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考 察 报 告

北 京 考 察 报 告

古建筑屋顶装饰

此次的北京几日游,虽短暂,却也难忘。

每日的行程都安排的满满的,天坛、故宫、十三陵之定陵、长城、颐

和园、国家博物馆、鸟巢、水立方。这几个景点都一一参观。虽然说

有点走马观花,但是也带给心里不小的震撼。

此次行程中,属故宫还有长城最令我震撼,古人真的很伟大,在

没有任何高科技技术辅助的情况下,都能建造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

建筑。不过,故宫如此雄伟的建筑中,那屋脊上带有趣味的小兽倒是

引起了我的兴趣。

北京考察报告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凡级别较高的官室殿堂,一般都采用大屋

盖、曲面坡、高起脊、深出檐的作法,给人以雄伟庄严、壮丽恢宏的

视觉美感,这也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坦荡而庄严、恢宏而持熏的气

度,遂而成为自成体系的东方建筑特色。而罱顶饰件,除起结构力学

作用外,则更多的是为建筑美学增色。屋顶上的吻和兽即为其中之主

要部件。

吻,就是屋顶正脊两端凸出于屋脊的装饰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在不嗣的历史阶段,它的名称、造型、体重和文化内含也都各异;

但是,它又不同于王朝更替那样楚汉分明。它的发展乃足一个承前启

后的渐变过程,犹如父子相承而叉各有千秋.祖孙血脉相传而又各各

迥异。故尔,仅以一吻一兽即为某一建筑精确断代.实有唐突之嫌。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转引《青箱杂纪》云:“海有鱼,虬尾穆传》亦云:“(前刺史李世哲)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足见北朝时.屋宇鸱尾已经“迎风拂云”、普遍施用了。其造型、其体量已远远超越两汉;其名称日“鸱尾”。此时之所谓鸱尾倒与《青箱杂纪》十分吻合,仅以似鸱鱼之尾装饰正脊。所以仅用其尾者,缘其“用以喷则降雨也”,亦乞以降雨灭火故。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鸱尾(明代仿制),不但眼、口、鼻分明,而且还浮雕出牙、须、角等的细部——原先的鸱尾如蛹之化蝶,已彻底蜕变成有首有尾、身体蹋睹之怪兽形状,当已由“尾”名副其实地转化成“吻”。

北京考察报告

北京考察报告

佛光寺东大殿鸱尾 佛光寺东大殿

屋脊兽是指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重要构件,它常以实有或虚拟的动物形象出现,如鸱吻、龙、凤、瓦猫、狻猊、鱼、大象、孔雀等。由于屋脊兽的样式、种类繁多,且在不同时期又经过复杂的变迁与融合,学术界和建筑行业对它的称呼也是林林总总,至今没有一个规范的提法。有的以它在屋脊上的位置命名,称为正吻;有的以类的概念笼统地称为“走兽”;有的更是界限含糊地称为“脊饰”.

走兽:因作犬科动物蹲伏状,凶而叉称“蹲兽”,共十二件,各有名称,各有象征。其体重比脊吻要小得多+都与脊瓦制成一体.成行蹲在垂脊、角脊前端。置放数量多寡,一视脊的长短,二据建筑物等级的高低而定,但必须按照三、五、七、九、十二数列排放, 且先后秩序亦有定制。按照清制,只有皇家的大型搬宇才能满排十二件,其余最多为九件一套,少则仅列三件。无论数量多少,领头的仙人,殿后的霉兽是必须摆放的。它们排列顺序为

北京考察报告

1)仙人:道妆打扮的男士骑在风凰背上,作为领队,排在垂脊 或角脊的最前端;其下为带“当”之前脊瓦。

2)龙:两前肢挺立,后肢蹲伏,昂头远视。

3)凤:虽无后肢,但两足与尾共成三足鼎寺状。

4)麒麟:为端兽,传说麒麟出现,天F太平。

5)狮:能食虎豹,或作麒麟,或作狮子,并不同时出现在同一 脊上。取其威镇四海,镇妖辟邪义。

6)海马:象征皇家威德通天人海,但有些建筑物中,也怍第五 或第四排列。

7)狡猊:据《穆天子传》说能食虎豹,象征百兽率从义。

8)押鱼:采用佛教传说,取尾能喷水,以降雨灭火。

9)獬豸:似羊而独角.能辨是非,而且公正光明,能明察秋毫。

10)斗牛:似牛而有鳞,孔武善斗,不惧强敌。

11)行什:形状似猴,为压尾兽。

12)垂曾,所谓垂兽,就是蹲在行什之后的一只有角的怪兽, 所以也叫角兽。

前述走兽,为清代制度。蹲兽之外,还有一种称之为套兽的饰件,办系陶轧或琉璃瓦烧成,套在仙人之下仔角梁的预留榫上,如铧之套在犁前。套兽不但起装饰美化作用,更主要的是为保护仔角梁的顶端不受雨水浸蚀。

北京考察报告

北京考察报告

北京考察报告

北京考察报告

龙 凤 狮子 天马

北京考察报告

北京考察报告

北京考察报告

北京考察报告

海马 狻猊 狎鱼 獬豸

北京考察报告

北京考察报告

北京考察报告

斗牛 行什 骑鹤仙人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一大鸟。于是,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所以用仙人骑凤领头。

吻和兽的由来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在我们看来,最直观的就是他们是保护皇宫的神兽,使皇宫免受火灾。从实际效果来看,是有效果的。皇宫都是琉璃瓦屋顶,可以防止飞火从屋顶上方侵入。琉璃做的兽在防御雷击方面具有分散雷电流、泻除雷电压的作用。北京是雷电区活动比较频繁的城市,从前,紫禁城内曾多次发生雷电火灾,也曾多次发生雷击吻兽而并未引起火灾,这说明吻兽起到了防止雷电范围扩大的作用。

说到琉璃,用法也是相当讲究。

在清朝,除了寺庙皇陵,宫殿王府之外,一般人家不能用琉璃瓦。即使能用,颜色上也有要求。宫殿、陵庙用的是黄色,紫禁城、清东陵、清西陵都是如此。亲王府邸的正门寝殿用的是绿色的,如二龙路上的郑亲王府,这是比较多见的。还有天坛祈年殿象征上天的蓝色禄米仓智化寺五行属水用来镇火的黑琉璃瓦。都各有各的讲究。

筑中屋顶样式精美,功能与装饰功能都混为一体,所以看似美丽的似为装饰的物件,其实都是为牢固建筑所不可少的,比如瓦当,上面的图案繁多,看似装饰性很强,实则也有着不小的作用,其具有排水、防水,保护檐头的功能。

瓦当亦称筒瓦头、瓦头或钩头。盖在屋顶檐部的椽头上.有双重作用.一是保护椽头免遭风雨浸蚀.是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其图案可对建筑物起到装饰作用.增加美感效果。瓦当在建 筑中一般处在明显的受光位置.所以古代建筑艺师们就在瓦当上施以

北京考察报告

各种各样的图像、图案或文字.是实用和艺术的巧妙结合。

北京考察报告

图为颐和园中一处建筑的瓦当。

瓦当最早是在考古中发现,随着各地区的考古发现,瓦当才逐渐被人们去认识、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它的价值、历史文化。我国古代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一个小小的建筑装饰构件,即筒瓦顶端的下垂部分,其作用是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同时起到美化装饰建筑的作用。瓦当艺术是古代建筑设计与生产工艺相结合的装饰艺术。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瓦当使制于西周中晚期,开始为素面,发展有重环纹瓦当,当面逐渐出现花纹、动物图样,瓦当逐渐丰富。一些当面上精美的花纹,独特的文字也为许多收藏家所喜爱,使瓦当

逐渐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收藏品。当然,瓦当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作为一种收藏品,作为古代建筑的一部分,瓦当的制作工艺、材质、以及当面上的花纹和文字都成为可以作为科学分析的依据。比如,可以根据出土瓦当的花纹和文字等进行分期排队,了解瓦当的发展谱系,以利于研究瓦当所属文化的特征;根据当面上的文字判断建筑物的性质和年代;根据当面上的花纹研究古代的图案艺术和美术技法;根据瓦当文字,研究古代文字的发展变迁等,总之,“瓦当在考古学、古建筑学、古文字学、美术史等学科方面,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北京考察报告

中国的建筑装饰的任何形态都是以实用出发,从功能出发,从而体现它的美感。比如建筑本省的各种元素,如斗拱、雀替、瓦当、棱柱等,它们是建筑构件,装饰对象,它是在满足建筑本省功能加以演变,完善,达到形式与美的统一。

中国建筑装饰与文化的结合。我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仁义礼制,这种思想在建筑中都有体现。比如琉璃瓦当的应用,收到等

级观念的影响,只能在等级比较高的宫室、寺庙建筑中应用,低品官邸或是民宅是不允许采用的。这里有严格的限制。

中国建筑装饰与名俗文化相结合。如一些考究的宅舍,仅门上就能做出精美无比的砖雕,这虽然是艺术品,但这些砖雕的内容,却与伦理道德和名俗文化紧紧相连。

中国建筑装饰具有统一性。时间的统一性,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是一个整体,变而不变。建筑装饰也同样如此,它与文化历史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虽然在不同名族和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但从整体风格上看却是统一的。

北京故宫在古代,平民练城墙都碰不得。而我们却游走在其中,只需付出一些门票钱。看这以前帝王们的居所,走过的路。对于其中的建筑更是感到震惊。毋庸置疑,他们是华丽的,但是另一方面想想,那些皇宫的设计者与施工者同样值得敬重。他们将古代文化流传了下来,让我们这些后人有迹所寻。

班级:钱环艺111 姓名:葛颖

学号:2011812271 指导老师:马悦凌

 

第二篇:赴 北 京 考 察 报2

校园文化建设考察学习体会

侯营联校 李明旺

20xx年11月27日--11月28日,教科所邱主任带领部分分管教科研校长去济南参加了“山东省区域推进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现场研讨会,我们一行40余人,通过认真学习与考察研讨,圆满完成学习考察任务,虽然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学习的感动仍如热血沸腾着。

一、学习考察的内容:

1、 听了2场学术报告。分别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全国百所特色高中项目主要策划人陈如平研究员做的《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著名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专家彭刚研究员做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听了2场经验介绍。分别是历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培成做的《区域推进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的实践探索》,历城二中李新生校长做的《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讨会上还听取了专家的点评及省教科所所长做的工作报告。

2、参观考察了4所学校。分别是:济南历城二中、历城区董家中心小学、历城区王舍人中心小学、历城二职专。不仅参观了校容校貌、校园文化建设,还参观了这几所学校的师生才艺展示的形式并与学校的有关人员进行了沟通。

这四所学校的总的特点是:

1、先进的办学理念是这些名校的共同之处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是一所学校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参观学习中让我们首先体味到的是四所学校的校长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长期]稳定的教育个性特征,并能够保持下去,形成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办学理念,体现在办学方针、办学宗旨、办学模式之中,贯穿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是指引学校发展的灵魂,实践证明,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学校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我们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实际上是说,校长一定要有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目标。目标就是追求,目标就是理想,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无目标,就无所追求,无所追求,就会无所事事,无所事事,

就会一无所成。

2、重视良好校园文化的创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文化主导着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这四所学校都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人文气息浓厚,大到整个学校的布局、各种色调的搭配,小到教室及走廊每一个角落的布臵,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每间教室、每个走廊都能给人以全新的不同的启示和熏陶。历城二中无论是校史展览室,还是学校的每一栋教学楼,学生的泥塑手工室等处处体现着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积淀,厚厚的底蕴让人不知不觉的受到熏陶。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次考察中,我对历城二中印象颇深,他们的校园内,处处体现着教育思想,处处展现的是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校园内处处都能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下面以历城二中为例谈谈对四所学校考察后的体会:

历城二中坐落在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故乡。作为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全日制寄宿学校,在“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发展阶梯”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历城二中以独特的“勤文化”熏染每一位二中学子,以科学规范的管理赢得家长认可,以特色教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形成了“精细管理、师者在勤、生生互补、特色培养、全面提升”的发展模式。”人生在勤、志达天下”的立校之魂引领师生和学校发展。稼轩广场、”明月亭”及辛弃疾铜像,使人生在勤的精神潜入文化氛围。

历城二中校园中,有园林花香,有假山水池,有景点精致。艺海拾贝、陶吧、璞石成器、中华文明长廊,让人回归经典,沉醉其间。

陶艺、科技创新‘毽球已经成为历城二中三大特色,这三大特色有一共同点:全员参与。他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捏泥巴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由此可以看出,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其实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亲和力、渗透力和创造力的总和与根本概括。学校文化不仅是凝聚和激励学校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精神力量,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立校之魂和向上之根。没有文化品味的学校,不可能成为高质量的学校;没有文化品味的学校,其实是另类的薄弱学校。我们要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通过选择、整合与创新,确立合宜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体系和方略,全员参与,长期实践提升,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富于时代气息的现代学校文化。

考察学习总的体会就是放宽了眼界,提升了理念,学到了经验,得到了内化。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反映着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以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着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明理诚信、团结友爱、笃实宽厚、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三、考察后自我反思

1、要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的确,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思想的校长,就会有什么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既是学校育人的必要,也是学校精神风貌,校长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体现。从现在起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让学校的角角落落,甚至空气都弥漫着教育的芬芳。

2、要在学校管理上做文章。

必须要重视精细化科学的常规管理。真正做好一日常规、一周常规的工作的细化。通过进一步完善各类人员的工作常规的过程,提高他们精细化、常规化工作的意识,同时应当认真研究校园文化对教师发展的影响,让管理早日步入人性化。建立切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做到制度管人、制度约束人,使学校工作中真正能够做到政令畅通,精细化管理。

考察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名校名师的形象历历在目,将激励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永远前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