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一)

——让爱心与智慧熔铸精彩的课堂

立新小学 L sm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读书,是智慧的源泉,也是传承文化与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就会>收获一份份惊喜。

怎样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

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本书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二)

近期拜读了王晓春先生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教育案例和问题。这些问题既细小,又普通,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现,如学生不做作业、上学迟到、调皮捣蛋、破环公物等等;却又是我们为师者不能绕过的一道道坎。生动的教育>故事,具体的教育细节,真实的教育主体……细细品读,一问一答间,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严谨的逻辑判断,使人在轻松的阅读引发思考与共鸣,一股强烈的教育智慧跃然纸上。

谈到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吃力的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节数学课上,当我问到植树节是什么时候时,大多数学生都哑口无言,我就抓住契机适时教育他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三尺讲台,40分钟,孕育了无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机会,闪现教育智慧。

有些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确实是缘木求鱼,我们忽视了最宝贵的做人教育。我们心甘情愿地、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绑上了'分数'的应试车,尽管历尽颠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车、抛锚,我们也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孩子们也为了一个又一个高分绞尽

脑汁,以至他们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错过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滋味品尝……所以在家庭,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应格外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在学校,要以爱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生活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习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书呆子;要么是在社会利欲的熏陶下,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习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对孩子们说,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容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与王先生晤谈,却能得到一点启示:关注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为了我们光荣的育人职责,执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三)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 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 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 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 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 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 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 干涉式教育' ,并且评价说,' 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 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 帮助式教育' 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 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

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 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一种是' 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 ,然后提出:' 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 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多,也会让我们惊喜。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 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 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 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 教师之间的问题, 学生存在的问题, 师生关系, 教师与家长关系, 管理问题等等, 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 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 觉得老师的无奈, 老师的智慧, 老师的爱心, 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 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态度平和,唯真是从,没有情绪化的言辞。但是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

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横屿校区

李阿群

2014 年3 月

 

第二篇:教育是需要智慧的 读后感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

主题:

教育发展到今天,真可谓百花齐放;而如今,生本教育的理念更值得我们去把握,去探究??教育真的需要智慧。

背景:

一天上午,上课间操的时候,我暗中监督孩子们陆续走出教室,于是,我也下楼来到操场,课间操预备节开始,同学们整整齐齐地做广播操。突然,我发现队阵后面靠墙站着三位同学,我走过去一看,是我们班的冯国瑞、甘帅和刘帅,“你们在干什么?”我走近大喊一声。他们仨人正玩得起劲,没有做操,也许根本不想做。(按照学校的要求,课间操全体同学都要参加)我拽着冯国瑞的胳膊并训斥着甘帅和刘帅,让他们站到走廊里,以示没好好做操对他们的处罚。要站在几百名同学面前,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们不敢抬头也不敢反抗(必定是小学生),我的“威风”一直持续到课间操结束才让仨人进教室上课。

过程:

事后,我进行了深思,深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责,我发现自己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是不当的,内心不免十分愧疚。生本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爱学生就应该有教育学生的好方法,我这是爱学

生吗?(平时对这一点我从没有过怀疑自己)。事实上,在小学各年级中违纪现象是屡见不鲜,有一部分学生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他们每天违纪现象都在不断出现,让教师耗费了大量精力。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此时,如果我们教师总是采取简单的威严压制的办法,效果一定不会很好,因为有的学生看似不闹了,事实上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不久,你就会发现他们会再次违纪,甚至有的学生会变本加厉,这一点我很清楚。学校就是纠正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只是在有些时候,我用了简单武断的办法处理了。此次事件过后,我不断地反思、责问自己:我的教育智慧哪里去了?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任何人身上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只不过有些人缺点要多些,这样往往就会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只看到其缺点,而忽视了其优点的存在。要想纠正违纪行为,必须以其优点为切入口,所以教师要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首先,要确信学生一定有好的一面;然后,再积极地把它发掘出来,违纪学生身上的优点,往往只是一时间闪现出来,便很快消失了。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一旦学生做了好事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并适时进行大力表扬;否则,他身上仅有的一点上进心就会受挫,甚至从此一蹶不振。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星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次他帮助

弱小的邻居赶走了小流氓,他自己非常的高兴,也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表扬,而他的妈妈一句表扬的话也没有,好像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心里郁闷极了,自信心受挫,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一点价值感也没有了,等他再次看到邻居被他人欺负的时候就表现得无动于衷。同是一个人,前后的鲜明对比,不难看出,发现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会让他信心大增,并敢于乐于做益于他人的事情。否则,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有感:

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现阶段已深入人心,但个别学校仍然围着升学的指挥棒转。用成绩、用分数压制学生,不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使得学校生活单调乏味,除了上课还是上课,而且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古板,这样学生不厌学才怪呢。由于学生厌学,成绩自然就不会变好。有一些教师对学习成绩后进的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正确的教育,而且还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这类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同学也瞧不起他们,他们也就只能通过违纪这一途径来引起别人对他们注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违纪也就成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事实上,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时候,正是我们老师需要用心去教育他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经常违纪学生的违纪原因和心理,并区别对待是故意还是偶然的。要正

面教育学生、纠正其违纪行为,就得先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违纪原因和心理活动。

结果:

教育专家说:“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允许学生犯错,包容学生的不合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和学生做朋友。“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十根指头有长短”。学生成绩发展的不平衡,家庭环境养成的个性差异,成长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都可能会埋下不和谐的种子。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进行纪律教育要从扬长开始,从发现开始。发火、体罚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教育是需要智慧的。 评析:

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苦于“没办法”,其实这是推卸责任甚至是无能的表现,“没办法”只能表明个人当前教育教学的习惯性方法、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更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罢了。办法总是有的,办法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发现,不断地总结,不断的探索??

反思:

我想智慧的教师就应该“思变”,就应该想办设法;而这样做其实就是反思自身、否定自身,不断进取,其中对学生关心、帮助、

爱护得够不够应该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为要做到足够的关心、帮助、爱护,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这样的层面,更需要发自内心、发自肺腑。其实,这是一个需要耐心需要爱心并持之以恒的过程,这很艰难,与教师本身素养及敬业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能经常不经意之间向学生表明你的这种(关心、帮助、爱护)态度,自然会感动学生“心灵”的;一句简单的问长问短,一个简单的手把手帮助,一个简单的鼓励眼神,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动力,都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样的教育也才能称得上生本教育。所以,我们作教师的,需要不断修炼自己,增长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