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第二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三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 电解质

第三节 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一节 碳的多样性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三节 硫的转化

第四节 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 元素与材料世界

第一节 硅 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二节 铝 金属材料

第三节 复合材料

第一章

一、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英国,波义耳,1661年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近代化学的诞生

法国,拉瓦锡,1771年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进展 英国,道尔顿,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近代化学奠定基础

俄国,门捷列夫,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

二、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观察法(用感官)、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观察Na的物理及与水反应的现象,步骤:取(用镊子)--吸(用滤纸吸干煤油)-- 切(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黄豆粒大小)--观察(切面,即其物理性质)(注意:Na有强烈腐蚀性,不能用手直接接触)

Na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

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密度比水略小

化学性质: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 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闻气味的方法:盛满氯气的集气瓶,稍打开玻璃片,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闻气味。)

化学性质:

1.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红棕色的烟,在瓶底放少量沙或水,防止高温致使试剂瓶炸裂)

3.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氯气能使湿润的红纸条褪色,而不能使干燥的红纸条褪色,氯气具有漂白作用的解释)

5.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说明碳酸酸性强于次氯酸)

6.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7.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点燃2HCl(现象: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8.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Cu+Cl2点燃 CuCl2(现象: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

三、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 物质的量n(mol)= N/NA

2. 物质的量n(mol)= m/M

3.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V的单位为L)

(注意:STP指标准状况,温度为0℃,压强为101kPa,此时1mol气体的

Vm=22.4L/mol)

第二章

一、物质的分类

二、 胶体:

1. 定义(即胶体的本质):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性质:

① 丁达尔现象

② 聚沉(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或搅拌都可以引起聚沉)

③ 电泳 (Fe(OH)3胶体微粒带正电,通电时向负极移动)

3. 胶体提纯:渗析

(补充: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滴加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立即停止加热。 注意:(1)实验过程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溶液出现浑浊;

(2)当反应体系呈现红褐色,即制得氢氧化铁胶体,应立即停止加热,否则也容易出现浑浊,产生红褐色的Fe(OH)3沉淀。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三、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 电解质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导电;③化合物。

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强电解质用等号,弱电解质用可逆号)

4. 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 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看清是在溶液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 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 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5.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 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CO32- 、SO32-等;Ag+与Cl-等

②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四、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外观表现是元素化合价变化

1. (元素化合价)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2. (元素化合价)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3.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五、 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 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 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 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 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保存FeCl2溶液时通常在其中加入铁片防止变质)

⑥ 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 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 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3. 铁矿石的主要成分

黄铁矿:FeS2,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

第三章

一、碳的多样性

1. 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

含碳化合物主要是各种钠盐(Na2CO3俗称纯碱或苏打,NaHCO3俗称小苏打,NaOH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钙盐,化学式在第一章中

2. 溶洞的形成

CaCO3+CO2+H2O= Ca(HCO3)2 Ca(HCO3)2ΔCaCO3+CO2↑+H2O

3. 高炉炼铁: Fe2O3+3CO高温2Fe+3CO2

4. 碳三角之间的转化

2. 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 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 装置:与制O2相同

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 检验方法:

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 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注意:在收集氨气的试管口塞棉花)

4. NO与NO2 (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在1中)

NO: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能使多种织物褪色,

5.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 NH3?H2O=NH4++OH- (氨的喷泉实验,烧杯中盛滴有酚酞的水,等号用可逆号)

6.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7. 碳酸氢铵、氯化铵受热分解:NH4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HCO3 △ NH3↑+H2O+CO2↑

NH4Cl△ NH3↑+HCl↑ (铵盐受热易发生分解,特别是NH4HCO3,30℃时即可分解,因此,储存时,应密封并放在阴凉通风处,施肥时,应埋在土下以保持肥效。)

8. 铵盐易与碱反应,产生氨气 NH4+OH=NH3↑+H2O (另外还包括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9.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常温下,浓HNO3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而钝化,因此可用铝质或铁质容器盛放浓硝酸)

10.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1.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

12. 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受热或见光分解产生红棕色的NO2,为了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其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放置在阴凉处。

4HNO3受热或见光 4NO2↑+O2↑+2H2O

13. 以NO和NO2为主的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硫的转化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3. 不同价态硫之间的相互转化:S+O2 2SO2+O2 2SO3

2H2S+3O2+2H2O(在充足氧气中) 2H2S+O↓+2H2O (在不充足氧气中)SO2+2H22O

SO2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4. 硫与浓硫酸反应:C+2H2SO4(浓)△CO2↑+2H2O +2SO2↑

5. 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浓H2SO4是一种氧化剂,加热时能与多种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常温下,与铁、铝接触时,使金属表面生成致密氧化物薄膜而钝化,因此,冷的浓H2SO4可以用铁质或铝质容器储存)

6. 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7.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四、 海水中的元素

1. 常量元素:在每升海水中的含量大于1mg,Cl、Na、Mg、S、Ca、K、C、Sr、Br、B、F,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

微量元素:在每升海水中的含量低于1mg ,

2. 海水与镁

金属镁密度小,其合金强度高、机械性能好,有“国防金属”的美誉

?在氧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 (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 (生成少量黄色固体)

?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 (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冒白烟并有黑色固体生成)

?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

3. 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

① 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

② 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

③ 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

④ 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熔融)通电Mg+Cl2↑

4、海水与溴

?溴单质的物理性质:红棕色液体,易挥发,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碘单质的物理性质:紫黑色、有光泽的晶(固)体,易升华,有刺激性气味、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从碘水中萃取碘时不能用酒精)

?Cl-、Br-、I-离子鉴别:

①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②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第四章

1. 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陶瓷、玻璃、无机非金属涂层,一般耐高温、硬度高、抗腐蚀。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如玻璃、水泥、陶瓷等。 半导体材料:锗(Ge)、硅(Si)(含量仅次于氧)

2. 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 ?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 (唯一能与硅反应的酸为HF)

?Si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常温能与碱溶液缓慢反应,高温时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碱性试剂不能用玻璃仪器盛放)

SiO2+CaO高温CaSiO3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此反应常用来刻蚀玻璃) ?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CO2↑

SiO2+Na2CO2SiO3+CO2↑

?加热时研细的硅能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Si+O2

?工业中,用焦炭还原SiO2得到含少量杂质的粗硅:SiO2+2C2+2CO↑

3.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常温下,金属铝被空气里的氧气氧化,在表面形成致密氧化物薄膜,防止继续氧化。 Al、Al2O3、Al(OH)3分别能够与强酸、强碱反应:

? 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 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 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点燃2Al2O3 (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可

用于制造燃烧弹、信号弹、火箭推进剂等)

? 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 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 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 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4. 黑色金属:铁、锰、铬及其合金,是应用最广的金属

有色金属:金、银、铜

铜在潮湿空气中会被锈蚀,逐渐形成铜锈:2Cu+O2+H2O+CO2=Cu2(OH)2CO3(碱式碳酸铜) 4CuO高温2Cu2O+O2↑ CuSO4 ?5H2O△CuSO4+5H2O↑(可用CuSO4作少量吸水剂)

5. 常见物质俗名

①苏打、纯碱:Na2CO3;②小苏打:NaHCO3;③熟石灰:Ca(OH)2;④生石灰:CaO;⑤绿矾:FeSO4?7H2O;⑥硫磺:S;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⑧胆矾:CuSO4?5H2O;⑨石膏:CaSO4?2H2O;⑩明矾:KAl(SO4)2?12H2O

 

第二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来源:郑州家教吧日期:20xx-7-9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 遵守实验室规则。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 过滤和蒸发

实验1—1 粗盐的提纯

仪器 : 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步骤 :

步骤

现象

1.溶解:称取4克粗盐加到盛有12mL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 粗盐逐渐溶解,溶液浑浊。

2.过滤:组装好仪器,将1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过滤。若滤液浑浊,要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

滤纸上有不溶物残留,溶液澄清。

3.蒸发:将过滤后的澄清溶液转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蒸发皿中产生了白色固体。

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 蒸馏和萃取(1) 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处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 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

原理: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 分液漏斗, 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 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Ba(NO3)2稀HNO3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

(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

(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或 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1)0℃ 101KPa , Vm = 22.4 L/mol

(2)25℃ 101KPa , Vm = 24.8 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 , 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有否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小于1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稳定

能否通过滤纸:能

有否丁达尔效应:没有

例如:NaCl、蔗糖溶液

胶体

在1—100之间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Fe(OH)3胶体

浊液

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B.分解反应(AB = A + B)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32-O,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

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F≤Fm,其中Fm为两个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μ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

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

(2)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