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政治主观题重要知识点汇总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智能

答: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

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2价格变动的影响。

对生活: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须品需求量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影响较大。

2互为替代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另一种商品,导致对

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3互为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需求量减小,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

亦然。

对生产: 1调节生产规模,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获利减少—生产者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反之亦然

2 提高劳动生产率 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提供降价空间。

3 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4 优胜劣汰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3对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对投资者增强信心,为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创造有利都外部环境。

4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具体表现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提供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一个新消费热点的出现,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及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5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都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都社会生产都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缩小历史一流下来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或者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火主义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做法:1 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 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3 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

6我国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怎样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 根本上,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客观规律决定。

具体说,由我国现阶段的根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级

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3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做法:1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7、公司经营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⑴、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⑵、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竞争优势。

⑶、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

⑷、尊重价值规律,设备革新,人员素质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

8、就业:

意义:⑴、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⑵、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有利于实现自身社会

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现状:⑴、人口总量与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⑵、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⑶、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如何解决:⑴、政府:根本上应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规模,改善结构。

⑵、个人: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

树立正确就业观:⑴、树立自主择业观: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⑵、树立竞争就业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增强就业能力。

⑶、树立职业平等观:不歧视任何正当职业。

⑷、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择就业。

9、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

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这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使我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为了适应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由于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生产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使到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作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2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多种所有者,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承认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是合法的,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多少作为确定所有者获得收入份额的依据。这样就能够激励所有者积极地把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中,并且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0、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使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五条

(1)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生产力

(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更加注重公平

(3)运用宏观调空手段,调整财政、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4)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现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人民收入

(5)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1财政的作用

A集中力量办大事

1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是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结构调整有重

大促进作用

2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都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3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支持高科技研究发展,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B人民生活有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3财政是实现收入分配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12、科学发展观

定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

(1) 第一要义——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

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2) 核心——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3)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

个环节,各个方面相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开放)发展,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

13、如何(加强)建设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温饱型——小康型部分富裕,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加。

(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总目标:建设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

做法:(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优化结和提高效益基础上,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到20xx年比20xx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加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实现工业化,

使其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工农、城乡、地区差别扩大趋势扭转。

(2)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

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注]:全面小康进程的特点:不平衡发展。有条件的可以发展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1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地位: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提高综合力关键。

做法:提高国民素质,科技兴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技术创新:①效率提高 ②经济效益提高 ③国际竞争力上升 ④促进经济增加、方式转变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地位: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①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②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拉动。

③ 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④ 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3)统筹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地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①加大农业可以投入。②推动产业化经营。③确保耕地面积。④工业反哺农业。

农村:①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②推动城镇化建设。③城市支持农村。

农民:①取消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②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落脚点: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家庭。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动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新格局。

(6)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陈化改革开放的成果。落实科学发展观。

4

15、经济全球化内容

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是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表现:生产全球化、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环节。

贸易全球化: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中,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产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从一般商品到各种类服务都进入了交易范围。

资本全球化: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速度不断加快。投资者旨在计算机上敲几下,大量资金短时间内从全球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信息技术全球化) 载体:跨国公司

影响:有利: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发展的产物,他再次推动了成产力的发展。

2、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3、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过生产力的发展。

4、为各国的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不利:1、现阶段,发达国家为主导,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国际经济的规则,是世界经济发展

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使得一个国家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世界,

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作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6、简述我国加入WTO的积极影响

总纲:加入WTO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决策。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具体内容:1、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

3、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4、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6、提高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17、新世界、新阶段我国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如何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总纲: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或作和竞争,

成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空间,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内容:1、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晚上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形成安全高效的开放型

经济体系。

2、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积

极作用。

3、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的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

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4、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新原则。

18、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1、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范围内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民族企业发展。

4、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5、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5

必修二政治生活

1.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公民行使权利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个人享受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担负起相应的义务。

(3)权利与义务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国家:①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义务。②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个人: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②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3.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1)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担保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径。

(2)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4.民主监督的意义

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5.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

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宗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政府担负保护国家独立主权,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合法权益,

保护国家、企业、个人合法财产不可侵犯,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责。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

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保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止污染等。

(5)对外交往职能,对内保卫职能。

6.依法行政的意义及如何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6

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施政能力);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提高: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政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④加强公民与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必然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7.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关键及意义

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民主与法制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8.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

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政府工作人员应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脚踏实地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重要特点及优越性及民主集中制

特点: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①人大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

负责,受它监督;

③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优越性: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因此,它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鲜明特点。

②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员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③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

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7

9.我国政党制度的内涵及优越性 内涵: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 产 党是执政党,各民族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 产 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中国共 产 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与法律;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主题是团结与民主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性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优越性:

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共 产 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 产 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①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

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0.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㈠.党:

①性质:中国共 产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地位:我国的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宗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④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㈡.三个代表:①含义:中国共 产 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③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④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⑤落脚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⑥意义:是中国共 产 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1.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⑵加强党员素质的建设、干部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⑶坚持三个代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⑷加强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12.国际关系及决定性因素★★★★★

(1

(2)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①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尺度。是主权国家制定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据,国家力量的大小强弱,直接导致该国国际地位的高低和影响力的大小。

②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或摩擦的根源。 任何国家不应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受到谴责和反对。

8

13中国为什么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性质与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② 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地国际环境。

③ 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

④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外交政策的要求和体现。

⑤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14中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1) 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力的国际环境。

(2) 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通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

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 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永不称霸。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利益决定我们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力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增强国力,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建国际新秩序。

15.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地前提。

不安宁因素:恐怖活动,民族,宗教,边界,领土,贫困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特征: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突出问题:贫富悬殊,南北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3)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

己的态度和对策。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9

17.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㈠.⑴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⑵原则:民族平等(首要原则,处理民族问题的政治基础)、民族团结(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物质保障)

⑶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保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㈡.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⑤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

18.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及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内涵:①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②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③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物;④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⑤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⑥弘扬科学精神;⑦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宗教是公民个人的私事。

引导: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积极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10

必修三文化生活

1.文化对人的影响

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和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特点(1)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1)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2)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

(3)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对经济和政治具有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2)、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精神力量,智力支持。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文化多样性

(1)含义: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的,是因为不同民族间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l

文化是世界的,是因为基于各民族社会实践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所以,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

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坚持的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 11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4.中华民族精神

1、是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2

(1)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国家怎么做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作为“主心骨”的作用,保证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和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青少年怎样做

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时俱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5.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是什么)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

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 ,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为什么)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12

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用:(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

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

范作用。

(社)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能促进社会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

意义:①是提高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总结:有利于文化辉煌,有利于促进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怎么样)国家:(1)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

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树立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2)依法管理,正确引导:

A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

B政治上:法制与德治相结合。

C经济上:加强监管文化市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

个人:

1)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提高辨识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能力。

2)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3)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办事。

4)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含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必要性与重要性:

①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3)如何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3

7.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主要内容:“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作用:①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

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

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②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

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有利于引领

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8.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

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气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空谈,重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

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9.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精华与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与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10.如何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保证文化创新沿正确方向发展。以满足于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世界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