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总结

点燃初中数学教学的火花

对于,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我,对我的工作充满了无限的热情,是的,我爱学生,但在教育工作的背后我也是积累了种种经验,从九月一日踏入崇德学校起,到马上的期末考试的这个不算太漫长的过程中,我却感受颇多,我就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构成有效课堂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核心,课前围绕它准备,课中围绕它展开,课后围绕它巩固。课堂有没有实现学习目标是评判这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对手,是新型课堂的显著特征。课堂要充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通过有效地引导,将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用什么样的手段、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坚决贯彻“三讲三不讲”,即只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讲之前不讲,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

(三)、贯彻赏识教育的原则。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尊重是赏识的前提,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包括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式赞赏每一位学生,如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特长;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四)、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观察的习惯、阅读的习惯、思维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探究的习惯等)、学会正确的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形成正确的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和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奉献等)、增强积极的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培养全面的素养和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以及培植兴趣、好奇心等等。

二、问题学生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工作。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是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谁不会当老师?”之所以有人这样说,一是反映了说话人对教育的无知,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老师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这话听起来可能不太舒服,但这是实在话。

我本身就是一个一线教师。我知道一线教师的辛苦。看着老师们费神费力、整日忙忙碌碌;看到老师们被学生气得浑身发抖;看到老师们对问题学生束手无策??我就更加感觉汇集“学生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是多么重要和迫切。 我希望老师们的头脑里能储存尽可能多的教育案例和预案。这样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老师们就能够从容面对;对待问题学生,老师们就会有更多的办法。我们不但要做到能够妥善处理各种事件,更要预防各种事件。

我希望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老师们都参与进来,群策群力,一起把这件事情办好。

我所提供的分析和方法纯属个人愚见,并不是科学的结论,也未必有效。老师们还是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不写作业】

不写作业是学生最为常见的问题,也是老师们最为疼痛的问题。据我观察,对待不写作业的学生,老师们采取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硬”功,包括罚作业,请家长,甚至有的还搞点体罚。一种是“软”功,主要是感情投资,以期学生能够“立地成佛”。

我以为,这两种方法可能有一定的效果,甚至还可能“效果明显”,但是潜藏的危险还是挺大的。我们不怕问题暴露出来,就怕问题查不出来。我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1、不会做。有的学生不写作业是因为他不会做。对待这样的学生首先要解决“会做”的问题,而不是罚他作业。罚作业只能逼着他们加入“抄作业”的行列。

2、忘记了。有的学生的确是经常丢三落四,这是习惯不好的缘故。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我主张给他们准备一个专门的记作业的本子,安排责任心强的同学负责检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负责校对每天的作业。经过一段时间,应该可以见效。

3、家长把作业撕了。有的学生作业没有交是因为作业被家长撕了。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挺严格,动辄就把孩子的作业给撕了。我们楼上就有一位,有时候孩子写作业要写到10点多钟,还有的时候就完成不了了。对这类学生,我主张先给家

长支招。让孩子先写一行,可以,就作为一个标准,告诉孩子如果低于这个标准是要重写的。刚开始,家长可以随时观察孩子的作业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等一段时间养成习惯后再最后检查。切忌等孩子好不容易写满一页,家长一下子全给撕掉,这样多数情况下孩子是会起逆反心理的。

4、落在家里。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会把作业落在家里。这里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偶尔为之。这类孩子,我主张充分信任,叮嘱孩子注意一下即可;一种是惯犯。这类孩子也属于行为习惯不好的缘故。批评和惩罚作用不大,我主张从源头上抓起,即从良好习惯的养成上着手。这个任务老师一个人完成不了,必须得家长配合才行。比如,写完作业后,让家长监督孩子把作业一样一样按顺序放入书包,不要等第二天早晨匆匆忙忙的来不及。

5、特殊原因。有的孩子不写作业,的确是因为特殊原因。比如,有的孩子家长是做小买卖的,孩子每天都要在父母的店铺里写作业,肯定就写不好,或者有些作业干脆就做不了。对这样的学生,我建议和父母好好商量一下,尽量让孩子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学习,通常家长都会积极配合。再比如,晚上家里来客人了,到很晚才离去,孩子的作业没法按时完成;或是全家外出,很晚回家。这样的事情毕竟是很少的,只要孩子过后能补上,就不要追究。

【上课走神】

老师最忌讳上课时有的学生走神。为了对付学生走神的情况,老师采取了很多方法。比如:有的老师采用突然提高声音或突然停止不讲法,有的老师会采用提问法,有的老师会采用罚站,有的老师会采用丢粉笔头??可谓五花八门。这些方法中当然有值得借鉴的好方法,当然也有不好的方法,甚至有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抵触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我们还是先分清楚原因再说。

1、课堂缺乏吸引力。毫不隐晦地说,我们有些课堂的确很不精彩。无论是课堂语言,还是课堂内容都生涩难懂,这样,就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建议要解决这个问题,先从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做起。

2、学生已经学会了。老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一般来说是按照中游学生的水平来确定的。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对于中游学生来说,刚好能够满足需要;而对下游学生来说,则有些吃力;而对上游学生来说,则可能无事可干。一旦无事可干,孩子就会走神。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老师在内容上一定要有所区别,让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有事可干。

3、听不懂。和“已经学会了”不同的是,有的学生上课根本就听不懂。一开始,他还能努力地听讲,可是不一会的工夫他就筋疲力尽了。所以,干脆就想点快乐的事情吧。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是建议老师要分层次讲课,让下游的学生不至于灰心丧气。

4、有更有吸引力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稍微新奇一点的东西就比学习有兴趣。比如一块卡通橡皮;一只动物造型的转笔刀;一支彩色的铅笔;一张魔兽卡片;

一根橡皮筋,一团橡皮泥,一个小纽扣,一根枯树枝??都可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要和家长联手,不要给孩子买那些奇形怪状的、色彩斑斓的学习用品,一面使孩子分神;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想办法,让孩子充分进行脑力劳动,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被牢牢地抓住了。有必要的话,可停顿一下或是轻咳几声,以提醒走神的学生。

5、疲劳。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约是20分钟左右。即使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也很难保证他整堂课都精神饱满,聚精会神。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老师在每一堂课的中间拿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休息一下大脑,做做游戏、猜猜谜语、说个小笑话等等,不要搞疲劳战术,也不要搞“车轮”大战。

6、有心事。有的孩子有心事,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就憋在心里。可孩子毕竟还小,他不会掩饰,所以不自觉就流露出来。对这种情况,我建议班主任或是任课老师要在课后和孩子好好谈谈,努力排解他的心事,帮助他战胜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切忌严厉批评,经验证明,此类事件弄不好会影响师生关系。{

【学习困难】

在班级里总有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所谓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难表现各不相同,究其原因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主张分别对待。我不赞成动辄用“道德品质”来评价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因为这样无助于事情地解决。

1、基础差,跟不上趟。有的学生学习吃力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基础太差。比如,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考试卷的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基本上是空白的,我当时也是很生气,怪他懒,多写一写不就会了吗?可是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问他为什么空着?他不好意思地说,他不认识拼音。也就是说,汉字和拼音对他来说是两张脸。所以,后来我就告诉他,在写词语的时候,一边写一边轻声读,一边轻声读一边写,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地训练,效果好多了。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建议要查找他跟不上趟的原因,再对症下药。

2、对学习无所谓。都说现在的孩子有个性,的确如此。班级里总有个别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的冷淡,甚至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首先要知道:完全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有时候,他外表的冷漠正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迫切。怎么这样说呢?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孩子的内心来说,都有一种成为好学生的美好愿望。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所以尽管有的孩子很努力,但就是“跟不上趟”。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慢慢丧失信心,以至沦为“学困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认为,发现他的长处很重要,在突出长处的基础上,力争其他方面也能有所进步。我不赞成讽刺挖苦,这样往往容易使学生“破罐子破摔”。

3、抄作业。我把抄作业也归为学习困难,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抄作业是因为他不会。而我们的作业制度是表扬全对的,惩罚“做错的”,为了逃避惩罚,学生不得不抄作业。这就是为什么,班级里有的学生平日挺不错的,怎么一考试

就完蛋的原因。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我建议改革作业评价制度,不怕出错。甚至感谢那些出错的,因为通过这些错题正好能反映出学生对这个方面的学习中哪里出现了问题,这总比考试出错要好吧。而惩罚的恰恰应该是那些态度不认真的、草草了事者。

4、应付差事。老师对那些“草上飞”的作业恨之入骨,常和他们生气,可是效果却总是不好。我感觉这个问题老师一个人解决不了,必须得家长配合才行。为什么呢?孩子的作业都是在家里完成的,上学时交给你,质量不好,罚他重写?什么时候写呢?显然在校期间你想罚他重写作业,如果想“遵纪守法”的话是实现不了的,而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全在老师。所以,必须从家庭的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顺便说一下,王晓春老师常说“老师的工作是有边界的”,有些问题老师一个人是处理不好的。请记住,任何时候家长都是我们老师的最好的帮手!

5、马虎。把马虎归为学困生有点不妥,但我想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偶尔为之算是马虎,可是经常如此可就不是马虎了,现在有的学生动不动就说自己马虎了,这显然是在为自己找借口。马虎危害很大,但怎样才能减少“马虎”呢?我举个例子吧。我女儿以前经常“马虎”,我问她做完题后检查了吗?她说每次都检查,并且老师也证实了她的说法。可为什么检查了还总是出错呢?我就注意观察她是如何检查的。我发现,她检查时只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再“走”一遍,这不过是重复第一次而已,根本是检查不出什么的。所以,我建议她以后检查时,完全抛开原题,重新在本子上算一遍,然后对照原来的答案。如果不一样,则认真比对,这样就很容易发现问题了。

6、不会写作文。班级里不会写作文的孩子很多,我也苦恼。我试了很多方法,但效果并不好。据我观察,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主要分这么几种原因:一是连句完整通顺的话都不会说;一是不爱动脑,每次写作文就抄作文选;一是缺乏生活,不注意观察;一是缺少积累,口语化严重。针对这几种情况,我主要是在三个方面来做工作:一是鼓励学生多读书。一是多种手段地调动学生积累词语的积极性;一是领着孩子观察。但是,学生写作文的热情似乎还是不够高涨,整体水平提升很慢。

三、作业批改

每一位数学师都有一个共识:作业批改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批阅作业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效果,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反思,诊断教学中的症结,修改、完善并作出第二次教案,便于教师在后续教学环节中加以注意,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 的问题,还能促进学生通过教师给予的评价与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矫正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进一步弥补缺陷,巩固基础知识,是促进师生双边有效活动的最佳途径之一。

但是当我们再次关注自己已习以为常的教学常规工作时,我们是否曾反思过:现在我们常用的批阅方式是否真的适合学情与学生的需求,是否能促进学生对做作业这样的数学活动更有兴趣,更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中,是否遵循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理念?

从我校各段数学教师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各段学生人数虽有所减少,但多数教师基本仍承担两个班级的教学工作,每班学生在40人左右(多的也有50几人)。七年级多以教研室统发的作业本为主,补充部分课堂上还不能完成的书中作业题(一般一、两套作业);八年级除作业本外,学生还自愿订购辅导练习《课时训练》;初三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后一般每日一份练习卷。教师多数采用“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方式(这也是各上级领导部门所提倡的工作规范要求),一般根据作业的数量与习题的难易度以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各段教师每天第一次批改四叠作业至少2~3课时,近几年我校为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提倡教师进行第二次批阅,而较多教师采用面批方式进行,所需时间更多(1/2的作业量相当于第一次批改时间),因此在办公室中总能发现教师埋头于作业批改或被身边的学生包围,更多时候我对自己与同事的“马不停蹄”却“事倍功半”(有时学生无视教师批改结果不进行及时订正而导致批阅无效)而苦恼并自问:怎样才能把教师从深深的作业海洋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参与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教学反思?

从网上或者教学杂志上收集到一些名师关于作业批阅实效性与方法的研究:如有的老师采用如下批改顺序:下层→中层→上层,作业的下发顺序也为: 下层→中层→上层,充分利用”时间差”下发作业,避免学困生订正时的抄袭现象.但在实践操作中我发现还是有些问题一时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后进生因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不良,迟交或不做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导致我不能按预定的时间完成对下层学生作业批阅,批阅工作有时不得做适当修正;同时后进生的作业多数质量不高,问题很多,他们的订正需要我当面个别辅导,否则就算下发后一再要求他们订正错误,一般学生要么拖着不订正,要么直接找别人,说是让别人教,其实是在没有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接受别人的思路,表面上是完成了作业的订正任务,但多数处于似懂非懂状态,不久他们仍会出现类似问题。

为有效改变学生对待作业的不正确态度与做法,同时保证并促进作业批阅与反馈的实效性,我尝试并在实践中调整下列实施过程中的各步骤: ㈠准备工作:

⑴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倘若我不加选择地“端”给全班学生同样味道的“饭菜”(相同的难度,同一个数量即全部),强求他们按同一个要求“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凭自身努力确实不能完成,有的可能会应付性地马马虎虎完成,基础差的后进生往往会选择走“抄袭作业”这条违规路。因此在作业布置时,我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全部学生,因人而宜,因材施“业”:A组:1/3的基础题+提高题(选做题);B组:基础题为主,配以部分中等难度的习题;C组:2/3的基础题(少而精),重在

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其中B、C组的作业题坡度小,循序渐进,难度与分量相对要轻。学优生完成A组习题,中等生完成B组作业,后进生主要完成C组,有能力与时间的可经学生自己向我申请后可适当完成少部分上一层次的习题(实践中这样做的学生很少)。而对于班内各阶段性测试多处于较差率行列的个别学生(3班2个,4班3个),平时的作业在C组基础上再减少1/2的量(每次都由教师选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我对他们的理解与这种作法的苦心,首先赢取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使我对他们接下去要提出的做作业与订正要求(必须独立,不会可问结对小老师,务必不抄袭)有被接纳的可能。

⑵优化组合“顾问小组”:从学生中选出5~8为数学学习态度认真,乐于辅导他人的学优生组成“顾问小组”,主要职责:①监督班内同学做数学作业情况,对个别同学出现的抄袭现象进行制止;②对结对的后进生或其他同学出现学习困难时给予辅导;若练习中遇到自己也有困难的可先向老师提出相应问题,明确相应解答过程后再指导别人;③收集同学们做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在作业互批过程中同学发现的共性问题(并向老师汇总),并和老师一起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张贴“纠错栏”供学生参阅订正;④收集作业中解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并及时记录张贴于“学习园地“中让全班同学欣赏交流。有这些“顾问”的协助,原来那些我必须抽时间到学生中去解答或督促、辅导等工作,现在很多可以由他们出面主持,让我由原先的独角演员演变为幕后导演(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我有更多时间(相对过去的批阅工作)对那些学习态度反复变化或不端正与成绩波动起伏较大的学生给予沟通与辅导,还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后反思,促进后续教学的良性循环。

㈡作业批阅实施阶段:

⑴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与多性学生的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批阅方式:一类是学生能操作,适合互批的,如代数部分中“有理数”单元,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与混合运算;方程单元,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答步骤学生易批阅并能找出别人解答过程的错误或问题;第二种是内容较抽象,一半左右学生理解或解答有困难的,宜采用分层批阅与分层下发作业的,如解应用题,求线段的长度,角的大小步骤让学生批阅有较大难度,批阅时易造成异议与困难,应由教师自己分层批阅并让顾问组协助教师参与订正辅导的形式更能有效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相应问题。

⑵作业上交顺序:学优生→中间生→后进生,并允许那些作业确实有困难的学困生延缓上交,但前提是作业必须独立完成;同时为有效堵住部分学困生与那些懒于思考总是借口“参考”的中等生较易从身边找到可“借鉴”或抄袭的源头,我与学优生约定:尽可能在每日放学前把数学作业完成(若上午上数学课的,午自修后或第六节课后完成)上交;允许其他部分的学生提前上交当日的作业, “谁先交的谁优先面批”,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后的有效记忆时间内及时独立完成作业, 使自己能尽快获得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获得老师或同学的指导、帮助,把每日的数学问题在当天解决,少留“夹夜饭”。

⑶作业批阅方式:①随堂批阅作业:在新授课结束前,根据课堂提问与课堂练习的反馈情况,同时结合授课剩余时间,一般安排4~5分钟的时间布置书中“作业题”单元板块中稍简单、多数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作业(一般以填空、解答题为主),让学生当堂完成。在学生课堂练习与课堂当堂小测试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批阅,对有困难或解答有问题的中、下生进行指导,特别是数学学困生,优先给予批阅与分析讲解;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有多余时间的学生,允许他们完成作业本中布置的层次性作业。②由我负责管理的自习课(为让学生有时间在校内完成一部分作业,我校统一安排第九节课为自习课,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中,除对那些单元性测试中总在60分左右徘徊的学生与学困生多给予指导的同时,让学生把已完成的作业摆在自己的课桌边,便于我在四周巡视过程中及时批改,通过随堂批阅,收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共同性错误,利用课堂5~10分钟的时间让出错学生把原先的错误过程原封不动板书,允许该生在错误旁边进行第二次解答(要求划出原来解答过程中错误部分),若仍不会订正的则允许该生指定一个同学(最好是四人同组学习伙伴)给予帮助纠正,我或学生自己搭配的“小老师”给予该生解题思路指导。全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对上述板演过程进行“会诊”,并由指定发言人发表本组的“会诊”结果,若有其他方法或自己认为更简捷的思路,可上台板演过程。通这种集体“会诊”方式,让每一个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即二次练习),发现自己作业解答过程中的问题或错误,并要求学生及时订正,我或“小老师”进行第二次作业批阅。 而对其他时间段的数学作业采用小组互批与教师分层批阅的形式:

(1)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般根据座位)安排成四人小组,由老师或教师已阅过的“顾问小组”成员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自由组合对调批改,并向老师或“顾问小组”汇报典型错误范例与不同错误类型。学生相互批改时彼此的要求往往比教师的要求还要严格,在相互批改时还会进行互相评价,对不同过程与不同答案的,往往还会进行争论,阐述自己解法是合理或正确的理由(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参与,会更激起其辩论的兴趣),通过这种生生间的相互评价与互争互辩的合作交流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其中错误的原因与订正方法,比老师在班集体中反复讲解的效果更好,学生订正错误的自觉性也就越强(因为正确一方会严格要求并监督对方认真订正,而错误一方在订正发生困难时一般会主动寻求对方给予帮助)。而传统性的作业批改却是另一种现象与结果:教师集体批阅后,教师总需要对某些不自觉的学生磨破嘴皮子要求他们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订正,但学生要么当面应允,结果却是学生找各种理由加以推延甚至原封不动,或只是简单地从其他同学那儿找来正确的解答过程抄袭一遍以应付老师的检查,把作业的反馈效果大打折扣。

(2)教师分层批阅:根据作业的上交顺序,在当天先及时批阅学优生上交的作业,对其中的错误让学生在办公室内订正(一般学生能在下课时间内完成);这些学优生在正确掌握解题过程与答案的基础上,能更有效地协助教师辅导结对的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作业订正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减少教师分层批阅与后续辅导的时间;教师可把更多时间放在对作业反馈质量的分析与对中间生的辅导工作上;并加强对后进生或中间生“谁先交上谁优先批阅”的面批工作,让学生一边参与教师的批改,一边听取老师对作业中错误的分析,使学生明确错在何处、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纠错。第二日对分层上交的作业,优先批阅后进生的作

业,划出不合理或错误的过程,在学生把错题纠正以后再给予评价。而对那些作业态度不认真、字迹潦草的后进生延迟批改,让他们找出上交作业(包括已批改的)中自己认为最差的,允许学生重做,使其能主动纠正不良的作业倾向(但这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反复,教师应有耐心与宽容心)。对中间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与问题进行个别讲解;作业讲评采取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方式,为方便学生校对作业的纠错情况,除在新授课时安排适当时间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外,部分错误让解答正确的学生(教师根据作业情况指定)把该题正确的解答过程用纸条张贴于“纠错栏”处,也可利用自习课时间让“顾问小组”把一周收集到的典型错误分组罗列,让其他学生或自己进行讲评,让学生经历第二次作业,在充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内化。

(3)第二次批阅结合学生“自省式”批改:在学生做下次作业前,要求每个学生对上次作业进行检查,了解自己上次所做作业中的错误是否进行过订正,教师可下教室检查并对已订正过的作业进行第二次批阅,并在学生中提倡“自省式”批改: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作业病历卡”,学生收集每次作业中的错误,把作业中错误的题目连同不正确的解答过程一起记录下来,并划出错误的地方,要求学生最好能在一边反省错误的原因,并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这一类自我批改方式实质上就是第二次作业,特别是对新授课中的重难点和课堂教学反馈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易混淆的知识或容易出错的解题过程,学生经过努力能发现错误,但又因各种不同原因特别容易错的(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解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中要求二次项系系数不等于零),重点在纠错(教师可一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记录情况与作业中错误的题目数量是上升还是减少),培养自己的纠错能力,增强对错误的“免疫能力”,形成反馈习惯与自省习惯,同时便于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前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使“纠错”功能与“强化成功”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需注意的是: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但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出现懒散心理,需要教师监督,不定时地检查,对认真或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给予集体性表扬,对收效不明显的学生应帮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4)改变传统的批改符号与评价方式,使作业批阅更有人情味与激励性、科学化、明确化:除根据学生解答过程的正误,给出合适的“√”“×”外,对其中不合理处用“﹋”标出,使学生能清楚找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根据学生作业的质量给出不同的分数,全对并有独特解法的作业给予”100”+“☆”,并让学生把自己的解答过程张贴于教室后墙“巧思妙解”栏。对后进生采取“推迟判断”,一题多批, 逐次提高等级的策略:若学生能纠正错误,甚至能补充出更好的解题方法,可给予更高等级的分值,允许他们经过适当时间的努力达到教师要求的目标,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当学生在解答时因审题不清、观察图形或计算不仔细、条件未充分分析、挖掘等原因造成过程错误时,可帮学生在题目中划出学生遗漏的条件或对应的语句,批示“题中条件你分析清楚了?所划的条件对你有什么启发?”或在几何图形中圈出(标出)学生未注意的角或边的关系:“请注意图中隐含的条件”;如若学生证明全等过程错误时,划出相应有问题的步骤,在旁边注上“你所找的条件符合全等的判定方法吗?是SAS吗?”等,学生可通过评语思考出错原因,并指导学生经常性地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回顾、

反思。若学生解法较繁琐,写上一句“还能想出更好的解法吗?”;若学优生对选做题自认为有难度而放弃时,可写上“动动脑筋,与别人讨论交流,相信你会获得满意的结果!试一试,别放弃!”;若后进生这段时间的作业质量有较大改观,可激励学生“这段时间你进步很大,再接再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评语鼓励下能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乐于接受教师的殷切期望。 ㈢部分单元作业批改方式的尝试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7年级5班5/7左右学生代数部分的基础较好,而7年级4班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1/3左右的学生处于及格线左右,作业抄袭现象较严重,我相信经过下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整体成绩会有明显进步。

显然传统作业批阅方式用时多,教师精力投入大,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新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加以改良,在实践中如何根据自己执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并选择行之有效的作业批改方法,是我们教师在教与学环节认真反思并努力探索的一大课题。

应该说新的批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并有待在以后探索尝试过程中加以改进:如何让学生喜欢做作业,把作业不只是一个任务来完成,缺乏对作业质量的追求?如何使处于较差率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指定的最基础的练习,而不是简单地抄袭应付教师的检查?如何让错误的学生把订正作业当作第二次作业,从矫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的角度自觉认真完成,弄明白每一个错误的原因与正确的解答方法?如何让一些认真做“自省式”作业的学生真正达到培养自己的纠错能力,增强对错误的“免疫能力”, 提高自身学习策略水平等目的,而不是过一段时间后出现“遗忘”与错误的再发生?如何让每一位数学后进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用功,并能主动寻求结对小老师的帮助,而不是让老师发现问题,一再督促才有所行动??.

在批阅学生的家庭作业时我常反思以下几个问题:1.有错误发生吗?2.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错误?3.今后在教学中我怎样引导学生避免这个错误?4.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值得提出来?5.课堂上我有没有讲清知识?有多少学生听不懂?有多少知识是学生自学能懂的却因我的讲授浪费了一部分学生课堂练习时间?6.我布置的作业量与难度是否适当?设计的习题能否激起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与热情?为什么部分选做题优等生选择放弃,是我在课堂上的延伸与拓展未到位,还是学生态度的问题?7.我的教学能保证多数学生达到独立完成作业的水平??

四、复习课的上法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 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最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复习课还不像新授课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 模式)。因为有了这个课堂教学结构,就等于有了可供操作的教学程序。大家知道,结构的优劣决定功能的大 小,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结构就像阶梯一样使教者能胸有成竹地带领学生拾阶而上,进而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经过实验研究,目前我们采用

如下的复习课结构。

(一)、出示复习目标(以下简称亮标)(2分左右)

上课开始,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接着把预先写在小黑板上的复习目标挂出来。出示的复习目标应注意 如下三点:

1.目标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 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例如, 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 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 能混淆。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强化和分化,防止相关或相似知 识的互串。学生易混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单位长度?(共性)为什么折线统计图中横标目的间隔要按实际年份 留空?(个性)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是:制图后忘掉写数据,或把标题与图表分开等等。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 标时,应注意和这些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 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 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 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8分左右)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 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也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 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独立地默写。

2.同桌相互说。

3.启发得结果。

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出学过哪些“数”?哪些

“形”?哪些“式”?哪些“量” ?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联想”式回忆的办法。

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 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 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 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 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理”中完善。

(三)、梳理(10分左右)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 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 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

1.边梳理边板书。即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

2.先梳理再板书。即师生先一起将旧知的异同点输出,然后出示板书。

3.先板书后梳理。这在低年级比较适用。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边看板书边梳理。

梳理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 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

(四)、沟通(10分左右)

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 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中,正好就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 化。

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 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回忆阶段只求“是什么”,而这里“ 沟通”时还要追求“为什么”问题。如约分与通分,它们的意义不同,但本质和操作却是同一个理论根据,即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化。操作过程也有差别,约分一律运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而通分则一般运用“同 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沟通时,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还可采用板书填空的形式,这要看 具体运作情况而定。

沟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

(五)、练习(10分左右)

复习课中的练习与新授课或练习课中的练习都有明显不同。新授课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学过的新知,因此其练习成分是基本习题占70%左右,侧重于知识方面;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 于数学能力的形成;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值得一提的是,复习课上的练习应集中在一起(划定一段时间),而不宜分散进行。这样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

昨天,我很尽心尽力,但“事倍功半”,今天.我反思越多,却发现问题越多,责任也更重——“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深信,只要我持之以恒,不断在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正确处理问题学生,改良批阅方法,总结经验,明天一定会“事半功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