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七章 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作用  ,它不能离开 物体 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至少要有 两个 物体,它们之间 不一定 接触,其中一个是 施力物体 ,另一个是 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它们既是 施力物体 ,同时也是 受力物体 。力可以产生 两种 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 (或者说使物体发生 形变 )。

2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 大小 方向作用点 。力一般用大写字母 F 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 ,简称,其符号是 N 。用一条带 箭头 的线段把 力的三要素 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 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则只表示出 力的作用点 力的方向

3物体由于发生 形变 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 拉力 提力 压力 支持力 都属于弹力,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 受力面 。测量力的工具是 测力计 ,常用的测力计是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 相等 、方向 相反 、作用在 同一 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并且它们分别作用在 两个物体 上,这两个物体互为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

4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 地球 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其作用点叫 重心 ,施力物体是 地球 ,用符号 G 表示,其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即与水平面相垂直。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 其几何中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采用 悬挂法 来确定。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 质量 正比 ,用公式表示是 G=mg ,其中G表示 重力 ,单位是 N ,m表示 质量 ,单位是 kg ,g表示 重力与质量的比 ,其值是 9.8N/kg ,它表示的含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为9.8N

5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 要发生或已发生 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的力,叫滑动摩擦力,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理解时注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如人在行走时摩擦力与人行走的方向相同,用传输带运送货物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滑动摩擦力作用点在物体间的 接触面 上,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 重心 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压力 的大小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有关,压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摩擦力共有三种: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在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力 小于 滑动摩擦力。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

第八章 力与运动

1一个力 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与 几个力 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 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 分力。已知 分力 合力 叫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合力,如果F1、F2方向相同,则F = F1+F2,方向与F1、F2的方向相同;如果F1、F2方向相反,则F = |F1-F2|,方向与F1、F2中较大力的方向相同,注意合力不一定比分力大。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 没有受到外力 作用时,总保持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说总保持 原来的运动 状态,原来 运动 的则会做 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 静止 的仍保持 静止。牛顿第一定律也说明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惯性定律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 惯性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3物体处于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称为 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几个力称为 平衡力 。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则它受平衡力作用,即所受合力为零,此时,物体处于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会 改变 ,包括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快到慢,由慢到快,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第九章 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 压力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大小 有关,压力 越大 ,受力面积 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物体 单位面积 上受到压力叫 压强 ,计算公式:,其中P代表 压强,F代表压力,S表示 接触的受力面积 。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1 Pa=1 N/ m2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都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都可以减小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①液体内部 向各个方向 都有压强;②在 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 压强相等;③液体内部的压强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④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压强公式:P=ρgh,其中P表示 压强,单位是Pa,ρ表示 液体的密度,单位是kg/m3, h表示 液体的深度,单位是 m 。规则容器底部液体的压强也可以用固体的压强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与容器所盛液体的重力G的关系:①上大下小容器F<G上下大小相同容器F=G上小下大容器F>G

3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 连通器连通器原理是:连通器中的同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保持相平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 等都是连通器的应用。液体具有流动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把它受到的压强向各个方向传递。帕斯卡原理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汽车液压千斤顶汽车液压刹车系统水压机 都是液压技术的应用。

4大气对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它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并且有流动性。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 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托里拆利实验,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水银柱= 10.3m水柱 = 1.01×105 Pa 。常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液体的沸点随表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这一性质的应用:高压锅喝水活塞式抽水机医生用针筒抽药水都利用了大气压。

第十章 流体的力现象

1把具有 流动性 的液体和气体统称 流体 伯努利原理:流体在 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体在 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空气对飞机机翼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 飞机升力产生的过程机翼形状上下表面不对称(上凸),使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因此在机翼上下表面形成了压强差,从而形成压力差,这样就形成了升力

2流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的 竖直向上的力 浮力,其方向是 竖直向上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下上表面产生的压力差。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 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这一原理对气体也适用。

3、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公式①称量法:F=G-F ;②压力差法:F=F向上-F向下 ;③平衡法:F=G=GgV;④公式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 GgV,此法也适用于气体,F= GgV

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沉浮由它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与其重力G的大小关系决定。沉浮条件①当F>G时,物体上浮;②当F=G时,物体悬浮或漂浮;③当F<G时,物体下沉实心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液体密度的关系①当ρ时,物体上浮;②当ρ时,物体悬浮或漂浮;③当ρ时,物体下沉。沉浮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轮船、潜水艇、热气球

第十一章 功与机械

1如果 物体受力 沿受力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则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功的计算公式W=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 ,它也叫焦耳,简称焦,其符号 J 1 J = 1 N·m 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情况:①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但物体没有移动距离;②物体虽然移动了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③物体移动了距离,也受到了力的作用,但力的方向与距离互相垂直。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功率,其物理意义:它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的计算公式是:,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中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1W=1J/s,1kW=103W。

2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叫杠杆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用О表示;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1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2表示。如果动力与阻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那么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也是杠杆的平衡条件,即:F1×l1= F2×l2杠杆平衡

3滑轮可以分为 定滑轮 动滑轮定滑轮的实质 一个等臂杠杆,其特点不省力不省距离也不省功,但可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的实质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其特点省力费距离不省功,也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的特点省力费距离不省功,能改变用力的方向滑轮组绳子段数n的判别方法奇动偶定,即如果绳子自由端最后绕过动滑轮,则绳子段数n为奇数,如果绳子自由端最后绕过定滑轮,则绳子段数n为偶数;绳子段数为几段,则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的应用:①轮轴:做功特点:拉动轮做的功等于绕在轴上绳拉动重物所做的功,即有FR=Gr;轮轴的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改变用力的大小,二是改变物体的速度②斜面:特点: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重力的几分之一,即。

5利用机械做功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用W有用表示,无用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用W表示。W=W有用 + W=Fs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公式表示为: 。一般情况下η<1,不计摩擦和滑轮的重(理想机械)则η=1。

6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①要测量的物理量:钩码的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 , 拉力F移动的距离s ②器材:钩码、铁架台、细线、滑轮、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③实验时必须匀速竖直地拉动弹簧测力计上升 ④拉力F移动的距离s等于绳子段数n与钩码上升的高度h的积,即s = nh 。

第十二章  机械能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决定: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物体由于位置较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高度决定:质量相同,高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时,速度减小,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速度增大,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时,速度减小,弹性形变增大,弹性势能增大,动能减小;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速度增大,弹性形变减小;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最终复习版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是物体振动不一定发出声音。

3、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4、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5、声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中快。

6.要听到回声人与障碍物至少要距离17米。(教室里讲话比在空旷地方响亮是因为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得到加强)

7、骨传导:声音不通过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失聪的贝多芬通过骨传导进行创作)

8,人通过双耳确定发声体的方位叫双耳效应,立体声是利用双耳效应得到的。

9. 声音的三个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10.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1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发声体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发声体与听者距离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12.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声是根据音色)

13. 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14.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5. 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比如医院利用B超诊病和检查胎儿发育情况) 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比如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利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4.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5.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够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是因为它发生的是漫反射。

6、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7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如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

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发生漫反射;黑板“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8.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同;(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物体与像关于镜面对称。

9.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生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10.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

(4)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11. 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现象:

(1)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下方);

所以渔民叉鱼总是叉看到的鱼的下方。

(2)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

(3)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

(4)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

(5)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

(6)海市蜃楼

(7)透镜成像

12. 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3.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是什么颜色就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14. 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烤箱,红外线夜视仪,电视机遥控器;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可以验钞,另外紫外线还可以灭菌 。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归纳

1.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凸透镜的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1)焦距:用字母f表示,是指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物距:用字母u表示,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最终复习版

① 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② 投影仪(幻灯机)利用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③ 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5、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6、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眼的折光本领过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偏长,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7、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眼的折光本领过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偏短,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第四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最终复习版

第五章 电路初探知识归纳

1.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自然界有正负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4.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6.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7.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8.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9.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10.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11. 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2.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3.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14.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15.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6.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