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烽火》课例研究报告

《鸦片战争的烽烟》课例研究报告

徐谦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及目标

1、背景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全国各地就如何实施高效课堂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讨论与研究。尝试以导学案为载体,优化课堂结构,研究适合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已经形成了导学案的编制模式,完成了导学案的编写,初步确立了适合我校的“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将这种将这种模式最终确立并进行推广,我们课题组决定以典型课例的形式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2、目标:研究如何使用导学案达到课堂高效,并形成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二、课例研究的模式

1、一课多上:我们课题组成员采用一课多上的形式展开研究,先由一位教师上“独立课”,小组成员听课观课,课后集体会诊,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反思完善,再由这位教师进行实施,形成典型课例。

2、互助式观课: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观课指导。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我们采取如下步骤:①课题组成员在课前共同商定好课堂观察的主题和重点;②观课者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③开展课后的讨论,讨论要针对主题和要点,问题一定要具体;④后续行动,上课教师要把改进措施实施到后续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研究过程

课例研究通常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这节课中出现的有针对性的、共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我们研究过程如下:

1、小组会谈:研究与准备。课题组成员共同为《鸦片战争的烽烟》这节“研究课”做出详细的计划,完成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2、研究课一:实施。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及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评价,观察时有具体的要求和细则,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3、小组会谈:反思与改进。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授课教师先谈谈自己课堂的得与失,各位教师就自己的观察提出修改意见,大家共同进一步完善各个环节。

4、研究课二:第二次实施。

5、小组会谈:反馈与存档。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体评课,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整理资料,最终确立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四、课例研究的结果

1、进一步确立了我校导学案的编制模式及使用模式。

通过本次典型课例研究,我们课题组确立我校的“导学案”编制模式我们的导学案分为以下几部分: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自主预习·发现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达标检测·巩固拓展、知识链接五部分。主体部分在【自主预习·发现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达标检测·巩固拓展】这三个板块。【自主预习·发现质疑】内容包括: 问题主要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如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对中国有什么危害,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在课文中能够找到,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要求设计与课文有关的一些比较难一点核心的问题。要注重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导学问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呈阶梯式推进,把握重难点。本课内容最难的就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还有中国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要通过讨论分析才能得出具体的结论。【达标检测·巩固拓展】要求题型设计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要有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三个板块编写特别要附上学法指导,这体现了我们导

学案编写的特色,也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要求的。教师不是只提问题,更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导学案的使用放在课前,由学生在上课以前预习完成。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时学习任务重,加上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只能放在课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我们提前一周发放导学案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灵活安排预习时间。课堂上先针对【自主预习·发现质疑】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接着师生重点解决第二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中学生疑难点问题,这样可集中学生学习高度的注意力和兴趣。最后以【达标检测·巩固拓展】的内容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掌握情况,并适当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课后及时收交导学案,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形成导学案为载体的“三精”教学模式。

在导学案的编写和课堂使用中,我们逐渐确立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我们将《鸦片战争的烽烟》这节课课堂分为三部分:

精学”:这是根据导学方案的第一部分【自主预习 发现质疑】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编写实施时,对于这部分设计,注重在作者情况、字词音义等基础知识和整体把握文章方面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五个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预习独立完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

“精讲”: 这是根据导学方案的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这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导学案的问题要求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准备,问题之间能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与逻辑层次。这部分的导学问题设计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习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解决文章中的重难点问题,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60%。《鸦片战争的烽烟》本节课这部分我们设计了六个导学问题,分别从背景、过程,战败原因,英国侵略中国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因为这部分问题较有难度,教师需要适当地引导点拨,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适时的进行学法指导,指点迷津,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迅速解决问题。但教师的讲解不可过多,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一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堂上精讲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三讲,三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懂得不讲、我们讲了学生也不懂得不讲。讲什么呢?讲学生的难处、惑处、浅出。精讲它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把时间还给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吸收。“精讲”:本环节完成学习任务的90%。

“精练”: 这是根据导学方案的第三部分【达标检测·巩固拓展】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精练是指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的目标,精选少而精的、有层次性的习题,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训练活动。题型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本节课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两个习题,通过填空,检查学生对书本的理解;通

过仿写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拟人手法融情入境的描绘,写出景物的情致。精练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让练习变得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适量的练习是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导学案的使用实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达到课堂高效。“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删繁就简,复杂问题简单化,重点问题深入化”的设计理念。这种教学模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律的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有所分辨,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小组探究,个人探究、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等。不管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有所发展,注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实现好帮差、后进生互助、优等生互进的氛围,教师针对性的对小组进行指导和帮助,这就使教师能够关注到全体学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小组协作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展示自我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会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技能而且学会做事做人,这些能力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通过学案导学 “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了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拓展延伸等环节的调控,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 “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高效课堂。

 

第二篇:第三课 鸦片战争的烽火

第三课 鸦片战争的烽火(下)

古昌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识记《南京条约》的特点和内容

2、 理解分析《南京条约》各项内容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3、 理解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的危害。

4、 认识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为近代中国的觉醒而做出的努力

5、 理解《海国图志》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南京条约》中通商口岸的位置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 分析《南京条约》相关内容给中国的危害,认识鸦片战争的严重影响

3、 理解分析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从《南京条约》内容的签署,认识“弱国无外交”这一历史现实。从而培养学生的振兴

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2、 从魏源写《海国图志》中认识到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的历史,从而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南京条约》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南京条约》中相关内容的特点

教过过程

教学引入:教师提问“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什么?”,由此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

一、提出目标

教师展示本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

1、识记《南京条约》内容;

2、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3、识记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的主张。

二、自主读书,查找知识点

师:要求学生读书P4-6(4分钟),并找出这一节的重要知识点。

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始自主读书,根据历史知识的几个要素,找出重要的知识点。并准备回答。

生:学生代表回答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1840年;

1842年;

英国;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南京;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通商口岸;

2100万银元;

进出口税款;

1

第一个;

资本主义;

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闭关自守; ??

三、基础知识填空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自主读书,对重要知识进行填空,通过这个环节,掌握基础知识。填空内容如下:

(一)、鸦片战争: 年,英国军舰侵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年8月, 被迫在 江面同英军签署了中国近代第一个 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P4-5

(二)、《海国图志》:由于受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刺激, 等人开始面向西方,寻求革新救国的新方法。他所编著的《 》,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 、 和 发展情况,提出了“ ”的主张。魏源的思想是对 传统观念的挑战。P5-6

针对上述知识,教师可抽两个学生来回答,并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四、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检查

针对上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准备了四个题目,让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以此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自我检查:

1、鸦片战争爆发于( )年;

A、1839年 B、1840年 C、1842年

2、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3、鸦片战争后,开始面向西方寻求革新救国办法的地主知识分子代表除了林则徐,还有( )等人;

A、严复 B、魏源 C、邓世昌

4、魏源在《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C、《天演论》

五、品读课文,拓展能力

教师就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在看书的情况下,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一)、《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将条约的内容记住。只需要记住就可以了。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从4个方面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的危害。

1、 领土和主权:

2、 国际地位:

2

3、 社会性质:

4、 转折点:

针对上述理解,学生在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上肯定比较难,因此教师必须带着学生理解。

(三)、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这个也是很难的一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性质的变化角度去理解。

答案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从此发生了变化。

(四)、魏源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就是主张,因此学生就不难立即了。

(五)、你是怎样评价魏源思想的?

实际就是教材中所谈到的魏源思想的意义。

(六)、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西人的长技有三,分别是什么?

你认为魏源所说的“长技”能“制夷”吗?

(七)、鸦片战争实际是两种制度的一场较量,你认为他们是哪两种制度?

(八)、你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堂练习:

(一) 口头回答:

1、《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的条款是( )

A、通商 B、赔款 C、割地 D、关税

2、近代史上第一个被迫割让土地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3、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给中国危害的是( )

A、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B、逐渐成为外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C、封建经济消亡

D、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鸦片战争给中国最严重影响是( )

A、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5、史学界把鸦片战争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 )

A、清朝被西方打败

B、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C、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写一写

读右图。回答:

(1)、右图人物是谁?他有什么著作?

(2)、他在此作中主要记载了哪些内容?

第三课鸦片战争的烽火

第三课鸦片战争的烽火

3

(3)、他写此书的目的是什么?

(4)、你是如何评价他的思想的?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