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的方法总结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阅读文献的方法总结

课程名称 经典文献与阅读

姓 名 杨冬爽 学 号 2014102142 专 业 植物学 年 级 2014级

院 、 所 生命科学学院 年 月 日 20xx年9月1日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阅读文献的方法总结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阅读文献的方法总结

根据课题研究方向,检索到了大量的文献后,如何阅读是一个问题,在大量看文献前,需要不断总结一些好的文献阅读方法。结合一些论坛总结的经验和自己阅读文献实践,对文献阅读方法进行整理总结。

一、文献阅读的顺序:找到相关文献后,一般先看文献的摘要,看看摘要是否跟自己的研究课题方向相关;接着看参考文献,如果参考文献中80%以上不是最近3-5年的文章,该文献的参考价值就不大了(阅读经典文献除外);然后再看引言,注意引言中是怎么阐述其研究思路的,是怎么得出要做所做研究的想法的。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就可以仔细的阅读全文了。

二、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如果一篇文献看完摘要后感觉对自己的研究思路帮助不大,仅仅能够帮助了解别人研究进展,读完摘要即存档不再继续读下去,这种文献阅读叫“略读”;除了读完摘要,还仔细看完参考文献和引言的文献阅读叫“概读”;将全文看完,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这种文献阅读叫做“详读”;详读了一篇论文后发现有很多的启发和思路,并且根据自己在读这篇文献时的问题和想法,展开来查看其他的相关文献和书籍,以便弄懂相关概念和问题,这样对一篇文献进行阅读叫“精读”。在展开文献阅读时,需要将这些阅读方法结合使用,我的经验是“略读”、“概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70%,“详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20%,“精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10%。

三、坚持记笔记和反复阅读:总结一套适合自己记笔记的方法,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以后参考、引用和学习;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几个月后一定要重新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在以后看文献过程中遇到相似的文献,可以把以前阅读过的论文和笔记拿出来对照阅读。

四、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结合看:对于“略读”、“概读”的文献可以直接看电子版,但“详读”,特别是“精读”的文献一定要找纸质文档来看,可以找

期刊或论文集原本,也可以打印出来读,我大部分打印出经典的或重要的文献进行“精读”。

五、抓住主要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评述:阅读完一篇文献后,特别是“精读”过的文献,不能一句一字的读完了就万事大吉了,需要对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述,这样才能使阅读过的文献对自己写论文真正有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1)该论文的主题、目的;(2)该论文的前期工作的分析;(3)该文献本身的研究方法、结果;(4)该文献本身的创新之处;(5)该文献可能进行改进的地方,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6)通过该论文,提出自己可能的新思路。

文献阅读方法

1.文献资料检索:

1)Elsevier、Google、SPIE、IEE/IEEE、中文期刊、英文期刊等等;

2)与部分重要文献的作者联系,索要相关文献;

2.文献资料的初步分析( 初步分类、相关知识 )

3.文献阅读:(重点) 笔记 形成word 文档

将检索到的文献按照研究内容分为几部分:

(例如,锂离子电池领域可考虑分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材料、研究方法等部分。其中正极材料可以分为:层状氧化物、橄榄石型磷酸盐、新材料、纳米材料等)

每部分内容的相关文献:

按顺序将相关论文的论文信息放入word文档,具体包括

1)、该论文信息for参考文献要求,格式为

[序号] [作者], [论文题目、书名], [期刊、学术会议、出版社], [卷号(期号)]:

[页号], [时间、会议地点]

举例:Z.C. Shi, A. Attia, W.L. Ye, Q. Wang, Y.X. Li and Y. Yang,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mesoporous FePO4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Electrochimica Acta, 5(36):2665-2673 (2008)

2)、论文摘要

若为英文文献,则贴上英文摘要、同时要将英文摘要译为中文;

若为中文文献,则贴上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

3)、对期刊论文,摘录论文中 比较好的(可用于我们自己写作论文)中英文句子和词组。

4)、通过阅读,写出对该论文的分析与评述

?重点论文详细评述; ?非重点论文简要评述

评述内容包括:

(1)该论文的主题、目的;

(2)该论文的前期工作的分析(研究中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3)该论文本身的研究方法、结果(与现有方法的比较);

(4)该论文本身的创新之处;

(5)该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思路;

(6)该论文可能改进的地方、对本人研究工作的启发;

(7)通过该论文,提出自己可能的新思路;

4.通过系列文献阅读,可适当考虑修整对文献的分类方式(看具体情况而定)

5.通过对他人系列研究工作的分析、对比,进行归纳、综述:

1)国际国内研究情况分析;

2)现有各类方法对比、创新之处分析;

3)研究前景分析;

4)开展研究可能采用方法和研究思路、创新之处。

有关文献阅读方法和技巧

1。由点到面。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

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2。由杂到精。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爱猫扑.爱生活,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爱猫扑.爱生活点,个人心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4。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5。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如果只作为一个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下载的目的是学习。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而且,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读得多了,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其实,由于现

在科技进步很快,即使是自己从事的领域,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观点不停的出现,所以,即使是个“老手”,如果懒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落后。

在文献多如牛毛的今天,其感觉犹如日益增多的帖子,在不想漏掉好东西的前提下

1 把握动态,每天入园后先浏览一遍自上次登陆以来的新帖子,感兴趣的再看看,必要时保存或收藏,这大体相当与杂志的目录,以此保证不会漏掉新的东西 2 回过头来重点看看感兴趣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感兴趣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的

3 好东西不仅仅只在感兴趣版块,其他版块也有一些,在空的时候看看其他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相关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的

4 用搜索功能查找特定关键词的帖子,大体相当于定题检索

5 随着对领域的熟悉,特别是对大师级人物的熟悉,有时可看看这些作者的帖子 6 在信息的今天,没谁敢说已经超一流,不需再接受新的东西;更没有人能够熟悉所有的领域

邹承鲁院士写他是如何读文献的: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在导师 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我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如果确实有事,下周必定补上。我当时有一个小记录册,登录所有对本专业重要的刊物,每期读过后,一定做记录,决不遗漏一期,直至今日。现在可以在网上阅读所有重要刊物的目录和摘要,这就更容易做到了。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即使是知名科学家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古人说得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追踪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时切记,你看到的问题别人也同样会看到,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在研究条件不如人时,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虽然国际上也有对于某些重要课题一哄

而起的情况,但在我国似乎特别严重。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远远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炉原理,也是诺贝尔奖经常出在少数几个单位的原因。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之五:

MIT人工智能(AI)实验室的教授和学生总结的如何读论文,还不错! 阅读论文是需要练习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阅读所有的论文。

阅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AI论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内容的介绍,但是也有可能没有或者总结得不好,因此需要你跳读,这看一点那看一点,了解作者究竟做了些什么。内容目录(the table of contents)、结论部分(conclusion)和简介(introduction)是三个重点。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顺序快速浏览了。一旦搞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和创新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了。

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15页的论文可以重写为一页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你寻找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这经常隐藏于某个地方。论文作者从其工作中所发现的感兴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兴趣的,反之亦然。 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 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

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之六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3.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第一,文献阅读不能拿来文献不管三七二十就将其全文读下去,看文献的次序 是先看看摘要,看看摘要中最后面的两到三句话,看看是否跟自己的研究方向 相关;然后看看参考文献,如果参考文献中10篇有九篇都不是近五年的文章, 也就没有必要看了,这种文章没有跟进最新研究动态的,能给的提示不多;看 完参考文献了,就看引言,看看引言中是怎么阐述其研究思路的,是怎么得出 要做所做研究的想法的。觉得以上三个都比较的合乎自己的研究方向,那么就 开始全面的仔细的阅读全文。仅仅看摘要称为略读;仔细看完参考文献和引言 是概读;将全文看完,并且在看其试验时对照其试验数据与图片进行自己的分 析,然后用自己的分析与文献所阐述的分析进行对比,这样的阅读叫做详读; 详读了一篇论文后发现,有很多不懂的概念,有很多的疑问,也有很多的思路, 并且根据自己在读这篇文献时的问题和想法,展开来查看其他的相关文献和书

籍,以便弄懂相关概念和问题,这就是对一篇文献进行了精读。

第二,看文献的四个阶段,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刚刚开始接手一个课题方 向什么也不知道的情况下,所查到的头几篇文献都是作为精读的,如果能查到 一到两篇跟自己所做方向相关的综述文章,肯定要进行精读,力求完全吸收, 弄懂这个领域内所涉及到的概念、术语、研究现状和日后的研究方向等,接下 来就似乎进入详读阶段,详读的文献以综述文章所综述的研究性论文(也就是 有试验和试验分析的论文),详读的过程就是弄懂所研究领域的一般性试验研 究方法,与已有的试验分析范式和思路,以及一般性的分析思路,同时也要把 握住研究者进行相关的研究的思路和原因,也要开始提出问题,如何提出问题 呢,很简单,那就是抓住所看论文的结论进行反问,想想结论是否有一定的局 限性和条件性,想想几个研究论文所说结论之间的不同以及内在的发展,或者 是根据实验室已有的硬件设计如果要做重复性试验该如何做,如果更改了试验 方案会带来什么问题,如果更改试验方式又会有什么地方与所看论文的试验结 果有不同,反正第一阶段的详读后以产生了自己的研究思路为终止。等到自己 的研究思路形成后就是略读阶段,就需要看大量的文献,选择看摘要,觉得摘 要中和自己的思路相近的论文进行概读,这个过程大概就要阅读很多的文献, 100篇左右或者更多吧,不过是很有创新性的思路,可以一边做实验,一边来进 行略读和概读的。

推荐略读和概读的进行模式是这样的:

首先是看中文文献,利用小板凳已经有的“向Endnote批量导入中国期刊网题录信息”的方法将所有的相关的要看的文献的摘要等信息导到EndNote中,如此就可以在EndNote中进行略读工作了,在略读的过程中看到要概读的文献就复制了文献的名字然后直接到中国期刊网将其下下来,存到对应的文件夹呢,并且利用EndNote的文献链接功能将下载下来的文献进行链接,这样就能实现EndNote软件的文献阅读与管理功能了。

看过大量文献后,经常性的会出现思路和想法流失的情况,比如说,突然在看A文献时,想到曾经在已经看过的B文献中有某个想法可以和在看A文献中的某个想法联合起来生成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是一时有具体的忘了B文献的存放

路径以及在看B文献是那个想法的具体内容以及想法的提出原因。出现这种情况,是文献管理上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个人推荐这样一种模式。 使用到的软件是拷屏软件FSCapture和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7或8)。首先在看文献的时候,对看到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者是想法,或者是反问时有矛盾等等,可以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的注释功能,首先用高亮笔将产生疑问和想法的地方画出来,然后用旁注符号 ,将旁注符号的箭头对向高亮笔画出来的地方,在随后出现的注释笺中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弄好后就用拷屏软件FSCapture进行拷屏(ctrl+PrtScrSysRq是进行自选框的拷屏,

Alt+PrtScrSysRq是对屏幕中某个活动窗口的拷屏,要好这两个就足以),拷屏选定后点击鼠标键就会出现图片存储窗口,建议最好是以所精读文献的名字建立一个文件夹,将这篇文献的题目、摘要、关键词、总结用ctrl+PrtScrSysRq拷屏下来,存到文献名字对应的文件夹下,并且给图片进行比较容易识记和唤起想法的名字;而在看全文时产生的要进行注释的想法则可以用Alt+PrtScrSysRq进行拷屏,并且每个拷屏都写上对应的可以很好识别的名字(关键是体现出思路),一篇文献看好后,可以用PPT将所有的图片按顺序整合起来,以后要再次读时可以先将PPT调出来看看,我的建议是,不要怕麻烦,可以在某个磁盘的根目录下建立“精读文献”的文件夹,将用以上方法弄出来的PPT都存到这个文件夹内,每天时不时的打开看看,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毕竟看图片比看文字要舒服多了,而且PPT全屏后,仅仅动动鼠标就可以向下翻阅,而且可以用很舒服的姿势看,一边看一边想,很是惬意的。

总之,我个人以为在要看大量文献前,积累好一些科学的方法,将使看文献的工作事半功倍,如果不信可以先试试看吧。多学会几个软件的使用也不赖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会随时指导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