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老师摄影课的心得体会

听王老师摄影课的心得体会

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李恒柱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两节摄影课,发现王老师的课与以前相比,无论从活动内容还是活动组织形式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活动效果也比原来好了很多。从现在看,活动紧紧围绕如何拍到一张高质量的照片而展开,目标明确,活动紧凑。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有些活动可有可无,效果不明显,可以删除或者进行适当修改。比如在活动开始的点名程序,在学生从教学楼前往活动室带时,教师已经问过班长人数是否到齐,到活动室后,老师只要适当查一下人数即可,因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如果老师希望借此了解学生,但老师点名时并没有看学生,也起不到认识学生的目的,所以可以略去。再比如在老师重点讲解了摄影活动的注意事项后,出现了活动理念和目标,但教师并没有讲这方面的内容,也没让学生看或读该内容,不知道出这个内容什么意思。还有就是第二节摄影阶段,首先老师给学生照全班合影,用去时间7分钟,而让学生拍照的时间为17分钟,合照时间用去整个拍照时间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占用这么长的时间照合照?

二、教师要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准确、具体,让学生知道怎么回答、回答什么,这样学生才能愿意回答。比如教师在观看完上期学生的照片后让学生回答看完后你有何体会和感想,这样的提问太笼统和模糊,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回答也往往答不到点子上,与教师的愿望可能有较大的差距,从实际效果看,也是举手回答问题的不多,学生回答的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只有老师自己知道。

2、教师的讲解要清晰、准确,易于学生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把老师的见解变为学生自己的见解。比如在学生回答完看照片后的收获后,教师总结男生的照片热情奔放,女生的照片温馨淡雅。我感觉这样的总结太虚,学生不易理解,也很难从中有所收获。

3、教师在活动前最好把自己的设计理念或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提前不给学生什么要求,或要求的太笼统,学生在活动中不知道干什么,或不知道具体怎么干,当老师给学生活动后提要求时,学生还需要一段思考和总结的阶段,效果就不好了。比如教师设计让学生观看上期学生照片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观看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师要提前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通过观看和思考,学生能知道如何回答,同时也为自己的拍照提供借鉴。比如让学生思考不同的用光有什么不同的拍摄效果?拍摄的距离不同、姿势不同产生的效果有何不同?从实际活动看,由于教师在观看照片前并没有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只是让学生观看上期学生的照片,看完后学生的回答就不尽如人意,他们也只是回答了有什么不同,而由此产生的效果有何不同则没有涉及。再比如在学生拍摄阶段,由于教师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拍照,所以从最后的拍照效果看,随意拍照的还是比较多,高质量的照片不多。教师可否在活动前给各小组说明,每个小组要用顺光、逆光、侧光、侧逆光各照一张照片,距离远近各照一张照片,站、蹲、仰各种不同的姿势各照一张照片,拍照时把拍照的主角放在九宫格的适当位置,看哪组照出的高质量照片多,这样学生有了目标后,活动的方向性就增强了,相信效果会好些。

4、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摄影,无论是相机的把持方法、如何对焦、如何按快门等知识,不能说所有的学生都会,但也不能说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即便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往前

边试着做这些事,在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生容易出的问题,这样教师再讲时,学生听的可能就自觉多了,如果学生会做,一是增强了该同学的自信,同时也激起其它同学学习并超越该同学的愿望。比如在用光时,可根据学生对不同光线的理解,让学生上台前模拟对不同光线的运用。

5、充分运用活动器材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摄影专业的活动器材是相机,学生看到相机后也很想用相机照相,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利用相机学到相关知识,而不要光用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为他看的再清楚也不如让他自己亲自实践一回。老师也说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既然如此,为何不让学生通过操作相机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呢?

6、充分利用评价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评价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对此利用的好,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利用不好,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从活动看,教师注意了评价对学生个人的作用,但我感觉这个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不是评价制度不行,而是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上有一定的问题。如前所述,一是提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想回答但不知如何回答,二是很多内容是教师演示或讲解,没让学生参与进来,如果采用让学生操作演示的方法,相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高些。再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虽然教师在活动前也分了组,但对小组如何评价,小组内各成员与小组的关系如何,小组成员表现如何影响小组的成绩,小组的成绩又如何影响小组内每个人的成绩,只有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时,二者的作用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但遗憾的是教师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第二篇:听丁老师讲评作文课的心得体会

听丁老师讲评作文课的心得体会

-王 希

听了丁老师的课,我感觉作文确实需要做的很多,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 明确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丁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在写作文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知道作文应该怎么写,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写之前,让学生先说一说,他们准备怎么写,只要想好,构思好,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构思跟同桌交流一下,进行修改。我觉得学生写作文,要先列提纲,明确思路,再动手写,这样既不至于跑题,也可以提高效率。相反,有的学生上来就写,想一句写一句,这样没有头绪,更浪费时间,作文质量也不好。

二、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实质,也并非一日学成,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要甘于平淡,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样。

三、及时批改,认清问题。

学生当场写好作文,丁老师及时用大屏幕呈现,全班共同

修改,找出存在的问题。这种效果很好, 学生积极性很高, 而且明白了作文存在的问题,以后避免类似的错误。

其实,平时学生作文确实没有很大提高,一是老师没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即使老师认真批改了作文,学生也没有耐心认真看,看了一眼把错别字更改过来就直接交上来。所以,今后在写完作文之后,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来改作文,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可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里对改,然后再换着修改,学生用铅笔把需要修改的语句标画出来,并及时更改出来。小组内的每个学生说自己的问题,最后由小组长总结问题,及时更改。最后,找小组来随机展示,围绕本组学生的一篇作文,小组先说问题,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修改,老师要及时总结。通过这样坚持,慢慢提高作文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