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首次月考复习资料

历史首次月考复习资料(望诸位同仁多指教) P7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内容参见课本

分封制特点: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色彩

宗法制特点:一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P11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争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P11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包围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只会的结晶。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长

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②随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P14 宰相李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什么问题?

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P15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又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P15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利弊?

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利弊参见课上讲的中央集权利弊谈。此外增加:

利:①一定程度上可限制地方官员贪污舞弊。例如清代对死刑的拟罪、处刑极为谨慎,其最终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

弊:①地方缺乏独立性,一旦地方发生叛乱或者边境遭受外敌入侵,地方如果不迅速作出决策或者有充分发兵的自主性,都要请示中央(浪费时间),地方叛乱或外敌入侵可能就会发展壮大,一发不可收拾。(宋代对少数民族作战经常失败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把地方精兵收归中央,特别是边境没有足够力量阻挡外敌入侵;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此)于此相反,元朝行省有效地防止中央集权这种弊端出现。元朝地方的行省被中央赋予行政、经济、军事大权,原因之一是: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统治很大程度依靠武力(元朝“华夏一家”这种观念很弱),为迅速有效地镇压地方叛乱,必须赋予地方行省很大的独立性。此种措施也确实达到了维护元朝统治的目的。

②中央集权必然要求舆论统一,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自秦始皇始推行文化统一政策,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虽有利于社会稳定,但难免禁锢思想,导致科学文化落后,近代科学与中国无缘;

③为达到使封建国家“国运长久”的目的,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则破坏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总之,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但要使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达到一种完全令人满意的平衡也是相当困难的。

P17 宰相制度废除的利弊谈?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又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P19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P19 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绵延不断的国家”及其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实质是 中央集权有助于国家统一这一说法的改头换面)

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证券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敏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史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P25 雅典民主政治有那些特点?

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如: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制,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其他:

一、纪年法(参阅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1、干支纪年;2、年号纪年;3、皇帝的谥号;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西周:封国

秦朝2级:郡 县

汉2级:郡\国 县;后增设州(长官是刺史),成为3级

唐3级: 州 郡 县

宋3级:路 府\州 县

元4级:省 路 州 县

明3级:省 府 州

清3级:省 府 县

一般是3级,特殊朝代如元史4级;秦与汉前期是2级

三、丞相与内阁的关系

1、都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但职位不同

2、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和决策长官,有决策权,在一定乘务上对皇权形成制约

3、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

四、多视角看唐代三省六部制

1、如何理解对立观点:三省彼此牵制,加强皇权;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创立者)认为,唐代三省制限制专制皇权(相比明清),近代启蒙思想家考虑的才是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以达到维护人民利益的目的。

2、三省彼此制约,造成行政程序繁琐,降低行政效率(只有三省协调时,才能提高行政效率)。备注:行政效率低下在和平时期弊端不十分凸显,但战时弊端十分严重。一旦地方发生武装起义或者边疆遭受外敌入侵(以近代鸦片战争为例),繁琐的行政程序和低下的行政效率导致起义队伍发展壮大或者外敌不可阻挡之势。元朝之所以赋予地方行省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包括对地方暴乱的先斩后奏),主要原因有元朝作为外来民族统治汉民族更多依靠的是武力镇压,而不是宣扬天下一家这样温情脉脉的统治方式。

3、决策—审议—执行互相制约,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4、三省彼此牵制,可防止各省官员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保持吏治清廉,保护人民利益。

5、不利于保密。相反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保密。

五、评价一套行政体制的基本标准(或者视角)

1、行政效率。分权导致的行政效率低下在和平时期危害不大,但战时危害巨大。战时常常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如清代的军机处。

2、能否减少决策失误,有时以分权达到此目的(以唐代三省制度典型),但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价

3、从君主角度:能否加强中央集权(即能否限制地方分权)或君主专制。有时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以明代废除行中书省,改设三司为典型;三公九卿中三公彼此制约,唐代三省制度等),同样不可避免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价。有时通过利用内侍机构的方式,以汉代中朝、

明朝内阁、清代军机处为典型。有时通过地方分支机构的方式,如元朝地方行省。

4、能否限制君主专制或者防止官吏贪污舞弊,以达到维护人民权益的目的。这种观点来自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如孟德斯鸠认为唐代三省体制限制君主专制),并被近代中国某些历史学家沿用(如钱穆)。

5、能否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6、能否保密。战时对决策的保密性要求较高,一个机构相比多个机构更有利于保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