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学习小结:第三单元 Word版含解析

单元学习小结

1.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人文观的比较

(1)智者学派的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具有高度的自信。消极方面,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这集中体现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它包括:一方面苏格拉底认识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强调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即知识即美德。另一方面他又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价值,主张人类的理性,否定绝对权威,这体现了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崇敬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可见,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但在强调人的价值,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二者是一致的。

2.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其历史作用

(1)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要内容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具体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思想内容上:否定神的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可贵,颂扬人的力量;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追求现世的享乐;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②思维方式上: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神秘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发展文化教育,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造福人生。

(2)历史作用:①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促使人的觉醒,使人们把目光从来世转移到现世,意味着它对中世纪过去的批判。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意味着它对近现代社会未来的指导。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以解放人们的思想,关注人自身需求的要求,促使人们开始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2)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也表达了人文主义的诉求,直接质疑教会的权威,冲击了罗马神权的统治。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解放了千千万万普通大众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批判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的人文主义倾向。

4.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

(1)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还不能公开地否定宗教神学,不少作品还借用宗教题材;而启蒙运动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引导人们从盲从上帝转向崇尚自然。

(2)从指导思想上看:文艺复兴重在宣传人文主义,追求人性解放;启蒙运动则前进一大步,提倡理性主义,强调人应该按照理性去行事,行使自然赋予人的一切权利。

(3)从批判对象上看:文艺复兴主要抨击天主教会的神学等旧观念,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启蒙运动攻击的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本身。

(4)从思想特点上看:文艺复兴提倡人性、个性解放,反对神性、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启蒙运动宣扬人权、民主、法治和三权分立等思想。

(5)从对社会的改造上看:文艺复兴只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启蒙运动在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和构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想。

5.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条件和影响

(1)条件

①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中国的四大发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等传入西欧,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③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西欧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⑤科学家们的主观努力。

⑥欧洲先进国家保护、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创建博物馆、植物馆、观象台、组织科研机构,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2)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1.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一个犯人在唱一首歌,就要求教他唱。唱歌的犯人很吃惊,说:“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歌呢?”苏格拉底回答:“这样我死的时候就能多唱一首歌了。”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2.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                   

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3.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4.“……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空想主义

5.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神创说”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6.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在“电力火花”取代“蒸汽大王”的过程中,关键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有(  )

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②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③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④狄塞尔发明柴油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印度、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城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城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 泰勒斯推测万物皆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普罗塔哥拉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材料三 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又提出“圣人不求知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和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当时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研究方向上的差异。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轴心时代”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影响。

单元学习小结

强化训练

1.C [分析四个备选项可得出,B、C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材料信息表明,苏格拉底临死不忘学习知识,实践了其注重、热爱知识的主张。而A是智者学派的主张,D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据此可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

2.D [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的尊严,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显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据此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

3.D [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应是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据此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

4.C [题干材料说的是人们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即推崇自己的理性和判断。由此可得出该思想与启蒙思想的理性精神相符,C项符合题意。A、B、D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5.B [题目问的是1859年以后的事情。A发生于1517年,C发生于1687年,D选项表述有误。故答案为B。]

6.A [本题考查在电力取代蒸汽动力的过程中关键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排除④,答案为A。]

7.(1)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分裂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2)古希腊重视对自然和人自身的研究;中国只重视对人的研究。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篇:20xx-20xx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学习小结:第五单元 Word版含解析

单元学习小结

                   

1.维新思想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何异同

(1)相同点: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不同点:①二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维新思想主要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中体西用”思想代表洋务派的利益和要求,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二者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思想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2.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1)特点不同

①维新变法中,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为儒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本质相同:两次运动的宗旨都是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3)历史作用

①康有为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为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4)时代局限

①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

②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中存在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正确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民族、民权、民生在三民主义中的相互关系: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2)积极作用: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具有突出的历史进步性,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三民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局限性:它主张民族主义,却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号召;主张民权主义,却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主张民生主义,却不敢发动贫苦农民,通过自下而上的斗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它的时代和阶级必然性。

4.民族资产阶级三个派别学习西方的特点和实践

(1)特点

①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

②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2)实践方式和结果

①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但没有提及君主立宪制。由于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

②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未能真正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

③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5.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征和阶段

(1)特征: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2)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先进技术);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习“制度”;③从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6.中国三种重要思想的比较

1.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抵御了外来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2.1898年,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写道:“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由此推论,张之洞(  )

A.坚持洋务派的一贯主张

B.赞同戊戌变法的开展

C.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D.要求彻底地变革社会

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近代某思想家说:“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这一言论表明,该思想家主张(  )

A.维护君主专制  B.开展洋务运动

C.推行维新变法  D.先改良再革命

4.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需要(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统治

B.发起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C.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D.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5.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颁布《临时约法》 ③领导北伐战争 ④提出新三民主义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④

6.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X”里应该是(  )

A.新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䜣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学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学如此,其余亦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朝廷采纳奕䜣意见。颁布上谕,表示:“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材料三 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奕䜣的基本主张及其主要意图。

(2)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我国适合共和政体的理由是什么?

(4)材料一至材料三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了哪一层面?

单元学习小结

强化训练

1.C [鸦片战争时期,以林、魏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樊篱,启迪了知识界的思想解放。]

2.C [材料表明,张之洞对“法”与“西政”不仅比较关注,还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所以C正确。]

3.C [材料信息表明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强调通过改良扩大民权;“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表明了该思想家反对革命的立场,所以C正确。]

4.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屡次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唤醒民众,所以当时的中国急需改造人们的思想,唤起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所以B正确。]

5.A 6.B

7.(1)“西学中源”。减小洋务运动的阻力。

(2)差异:中学重等级和封建伦理道德;西学重平等和法制。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西方传统文化蕴涵共和思想,共和思想符合世界历史潮流。

(4)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紧紧围绕“西学东渐”设计问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与概括的能力。第(1)问,奕䜣以“西学中源”为由驳斥顽固派的盲目排外,其目的在于为洋务运动制造舆论。第(2)问,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精练;形成认识的原因,就是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三可得出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即传统文化的延续、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第(4)问,根据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