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

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

设计思路:

随着天气不断变冷,人们都开始穿上厚厚的衣服来度过寒冷的冬天,小朋友们在一起也开始谈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们又是怎么过冬的。从而设计了“动物怎么过冬”这个活动课题,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整理资料,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并初步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活动目标:

1、乐意探究动物的过冬现象,萌发对动植物的观察与探究兴趣。通过。

2、运用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获得经验并能用肢体动作、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动物怎样过冬的探究发现。

3、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有关动物是怎样过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动物胸饰;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的录象资料。 活动过程:

1、幼儿讨论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教师提问:冬天到了,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自由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动物过冬的方式,并按照动物过冬方式的不同将动物卡片分类摆放。

3、幼儿看录象,进一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1)教师播放录象,引导幼儿具体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

(2)教师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是这样过冬的?

4、幼儿画一画、学一学,巩固了解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尝试为每种不同过冬方式做一个图示标志,或听音乐佩带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胸饰,学一学这种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点评:

能从幼儿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中确定讨论主题,既能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又能拓展和提升经验。在活动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观看录象,游戏等,并启发幼儿运用肢体语言或艺术手段等方式来表现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直观形象。具体生动,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小班科学活动:一串红

设计思路:

幼儿园里有很多的花花草草,小朋友都很喜欢,“一串红”就是其中的一种,其独特的形状和丰富的颜色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一串红的外姓特征,并教育幼儿懂得爱护花草。 活动目标:

1、懂得爱护花草。

2、运用了多种感官感知一串红的外形特征。

3、知道一串红的名称及其主要特征。

活动准备:

幼儿有吃过一串糖葫芦或一串葡萄的经验。

4盆一串红、4盆其它种类的花。一串红花朵照片

活动过程:

1、自由观察一串红。

(1)找一找:一串串红红的花。

(2)请个别幼儿介绍一串红:谁知道这是什么花?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一串红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引导孩子有序观察一串红。

(2)闻一闻:了解一串红的气味。

(3)说一说:一串红象什么。

(4)学一学一串红的样子。

3、教育幼儿爱护花朵。

你喜欢一串红吗?为什么?

幼儿园哪里还有一串红?

点评:

这是个典型的观察型活动,活动中能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感知一串红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它的外形特征,并联系到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外形特征也是一串一串的。同时也整合了社会和语言,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整合性。

中班科学活动:让物体站起来

设计思路:

相片放进相框里就可以竖起来这一现象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小朋友拿着自己手中的东西不断地摆弄,特设计了“让物体站起来”这个活动,不断操作、探索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并感受到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了解站起来的物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目标:

1、喜欢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操作中能相互商量相互协作。

2、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壳、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橡皮泥等。

2、教师准备: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幼儿区别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教师指导语,引导幼儿观察桌上的物品:我们桌子上都放了些什么东西?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幼儿自由玩)

(2)教师引导幼儿试一试,哪些东西可以站起来?

(3)幼儿将可以站起来的物品与不能站起来的物品的分类。

2、幼儿讨论:为什么桌上有的东西可以竖起来,有的却不能呢?

3、幼儿想办法让不能站立的物品站起来。

教师指导语:剩下的这些东西都不能站起来,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

他们站起来呢?

(1)教师出示盒子、瓶盖、沙子、毛巾、书等材料。

(2)幼儿分组操作材料帮忙将物体竖起来。

(3)幼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①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物体站起来了吗?你是怎样让东西竖起来了?

②师生统计哪些方法让物体自己站起来了

4、师幼分享经验,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

点评:

活动开始时让幼儿先观察、动手玩一玩教师事先准备的材料,初步感受什么是“站”的科学现象,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层次性的材料,充分考虑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差异,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活动形式比较灵活,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活动气氛好。

 

第二篇:幼儿园科学活动案例

大班科学活动《鸡蛋壳的游戏》教学案例永安市机关幼儿园 方奕涵【教学设计】一、活动目的:1、通过亲自动手摆一摆、搭一搭、试一试、想一想的过程,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意识。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思考、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协作能力。3、让幼儿在反复实践、操作过程中,感知鸡蛋壳弧形凸面承受力大。二、活动准备:废旧方形木板若干,半拉鸡蛋壳若干,图书若干。幼儿人手一张记录卡,笔、教师记录挂图若干。生鸡蛋5个、胶粒、玩具若干盒。三、活动过程:(一)故事引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1、提问:小朋友都吃过鸡蛋吗?你是怎样剥蛋壳的?敲蛋壳时会发现蛋壳怎么样了?哦,小朋友都知道鸡蛋壳很薄,容易碎,现在,老师要请大家听个故事,听听故事里讲件什么事?2、讲述故事《小蚂蚁搭桌子》附故事:小蚂蚁和小蜗牛是好朋友,它们在蚂蚁的小花园里,坐在桌子旁闻花香,玩玩具,玩得真开心。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把小蚂蚁的桌子给吹坏了,小蜗牛将自己的玩具鸡蛋壳送给小蚂蚁搭桌子,小蚂蚁拿了几个鸡蛋壳搭桌子,它搭桌子会牢固吗?它搭的桌子能放东西吗?请大家猜一猜.(二)引导幼儿探索,初步发现鸡蛋壳的本领:弧形面承受力大。1、老师请大家动手也用鸡蛋壳来做试验,看看小蚂蚁的桌子牢固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鸡蛋壳、小木板,试一试鸡蛋壳凹面和凸面力气有什么不同?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看看谁能发现鸡蛋壳的秘密。2、小朋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凹面和凸面的承受力一样吗?谁发现了什么秘密来告诉大家。那应该怎样搭桌子最平稳?用多少鸡蛋壳能搭出最平稳的桌子?3、小朋友也可以小声讨论:刚才你是怎样搭桌子的?谁能把自己搭桌子的方法告诉大家,并用记录纸把搭桌子的方法记录下来。(记住顺序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三)集中谈话:你刚才用了几个鸡蛋壳搭桌子,是怎么搭的?桌子稳不稳?在搭的过程中发现什么?请幼儿边操作边记录边检验,哪种方法最好。大家有没有发现鸡蛋壳的本领:弧形凸面承受力大。教师用记录挂图记录幼儿搭的方法。(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感受鸡蛋壳的本领大:弧形凸面承受力大。1、请小朋友选出四个一样高的鸡蛋壳放在四个角来搭桌子,搭好后,试一试桌子稳吗?那我们怎样来验证桌子平稳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书,看看最多能放几捆书?怎样放得更多?(幼儿边操作边记录)2、请大家再动手试一试,放重物的时候,动作

的轻重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动作重鸡蛋壳会碎,动作轻,可以在桌子多放几捆书。3、集中谈话:你的桌子放了几捆书?有没有发现什么?边说搭的方法,边记录并检查4、请小朋友轻轻地往桌子上放书,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桌子上的书放得最多捆。搭桌子用四个一样高的鸡蛋壳搭最平稳,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放书,可以多放几捆书,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弧形凸面承受力大。(五)教师表演“杂技”,让幼儿进一步感受鸡蛋壳的承受力。鸡蛋壳虽然很薄,容易碎,但它拱起来,力量可大了。它上面可以放很重的东西。看看老师给大家表演“杂技”,小小的四个鸡蛋壳,上面能放多少书呢?(六)提出延伸活动的要求,结束活动。鸡蛋壳的本领这么大,在生活中你发现人们是怎样利用拱形力量大的原理来设计建筑物的吗?如果你是科学家会利用这一原理做什么?下次活动你把你的发现和你想做的告诉大家。【教学反思】此次活动成功之处在于能根据《纲要》精神,设计突出科学活动的操作性,让幼儿真正地“动”起来,有“主动学习”的体验,在反复实验不断尝试探索中,感知存在于身边的科学活动。整个活动紧紧围绕:“鸡蛋壳弧形凸面承受力大”的知识点,由“鸡蛋壳能搭桌子吗?”激发幼儿的兴趣。抓住三个重点展开:1、试一试凹凸面的不同承受能力。2、探索发现用最少的鸡蛋壳能搭出平稳的桌子。3、进一步感受鸡蛋壳的能力。活动中一环紧扣一环,从前一环发现问题,引出后一环节,每一环节都保证给幼儿足够材料,充足的时间,让幼儿从操作中有间断地发现问题,教师再适时地铺以适当地启发、引导,从而让幼儿通过探索来解决问题。此外根据大班幼儿会写数字的能力,活动中还多次运用了记录的方法,一方面指导幼儿学习对操作结果作记录,另一面使幼儿的操作结果表格形象化、直观化,一目了然,便于师幼共同比较分析和讲评。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接受能力的表现状况,只要幼儿还在思考,就给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幼儿一种轻松度和快乐度,老师在这里不仅是指导者,还是合作者,让每个幼儿都在活动中受成功。整个活动通过几次的探索、比较、发现、谈话,使幼儿充分感知体验“鸡蛋壳弧形凸面承受力大”【指导教师点评】(永安市机关幼儿园 张燕飞)《鸡蛋壳的游戏》这一科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能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同时能让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取得了效好的教学效果。并有“一新”“二好”“三体验”之特点

。“一新”是内容新,鸡蛋壳作为幼儿实际操作的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为幼儿提供了真正“动”起来,有“主动”学习的体验。教师能够根据《纲要》中提示:“能运用各种器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观点,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在宽松的环境中让每个幼儿大胆操作,发现问题,并记录结果。“二好即方法好和氛围好,一是方法较好,教师把生活中常见的鸡蛋壳作为教学活动核心,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人基本活动形式,使幼儿得到发展。二是氛围较好,老师在这里不仅是指导者,还是幼儿的同伴、合作者,从故事→动手操作→集中谈话→再次动手操作→表演杂技→讲评,幼儿的学习兴趣较好,并从记录中体现发现操作的秘密。“三体验“一是动手操作体验快乐,在宽松的环境中,从身边已有的废旧物品中,让每个幼儿大胆进行操作,发现问题,记录答案,并能以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表达有关的问题和自己的愿望。二是体验在玩中以想中学、做中学、问中学的快乐,但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贫乏,幼儿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幼儿思维能力比较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在区别凹凸面的承受力的大小有个别幼儿不会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