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总复习研究 学习心得

高中政治总复习研究 学习心得 怎样进行高中政治总复习,这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讲完一个单元、一个模块、一门课程之后,都会带领学生温习所学的知识,通过进一步的讲解和练习进而巩固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然而,到了高三阶段,面对高考选拔考试的要求,不少教师的复习方面产生困惑:怎样让学生掌握这么多的模块?怎样在复习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怎样大幅度提高考试的成绩?有些教师甚至痛苦地抱怨:“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种子没少播、肥没少施、水没少浇,但到了高考应该丰收的季节,收获甚微,甚至收不抵种。”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其产生也应该说是正常的。在新课程实验的初期,教师不管是讲授新课还是指导复习,总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搞好复习课关键,是认清复习要达到的目的,明确高考的考试要求,采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为此,我学习了本单元学习,了解到需要搞清以下关系。

一、中学教学和高校选拔的关系

(一)认识高考

高考是一种高利害考试,涉及千家万户,牵扯政府和社会的神经。高考是人才选拔,具有明显的淘汰性和筛选性。

高考是一种智力游戏,要明确其游戏规则。

高考是一种标准化的、以难度和文字性测量为主的、带有预测性和总结性的、大规模的常模参照性考试。

(二)高考是多种力量的博弈

分析高考,可以看到两个基本利益相关的对立面,主考者和被考者,或者说高校和中学。

◆来自中学的声音:

作为被考者,高考特别是高考成绩,不仅关系到考生的前途,而且牵扯着教师的神经,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总是希望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和我们日常教学相统一,不要超出我们复习的范围。

考什么-----知识、主干、教材,材料和原理的对应。

难度------容易点,适合中学生,少一些变化。

利害关系------对中学教学影响大,涉及教师切身利益。

◆来自高校的声音:

另一方面,作为主考者的高校往往从自身办学的目标出发,从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根据自己的标准和心目中的优秀学生的样板设计考题,力图希望在高考中选拔出自己需要的学生。他们认为:

知识与能力相比,能力更为重要

高考的任务是区分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过关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为高校服务是高考的第一位要求

◆中学教学和高校选拔——谁适应谁?

“学什么,考什么”?

谁主考,为谁考?

学力考查,还是学历考查?

(三)高考试题与中学备考的悖论

同样一个高考,我们看到供求双方需求是不一样的,对待高考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必然会在行动方面出现差异,有时

这种差异会很大,甚至是背道而驰。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向前看与向后看

从外向里看与从里向外看

从上向下看与从下向上看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对政府负责与对学生负责

二、明确高考的能力要求

(一)客观认识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1.识记能力

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或再认能力。

识记是认知的基础。知识是判断事物的基本尺度。在高考试题中,很多试题设计都是针对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把握情况。例如:

【20xx年全国卷二,28题】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放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回答28—29题。

28.“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2.理解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的转换能

力或解释、推理能力。

理解能力的第一层次:是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已知知识,或将已知知识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表述形式。

例:知识转化为计算

20xx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xx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A.720万元,6元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D.600万元,6元

【答案】C

(二)客观认识教学中的问题

近年来高考暴露出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不深入和公式化的记忆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一,以往我们自认为优势的基础知识,在近年来考试检测中显示出下滑趋势。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记忆机械、浅层理解,已经成为学科能力的短板。

【20xx年北京会考卷,38题】

乙组同学讨论图时一致认为,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政府在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过程中,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请你补充回答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还有哪些,并说明政府在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的过程中如何坚持这些原则。(10分)

【答案】

民主集中制原则。预算方案报人大审批,并接受人大监督。

依法治国原则。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要做到依法行政,杜绝滥用权力。 千篇一律的应答方法(八股),缺少对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

3.逻辑思维不清晰,思维的精准性、开阔性、深刻性严重欠缺。

问题产生的原因:复习并没有真的将能力作为重点,聚焦能力;缺少能力训练的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反思我们的复习

案例:课题:对立统一

过程:

步骤一:提问和寻找概念,教师简单举例说明(矛盾、同一性、斗争性、客观性等)

步骤二:出示历年高考试题,练习与讲解

步骤三:提供具体案例,要求学生说出体现什么原理

问题:

·矛盾与事物是什么关系?

·矛盾与联系、发展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还有什么属性? ·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构成矛盾吗?为什么?

·你和旁边的同学构成矛盾吗?

·学习矛盾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什么叫广义的对立统一,什么叫狭义的对立统一?

·量变质变是矛盾吗?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吗?

诊断:

·是一节低效率的复习课,缺少实际意义。

·是新课的简单重复,学生没有获得新的启迪。

·是单纯记忆课,学生并未深刻理解。

·是课本知识的编号课,并未重新梳理知识。

·是翻地仅三寸,种啥啥不长的课。

概念教学的误区:

·形成概念的要求没有错,错在对概念的要求只停留在记忆水平。 ·使用概念的要求没有错,错在不能将概念还原于生活。

·讲清本节课的概念没有错,错在没有和其他概念发生联系。

建议:

·基本策略:深耕地,施足底肥。

·授课重点:讲解两行字中间的第三行字。

·能力培养:串连全书,一以贯之,整合原理。

·结合实际:将方法论运用于具体问题。

·温故知新:重读大学经典教材。

复习课的价值:

·目的:梳理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整合的过程;应用的过程。 ·要求:讲得宽一点;讲得深一点;分析透一点;落实实一点。 复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从复习载体看,使用最多的是纲目,忽视的是教材;

·从认知建构看,追求的是结果,忽视的是过程;

·从复习策略看,行走的是直线、捷径,忽视的是深入体验和感悟; ·从教师的作用看,太多的是包办,太少的是放手;

·从能力培养看,口头上是全面,落实的是识记,忽视的是理解; ·从解题的路数看,撒的是大网,捞的是小鱼,忽视的是逻辑; ·从个体指导看,重视的是共性,缺少得失对症下药。

四、提高复习课质量的一点思考

1.基础知识的复习回归教材,减少纲目的使用,避免将基础知识公式化,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2.要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学习过程不能包办代替,需要发生头脑和基础知识的碰撞。回想一下,你是怎样学习的?

3.各种能力要有针对性的训练,逻辑训练必须加强。简单地说,高考能力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4.能力的提高必须遵循渐进的过程,不要期望直线达到目标。

5.关注《课程标准解读》对能力要求说明。

结束语: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是教有所学、学有所得的教学,是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的教学,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得到提高的教学,是不惧怕考试的教学

 

第二篇:高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高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曾清荣

20xx年x月x日,我所在的重庆11中高20xx级政治备课组承担了学校子课题《高20xx级政治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的工作。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我在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借鉴其他地区、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高20xx级学生实际,积极开展政治学科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开展等一些基本问题上有了一些心得。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必要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具体方式。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政治课堂上是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哪些问题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仍然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判断和考量。有的教师有着极大的改革热情,非常支持新课改精神,但又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上表现为,不管这个问题是否适合、是否必要,统统拿来搞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就出现了课堂氛围非常热闹,而实际教学效果非常低下的情况!

我认为,只有对实际的教学效果有益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真正有必要的。要对实际教学效果有益,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对教材在本堂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再根据这两者的综合情况作出估测:这堂课(或者这个问题)需要用小组合作学习吗?如果需要,那应该在何时开展?需要大约多长时间?效果预计怎样?学生是否会积极参与?如果不需要,那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等等。例如,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学习,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其中“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所涉及原理和方法论与小组合作学习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不仅内容上可探究性强,而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即可针对此问题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方案。

二、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之矛盾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相互启发下,以集体的智慧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有的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小组”的整体性,甚至在每组组员发言的时候都要求只能使用“我组认为??”而非“我认为??”。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但这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并非是一个好消息。

诸多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过于重视小组整体,往往一上来就让各小组开始讨论,于是乎大家叽叽喳喳就说个不停,可是他们到底说些什么,教师并不清楚,甚至于小组内同学之间也都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几分钟过后,教师一句话“停”,教室重归于安静,然后就是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成果。看似非常正常、合理的一段小组合作学习情节,实则有着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问题并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与以前我们的“填鸭式教学”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谁来填,以前是教师给学生填,现在是极个别学生给大部分学生填。虽然有进步,但这并没有真正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绝不能省略的环节,建议我们每一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可以给所有学生一两分钟的独立思考空间,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会有很好的提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