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一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20##年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在中,分别为角的对边,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

;(正弦定理的变形经常用在有三角函数的等式中)

3、三角形面积公式:

4、余 定理:在中,有

5、余弦定理的推论:

6、设的角的对边,则:①若,则为直角三角形;

②若,则为锐角三角形;③若,则为钝角三角形.

第二章:数列

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3、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4、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5、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6、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7、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

8、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9、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的第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0、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1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12、由三个数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称为的等差中项.若,则称的等差中项.

13、若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则.              

 通项公式的变形:①;②;③;④;⑤

14、若是等差数列,且),则;若是等差数列,且),则;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差数列;连续m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①;②

16、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且.②若项数为,则,且(其中).

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18、在中间插入一个数,使成等比数列,则称为的等比中项.若,则称的等比中项.

19、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公比是,则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②;③;④

21、若是等比数列,且),则;若是等比数列,且),则;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比数列;连续m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比数列。

22、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

      时,,即常数项与项系数互为相反数。

23、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

.   ③成等比数列.

24、的关系:

一些方法:

一、求通项公式的方法

1、由数列的前几项求通项公式:待定系数法

①若相邻两项相减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列两个方程求解;

②若相邻两项相减两次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列三个方程求解;

③若相邻两项相减后相除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q为相除后的常数,列两个方程求解;

2、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①若化简后为形式,可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

②若化简后为形式,可用叠加法求解;

③若化简后为形式,可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

④若化简后为形式,则可化为,从而新数列是等比数列,用等比数列求解的通项公式,再反过来求原来那个。(其中是用待定系数法来求得)

3、由求和公式求通项公式:

    ②   ③检验,若满足则为,不满足用分段函数写。

4、其他

  (1)形式,便于求和,方法:迭加;

例如:

有:

(2)形式,同除以,构造倒数为等差数列;

例如:,则,即为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3)形式,,方法:构造:为等比数列;

例如:,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得:,即等比,公比为2。

(4)形式:构造:为等比数列;

(5)形式,同除,转化为上面的几种情况进行构造;

因为,则,若转化为(1)的方法,若不为1,转化为(3)的方法

二、等差数列的求和最值问题:(二次函数的配方法;通项公式求临界项法)

①若,则有最大值,当n=k时取到的最大值k满足

②若,则有最小值,当n=k时取到的最大值k满足

三、数列求和的方法

①叠加法:倒序相加,具备等差数列的相关特点的,倒序之后和为定值;

②错位相减法:适用于通项公式为等差的一次函数乘以等比的数列形式,如:

③分式时拆项累加相约法: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如:等;

④一项内含有多部分的拆开分别求和法:适用于通项中能分成两个或几个可以方便求和的部分,如:等;

四、综合性问题中

①等差数列中一些在加法和乘法中设一些数为类型,这样可以相加约掉,相乘为平方差;

②等比数列中一些在加法和乘法中设一些数为类型,这样可以相乘约掉。

第三章:不等式

1、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相减法;相除法;平方法;开方法;倒数法等等。

2、不等式的性质: ①;②;③

;⑤

;⑦

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的不等式.

4、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5、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的不等式.

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构成的集合.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坐标平面内的点

①若,则点在直线的上方.

②若,则点在直线的下方.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①若,则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表示直线下方的区域.

②若,则表示直线下方的区域;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

10、线性约束条件:由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的线性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11、设是两个正数,则称为正数的算术平均数,称为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1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则,即

1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④

14、极值定理:设都为正数,则有

⑴若(和为定值),则当时,积取得最大值

⑵若(积为定值),则当时,和取得最小值

 

第二篇:20xx年高一数学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2知识点

1. 多面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表中S表示面积,c′、c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周长,h表示高,h′表示斜高,l表示侧棱长。

2. 旋转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表中l、h分别表示母线、高,r表示圆柱、圆锥与球冠的底半径,r1、r2分别表示圆台上、下底面半径,R表示半径。

3、平面的特征:平的,无厚度,可以无限延展.

4、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若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若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等角定理:空间中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推论:若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

6、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

7、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1)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3)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若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均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2)若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8、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数学符号表示:

(2)若两条平行直线中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3)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那么该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9、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数学符号表示:

10、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设直线的倾斜角为,斜率为,则.当时,斜率不存在.

(2)当时,;当时,.

(3)过的直线斜率.

1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斜率都存在,则:

(1)

(2)(当的斜率存在的斜率不存在时

(3)重合

12、直线方程的形式:

(1)点斜式:(定点,斜率存在)  (2)斜截式:(斜率存在,在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两点)  (4)一般式:

(5)截距式:(在轴上的截距,在轴上的截距)

13、直线的交点坐标:

,则:

(1)相交;(2)  ;(3)重合.

14、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原点与任一点的距离

15、点到直线的距离

(1)点到直线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直线的距离

16、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17、过直线交点的直线方程为

18、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方程为

与直线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19、中心对称与轴对称:

(1)中心对称:设点关于点对称,则

(2)轴对称:设关于直线对称,则:

a、时,有;          b、时,有

c、时,有

20、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长为

圆心,半径长为的圆的方程

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的标准方程,点,将M带入圆的标准方程,结果>r2在外,<r2在内

22、圆的一般方程:

(1)当时,表示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2)当时,表示一个点;(3)当时,不表示任何图形.

2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几何角度: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大小比较;或代数角度:带入方程组算△>0、=0、<0

.

2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几何角度判断(圆心距与半径和差的关系)

(1)相离;   (2)外切;   (3)相交
(4)内切;  (5)内含.

25、过两圆交点的圆的方程.

时,即两圆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26、点间的距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