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化学说课稿

沪教初三化学说课稿全集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说课人:Hafer High school   Smise Bruce

一、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及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将学生引入化学之门,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为今后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学习化学对认识物质的特性及正确使用物质的作用。

(2)了解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描述物质的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为今后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2、难点:实验的探究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科学探究、交流讨论与归纳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科学探究、交流讨论与归纳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是少数民族自治乡农村中学,学生因从小学习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严重问题,到致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不能正常发展,学习基础普遍很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培训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关键。

2、学法设计

 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关键是解决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设置化学情景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二)阅读与思考:了解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阅读、讨论与思考:读书P3,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是如何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2、观察与思考:书P3,通过碳酸氢铵的分解实验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对如何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

(三)观察与思考:观察铁丝生锈现象让学习了解化学能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四)、活动与探究:

通过书P8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五)练习与实践:

做P9 1、2、3题

(六)归纳与小结;让学习交流讨论学习化学对人类生活、生产有何作用?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通过典型事例和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初步概念。

(2)、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喜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勇于创新意识等科学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形成。

2、难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

二、教法(教法分析):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科学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是少数民族自治乡农村中学,学生因从小学习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严重问题,到致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不能正常发展,学习基础普遍很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培训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关键。

2、学法设计

 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关键是解决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问题,导入新课: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

提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焰火为什么如此艳丽?石灰岩洞是怎样形成的等。

(二)活动与探究1:通过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并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1、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

介绍观察的内容: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边的蜡烛熔化、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蜡烛燃烧变少了,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

2、交流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熔化-气化-燃烧,从而介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3、练习与巩固: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矿石粉碎  酒精挥发  海水晒盐   食物腐败  碘升华  火药爆炸

强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三)、观察与归纳:教师做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现象

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的现象: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能根据这些判断某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

(四)、联想与启示:让学生阅读书P12,了解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五)、活动与探究:通过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活动探究: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

2、总结与归纳:不同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成分-元素。

      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构成。

(六)交流与讨论:阅读书P15后讨论归纳了解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学生讨论生产生活实际中产品的使用,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制备的重要作用,交流自己的看法。

(七)练习与实践:让学生完成P16练习题1、2、3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一课时说课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空气的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捕捉空气,又能进一步合作交流,学习新的知识,为性质活泼的氧气、燃烧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占用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2、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空气的成分,实验探究突出重点

2、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形成,交流讨论突破难点

、说教法: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决定采用查阅资料、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辅助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它的存在?

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新课,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感受新知

活动一:“捕捉”空气

(1)教师创设问题:既然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你能“捕捉”到它吗?

(2)教师介绍实验的仪器,使学生明确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3)学生实验探究“捕捉”空气

(4)交流讨论①水可以把空气从瓶子里排出,空气也可以把水从瓶子里排出,这说明空气是什么性质?②有同学“捕捉”到的空气量较少你能帮她分析原因吗?

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教师的指导,学生明确操作要领以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理论,体验仪器的使用,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喜悦。

活动二: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1)教师创设问题:空气中有什么?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学生交流讨论

①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②红磷在氧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③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④打开止水夹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⑤根据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投影重点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能够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空气的组成

1、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氮气约占4/5

2、空气中组成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4、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四)练习与巩固:多媒体出示题目

屏幕出现游戏代号“有趣的化学”五个汉字按钮,每个字代表一道题分组抢答,评出胜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附题目: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占       ,氮气占        ,稀有气体占       二氧化碳占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新鲜的空气   B、矿泉水   C、食用醋   D、水

:一个成年人每分钟需要吸入氧气约8L,则每分钟需要吸入的体积是(   )

A、8L      B、10L     C、20L     D、40L

: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①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②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中,若实验后发现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请你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至少答两点)

(五)、阅读、交流与归纳:让学生先阅读P28-29,归纳氮气和稀有气体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六)、讨论与归纳: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归纳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情境问题为: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

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认识氧气,但了解并不全面,不会从化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更不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探究别的物质时,才能使观察和描述全面,系统,深入.在本节授课中,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说学法:

1、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 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交流与归纳:让学生了解氧气的用途

出示情境问题:1、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后归纳:

氧气的用途:1、供呼吸;2、支持燃烧

(三)观察与思考,归纳并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让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提问:一切生命的活动都离不开氧气,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

2、出示一瓶收集好的氧气,通过观察与思考,你能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吗 ?

3、交流与归纳,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四)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1、将学生分成24组,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别探究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与氧气的反应.

2、投影各组实验操作步骤.

3、投影各组实验注意事项.

4、投影观察要点.

5、指导学生实验.

6、投影各组实验现象.

7、交流与归纳

(1)、指导学生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给予指导和评价。

(2)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注意事项

(3)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从文字表达式总结出氧化反应,并简单介绍缓慢氧化

(五)课堂小结

1、书写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注意事项有哪些?

3、氧气有哪些性质?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二课时《氧气的制取》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二课时《氧气的制取》。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1、从知识结构来说:通过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为本节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节通过对氧气工业制法的学习加深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理解,通过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操作以及分解反应的学习,步步推进。符合初中生的认识规律也为后面H2、CO2的实验室制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对[实1—6、1—7、1—8 ]演示,互比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对互制取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实验室制O2装置的观察,培养了化学中的美感。以及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以及操作;

(2)、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

(3)、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4)、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氧气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2、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二、说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的科目。在学习中,特别是实验演示课中,学习自我管理,调控能力不够。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借助实验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

因此,做好演示实际,不断提出问题,提供学生功手能力,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2、学法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系统学习制取气体开始,帮助学生了解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思路和方法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介绍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使学生认识选用发生装置的方法。通过O2的物理性质来确定氧气的收集方法。

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H2、CO2实验室制取打下了基础,因此在学法中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本节教材特定以及学生认识情况,本节采用实验探索法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交流与思考题目

(1)、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2)请学生自主学习书P36第十七页氧气的工业制法,并思考这个过程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讨论与归纳,多媒体出示:氧气工业制法的原理

     降温              -196℃   氮 气    

空气         液态空气                        -183℃

加压                       液态氧             氧 气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经过自主学习,教师的归纳、引导,使学生了解了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二)活动与探究1:分组实验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之一的原理和方法。

1、多媒体出示实验方法步骤
(1).药品: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加热

(2).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3).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2、交流与思考:多媒体出示情境问题:

(1)、高锰酸钾是固体,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加热前该做什么?管口应怎样放置?管内的导气管能否过长?如何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3)、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3、讨论与归纳:多媒体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加热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5)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
(6)刚刚冒出的气体中含有原容器中的空气,不能收集,为保证收集到更纯净的氧气,要注意①要等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方可收集②集气瓶中必须装满水,不留气泡(用纯氧气换出瓶中的水——气赶水)
(7) 验满:排水法:气泡从瓶口外的水槽中冒出;向上排空气法: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则满。
(8)管口附近放棉花的目的: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9)收集方法选择:①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10)验满方法、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三)活动与探究2:演示实验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之二的原理和方法。

1、多媒体出示实验方法步骤

①药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②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0    O2

2、交流与归纳:

(1)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水溶性、气体的密度

排水集气法: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

(2)注意事项:

a、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插入到液面以下,否则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b、 导管伸入容器内无须太长,更不能插入到液面以下。若伸入到液面下,气体就无法从导管口排出。

c、  集气瓶内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不能有气泡,否则收集不到纯净的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集气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d、 当导管口有均匀连续的气泡冒出时才能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已收集满。

e、 收集好的氧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f、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g、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3)、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凡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注意:

a、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或减慢两种含义。

b、 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有可能改变。

c、  催化剂是针对具体的反应而言的。

d、 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为催化剂。

 (四)归纳与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练习与巩固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是在学习探究了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对于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一种新物质,了解掌握该物质的性质,在现实生活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2、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实验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投影演示与讲述,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先简要介绍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1.通过观察与思考,来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

2.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来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通过教师的介绍,来了解二氧化碳及其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通过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比较,学生自行归纳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设置,引入新课

由意大利的"死狗洞"引入,并由此进入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学习.

(二)观察与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学习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

2、交流与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知道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三)观察与联想,来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情境问题

(1)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由空气的性质,你能联想到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2)打开汽水、啤酒时会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说明了这些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3)人工降雨和人造舞台云雾是怎样产生的?

(3)演示与观察: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

2、讨论与归纳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易溶于水。二氧化碳有三态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云雾的是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就是人们常说的“干冰”,雪花状的。二氧化碳易升华

(四)实验探究和观察:通过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探究活动一】二氧化碳灭火实验

1、教师演示实验:向盛有阶梯状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2、归纳与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探究活动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

1、利用多媒体介绍石蕊试液:石蕊试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变红

2、学生分组实验:

(1)用试管取1-2ML水,向水中滴有1-2滴石蕊,再向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2)将变红的液体加热。现象: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

3、归纳与小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其实质是:

二氧化碳 + 水 碳酸

CO2        H2O     H2CO3

(2)碳酸不稳定,加热容易分解

碳酸  二氧化碳 + 水

H2CO3       CO2     H2O

(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各文字表达式的特点 ,归纳出化合反应(多变一)和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征,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探究活动三】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1、学生分组实验: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澄清变浑浊

2、归纳与小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反应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Ca(OH)2   CO2      CaCO3  H2O

说明: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五)讨论与思考:通过讨论教材P45"联想与启示",了解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1、讨论教材P45"联想与启示"
2、交流与归纳;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做“灯火实验”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

(六)练习与实践:通过书P45-46页1-4题,巩固本节知识。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研究》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研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地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最好范例,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③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④练习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验在实验中学习和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

(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快乐感,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药品和反应原理,制取和收集装置,以及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宗旨。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1、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使用的药品和仪器装置的选择,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设计分析)

下面我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这一主线展开,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一)、设置情境,复习引导:

 情境问题:1、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了解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后,自然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在学习研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要求我们应掌握哪些内容?

 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环节,在复习回顾了制氧气的信息后,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装置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类比分析,为以下探究打好基础。

(二)实验探究与归纳: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选择

  实验探究活动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1、学生实验探究

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2、交流与归纳: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反应原理:碳酸钙+稀盐酸 →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     HCl       CaCl2   H2O   CO2

实验探究活动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1、给定仪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装置

我将几套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图用幻灯片投影,并让学生回顾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装置,然后按指定的图示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并进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操作。

2、交流、讨论与归纳:

情境问题:

(1)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2)实验室用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用什么方法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瓶?

(4)如何检验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组间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互动学习,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归纳出:

(1):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2)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应注意事项

(三)运用与实践:

让学生制取二氧化碳。通过活动,让学生练习几种常用的实验基本操作,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练习与巩固
做书P55-56页3、4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

自然界中的水》第一课时

水的组成》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第一课时《水的组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提供了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了解氢气的性质.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

(2)难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归纳法: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探究学习。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学习情景,引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先利用多媒体,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水资源存在的危机和研究、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引出问题:水由什么组成?

(二)实验探究

1、引导学生看课本P48观察与思考,了解水的组成探究方法。

2、实验探究:电解水实验

(1)实验方法:

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
(2)实验注意事项: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3)实验现象

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②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交流与归纳

问题情境: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上述实验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的?水的沸腾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1)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                        

 氢气 + 氧气              氢气 + 氧气  水

(H2O) (H2) (O2)              (H2)  (O2)   (H2O)

(2)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练习与实践

1、做P53页1、4

2、水加热蒸发和水通电分解有何区别?

(四)课堂小结

1、水电解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2、水由什么组成?能说水由氧气和氢气组成吗?

自然界中的水》第二课时

水的净化》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第二课时《水的净化》。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水的净化》选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水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另一种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区分硬水与软水的方法及如何开发利用水资源等。教材中将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突出过滤以及蒸馏这两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知道纯水和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初步认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形成过滤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教学情景的观赏和思考,初步学会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课堂上欣赏视频,观看动画,回顾新闻,感受化学对生活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过滤操作技能.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为了落实了三维目标我确立的教法为:情境问题讨论法和实验探究归纳法相结合。

1、本课题的教学围绕着三条线展开:情景线,问题线,知识线.教师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充分应用各种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教学情景,形成情景线.在每个情景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从而衍生出问题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中,不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有关水的净化的知识线,以知识线来贯穿问题线.三条线构成科学的动态结构的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快乐通达三维目标.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方面来看,对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实地调查---合作交流---实践与运用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课前让部分学生做长江水的污染现象的实地调查,课上进行实际操作,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课后寻找代用品自制净水器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1:多媒体视频播放长江流水。

先让学生领略了豪迈的,在长江水滚滚流动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学生根据长江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这一直观现象,很快判断出长江水是混合物.

情境2:多媒体视频播放水色各异的九寨风情

九寨沟的水虽有颜色却很透明,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九寨沟的水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学生猜测九寨沟的水里可能溶解了某些物质。

由这个情景的讨论,学生很容易建构出知识线中的知识点一,天然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我引入了本课题的主题,天然水中含有哪些杂质?怎样净化这些杂质 。
(二):活动与探究一:探究硬水和软水的鉴别和硬水软化方法

1、多媒体视频播放:平常在家里洗澡总是会洗得满身泡沫,而在旅游景点用温泉水洗澡却一点泡沫也没有?

2、情境问题:天然水在自来水厂得到了净化,但在家里我们却还要把水再进行最后一道加工——烧开——才能喝,矿泉水和我们喝的开水有什么不同呢?

3、活动与探究:

(1)加热蒸发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2)向装有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肥皂水,搅拌后,观察现象。

4、交流与归纳:

(1)、硬软水的概念,鉴别方法,水硬度过大的危害,硬水软化的方法等.

(2)蒸馏操作要点.

设计意图:在这里首先进行了"两个"联系:将熟悉的生活情景与陌生的化学知识联系,及将刚获得的新知识与陌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这样保证了学生思维碰撞的最大化.这样所获取的知识即深刻又轻松。

(三):活动与探究二:探究过滤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多媒体视频播放: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向学生展示了天然水在自来水厂的净化程序,让学生了解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净化水的方法;

2、活动与探究

(1)介绍如何折叠滤纸并把它贴在漏斗内壁,过滤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演示过滤操作,强调过滤注意事项

(3)学生演示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过滤操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增进了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4)交流与归纳:

①过滤的使用范围: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

②过滤过滤操作要领:一贴二靠三低

(四)交流与讨论水的利用

1、多媒体播放水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水污染的图片
2、交流与归纳: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及地位:

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本节内容在学习《空气,氧气和水》等知识后,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

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 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2)难 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采用实验现察法与想象类比法相结合

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采用现察,实验,想象,类比等方法来解决难题.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从宏观带进微观,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又体现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形的学习思想.增加了图,声,像等直观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经济薄弱,不太重视学习,学习气氛不浓.我尽量挖掘教材,结合实际生活,合理安排程序,使学生爱听,爱做,爱看,爱学,激发他们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法设计:思考观观察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比较现象,学会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比较实验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从宏观进入微观是关键,教学中设计学生能够有感官参与,思维参与的实验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对现象的观察、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改进,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学会如何观察比较现象,学会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比较实验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问题:1、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与思考:通过演示高锰酸钾粉末分散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实验探究: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取出高锰酸钾粉末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2、交流与思考:多媒体出示情境问题

(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3、讨论与归纳: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

(三)活动与探究一: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微粒运动,让学生认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1、探究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1)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现象是溶液A逐渐变红,说明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2、交流与讨论:多媒体出示情境问题

(1)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2)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3、归纳与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4、练习与实践

(1)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2)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四)活动与探究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认识微粒之间有空隙

1、学生实验探究

(1)学生实验1: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振荡后,观察体积。

(2)学生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用注射器压缩水和空气

2、交流与归纳:

(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3、练习与实践:多媒体出示题目

(1)你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2)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3)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初探微观世界,有什么收获 得到了哪些结论 回忆,总结,发言

(六)课外练习与实践:做P62页1—4题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之后,学生初步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及特性,进一步认识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学习了分子与原子,原子与离子的联系、区别和转化后,为今后学习化合价、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结构和化学变化中转化关系。

(2)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2、教学难点

原子、离子结构及原子与离子的转化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学习非常陌生且抽象性强,而初中学生预习习惯差,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和交流讨论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启: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物质都由微粒构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原子、离子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如何转化?

(二)读:让学生读P63-70页。多媒体出示化学阅读要求和阅读提纲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自学。

1化学阅读要求:书读四遍

(1)粗读:逐字逐句地通读全文

(2)细读:理解勾、画出内容的重点、难点

(3)精读:认真理解勾、画出的重点、难点,作出批注

(4)背读:关书回忆本课的重点内容,若不能熟练回忆,需再阅读。

2、阅读思考提纲

(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何特性?

(2)什么是原子?原子和分子有何联系?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3)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你能对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作出解释吗?

(4)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原子中各微粒间存在哪些数量关系?

(5)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6)什么是离子?离子与原子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三)知:交流与归纳:教师引导,按阅读提纲,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纲答案,组织学生讨论,解读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

1、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2、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3、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4、分子由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5、原子与离子的转化:原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

6、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7、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四)练:练习与实践

做P70-71页1-12

(五)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第三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后,学生初步了认识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进一步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意义,掌握元素的书写,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今后学习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 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区别

(2)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会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初步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生活常识,了解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逐步积累化学用语,体会使用化学符号的优越性。

(2)体验化学就在身边,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知道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元素符号的意义和书写,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初步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2、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的意义

(2)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学习非常陌生且抽象性强,而初中学生预习习惯差,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和交流讨论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启: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补铁、补钙广告中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

(二)读:让学生读P72-76页。多媒体出示化学阅读要求和阅读提纲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自学。

1化学阅读要求:书读四遍

(1)粗读:逐字逐句地通读全文

(2)细读:理解勾、画出内容的重点、难点

(3)精读:认真理解勾、画出的重点、难点,作出批注

(4)背读:关书回忆本课的重点内容,若不能熟练回忆,需再阅读。

2、阅读思考提纲

(1)什么是元素?元素和原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2)如何书写元素符号?你知道了哪些元素和元素符号?

(3)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如何表示离子?

(4)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是什么?

(5)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含的元素不同,在不同的物质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

(6)元素与人体健康有何关系?

(三)知:交流与归纳:教师引导,按阅读提纲,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纲答案,组织学生讨论,解读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

(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

原子讲种类,也讲个数,构成物质的微粒,也可构成分子。

(2)书写元素符号:一大二小

(3)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元素或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4)离子符号的书写

(5)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物质的分类

(四)练:练习与实践

做P76-77页1-12

(五)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在学习了《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后,了解了物质由元素组成,但物质名称不能体现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学式能直观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化学式的书写又是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本节所处的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见化学式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它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关键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  

(1)化学式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2、教学难点:

(1) 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学习非常陌生且抽象性强,而初中学生预习习惯差,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和交流讨论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启: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高锰酸钾由什么组成?KMnO4由什么组成?由此引出化学式能科学、直观地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且各国通用。

(二)读:让学生读P78-81页。多媒体出示化学阅读要求和阅读提纲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自学。

1化学阅读要求:书读四遍

(1)粗读:逐字逐句地通读全文

(2)细读:理解勾、画出内容的重点、难点

(3)精读:认真理解勾、画出的重点、难点,作出批注

(4)背读:关书回忆本课的重点内容,若不能熟练回忆,需再阅读。

2、阅读思考提纲

(1)什么是化学式?化学式有哪些意义?

(2)什么是化合价?你能知道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元素化合价有哪些规律?

(3)如何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4)化学物是如何命名的?

(三)知:交流与归纳:教师引导,按阅读提纲,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纲答案,组织学生讨论,解读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

1、化学式的概念: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以水(H2O)为例说明化学式的意义

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如 aRbc

a表示有a个这样的微

b 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个原子或原子团

c 表示一个该离子中带有c个正(负)电荷

如:3H2SO4      Ca2+表示钙离子,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注意:同元素符号的意义相似,在化学式前有数字后,就不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含义

4化合价:大量的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中都是一个固定的比值,体现这种关系的数值就是化合价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与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密切相关的。

(1)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呈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氢元素一般呈+1价。

(2)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识记:课本P80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注意:(A)标注某元素的化合价时,务必要写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标电性,后标数目。

(B)某些元素具有可变价态,它们表示在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会出现多种可能。特别:Fe 在命名时,+3价就是铁,而在+2价时要被称为亚铁

补充:初中一般常见的原子团及化合价

5、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单质:Fe(铁)、Na(钠);固体非金属:S(硫)、P(磷)等;稀有气体:He(氦)、Ne(氖)等

(2)氧气等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添上下标,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多少个该原子。如:O2(氧气)、O3(臭氧),Cl2(氯气)

6、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例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

①写出组成元素,正价在前,负价在后:AlO

②查出以上两种元素的化合价:Al+3,O–2

③求出公倍数:3×2=6

④铝原子个数和氧原子个数:6÷3=2,6÷2=3

⑤将原子个数分别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方:Al2O3

⑥检验:(+3)×2+(-2)×3=0

7、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1)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

根据元素的名称,从右往左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ZnO读作“氧化锌”,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但要注意,H2O就是“水”,不能读成“氧化氢”,NH3就是“氨气”。

(2)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命名为“氢氧化某”

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Cu(OH)2读作“氢氧化铜”

(3)含有其他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根据原子团和另一元素的名称从右到左的顺序读作“某酸某”。如:CaCO3读作“碳酸钙”但注意,H2CO3就读作“碳酸”,H2SO4就读作“硫酸”等。

(4)、某些比较复杂物质的命名

如:Cu2(OH)2CO3读作“碱式碳酸铜”,H2O2读作“过氧化氢”等

(四)练:练习与实践

做P83页1-5

(五)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在学习了《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后,知道了根据化学式能直观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由化学式可以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化学式的量的的含义,利用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利用化学式计算不但是初中化学最常见、最基础的计算,也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本节所处的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见利用化学式计算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关键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  

(1) 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 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2、教学难点:

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学习非常陌生且抽象性强,而初中学生预习习惯差,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和交流讨论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启: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化学式有哪些含义?

(二)读:让学生读P81-83页。多媒体出示化学阅读要求和阅读提纲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自学。

1化学阅读要求:书读四遍

(1)粗读:逐字逐句地通读全文

(2)细读:理解勾、画出内容的重点、难点

(3)精读:认真理解勾、画出的重点、难点,作出批注

(4)背读:关书回忆本课的重点内容,若不能熟练回忆,需再阅读。

2、阅读思考提纲

(1)化学式有哪些意义?

(2)如何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如何利用化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4)如何利用化化学式计算物质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如何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三)知:交流与归纳:教师引导,按阅读提纲,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纲答案,组织学生讨论,解读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

1、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将化学式中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和,即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 Mr[Ca(OH)2]=Ar(Ca)+2(Ar(O)+Ar(H))=40+2(16+1)=74

2、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碳酸钙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但注意某些物质的化学式中,同种元素并不写在一起,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

如:NH4NO3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应该为2:4:3

Cu2(OH)2CO3中,铜、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2:5

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积之间的比值

如: KClO3中,m(K):m(Cl):m(O)=39:35.5:16×3=78:71:96

NH4NO3中,m(N):m(H):m(O)=14×2:1×4:16×3=7::1:12

4、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Ar(某元素) ×原子个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

Mr[某物质]

Ar(O ) ×4

如MgSO4中ω(O)的质量分数=  ——————————×100%

Mr[ MgSO4]

=53.3%

5、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如:求60gMgSO4中含有氧的质量

m(O)=m(MgSO4)×ω(O)=60g×53.3%=32g

(四)练:练习与实践

做P83页6-7

(五)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第四章  燃烧 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在学习本课之前,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1.引导探究法:

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本环节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燃烧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感受.首先展示多起火灾图片,同时配以相关文字说明.通过触目惊心的文字和图片迅速将学生带入残酷的火灾现场,此时我及时设问:"难道火神只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灾难吗 当然不是!"同时适时的展示了许多燃烧现象给人类生活发展带来便利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教师与学生一道感受火的两面性,引导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事物.然后提出,为了更好的控制燃烧,给人类造福,我们应该准确了解燃烧的条件和一些灭火常识.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提出问题:你知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可燃物和氧气(空气)这两点,进而又问:有可燃物和氧气就一定会燃烧吗
 

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熊熊的火焰过后,手帕竟然完好无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顺势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进行合理猜想.
 

(设计目的: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三)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教师演示红磷、白燃烧实验。

2、学生观察与思考

(1)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是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吗?让学生说出热水的温度已达60摄氏度,超过白磷的着火点,是水把空气与白磷隔离了。

(2)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让学生说出温度没达红磷的着火点

3、讨论与归纳:让学生加深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物质本身必须是可燃物;
(2)可燃物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四)阅读与思考:灭火原理的探究

1、设置情境问题:

掌握了燃烧需要的条件,如何更好的利用火造福人类,减少由于火而带来的悲剧和损失呢

2、设置火灾场景: 如何做一名小小消防员?

将若干根蜡烛点燃,旁边事先准备好一些器材(小剪刀,盛水的水槽,课本,抹布等).我们暂且用这几根燃着的蜡烛代表无情地火灾现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随即引导学生分析同学们采用的灭火方法利用了什么原理 哪种方法更合理 进一步归纳出灭火只需任意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不过生活中要根据火灾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灭火措施。

3、交流与归纳

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三者任满足其一),并与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加深印象:

(1)清除可燃物,使可燃物远离火源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练习与实践

多媒体出示题目: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6)家中使用的液化气用完后怎么熄灭

(7)实验中,酒精灯用完如何熄灭
(这些事例学生都较熟悉,将本题设置为抢答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件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基本上能够熟练,准确的运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学以致用 关注社会

1、情境问题:当你身陷火灾现场,应采取哪些自救措施?

2、交流与讨论: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自救常识,体现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第四章  燃烧 燃料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质量守恒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说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是少数民族自治乡农村中学,学生因从小学习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严重问题,到致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不能正常发展,学习基础普遍很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培训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关键。

2、学法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分析与归纳法。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究、分析与归纳——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

让学生写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究、分析与归纳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必做的两个实验: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其他实验方案,并讨论分析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内容: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分析与归纳: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3)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4)拓展与提高;让学生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质量守恒的原因

教师提出情境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 。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习题

例1、填空:(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

例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铁丝的质量大。

(3)课前的那则广告,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为什么?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5、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  第二节  化学方程式

第四章  燃烧 燃料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二课时《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二课《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和工具。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的一种重要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 如何引导学生迅速、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是学习化学入门的最后一个门槛。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归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讨论归纳法为主,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练习与提高、归纳与总结”等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是少数民族自治乡农村中学,学生因从小学习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严重问题,到致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不能正常发展,学习基础普遍很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培训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关键。

2、学法设计

 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关键是解决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观察与思考:

利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情境问题:用不同方式表示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并比较哪种方式能简便、科学地描述这一反应?

1、分析与思考:表示这个反应的方式有:

(1)文字描述: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2)文字表达式:铁 + 氧气→四氧化三铁;

(3)符号表达式:Fe +O2→Fe3 O4

(4)化学方程式:3Fe +2O2=Fe3 O4

2、学生讨论与归纳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A)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B)、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3)化学方程式的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如何判断化学方程式遵守了书写原则?各物质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符合事实,等号左右两边各种原子总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书写化学反应的各种表示方式,比较后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和科学性,进一步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通过观察与思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把情境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写化学方程式。                                       

(二):活动与探究

1、参照书P99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交流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

(1)“写”:正确地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间、生成物间用“+”连接,,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用“—”;

(2)“配”平: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系数,使反应前后各原子的个数总数相当,体现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介绍简单的配平方法:(A)最小公倍数法;(B)观察法

(C)分数法;(D)奇偶数法

(3)“注”:注明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符号

(A)许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B)如果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在该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如果生成物中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则在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C)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时,气体生成物中就不需注“↑”;同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三)练习与提高(讲练结合)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点燃                            点燃
(1)Fe+O2====FeO2       (2)Fe+O2==== Fe3O4

点燃                       点燃

(3)3Fe+2O2  ↑== == Fe3O4 (4)3Fe+2O2   == == Fe3O4 ↓

2、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水通电分解
(4)一氧化碳(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帮助学生指点、纠正。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四)小结与提高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3、写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1)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漏标或错标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的记号;

(5)错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第四章  燃烧 燃料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三课时《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三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三课时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等计算做好准备,故本节内容是初中化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本人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分析,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处理相关物质之间的量的问题,培养学科间交融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和关键。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本人所采用的教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具有了一定定量分析能力。因此对于本节的知识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学法设计

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氢气的燃烧与“神舟七号”的升空)分析“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让学生思考相关的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用我们身边的具体情境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在学生书写方程式完成后,教师将再根据情境提出以下问题: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升空至少需要44吨的液氢充分燃烧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假若你是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你会在火箭助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中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发现方程式中氢分子与氧分子的数量关系、质量关系。这样做可为本节课的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突破起到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并尝试用正比例的数学计算方式,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内涵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利用化学方程式信息过渡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

(二)、阅读比较,自主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例题1,并将自己的解题的思路、过程与例题1进行对比,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归纳出通常的解题过程及格式。

2、例题2(多媒体显示)某登山运动员时登山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若这些氧气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需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步骤:                                范例:(例题1)

1、设:(未知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

2、写:(化学方程式)                              △

2KMnO4== K2MnO4+MnO2+O2↑

3、标:(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          316                      32

4、列:(正比例式)                               6 g                       x

5、解:(求解)                                           316/ 6 g = 32/x

                                                                x = 0.6 g

6、答:(写答)                                                答:可得0.6 g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讨论,比较,让学生清晰、明确地掌握化学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会比教师的说教式的教学更加深刻和牢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得更加全面。)

(三)、练习与实践:多媒体显示练习

 (1)某地工业电解铝厂,利用氧化铝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通电= 4Al + 3O2↑,电解10t Al2O3最多可生产多少吨Al?同时生产多少吨O2?

(2)、已知Zn、Mg与稀H2SO4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 + H2SO4 == ZnSO4 + H2↑、 Mg + H2SO4 == MgSO4 + H2↑,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 ,产生H2 质量比上多少?(有何规律?)

(说明:加强拓展创新性习题的练习,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同时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请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节课后的收获和启示。

(五)作业布置,自我评价。

完成课本P101--102习题中的练习。

第四章  燃烧 燃料

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运用最广的能量来源,也是许多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科学合理地利用化石燃料,不但能节约能源,还能防治许多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阅读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工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2)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3)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逐步培养阅读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 知道化工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2) 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教学难点:

逐步培养阅读和归纳能力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学习非常陌生且抽象性强,而初中学生预习习惯差,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和交流讨论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启: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新课

问题情景 你知道哪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引入新课:化石燃料的利用

(二)读:让学生读P103-107页。多媒体出示化学阅读要求和阅读提纲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自学。

1化学阅读要求:书读四遍

(1)粗读:逐字逐句地通读全文

(2)细读:理解勾、画出内容的重点、难点

(3)精读:认真理解勾、画出的重点、难点,作出批注

(4)背读:关书回忆本课的重点内容,若不能熟练回忆,需再阅读。

2、阅读思考提纲

(1)你对煤、石油、天然气了解多少?根据提供的各物质的组成,请分析一下煤、石油燃烧的产物主要有哪些?谈谈用煤或石油直接作燃料有哪些有利与不利的因素?

(2)化石燃料使用不合理,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

(3)如何提高煤、石油等燃料的利用率呢?煤的干馏(或炼焦)、石油的分馏分别属于什么变化?

(4)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尽可能地解决能源紧缺的问题?什么是可燃冰?

(三)知:交流与归纳:教师引导,按阅读提纲,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纲答案,组织学生讨论,解读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

1、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

2、化石燃料的燃烧与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化        

(2)热污染           

(3)大气污染

3、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煤的炼焦过程及其产品的使用。

(2)石油的分馏以及产品的使用

(3)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地球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另外,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仅仅用作燃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我们要提倡节约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同时要加强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积极研究开发新能源。

(四)练:练习与实践

做P108页1-7

(五)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

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金属与金属矿物,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本节从常见金属的用途引入,通过金属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分析、归纳出金属的性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点。通过对常见金属性质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了解金属矿物资源的价值,认识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2)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

(3)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矿物的主要化学成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设计探究活动步骤方法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③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矿物,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和置换反应的概念。
难点: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点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分析)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对化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三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2、学法设计

金属是在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状态的顺序去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分析得出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设计)

(一)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
1、情境问题:生活和生产中金属无处不在,那么你了解金属的那些性质和用途?

2、讨论与归纳:金属的常见物理性质:
①金属的颜色②金属的熔点③金属的沸点④金属的导电性⑤金属的导热性⑥金属的密度⑦金属的硬度⑧金属的溶解性
(二)阅读与归纳

1、阅读课本113-114页插。
2、自主学习,交流与归纳;了解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铁栏杆表面涂的"银粉"大多是铝粉(Al),包装糖果,香烟的银白色金属薄片是铝(Al),制造飞机的金属材料主要是铝(Al),钛(Ti);
(2)"白铁皮"表面镀的金属是锌(Zn),轮船水面以下防锈是加一块锌板;
(3)家用热水瓶内胆壁上的银色金属是银(Ag),胶卷上黑色的物质主要成分为银(Ag);
(4)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汞(Hg);
(5)灯泡里的灯丝为钨(W)

(三)实验探究,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1、情境问题

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金属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我们学过Fe在氧气中能燃烧,那么是否所有金属都能与氧反应?金属是否能与酸反应?

2、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Fe+O2→       Al+O2→    Cu+O2→
(2)金属+酸→
Fe+H2SO4→       Al+ H2SO4→
(3)金属+盐→
Fe+CuSO4→
3、比较与归纳

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1)置换反应的概念

 (2)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四)自主学习,交流与讨论:金属矿物

(五)布置作业,课外学习
(1)必做题:P117—118页1、7、8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金属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金属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

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第二节《铁的冶炼 合金》。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铁的冶炼,使学生了解工业炼铁的原理、设备、原料,从而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认识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善金属特性的重要性;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让学生明白实际应用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差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认识金属冶炼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善金属特性的重要作用;

(3)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的探讨与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钢铁、青铜等合金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冶铁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安全操作意识和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铁的冶炼原理;合金及合金的物理特性;

2、教学难点:工业炼铁的化学原理。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且理解难度不大,而初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和交流讨论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启: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情境:人类冶炼最多、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什么?它地壳中含量排名第几,它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引出:既然铁在日常生活和国民生产中的地位如此重要,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以铁矿石为原料冶炼出铁的反应原理及过程。

(二)读:让学生读P119-124页。多媒体出示化学阅读要求和阅读提纲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自学。

1化学阅读要求:书读四遍

(1)粗读:逐字逐句地通读全文

(2)细读:理解勾、画出内容的重点、难点

(3)精读:认真理解勾、画出的重点、难点,作出批注

(4)背读:关书回忆本课的重点内容,若不能熟练回忆,需再阅读。

2、阅读思考提纲

(1)阅读P119“观察与思考”中CO与Fe2O3的反应——工业炼铁的反应原理。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                   实验中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CO,再加热Fe2O3?

②                   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③                   点燃从尖嘴管口排出气体的目的是什么?

④                   实验结束前应如何操作,才能保证得到较纯净的铁粉?

⑤                   如何验证实验中产生了铁?

(2)工业上炼铁的设备和原料是什么?你知道的铁矿石有哪些?我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生铁和钢是区别是什么?炼钢的原理是什么?

(4)什么是合金?你知道哪些合金?它们有何特殊性能和用途?

(5)含杂质物质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知:交流与归纳:教师引导,按阅读提纲,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纲答案,组织学生讨论,解读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

1、冶炼金属原理:

(1)对于活动性比较活泼的金属(如Na、K 、Mg 、Al等)很难从其矿物中提取出来,为了得到它们,可采用电解的方式直接将它们分解,金属Fe的活动性不是很强,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

(2)冶炼金属铁,可选择加入其他易得氧的物质与Fe2O3反应,以夺氧的方式还原Fe2O3。CO和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 + 3COFe  + 3CO2

2、工业上炼铁:

设备:高炉 原料:

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高炉中的主要反应:

2C +O22CO         3CO + Fe2O32Fe + 3CO2

CaCO3CaO +CO2↑    CaO +SiO2==CaSiO3   (炉渣——可用于制水泥)

尾气主要成分:CO和CO2   (需经处理后再排放)

3、生铁和钢

生铁:含碳量在2﹪—4.3﹪之间的铁的合金

钢:含碳量在0.03﹪—2﹪之间的铁的合金

从生铁炼成钢的实质为:降碳、除硫磷、调硅锰

4、合金是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合金是青铜;世界上最常见、应用最广的合金是钢。

5、含杂质物质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必须将不纯物质转化为纯物质才能带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

(四)练:练习与实践

做P108页1-7

(五)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

第三节 金属的防护和回收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本课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钢铁锈蚀的条件,能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生锈的原理,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认识回收利用金属资源的重要性。本课内容融合了铁,铝等金属活动性的比较,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以及金属的防护等知识,其内容向上可以和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铁冶炼后需在密闭环境中冷却等知识联系,向下可以跟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化学除锈)等知识联系,有助于知识网络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2)了解金属防护的基本原理和简单方法

(3)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金属回收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讨论金属防护的措施。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金属生锈给国家带来的损失。

(2)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金属的锈蚀和防护,

2、教学难点:金属回收的方法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且理解难度不大,而初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本节课我采用阅读讨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是相结合。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实物展示,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出铁不同于其他金属,铁是一种容易生锈的金属.再通过设疑,步步逼近,引发学生思考:铁为什么容易生锈 铁在怎样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问题来激发学生了解钢铁锈蚀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

1、探究活动铁钉的锈蚀:

试管:①铁钉与酸、水、氧气接触后          

②铁钉与 、水、氧气接触后

③铁钉放在有水的试管中              

④铁钉放在干燥的空气中

⑤铁钉放在冷却的沸水中

2、讨论与归纳:铁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铁锈蚀的条件:是铁跟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铁转化为铁的化合物的过程。

(2)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

(3)酸和氧化钠能使铁在O2和水存在环境中加速锈蚀。

3、实践与运用:怎样防锈呢?

引导学生归纳,防止钢铁生锈的常见方法
(1)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洁净
(2)在钢铁表面覆盖保护层(沥青、油漆、塑料、橡胶、搪瓷)
(3)将铁制品制成不锈钢

(4)在钢铁表面镀上一层能起保护作用的其他金属(如:镀锡、镀锌和镀铬)

(三)阅读与归纳: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1、指导学生阅读P128-129,使学生了解废金属回收的意义,废金属会对环境有哪些危害?

2、交流与归纳: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金属锈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减少损失,需要探究金属锈蚀的原因、防护的方法和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四)当堂练习,反馈纠错(投影)
(1)在下列情况下,埋在地下的铸铁管道腐蚀最快的是(    )
A.在潮湿,致密的土壤中 B.在干燥,致密的土壤中
C.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 D.在干燥,疏松的土壤中
(2)下列物品需采取防锈措施的是(    )
A.铁制防盗网 B.不锈钢菜刀 C.铝合金窗 D.金戒指(五)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课堂练习讲评后,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学习.谈谈通过本课的学习得到哪些收益,还有什么疑惑 教师答疑解惑.小结本课内容(投影).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有了一定的熟悉,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爱好;同时也把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爱好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漂亮的珊瑚、各种各样的贝壳等等。
      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把握鉴别矿石是不是碳酸盐的方法;
 (3)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归纳等学会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
(2)使学生把握由实验→现象→结论→应用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介绍石花溶洞的漂亮景观,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2)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探究石灰石的检验方法;

二、学情、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调查、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备
      提前一周让学生对附近的石灰厂、水泥厂以及石花溶洞进行调查,了解石灰石的存在和用途,并收集一些矿石样品。

(二)成果展示,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将自己组的成果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照片、图片、采访录音和自制的工艺流程图以及收集来的样品等,并进行简要讲解。)
      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已基本了解石灰石的存在和用途,留意力也集中到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三)实验探究,感受新知

实验探究一:石灰石的检验方法

1、教师介绍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及自然界中含碳酸钙的物质。

2、问题:(展示一些矿石样品)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

3、设计实验方案,检验预备好的4~6种矿石样品(其中有些含碳酸钙,有些不含)中是否含碳酸钙,记录实验现象。(假如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4、将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都是碳酸盐)分别与盐酸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记录实验现象。      

5、展示上述三种碳酸盐的化学式,引导学生分析碳酸盐的共同特点,总结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再通过几种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现象的对比,知道如何检验碳酸盐,同时提高了实验技能。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相互转化

1、多媒体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内容,最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碎了呢?

2、实验探究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的相互转化。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所发生的反应,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者的相互转化关系,并用“三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四)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所以是很有必要的。我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36页表5-7,通过填表回顾碳酸盐的检验方法,以及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游戏增趣,巩固知识

屏幕出现游戏代号“火烧圆明园”五个汉字按钮,每个字代表一道题。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一题,然后根据题目进行讨论、回答,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答对的同学可以获赠一个小礼品。

附:游戏题目
   (火)某建筑工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旁边堆放着沙子,沙子旁边堆满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脚架用的竹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发大火,包工头怀疑有人纵火,于是报了案。可是警察勘查过现场之后却说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这起离奇纵火案的案犯是谁吗?      

(烧)锅炉或水壶经常烧煮含钙量较高的水,很轻易产生水垢。水垢不但使锅炉或水壶的传热性能降低,浪费燃料,严重时还会使锅炉发生爆炸。如何去除锅炉或水壶中的水垢?

(圆)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着一小瓶盐酸,其作用是什么?

(明)一间房间的墙壁,刚用熟石灰粉刷过,房间的主人为了使墙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间里生了一只煤炉。不久却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园)在污染较为严重、经常下酸雨的地区,一些大理石雕塑、建筑、水泥路面都显得斑斑驳驳,这是为什么?

游戏内容与本课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既能增强趣味性,还能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持续学习
      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方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故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逐条展示板书内容,最后在小结后再将所有板书展示出来。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一、石灰石的用途
      做建筑材料,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炼铁等等。
      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1、碳酸钙的检验方法:与盐酸反应,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aCO3 2HCl = CaCl2 CO2↑ H2O
      2、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
      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 CO2↑
      2、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CaO H2O == Ca(OH)2 (反应放热)
      3、熟石灰转变成碳酸钙:Ca(OH)2 CO2 == CaCO3 H2O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接触到溶液的运用,知道了溶液是混合物,但溶液的形成和组成没在系统研究。在本节的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概念和组成,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为将来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和酸、碱、盐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3)了解水溶液的某些性质探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归纳等学会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

(2)使学生把握由实验→现象→结论→应用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水溶液的某些性质探究

二、学情、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实验探究、主持讨论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四、说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章学习中,我们接触过了哪些溶液?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需利用溶液?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可见学习溶液的重要性。

(二)活动与探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演示实验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观察现象

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2、交流与归纳

(1)悬浊液: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2)乳浊液: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3)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4)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三)活动与探究二:乳化

1、将油脂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后,观察现象

2、讨论与归纳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四)活动与探究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溶液的导电性探究:

(1)演示实验P155实验1

探究食盐溶液,稀硫酸导电,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2)归纳与小结: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2、水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探究

(1)演示实验P155实验2

(2)归纳与小结:固体溶于水,使水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五)练习与巩固:P156  4、5题

(六)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本节知识要点,提出学习的中疑问,交流与讨论,使知识系统化。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通过《物质的溶解》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来进一步研究溶液的组成、组成的定量表示和溶液配制的方法。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为将来学习溶液中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溶液的组成,能识别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掌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格式。

2、方法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和分析逐渐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能力。

(2)、通过让学生知道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难点:溶液的稀释问题中的相关计算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实验探究、学生自主阅读与交流,主持讨论与归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三、学法培养

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的定量表示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阅读与归纳、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1、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碰到溶液的“浓”或“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

2、提出课题,溶液的“组成”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这是本课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 阅读与归纳:溶液的组成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57中有关溶液组成的内容。

让学生分析NaCl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2、让学生讨论与归纳溶液的组成:

(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3、交流与讨论:

wps_clip_image-20923请你指出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见书P158

(三)活动与探究:溶液的配制及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活动与探究:、根据下表要求配制溶液(演示实验P158实验1、实验2)

2、交流与讨论:

(1)上述实验所得的蔗糖溶液,哪个更甜?让学生了解比较溶液浓与稀应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有关,为引出溶质质量分数打下知识和学习愿望的基础。

(2)、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并作相关计算。

(四)阅读与归纳: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概念: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公式:

wps_clip_image-23702

(五)练习与归纳:溶液配制的方法

(1)、将4克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46克水中,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实践与运用

请按下表方法,配制50克含氯化钠 5%的氯化钠溶液

wps_clip_image-28508

归纳强调:

1、溶液配制的方法

(1)计算;(2)称量;(3)溶解

(六)、练习与升华:溶液的配制及稀释问题的计算

1: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 g,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2: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加多少水?

归纳强调:

(1)将浓度大的溶液变成浓度小的溶液叫溶液的稀释

(2)溶液在稀释时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稀溶液的质量等于浓溶液的质量和所加水的质量之和。

(七)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本节知识要点,提出学习的中疑问,交流与讨论,使知识系统化。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通过《物质的溶解》和《溶液组成的表示》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从而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为后面学习溶解度和结晶等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学习非常陌生且抽象性强,而初中学生预习习惯差,所以本节课我采用阅读归纳与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交流讨论或实验探究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1、面粉不易溶于水,食盐易溶于水,引出物质溶解能力大小不同

2、一杯水能否无限制地溶解白糖?引出某一条件下,物质的溶解量具有最大值。引出新课

(二)实验探究与交流归纳: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联想与启示:P166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2、活动探究一:P166实验1

(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

(2)归纳与小结: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有关

3、活动探究二:P167实验2

(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        

(2)归纳与小结: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有关

4、活动探究三:P167实验3

(1)填表:

(2)归纳与小结: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三)阅读与归纳,活动与探究: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阅读:P167,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法

2、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纲:

(1)上述实验3中在室温下将3g硝酸钾加到5ml水中,硝酸钾没有全部溶解,说明了什么呢?(不能无限制的溶解,也就是不能无限制地提高溶液的浓度)

(2)除了用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以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

3、活动探究与归纳:P167

①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溶剂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多。

②大多数固体,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溶剂的量增多,溶解量增多。

③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大多数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4、观察与分析

(1)展示:观察一瓶底部仍有少量白色硝酸钾固体的溶液。如何使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溶解?

(2)交流与小结: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

               ① 加水    ② 加热

          饱和溶液       ①蒸发  ② 降温  ③ 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四)练习与实践

做P166页6-7

(五)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一节。通过《溶解现象》的学习,学生对溶液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酸碱性,从而引出溶液PH值,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为后面学习酸、碱、盐等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学会利用pH试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2)用pH试纸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2、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度对生命活动及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阅读归纳与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交流讨论或实验探究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食醋、酸奶有酸味,苹果、桔子、葡萄等水果有酸味,因消化不良导致胃酸过多等。在化学实验室也有许多酸性的溶液,与酸性溶液相对的是碱性溶液,如氨水,氢氧化钠溶液,但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品尝化学试剂的味道的。那么,我们怎么确定物质的酸碱性呢?

(二)实验探究与交流归纳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1、活动与探究一

(1)实验方法

在反应板上分别滴入2-3滴白醋、酸果汁、稀盐酸,再各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再在反应板上分别滴入2-3滴白醋、酸果汁、稀盐酸,滴入1滴无色酚酞试液。

(2)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3)实验结论:像白醋、酸果汁、稀盐酸这些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我们称为酸性溶液。

2、活动与探究二

(1)实验方法

在反应板上分别滴入2-3滴纯碱溶液、石灰水、氨水、肥皂水,再各滴入1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再在反应板上分别滴入2-3滴纯碱溶液、石灰水、氨水、肥皂水,再各入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2)实验现象: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3)实验结论:纯碱溶液、石灰水、氨水、肥皂水是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3、活动与探究三:

(1)实验方法

在反应板上分别滴入2-3滴食盐水、蔗糖水,一支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一支滴入1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2)实验现象:食盐水、蔗糖水这些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无色酚酞变色,它们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我们称为中性溶液。

(3)实验结论:

像石蕊、酚酞这样因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且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呈现的颜色也不一样。

(三)讲解、讨论与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1.酸碱度:用来表示溶液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程度。

2.pH试纸用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pH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

溶液的pH值与酸碱性关系

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

pH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3.pH试纸的使用方法:

(1)测定PH值的方法

用胶头滴管(或玻璃棒)把待测试液滴(或涂)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标准比色卡上相同颜色的pH即为该溶液的pH。

(2)练习与实践:测定酸果汁、白醋、稀盐酸的PH值

(四)阅读P183、交流与归纳: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溶液酸碱性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

人体本身就处在一个大的溶液中。人的体液有一定的酸碱度。请同学观察表P1837-1,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pH范围。血液、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的酸碱度都接近于中性,而且变化极小;胃液的pH在0.9~1.5之间。

(2)溶液酸碱性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

请同学观察表P1837-2,各种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

结论:大多数的农作物适宜在接近中性(pH在6.5~7.5之间)的土壤中生长。

在改良酸性土壤时,我们一般是使用熟石灰来调节其酸碱度。雨水一般呈略酸性(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中),人们一般把pH小于5.6 的雨水称为酸雨。

(五)练习与实践

做P168页练习

(六)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常见的酸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常见的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通过前面《溶液的酸碱性》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两种常见的酸:硫酸和盐酸,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为后面学习酸的通性和复分解反应等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盐酸和稀H2SO4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2)掌握盐酸及盐酸盐,硫酸及硫酸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实验归纳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2)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利用现象对物质性质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 掌握盐酸和稀H2SO4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2)掌握盐酸及盐酸盐,硫酸及硫酸盐的检验方法。

2、教学重点:有关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的探究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阅读归纳与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交流讨论或实验探究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生活中你认识了哪些酸?它们有何用途?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三种常见的重要的酸,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有重要用途,本节课来学习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用途。

(二)活动与探究一:P183,探究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2、引导学生归纳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1)浓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和酸味的液体,具有挥发性和腐蚀性。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盐酸小液滴) 。

(2)纯净的浓硫酸是无色、粘绸油状液体,不易挥发,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强调稀释方法)

(三)活动与探究二:P183-184,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归纳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1) 稀盐酸和稀硫酸跟指示剂的作用:

实验方法:稀盐酸、稀H2SO4与石蕊和酚酞的作用

实验结论:

酸性      中性      碱性

石蕊    红色      紫色      蓝色

酚酞     无        无       红色

(2) 稀盐酸和稀硫酸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实验方法:稀盐酸、稀H2SO4分别与铁、铜、锌反应

实验结论:盐酸(稀硫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H2SO4+Zn=ZnSO4+H2↑             Cu与稀H2SO4、稀盐酸不反应

(3) 稀盐酸和稀硫酸跟金属氧化物反应

实验方法:稀H2SO4、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铁锈和氧化铜

实验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氧化铜溶解,溶液呈蓝色

实验结论:稀盐酸(稀硫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6HCl+Fe2O3=2FeCl3+3H2O   2HCl+CuO=CuCl2+H2O

3H2SO4+Fe2O3=Fe2(SO4)3+3H2O   H2SO4+CuO=CuSO4+H2O

(4) 稀盐酸和稀硫酸跟碱的反应

实验方法:稀H2SO4、稀盐酸中分别加入Cu2(OH)2和滴有酚酞的NaOH,

实验现象:氢氧化铜溶解,溶液呈蓝色

滴有酚酞的NaOH红色溶液变为无色溶液

实验结论:硫酸(盐酸)+碱───→盐+水

2HCl+Cu2(OH)2=CuCl2+2H2O    HCl+NaOH=NaCl+H2O

H2SO4+Cu(OH)2=CuSO4+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5) 稀盐酸和稀硫酸跟某些盐反应

实验方法:稀盐酸中加入AgNO3、稀H2SO4加入BaCl2再滴加稀硝酸。

实验现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实验结论:硫酸(盐酸)+某些盐───→新盐+新酸

H2SO4+BaCl2=2HCl+BaSO4↓  HCl+AgNO3=HNO3+AgCl↓

强调:Cl-的检验方法:取示知溶液,滴加AgNO3和稀HNO3, 若有不溶于稀HNO3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Cl-

SO42- 的检验方法:取示知溶液,滴加BaCl2和稀HNO3, 若有不溶于稀HNO3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

讨论:H2SO4及Na2SO4溶液中是否含有相同的离子?得出的检验方法

(四)用途:阅读浓硫酸的特性,P188拓展视野。

4.硝酸和磷酸:硝酸的物理性质及氧化性。

(五)练习与实践

做P185页练习

(六)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第二课时《常见的碱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常见的碱。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通过前面《溶液的酸碱性》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碱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两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同时引出复分解反应,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为后面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2)了解酸性氧化物的概念。

(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实验归纳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2)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利用现象对物质性质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 掌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的探究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阅读归纳与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交流讨论或实验探究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生活中你认识了哪些碱?它们有何用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二种常见的重要的碱,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有重要用途,本节课来学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

(二)活动与探究一:P187,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2、引导学生归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三)活动与探究二:P187-188,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归纳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1、通过复习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及阅读NaOH 使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得出 NaOH 、Ca(OH)2能使指示剂变色的结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NaOH(Ca(OH)2)与CO2等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反应

实验结论:(1)NaOH(Ca(OH)2)与CO2等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2)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凡是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 如CO2、SO2、SO3等。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跟水化合生成酸,如:

H2O+CO2=H2CO3    H2O+SO2=H2SO3  H2O+SO3=H2SO4

3、 NaOH(Ca(OH)2)与酸反应

实验结论:(1)NaOH(Ca(OH)2)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Cl=NaCl+H2O

4、 NaOH使指示剂变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与某些盐的反应:

实验结论:NaOH(Ca(OH)2)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CuSO4+2NaOH=Cu(OH)2↓+Na2SO4;

3NaOH+FeCl3=Fe(OH)3↓+3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小结:氢氧化钠跟盐类(含钠、钾或铵的盐除外)起反应,一般生成不溶于水的碱。

(四)阅读与归纳:NaOH、Ca(OH)2的用途

(1)建筑材料                (2)制造NaOH,漂白粉              (3)改良酸性土壤

(4)配制农药波尔多液[CuSO4+Ca(OH)2]石硫合剂[Ca(OH)2+S]

(五)比较与归纳: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这类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

(六)练习与实践

做P185页练习

(七)讨论、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第一课时《酸、碱、盐溶解性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说课稿

说课人:道真县上坝中学  张伟(答辩序号:25号)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课时酸、碱、盐溶解性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通过前面常见的酸、碱、盐的学习,学生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而复分解反应条件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酸、碱、盐溶解性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掌握复分解反应条件不但对学习酸、碱、盐的性质到至关重要,对初中化学物质性质研究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本节在初、高中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及酸和碱的有关性质,得出盐的化学性质。

(2)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

(3)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实验归纳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2)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利用现象对物质性质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教学难点

根据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物质间能否发生反应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阅读、讨论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交流讨论或实验探究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哪些物质间能发生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哪些?

(二)交流与归纳:盐的性质

1.酸碱盐的溶解性

指导学生阅读附录Ⅲ,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记忆下列口决:

钾、钠、铵盐溶,盐酸除银汞,硫酸除铅钡,硝酸盐皆溶,碳、磷酸盐多不溶。对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有很大帮助。

2.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盐+金属

①  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Fe与CuSO4的反应,

②活泼金属+盐(可溶)→新盐+不活泼金属

Zn+CuSO4 =Cu+ZnSO4   Cu+Hg(NO3)2=Cu(NO3)2+Hg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即参加反应的金属、比反应生成的金属活泼,参加反应的盐须可溶于水)

(2)盐1+酸1→盐2+酸2

①复习盐酸与硝酸银,硫酸与氯化钡、实验室制CO2的反应

②结论: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BaSO4↓+2HCl

CaCO3+2HCl=CaCl2↓+H2+CO2↑

③小结:有“↓”或“↑”或水生成

(3)盐1+碱1→盐2+碱2

①复习氢氧化钠跟氯化铁、氢氧化钙跟碳酸钠、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②结论:FeCl3+3NaOH=Fe(OH)3↓+3NaCl

Na2CO3+Ca(OH)2=2NaOH+CaCO3↓

CuSO4+2NaOH=Cu(OH)2↓+Na2CO3

③小结:盐1、碱1、须可溶,盐3、盐4至少有一个不溶

(三)练习、交流与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练习与实践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物类别及反应反属类型。

①NaOH+H2SO4=                        Cu(OH)2+HCl=

②CaCO3+HCl=                         Ba(NO3)2+H2SO4=

③FeCl3+Ba(OH)2=                     Ca(OH)2+Na2CO3=

④AgNO3+BaCl2=                       Ba(NO3)2+K2SO4=

2.归纳与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两种物质(酸、碱或盐)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否则就不能发生。

以上练习中各反应均能发生,是因为有特殊生成物产生。

(四)巩固与提高:多媒体出示题目

1、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反应:

NaCl+KNO3、NaOH+KNO3、NaOH+KNO3、HNO3+NaCl、Cu(OH)2 +FeCl3

2.讨论:举出制备ZnSO4可能的方法

①Zn+H2SO4───                  ②Zn+CuSO4──

③ZnO+H2SO4──                   ④Zn(OH)2+H2SO4──

⑤ZnCO3+H2SO4──                  ⑥ZnCl2+Ag2SO4──

⑦ZnO+SO3───

(五)讨论、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总结:1、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2、盐的化学性质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