析测试、地下水示踪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开展岩溶研究的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提供支撑。

实习中所得: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上分布很广,面积达到五千一百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面积的10%。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的两广地区,云南贵州,越南北部,前南斯拉夫迪拉里克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接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州和印第安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在我国,喀斯特地貌不但分布广,面积大,而且发育很典型。中国几乎各省、自治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这些地貌占地面积达340万平方千米,裸露地区面积超过12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被埋藏于地下的则更为广泛),其中以广西,贵州所占面积最大,供5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卡斯特地区之一。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其中,裸露型主要集中分布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覆盖型主要分布在华北,以山西为主;而埋藏型主要分布在西北。按岩性分,其可分为灰岩,白云岩和安岩。

可溶性岩石主要是指碳酸盐类,硫酸盐类以及卤酸盐类等岩石。在这三类岩石中,溶解度最大的是路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次之,碳酸盐类岩石最小。但卤酸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在碳酸盐中,其溶解度亦不一样,主要与矿物的组成以及结晶岩石的晶粒大小有关。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大约是在泥盆纪形成的。之前由于地势低,接受沉积,沉积了很厚的可溶性岩石。后来地壳抬升,原来埋在地下的可溶性岩石露出来,由于具有可溶性,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如今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是外力作用。当然,没有一种地貌是完全由一种作用力组成。有可能是内力作用将石灰岩抬升再经过水流侵蚀而成。

在喀斯特地区,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既起到促进作用但又对生活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首先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具有观赏性 这是喀斯特资源最独特的性质。如桂林市的喀斯特地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山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石林、石钟乳构成一幅幅令人惊叹、使人赏心悦目的壮丽画卷。每年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其次,喀斯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砂矿为主,此外,洞穴内所埋藏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但是,喀斯特地区经常发生地基破裂,水库漏水和地表缺水等现象,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变。

五、漓江-兴平-阳朔

(1)漓江

漓江景区是我国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之一。漓江的先天条件是别的景区无法匹敌的,自桂林至阳朔83公里水程,她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蜂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游览漓江,有一个绝妙之处,景观不因时、因地、因气候受影响,而会各有独特之处。不同的天气漓江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晴天,青峰倒影;阴天,漫山云雾;雨天,漓江烟雨。甚至是阴雨天,但见江上烟波浩渺,群山若隐若现,浮云穿行于奇峰之间,雨幕似轻纱笼罩江山之上,活像一幅幅千姿百态的泼墨水彩画。正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泛秋图”。

但经历长期的开发,传统发展模式的问题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单一的观光游览方式受到景区容量和旅游需求多元化的制约和挑战。目前,漓江景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产品类型单一

在漓江的核心旅游产品是乘船游江活动,景区内的农业观光资源、居民习俗资源、生态体验资源等均未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

2)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差

乘船游览的“直达模式”,使得游客对产品的参与性与体验性较差,如游客中途只能在船上欣赏兴坪古镇风光,如要详细体验兴坪渔村风情,则需要通过陆路交通实现。。僵化的产品模式,使得节假日这条热门旅游线拥挤不堪,旅游产品的价值也打了折扣,而景区方面因为墨守成规,在疏导客流方面除了增加游船外别无善法。

3)受时空和季节制约

漓江具有雨源型河流的特征,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降雨时空分布的制约,季节变化较大。旅游热时游船增加,致使该江段的江面上船来船往,破坏了景观的视觉美和听觉美,影响了景观价值。再者,上午时段江面上游船密度极大,漓江的“幽”和“静”便淹没在游船轰鸣的马达声和汽笛声中。

漓江沿岸有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地下水循环通畅。所以其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按其形态分:

为孤峰,峰林和峰丛。这些山峰峰体尖锐,外形成锥状,塔状和单斜状等。山坡四周陡峭,岩石裸露,地面坎坷不平,石芽溶沟纵横交错,而且分布很多的溶斗,落水洞和峡谷。石灰岩山峰的形成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由石灰岩体本身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当石灰岩出露地表以后,受到地表水合地下水的卡斯特作用,产生众多的溶斗,溶蚀洼地,溶蚀谷底。干谷和盲谷。是石灰岩地面遭受强烈的切割,形成山峰。二是在可溶性岩与非可溶性岩接触带,由于石灰岩漏水性强,囊括了费可溶性岩区的地表流水,使其汇集在接触带上,造成那里的石灰岩卡斯特作用明显,在非可溶性岩区形成山峰。

孤峰,指散立在溶蚀谷底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如伏波岩和独秀峰。

峰林,指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峰林是在地长期稳定的条件下 ,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的破坏并深切至水平带后所成的山群壳。

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顶部山峰分散,基部连成一体。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其发育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溶蚀能力的地下水流,和具有渗透溶蚀的空间。其发育大致分为以下三个过程:一,初始洞穴阶段:当从空气,土壤和岩石中获得了碳酸与其它无机酸和有机酸的大气降水通过岩层空间时,产生溶蚀作用,扩大了裂隙;二,初始管道阶段:随着水流流量与流速在溶隙中的差异增大,水流开始集中并逐渐汇集增大形成管流;三,系统洞穴阶段:管道流除了溶蚀作用外,还有机械作用和崩塌作用,使渗透空间进一步扩大。

(2)兴平

兴坪---漓江上一颗璀灿的明珠,位于阳朔县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2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景就是在兴坪。兴坪古街是一条长1公里多的石板街。从兴坪古镇东南至漓江榕树潭、古渡码头,便于居民、客商来往,各省的会馆建筑于古街的两旁,各类砖瓦结构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古街的东南侧狮子旦为熙平县城遗址。城墙轮廓尚清,随处可见古砖瓦陶瓷残片,只是原来车马来往人看人的繁华县城,呈现出一派青山幽幽、村舍几座的肃静氛围。令人不解的是,传说为建县时所种的一株8人方可合抱的古榕树,仍枝繁叶茂,其根须竟将5尊菩萨、一块重约20吨的大石头吞进树里,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古镇一千七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沧桑…….

兴平的旅游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西街

西街是阳朔县城内最古老的街道,有1400多年的历史,位于县城中心,全长1180米,宽8米。在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已有这条长约200米、宽约5米的街道。当时街上只有几家经营日用品的店铺,居民大部分是农民。1000多年来,这条小街一直保持著“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这种历史状态使西街保持了典型的南方村镇的传统风情和面貌,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和乡里人的双重面孔。

20世纪70年代初,阳朔正式对外开放,许多西方游人在饱览了桂林漓江风光以后,来到阳朔,才发现在这奇山秀水之中,有一条这么迷人的小街。这些西方人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把对西街的新奇、印象写到西方出版的旅游指南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自助旅游者找到了西街。那些被繁华闹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之后,西街的景象“不可收拾”了,很多洋人纷纷来这里旅游。

缺点:

西街的旅游内容过于单一。除了一条700米长的街道和两边的店子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旅游内容,容易让游客产生乏味。

旅游产品没有特色。西街商铺里的东西,于外国人或许有几分特色,可对中国人而言没什么吸引力。随处可见的衣服和一些手镯古董等小玩意,没有特色可言,对于那些外国游客,西街的人们更是竭尽全力去拉客,以赚取更多的钱,这其中也自然而然有乱开价等现象,直接毁坏中国旅游商品形象。

西街文化中偏重外国文化,而淡化了中国底蕴。作为一条国际街,是一个很好的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平台,可事实是店面中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东西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来自外国的酒吧披萨。

(4)聚龙潭

聚龙潭分黑岩和水岩两大岩洞。在近千米长的游道中,约四分之一的路程可乘船游览。水道旁又设有安全防护栈道连通。水陆游程,皆可随游客自己选择。全程用时约60分钟。 岩内无数条钟乳石如卧龙、盘龙、游龙、飞龙、舞龙、金龙、玉龙、青龙、黄龙、龙王、龙女、龙子、龙孙,数不胜数,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由此形成了“龙女迎宾”、“龙宫玉柱”等景致。 一般溶洞所有的石芽、石花、钟乳、穴珠、瀑布、落水洞、地下河等,在这儿皆可见到,美不胜收。 岩洞里有无底深潭,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深。据说潭上有一条暗流,直通阳朔白鹤山下的深潭汇入漓江。相传,古时有人探险,其暗流并不深,高处可以直立行走,低处仅有斗笠那么大,需匍伏而进。 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还有“孔雀开屏”、“月宫桂树”、“银河奇峰”、“蟠桃盛会”、“贵妃出浴”、“海上明月”、“海市蜃楼”、“滴水观音”、“蓬莱仙岛”等等,仿佛在东海龙王的水晶宫里无尽遨游。岩洞里有无底深潭,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深。

石钟乳的形成:由于洞顶渗入的地下水二氧化碳含量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的碳酸钙水溶液。当这种溶液渗至洞内顶部出露时,因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所以水滴将失去一部分二氧化碳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表面结晶成为极薄的盖膜,水滴落下时盖膜破裂,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便与顶板连接成为盖环,由于下渗水滴不断供应碳酸钙,所以盖环不断往下延伸,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

石笋的形成:当水滴从石钟乳上跌落到洞底时,变成许多小水珠或流动的水膜,这样就使原来已经过量的二氧化碳有了更大的表面积,促进了二氧化碳的逸散,因此在洞底产生碳酸钙堆积。

石幔的形成: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二氧化碳迅速散逸产生片状和层状的碳酸钙堆积,表面具有流纹。

缺点:还是商业开发过度的问题,人工改造地方过多失去原有韵味,内部居然还有一线卖黄龙玉的柜台。

(5)月亮山

阳朔月亮山位于大榕树南0.5公里处,高230米,山顶石壁如屏,当中一洞穿透,宛如明月高挂碧空,故名月亮山。从山脚有直通山洞的蜿蜒小道,游人拾800级可达“月洞”,洞高50米,洞内有石似玉兔、嫦娥、吴刚,皆为天然。洞西北侧有一略低于月亮山的圆顶状山峰,因此,沿同脚赏月路不同角度观看月洞,步移景换,月随人变,显现圆月、半月、眉月的不同景象,观赏到月亮“由圆变缺,由缺高圆”的盈缺变化。

月亮山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整座山中,各处的岩性不一,在形成穿洞处,由于岩性比较软,遭到风化,侵蚀和溶蚀作用后,由于崩塌作用,使其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容易被剥蚀掉;二是此处为可溶性岩石,在流水溶蚀作用下被溶蚀。

(6)图腾古道

图腾古道位于阳朔著名的“十里画廊”中的位置。距离桂林[1]不算远,景区展出的有石器、陶器、自然图腾柱、古老的弓弩、让人听不懂念念有词充满野性诱惑的肢体语言等原始生活场景,再现了12000---7000年前桂林先民居住、生活、宗教、狩猎和甑皮文化的历史风貌,为世人开启了一道远古之门!

在烟雨峰岳中,皮里黝黑的甑皮人与漓江为伍,与青山为伴,或渔猎或采集,使用的依然是古朴的石器、骨器‘原始的陶器、蚌器。在节奏明快的“妖鼓”下,穿着色彩斑斓的兽皮,手持锋利的长矛在山林里狩猎,烧蛇烤蚌为食,长唱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漓江渔歌和桂山猎谣。

缺点:商业化明显,里面居然有个“十元五炮”的现代娱乐项目;甑皮人生活表演器具全是外界提供,却要求游客尊重甑皮人的文化,有种特意迎合外界的味道;统一的照片收费项目,其商业目的过于显露。

六、桂林旅游业暴漏的问题

(1)旅游产品差异性不大

各地都希望能凭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应,将本地方的旅游资源投入开发,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但缺乏景区开发的全局观念,产品的同质性高,各地景区开发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这不仅增加了桂林旅游业内部的竞争强度,同时也削弱了桂林旅游业的外部竞争力。结果是投入的景区越多,则对本地景区的破坏越大,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越差,更是对“桂林山水”的形象的削弱,破坏了“桂林山水”的品牌。

(2)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创新

桂林旅游以传统的观光游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观念已有所改变,特别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仅仅是观山水、赏人文、品古诗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还期待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游览中得到娱乐。

(3)人文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桂林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旅游景区开发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若桂林好好规划,出台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做成一个文化品牌,既突出了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又推动经济、旅游的发展,将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地方旅游产品单一

通过旅游产业增收的一个不可多得的途径就是购物。游客来此旅游,必然会买些地方特色产品,但桂林似乎没有多少富含特色的产品,这就说明桂林在特色产品开发方面做得不够。

七、建议

(1)保持好著名桂林旅游景点——漓江的原汁原味,在漓江旅游的保护与开发中,应以保护为主。大家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桂林山水的精华在于漓江。相信很多游客都希望看到的是一条原生态的漓江,天然的、不经过任何人工雕琢的漓江。

(2)要在民族风情旅游上做文章,让游客感受桂林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桂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壮、瑶、回、苗、侗等民族。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人文古迹,发展旅游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挖掘出更多有特色的民俗风情,以便开发成独具桂林特色的“民俗风情游”。

(3)现有各景点要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凸显桂林山水的整体形象。在发展中,各景点不必追求“大而全”,每个景点不要各自为政,要做的是充分挖掘发挥自身的特色,形成各自的特色旅游产品。景点之间要形成互补,强化交流与协作,要统一营销,共同打响桂林山水的品牌。

(4)加大宣传力度及质量提高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通过征文、征图等方式,组织游客参与;可以通过网络,广泛推介桂林山水;也可以赴各地,进行营销宣传。营销要注重细节,比如,可以将一些景点的门票设计成有桂林山水特色的纪念品,让游客带走,让南北东西的游客,时时宣传桂林山水。

(5)招商引资,鼓励各地热心人士投资桂林旅游业,以加快旅游业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和开发旅游项目。

感言

整个实习过程,没有什么艰巨的大任务,以观察学习为主,但走得多看得多,自然收获也很多;时间不长,但这期间留下的记忆依然令人回味。另外,也要感谢两位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关怀,使得本次实习圆满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