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用光小结

摄影用光小结

1. 光源越广,光线越柔和

摄影用光小结

相反的,光源越窄,光线越硬。广泛的光源能够弱化阴影、降低对比、抑制纹理,较窄的光源则作用相反。这是因为光源越广,射在物体上光线的方向就越多,这会起到增加场景中的照明、减少阴影的作用。

小提示:将人像主体安排在一扇不受阳光直射且大而亮的窗户边,窗户可以起到柔光箱的效果,不再需要影室专用设备。

2. 光源越近,光线越柔和

摄影用光小结

相反的,光源越远,光线越硬。这是因为当光源离被摄体越近,相对的就越大,也就是越广;而当光源离被摄体越远,相对的就越小,也就是越窄。

以太阳为例,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它本是一个相当广的光源!但是太阳距地球9300万英里(约1.5亿千米),只占地球天空非常小的一小部分,因此当阳光直射在物体上时光线就很硬。

小提示:在室内用现有灯光拍摄人像时,可以通过改变光源与被摄体间距离的方法使照片的光线更加动人。

3. 漫散射能够分散光线,使光源变广、光线变柔

摄影用光小结

运用漫散射分散光线的实质还是使光源变广,从而达到柔化光线的目的。当云层遮挡住阳光,物体上的阴影会明显减少,如果有雾,阴影则会消失。云层、阴沉的天空和大雾都会使光线发生漫射,漫射会将光线分散向各个方向。阴天和雾天时,整个天空会变成一个非常广的光源,一个天然的柔光箱。

小提示:半透明塑料或白色织物等材料都可以用来漫射强烈的光线。你可以在人工光源─如影室闪光灯前加一个柔光罩;如果在明亮的阳光下,也可以使用柔光篷或柔光箱来柔化光线。

4. 在反射中漫射光线

摄影用光小结

将一束较窄的光线射在一个较大的磨砂表面上,如墙壁、屋顶或磨砂反光板等,光线在反射的过程中会发生被漫射到较宽广的区域。

但是如果使用光面反光板,光线被反射后仍然会很窄。镜子是一种极端的光面反光板,它反射的光线几乎与入射光线一样窄。

小提示:将一大块铝箔揉成团,展开后将亮面向外,包在一块纸板上,一块柔光反光板就做好了。虽然这种自制反光板的漫射效果不如白色磨砂反光板,但它能在照片中增加闪闪发亮的光点。

5. 光源越远,光线的衰减越快,主体也越暗

摄影用光小结

这条规则指出,被摄主体的光照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听起来有些复杂,其实很简单,举例说明:如果你将光源至被摄主体的距离增加1倍,那么落在主体上的光线只有距离增加前的四分之一。

换言之,光线会随着光源的远离而迅速衰减。这条规则我们应牢记,如果你准备移动光源或被摄主体,一定要改变光线的品质。

同样还要注意的是,经过反射的光线其行进的距离也会增加,即使使用光面反光板也一样。

小提示:在天气条件很差的室外拍摄人像时应使用闪光灯(热靴或弹出式均可),这样即可以消除人脸部的阴影,也不会影响背景的曝光,因为闪光灯发出的光到达背景时已经弱到可以忽略不计了。

6. 可以利用光线衰减改变摄影主体和背景间的关系

摄影用光小结

如果灯光距离拍摄主体近,主体和背景间的光照度查别会比较明显;如果灯光距离主体较远,则背景也会相应地变亮。

该原则同样适用于侧光:侧光源离被摄主体近时,整个画面的光线衰减将比光源离主体远时更明显。

小提示:如果被摄主体的正面光是从窗户射入的光线,那么让主体靠近窗户可以使室内的背景变暗。如果你想让室内背景更明亮,则应让主体远离窗户、靠近背景。

7. 正面光会减弱主体的纹理,而侧光、顶光和底光则可以强化主体纹理

摄影用光小结

人像摄影师通常会将光源保持在镜头的轴线附近来弱化被摄主体面部的皱纹,而风景摄影师更喜欢用侧光强调岩石、沙石和叶子的纹理。一般来说,光线方向和被摄主体角度越大,主体的纹理就越明显。

小提示:想突出宠物毛茸茸的毛发时最好将光源置于侧面,比采用正面光源要好。

8. 阴影创造立体感

摄影用光小结

阴影是摄影师描述物体三维性的手段,它能使物体在照片中呈现出空间感,而不仅仅是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同样,侧光、顶光和底光能够在物体上投射出深而长的影子,从而制造出立体感。因此,静物、商业产品和风光摄影师喜欢使用有角度的光线。

小提示:你可以尝试使用“好莱坞照明法”来拍摄戏剧性的肖像作品。将顶光置于主体正上方稍偏的位置,调整灯光角度,使人物鼻子的阴影落在人中稍偏下的位置上。

9. 背光可以作为高度散射的光源使用

摄影用光小结

很少有仅仅靠背光照明的物体,也就是说正面一点儿照明都没有的纯剪影几乎没有。如果一个人站在明亮的窗户前,对面的墙壁会反射部分光线落在人身上。如果一个人在户外,即使背景是明亮的阳光,正面也会有来自天空的光线照射。无论哪种情况,要想记录落在主体上的光线,就要增加曝光,而且这些光线会减少面部的细节,削弱主体的立体感。

小提示:在拍摄背光照明的人像或剪影时,试着将光源纳入构图中,但是这样会导致测光表读数不准,因此可以尝试使用包围曝光法。

10. 光线是有色彩的

摄影用光小结

尽管有的时候光线看前来像“无色”的,但它其实也是有色彩的,我们称其为色温。只是我们的眼睛和大脑组成的“计算机”能够调整感知、适应变化,我们很难注意到罢了。但是数码传感器和胶片则会记录下我们看不到的色彩。

清晨和傍晚的阳光拥有温暖的色调,中午阳光投射的阴影则会变的很蓝。钨丝灯光明显偏黄,而且反射这种光线的表面也会呈现出相应的颜色。

对于数码相机而言,你可以使用白平衡功能来消除或强调光线的颜色。例如可以增加风光或人像照片中的暖色调。对于胶片电影的拍摄则必须根据拍摄环境选择适当的胶片,或者采用滤镜补偿。

小提示:晴天拍摄的风光片,特别是阴影部分会非常蓝,这时将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阴天可以在照片中增加金黄色,相当于在镜头前加了一片暖色滤镜。

编辑:

 

第二篇:摄影小结

摄影小结

经过三个月的《现代摄影教程》的学习,我对摄影有了个新的认识,从不知到入门,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一台相机捕捉到的是你的想象力,没有了想象力,就没有照片,那只是垃圾。”一名有名摄影师这样道述。

英文『image』(影像)这个字来自于另外一个英文『imagination』,也就是想象力的意思,而非来自于『lens sharpness』(镜头锐利度)或是『noise levels』(噪声程度)。从摄影的发展史来看,它的历史是优长的,发展史漫长的,从公元350年,亚里士多德在其所着《Problemata》一文中首次提到针孔镜箱的原理。 公元1100年,阿尔哈森曾就针孔镜箱的应用和反射定律的原理作了论述。 公元1250年,多米尼卡修道士马格诺曾指出银盐变黑的现象。 1704年 牛顿首先论及乾涉色的现象 1725年 舒尔茨发现银盐具有感光性能。 1757年 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贝卡利亚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 涅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0年 赫舍尔发现红外光谱。 1801年 里特尔发现紫外辐射。 1809年 哥德在其所着《wahlverwandschaften》一书中,对外孔镜箱作了很高的评价。 1811年 古尔多阿首先从海生植物的灰烬中提取到碘。 1814年 佛朗霍法由于发现光谱中的谱线,为近代的精密光学奠定了基础。 1816年 N·涅普斯用自己定名为“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后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817年 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824年 N·涅普斯在该年9月16日拍出了第一张成功的照片。

1826年 N·涅普斯拍出了目前仍保存良好的最早的照片。 1829年 N·涅普斯和达盖尔合作进行共同的研究。 1835年 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 1839年 N·涅普斯和达盖尔的发明,由阿拉哥公开发表。 1839年 泰尔鲍脱受约翰·赫舍尔的启发,利用盖留萨克和威尔泽于1819年所发现的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来固定照片上的影像。 1839年 在德国哈雷出版了第一本论述摄影的着作,作者是内托,书名为《制作达盖尔法照片的详细指导》。 1839年 贝克雷尔以19岁的年龄发现光电效应,为以后设计光电测光表奠定了基础。 1840年 珀兹伐博士通过计算设计成着名的相对孔径为1:3.6的珀兹伐镜头,从而为科学方法的镜头设计开创了先例。 1847年 阿贝·涅普斯利用玻璃感光版代替泰尔鲍脱所用的感光纸,为整个近代的负片-正片摄影法奠定了基础。 1851年 阿契在其发表的论文中, 对珂罗酊摄影法(火棉胶摄影法)作了详尽的叙述。 19xx年 科斯洛夫斯基博士发现,摄影感光乳剂中含有适量的金盐,能显着提高乳剂的感光速度而不致使其颗粒度扩大,从而为近代高感光度材料的制造创造了条件。 19xx年 世界上第一架单镜头小型反光照相机--德累斯顿伊哈厅照相机制造厂所出品的“小型爱克赛泰”问世。 19xx年 第一部根据阿克发彩色原理负片正片法拍摄的艺术电影片摄制成功。 19xx年 沃尔芬胶片厂首先制成了感光速度最快的胶片,其感光速度较当时众所周知的特快片高出一倍以上。 19xx年 德累斯顿国营照相机与电影器材制造厂,制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第一架全自动照相机--“普莱克蒂”。 19xx年 美国波拉-兰特公司发表波拉彩色摄影法,它是根据一步摄影法原理研究成功的第一种彩色摄影法。 19xx年 美国柯达公司向公众宣布新型的柯达一步法胶片和照相机研制成功 。

从对摄影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了拍摄阶段所涉及的器材,技术与方法:

基本摄影器材.摄影基本技术.摄影创作基本方法以及摄影构图。随着现代科技

的飞速发展,摄影已经成为一种普及性的技术。以往,由于摄影设备.材料以及

拍摄技术的复杂性局限了人们对摄影的认识,现在这些神秘的“面纱”都已经

揭开了,许多复杂的工作都已经有照相机和胶片制造商承担了。摄影作为科技

和艺术结合的产物,集记录性和艺术表现性于一身。摄影的记录特征早为人们

所熟知,人们正式利用它瞬间便可获得真实具体.层次丰富.色彩逼真的图像的

功能优势,来客观.真实地记录下社会的发展的方方面面。

从社会层面来说,摄影的功能包括:第一,摄影是一个视觉记录本,它可以凝

结住任何选定的场景.人物或事物,对具体的历史意义的事件和人物活动进行纪

实性的记录;第二,摄影是传递多种信息的有力工具,它能够扩展人们的只是

面,直观地介绍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动向为天文地理.医学.考古.

等研究采集相关的资料,留下具有重要价值的图像史料文献;第四,摄影还是

人民生活中一种常用工具,可以捕捉到人们生活中无数令人难忘的瞬间影像,

使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国摄影大师安德瑞斯菲南格(Andreas Feininger)(1905 -1999)曾说

过:『有很多白痴的摄影者说:『啊!如果我有一台Nikon或是Leica相机,那

我就可以拍出伟大的照片了!

除了观察力、思考及对事物的兴趣是能让人拍出好照片的元素,你还应该去除

那些诸如错误的光线,错误的背景或是不正确的拍摄时间等等,会破坏一幅摄

影作品的因素,否则就别拍了!不管在你面前的主体有多美!人们都知道车子

本身并不会自己开动,打字机也无法自己也文章,荷兰画家林布兰特(Rembrandt)

的油画笔也不会自己画画。

所以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聪明的人会认为有照相器材能够自动帮他们捕捉

影像?就算是最高级且先进的进口车也不能在高速公路上不靠人力而自行保持

行驶在同一车道上,更别说他能自动载你回家了!无论再先进的摄影器材,你

仍然需要负责在正确的时间将他带到正确的地点,然后将他指向正确的方向才

能正确地得到你想要拍摄的影像。

在此期间,我就认识到了一些国外有名的摄影大师,他们的作品极其富有思

想,

比如说巴西的摄影师萨尔加多,在巴西圣保罗大学和美国Vanderbilt。 大学获经济硕士学位 供职于巴西政府的经济部门。

1969―19xx年(25―27岁):在英国伦敦,为

国际咖啡组织工作。

19xx年(29岁);中国美术馆和上海青年宫展出。

19xx年(46岁):萨尔加多的个人影集《没有确定

的魅力》在美国出版。

19xx年(49岁):大型个人影集《劳动者》在英国

出版。。

摄影小结

萨尔加多的新作《移民》分别在巴黎和纽约展出,马上引起许多的争论。法国的一位知名艺术教授谢弗日尔,在巴黎最有影响力的 Le Monde 日报上抱怨:这是“变态的伤感”(在原文里,含义更深。他引用的字是指那些看淫画而得到性满足的变态。换句话说,他认为萨尔加多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有意识地通过这些作品,来满足观众自我发泄伤愁的需要)。

纽约时报的评论家金梅尔曼用“苦难是美?”

为题,在什麽是“常规”上大做文章。尽管说萨尔

加多曾经在上海说过,他所拍摄的题材是反映世界

上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金梅尔曼认为,在

一般人的心目里,萨尔加多所拍摄的不是“常规”

的生活。一般影展里的观众,在“常规”的情况下,

不会像他那样抱怨照片拍得太美了。而萨尔加多也

不是“常规”的纪实摄影家。字里行间,金梅尔曼似乎在说,萨尔加多和他的照片已经脱离了“常规”。不单说萨尔加多的摄影成就已经使他像布列松、罗伯特·卡帕一样被摄影界神化了,他的作品也似乎晋升变成了神话。这就像我们阅读但丁所撰写的《神曲》里所描写的地狱一样。给予我们的启发不是地狱的恐怖,而是文字的精美。金梅尔曼说:“尽管说这些作品的目的是在于提醒社会这样广大的受难群众的存在,但是在作品里所表现的(摄影者的)自负几乎(在观众的心里)带来了一种(难以接受的)抗拒力量”。金梅尔曼指出,萨尔加多的名声和成就带来了摄影界(甚至一般能够有机会欣赏他作品的社会群众)对于他的崇拜。对于他的作品任何不同的意见都说不定会受到旁人指责。但是金梅尔曼认为,在这些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萨尔加多的艺术,作品的美

感冲淡了我们对于他所拍摄的题材的同情。

但是这种拍摄的态度也有它的理由。今天萨尔

加多所存在的时代已经和所谓报道摄影的黄金时代

几乎有了半世纪的间隔。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

人们是通过照片来得知遥远社会里的环境和灾难。

但是在目前电视和网络的时代,具有冲击力而令人

愕然的景色随时都会出现在屏幕上,即使不能说人们已经麻木了。他们对它的印象也就随着下一幅的出现而就淡化了。一张作品已经难有持久的感染力。如果要追求群众对它难忘的印象,一张作品必然需要从画面的整体性和原创性(也就是所谓隽永的美感)来着手。对于像萨尔加多这样以人文社会为题材的摄影家来说,这些苦难的人群和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就变成了构图上的工具。愈是惨不忍睹的情况就愈需要开阔而令人难忘的场面。换句话说,如果说故事的本身

已经不是新闻,至少作品的本身使得观众不能没有

反应。金梅尔曼把这种手段说为“感情上的要挟”。

谢弗日尔称它为“对同情心的玩弄”。

如果说这些评论家对于萨尔加多的作品似乎说

得太苛刻了。金梅尔曼也指出,许多萨尔加多追随

者认为,正因为他所拍摄的是主流社会以外的苦难

摄影小结

摄影小结

摄影小结

人群,作品的美感不单为他所拍摄的对象带来了一

种人性的尊严,而且通过他对于传统艺术的体会,萨尔加多已经把他的题材,从单独的个体升华成一种群体的象征。在图片里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具有感染力或能够令人有切身体会感觉的经历。在西方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绘画里,不都是把基督的受难和其它的经历,演变成庄严神圣的偶像?

据说,布列松曾经说过:“没有比拍摄人物更能令人引起反感的。它是一种(对于拍摄对象的)侵犯。如果没有一种同情的感性,它可以成为一种野蛮的行为”。在萨尔加多的作品里,他所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同情的感性。但是,可能是因为他把太多的思想(不论是题材、表现手段或是他的观点)放在他的照片里,很多的论者认为他过分地做作。在他的作品里,他的题材既是受他操纵(但不是摆布)的工具,也是被偶像化的崇拜对象,而失去了他们独立的个性和自我的尊严。

不过,不论萨尔加多自己对于这些评论是怎麽

样的看待,我相信他会对于他的作品能激发这样广

泛而有深度的讨论必然会感到满足。对于一个真正

的艺术追求者来说,如果他的作品只能得到盲目的

推崇或片面的否定,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来源:大

众摄影

还有是在我们外出写生时,宜人的风景给

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最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二老师也给我们定下了相关的作业,借助学校的相机不过也拍了不少片子,特别是和老师一起外出踩点拍摄,收获更是不小,清晨在别人还熟睡的时候,就和老师相约一起外出拍摄,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了解到了怎样去发挥自己手中的单反。

几个月的摄影学习转眼间就结束了,对我而言是深刻的,也让我了解的了要拍好一张照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快门咔嚓一下就解决了的事,是要平时拍摄时不断的去积累经验,去思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才会拍出你理想中的好照片!

摄影感言:我摄影,我快乐!

班级:产品造型 学号:20914021001

姓名:宾博

摄影小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