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前言

根据我校对我们地理系的野外实习要求,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中国沿海地区,总共历时4天3夜,对沿海一些城市的自然景观进行调查研究。

一、实习单位和部门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资源学院地理教育本科班。

二、实习时间

20##年11月6日—9日,共历时4天3夜。

三、实习地点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大丰、盐城、连云港和青岛等实习点。

四、实习要求

在室内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野外地学观测、记录、综合分析的方法,完成全程实习报告。

五、实习目的

培养我们认识、理解自然地理对象实体与理论概念相结合的能力。

六、实习内容

我们是于11月6日早晨7点上车,从南京出发,大概中午11点左右抵达大丰。下午我们便乘车去了大丰港,考察了大丰港港区的周边的一些情况,晚上我们便住在大丰。第二天早上7:30我们又乘车前往连云港,大约中午时分抵达连云港。下午我们乘车前往东西连岛,观察了连云港的港区情况,之后又去了黄金沙滩,晚上我们便住在了连云港。第三天早上7:30我们乘车继续向北,大约中午时到达青岛。下午时,我们乘车前往青岛的崂山,考察了崂山的地形地貌,晚上我们宿在了青岛。第四天早上7:00,我们又乘车前往青岛的海边,考察了青岛的海岸,顺便欣赏了青岛的海景,之后下午我们便乘车返回南京。

这里我主要介绍我们在青岛崂山的实习过程。

我们于第三天抵达青岛,首先我们便去了崂山,号称“海上第一名山”。

我们乘车来到山脚下,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开始爬崂山。当我们爬到一处平台时,带队老师让我们停下脚步,观察崂山的岩层,然后他给我们讲述了崂山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崂山区境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元古代晚期震旦纪(距今19亿年~5.7亿年),吕梁运动时期形成复背褶皱。距今1.29亿年~0.8亿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千米的地方冷凝结晶,形成了质密坚硬、结晶程度高的崂山花岗岩。中生代末期(距今2.3亿~0.67亿年)至新生代(距今0.67亿年以后),地壳抬升,上面覆盖着的岩石和泥土被风化剥蚀,流水冲刷,使花岗石露出地面,造山运动使崂山进一步抬升。到新生代中期,经过多次海浸海退和外营力的再造,逐步形成现在的地质轮廓,主体为崂山花岗岩。崂山地势东陡西缓,因花岗岩侵入形成崂山山脉,中部形成丘陵过渡带及白沙河、张村河、土寨河等河流下游冲积成的小冲积平原,西部由火山岩形成波状平原。

地质构造

崂山地区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断块隆起特征,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展布。北东向断裂构造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为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

华夏系构造 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劈石口断裂、北九水断裂等。

新华夏系构造 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的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

东西向构造 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山区,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发育。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新构造运动 崂山地壳活动以上升——稳定——上升为基本特点,较大的断裂构造均为燕山运动晚期形成,与之直交的小断裂构造形成时间明显较晚,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但新生代后没有明显运动佐证。区外西部一组较大的区域性北东向断裂构造 即郭城—即墨、朱吴—店集断裂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崂山地貌单元的形成及分布。此组断裂具有多期性、继承性活动的特点。在中生代白垩纪早期,该组断裂已经形成。由于地壳的差异运动的影响,形成了胶莱断陷盆地及相应的沉积地层;中晚期该组断裂活动强烈,沿断裂侵入崂山期花岗岩,同时由于火山爆发形成青山组的一套火山岩系;白垩纪晚期该组断裂继续活动,切割了青山组地层,使断陷盆地继续下降,崂山花岗岩区整体抬升,盆地内形成相应时期的沉积岩层。第三纪该区基本上属稳定抬升阶段,缺失了第三纪沉积物。第四纪后,由于喜玛拉雅运动的影响,该组断裂继续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使崂山花岗岩区继续抬升,形成城阳凹陷盆地和相应的沉积地层。在此期间经历了上升——稳定——上升的过程,域内沿海一带分布海蚀崖、浪龛、海蚀洞等侵蚀地貌和山间谷地及边沿扇地沉积物都明显反映了这一点。 

地貌特征 

崂山地区发育了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其特色为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山谷现出典型的断裂地貌特征,崖悬壁峭,山深谷狭。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山峰海拔1000米左右,在更新世期间经过多次冰期、间冰期气候的交替变动而形成。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冰期时期的堆积地貌、侵蚀地貌,以及由于冰后期的流水活动而形成的。全新世后,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形成了独特的花岗岩球状风化的地貌特征。

最后冰期造成的海退(距今2.3万年~1.5万年),使崂山成为矗立在黄海陆架大平原上的孤立山体。由于当时全球海面比现在低约130米,时崂山的海拔高度约1260米。海岸线在东海外陆架,崂山距海也有数百公里之遥。在最后冰期时,崂山在海拔380米以上发育了古冰川活动,在巨峰南线保留着完整的古冰川沉积体系,被称为束住岭冰期。崂山地区更新世期间的冰川活动,可划分出4次冰期。从距今1.5万年开始,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全球海面上升,淹没陆架大平原。大约在距今6000年时,海水已到达崂山湾,海湾、海岛、礁石形成,崂山成为中国大陆上海拔最高的海岸山脉。

崂山地貌成因经历过复杂的内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有地震活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岩脉渗透等;外力作用有古冰川活动、寒冻风化、流水侵蚀、重力滑塌、风暴吹蚀、海面变动,以及浪、潮、流的长期冲击、海岸的侵蚀与堆积,生物种群对崂山环境的影响等。崂山经历过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多次古冰川活动是形成今日崂山地貌的基本动力,崂山山地的每一块巨砾都留下了古冰川活动的烙印。崂山海岸一带的地貌景观,则与冰后期出现的海蚀作用、风暴潮作用紧密相关。

巨峰支脉

该支脉位于东南部,为崂山主体,支脉四出,分东北、东、东南、南、西5个分支。

东北分支 该分支在晓望河以南,雕龙嘴河以北,系滑溜口北出支脉。东分为楼门峰、观音岩、大仙山、上苑、狮子峰、峰山。北出者为香炉峰、二龙山,东分为文笔峰、光光崮、鹰定崮。雕龙嘴河发源于滑溜口,由雕龙嘴南入海。

东分支 该分支在雕龙嘴以南、泉心河以北。其脉由滑溜口分出,为那罗延窟、华严洞、钟楼崮、棋盘石、返岭、窑货堤。泉心河发源于巨峰东侧,由返岭前入海。

东南分支 该分支在泉心河以南、流清河以东。由巨峰东南分出,为灵旗峰、金刚崮,又分东南、南、西三小支。东南支为会仙山,东分为万年船、天茶山、日起石,南分为昆仑山,又南为玄武峰、笔架山、聚宝峰、清凉甸,由昆仑山东分为黄山、青山,又南为太清宫后宝珠山,东南蜿蜒十余里至八仙墩,即崂山头,由会仙山分为响云峰、云门峰、跃龙峰。南支为鸿官顶(俗称馍头崮),东分为小平岚、大平岚,西分为沙金窝、将军槽。西支为上马场、七十二蹬台。

南分支 该分支在流清河以西、凉水河以东,由巨峰前比高崮南下,分为两支。北支为风口,又名风岸岭。南支为砖塔岭,折而南为南窑半岛。濒海处为莲花矶,峙立海中之大福岛亦系此支所发露。

西分支 该分支由干脊巨峰西出为小巨峰,海拔1000米,南为龙泉崮,北为虔女峰,又西为五指峰,西延为麦石屋、茶涧。以茶涧为界,分出南北两支,南向脉为茶涧南支,北向脉为茶涧北支。茶涧南支在凉水河与南九水之间,最高峰为狼山(一名席山),海拔779米。还有观台峰、万卷书、纱帽峰、元帅崮等。北支东起自流清河以南,西支由茶涧后西流水与柳树台北之间水合流,以东处为黄花顶、鱼鳞口、升仙阁、云风顶、风石屋诸崂山巨峰支脉。

后来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崂山的气候及土壤植被状况。崂山区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明显,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等特点。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气候特点。受地形环境影响,山区气候和中心城区气候有一定差别,形成各自的小气候。山区间的小气候也有较大差异,东南部山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具有亚热带北缘气候特征,中部低山和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全区多年平均气温12℃,一月份平均气温-2.3℃,八月份平均气温24.7℃,历年平均降水量837.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均有雾日50天。旅游舒适期较长,与国内外相比,崂山区的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崂山地处亚热带之终,北温带之始,又濒临黄海,故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南北各方多种植物在此生长或驯化繁殖。由于地形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形成森林、灌木丛、草丛、沙生植物、盐生植物及农业栽培等多种植被类型。

温带森林植被 崂山森林植被自然分布属华北落叶阔叶林带胶东松栎林区。由于崂山地形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所以森林植被分布也不尽一致。崂山的木本植物有72科、156属、328种和变种,山区林木覆盖率已达62.2%。

温暖型森林植被在崂山南麓的太清宫及其周围地区。该区域倚山襟海,背风向阳,冬暖夏凉,崂山的绝大部分亚热带树种集中在这里。常绿阔叶树种有:山茶、锦熟、黄杨、棕榈、洋玉兰、竹叶椒、南天竺、毛竹、五叶木通及木樨等。落叶阔叶树种有:茅栗、野茉莉、玉玲花、流苏、糙叶树、山胡椒、白檀及忍冬等。针叶树种有:桧柏、侧柏等。

干旱型森林植被在流清河、登瀛、沙子口、汉河一带山地阳坡及大标山之东北坡。植被少,水土流失重,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气候干燥,因此没有发达的木本植物群落。乔木树种有赤松、黑松、刺槐及臭椿,山谷内有少量的杨树、楸树。

阴湿型森林植被在崂山阴坡,包括北宅科镇卧龙村以东至北九水一带、王哥庄镇石人河以南至青山一带和惜福镇铁骑山以东地区。该区域降雨多,湿度大,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除有大片的黑松、落叶松、刺槐外,还有山樱、水榆、椴树、栎、柞、辽东桤等伴生树种。

半湿润型森林植被在崂山西部丘陵及平原低洼地区,乔木以杨、柳、槐及干、鲜果树成林。

从森林植被的覆盖情况看,崂山巨峰南麓太清宫一带植被品种较多,覆盖率高。巨峰北麓植被群落面积大,杂草密生,植被较山南多。巨峰西南沙子口一带,裸岩较多,森林植被较巨峰南北侧少,杂草稀疏,覆盖率也较低。西部丘陵地带林、果、灌木、杂草等交互杂生,植被中等。

温带灌木丛植被 崂山的温带落叶灌木丛,常见的有黄荆、荆条、胡枝子、映山红、天目琼花、木天蓼、多花蔷薇、锦带花、华北绣线菊、鼠李及溲疏等。多分布于山区林木植被较为茂密略具郁闭的林下,覆盖率约2~3%。

温带草丛植被 温带草丛多为自然植被,常见的有黄背草、野谷草、结缕草、鹅鹳草、羊胡子草、白茅、地榆、百里香、丝石竹、柴胡、桔梗、野生大豆、玉竹、元胡、远志、野菊、百合、石苇及山草等,为荒山、荒坡、冲沟、峪谷及疏林树下的优势植物,能积累丰富的有机质,对涵养水土起到良好的作用,覆盖率较高。

温带沙生植物植被 温带沙生植物多分布在沿河的沙滩与田野,有筛草、白茅、节骨草、狗尾草、三棱草、乌眼草、刺儿菜、老鼠布袋、蒲公英、苦菜、荠菜及灰菜等。此类植物对沙滩能起保土固沙作用,有一定覆盖度。

温带沿海沙滩盐生植物植被 温带沿海沙滩盐生植物,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沙子口镇和中韩镇的海岸含盐沙滩地带。常见的有碱蒿、芦苇、柽柳及獐毛草等,群落差度70~80%。

农业栽培植被 崂山的经济林木有葡萄、苹果、桃、杏、樱桃、梨、山楂及板栗等,1987年覆盖率为5.6%。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地瓜及花生等。经济作物有蔬菜、瓜类、草莓等。

七、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们了解了许多地质地貌以及海岸带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以前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经过这几天的实习,我们也初步理解到了地理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举甚至是实践大于理论的课程,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多出去走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我们今后也能够有类似的机会能够出去实习考察,了解更多的知识。

 

第二篇: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模板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峨眉山黄湾乡阶地的认识(西南交大峨眉校区)

系别:资源环境学院

班级:11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1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题目

峨眉山黄湾乡阶地的认识(西南交大峨眉校区)

一、实习地点:峨眉山后山黄湾乡至龙门洞

二、实习时间:20##年7月6、7日

三、实习天气:晴天、小雨

四、实习目的: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沿路的观察,对阶地有了一些

简单的认识,了解当地的地貌特征和岩层。

五、实习内容:

1、峨眉山断层 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模板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模板

2、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模板

3、峨眉山堆积地貌 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来源。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

洪—冲积扇分布在峨眉山、二峨山山前地带,它们的大小和形成时期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由张沟、柳溪河等冲积而成的高桥洪—冲积扇。扇顶位于高桥,相对高度30米,以3%~~3.5%的坡度向东北方向倾斜,至鞠槽、青龙场一线相对高度为17米,坡度减为0.5~~1%高桥洪—冲积扇,除西北侧

被临江河左河床(王曹)切割外,其余扇面保存较完好,多以垦为农田。高桥洪—冲积扇从张沟出口自高桥附近,为黄色粘土及砾石层组成,厚度约20米,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大者可达2~~3米,以花岗石、玄武岩居多,有人疑为冰川堆积,扇面上还点缀着侏罗系砂叶岩构成的残丘,相对高度10~~15米。 在山丘地带,如报国寺、师范校等处,还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模板

4、峨眉山气候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峨眉山在“峨眉平原”的西南尽头陡然屹立,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东边为陡峭的摄身

崖,面对三江平原,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大主峰海拔三千余米,高出峨眉城区十千六百余米,在城区西南角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长驱直入,加之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降水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造成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特点,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同时使气候要素的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从亚热带至亚寒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的下属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山顶和平坝,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

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峨眉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

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六、总结与体会

在最后要写出实习的总结,主要写出理论总结,必要时可以写出体会。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格式与排版要求:

(一级标题使用四号宋体、加粗,左对齐:格式为: 1.XXXXXX 2.XXXXXXM,

二级标题用小四宋体,不加粗,左对齐,格式为:

1.1 XXXXX (前面的数字代表隶属的一级标题) 2.1 XXXXX)

正文用不加粗的五号,段首缩进2个中文字符,其余按Word默认; 图片需要在下方按顺序给一个图标题,以便叙述时引用,例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模板

图1 黄湾阶地

若使用表格,请使用三线表,并在表头给出表名,示例:

表1 图书馆各类资源使用率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模板

图和表格独立编号

***报告上交时间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开学第一周周二(2011.9.3)前将纸质打印版和电子版实习报告交到学习委员处。请学习委员于第一周周二下午6点前将收齐的报告交到6204,并将收齐的电子版发到我的邮箱(fw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