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全奖录取留学经验总结 (世毕盟)学员

/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全奖录取留学经验总结 【世毕盟】学员

拿到F1签证,太平洋彼岸算是真正为我敞开了大门,即将踏上赴美求学之路,站在人生新的节点,回望过去总是感慨良多。总结的事一拖再拖,终于在毕业之后整理了申请中的点滴,写下这篇日志,希望与后来人分享。

我申请的方向是IC design和CAD的混合,大方向属于EE。三年的GPA是90,主要有三段科研经历,包括大三暑假在美国圣母大学和UCSD的实习,以及大四上在清华微电子所的科研,三封推荐信也分别来自三段科研的导师。我的dream school一直都是普林斯顿,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它就被那独有的气质所吸引,后来对它浓厚而不失活泼的学术氛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偏爱有加,收到普林的offer也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想,除此之外,我也拿到了Berkeley、CMU等的offer。

总的说来是申请结果是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孰重孰轻与大背景和具体情况都有关,能顾及所有当然最好,但是大多数精力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都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取舍。个人认为,对于GPA,有优势就应当好好利用,争取更好的实习和科研的机会,从之前师兄师姐的例子来看,光有GPA是不够的。但是GPA没有优势也不要气馁,有许多弥补方法,比如如果专业课或者与申请方向相关的重点课程的成绩很高,可以在申请材料中强调。如果三年的成绩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同样可以注明,这或多或少可以反映出教授们很看重的坚韧的意志品质和改进问题的能力。再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科研和实习甚至套磁来补救。 现在对PhD申请来说,科研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科研中兴趣最重要,科研方向应由兴趣而定,不要单纯为了申请容易等外部因素选择自己不喜欢的科研方向,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是很难长时间高热情高效率地坚持的。本科生做科研需要自己很主动,主动进实验室,主动找导师,主动找活干,在很多时候做与不做、做多做少完全在于自己。科研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很多问题,科研本质上来说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让我想起在伯克利与EECS的Stojanovic教授交流的时候,他的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读博士做科研并不是让人生道路走得越来越窄,最终只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反而这段经历会让人生更加开阔,科研是不断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生也不过如此,具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生选择,而不仅仅是做科研”。

就我的申请来说,个人感觉推荐信是最重要的,后来与许多教授的交流也证实了这一点。推荐信是他们十分关注的材料,因为他们很在意同行教授的看法,而且这也是所有申请材料中唯一由第三方给出的。推荐人不一定是大牛,但需要很了解你,最好是自己科研相关的导师。设想教授在审材料时,看到简历中的科研经历,看到个人陈述中对这段经历的阐述,这时候一定是希望能看到有教授对这个学生和他的科研工作做出评价。一封有利的推荐信应该是内容具体,对一些细节问题能有积极评价的。

还有一部分材料统称为文书,主要包括简历和个人陈述。写文书之前需要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度的挖掘,发现、筛选、整合自己的亮点。对PhD申请来说,文书应该围绕展现两个关键点来组织,一个是表现出你具有浓厚的科研兴趣,你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另外告诉教授你知道怎么做科研。

正如世毕盟的龚老师常说的,申请的确是一个众星捧月的过程,除了需要在迷茫中不断摸索坚持不懈的自己,更需要有太多人的帮助。感谢亲爱的世毕盟和在这个大家庭中结交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的mentor韩松师兄,他慷慨地与我分享近两年在学术圈中积累的信息和经验,让我站在更高的平台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感谢他在我犯懒拖延的时候对我的敦促和我沮丧受挫时给我的鼓励。写这篇总结正是希望能接过师兄师姐的接力棒,将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的氛围在这个大家庭中传递下去,祝愿GGUers都能实现自己

/

的梦想!

 

第二篇:世毕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全奖录取申请总结

拿到F1签证,太平洋彼岸算是真正为我敞开了大门,即将踏上赴美求学之路,站在人生新的节点,回望过去总是感慨良多。总结的事一拖再拖,终于在毕业之后整理了申请中的点滴,写下这篇日志,希望与后来人分享。

我申请的方向是IC design和CAD的混合,大方向属于EE。三年的GPA是90,主要有三段科研经历,包括大三暑假在美国圣母大学和UCSD的实习,以及大四上在清华微电子所的科研,三封推荐信也分别来自三段科研的导师。我的dream school一直都是普林斯顿,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它就被那独有的气质所吸引,后来对它浓厚而不失活泼的学术氛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偏爱有加,收到普林的offer也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想,除此之外,我也拿到了Berkeley、CMU等的offer。

总的说来是申请结果是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孰重孰轻与大背景和具体情况都有关,能顾及所有当然最好,但是大多数精力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都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取舍。个人认为,对于GPA,有优势就应当好好利用,争取更好的实习和科研的机会,从之前师兄师姐的例子来看,光有GPA是不够的。但是GPA没有优势也不要气馁,有许多弥补方法,比如如果专业课或者与申请方向相关的重点课程的成绩很高,可以在申请材料中强调。如果三年的成绩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同样可以注明,这或多或少可以反映出教授们很看重的坚韧的意志品质和改进问题的能力。再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科研和实习甚至套磁来补救。 现在对PhD申请来说,科研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科研中兴趣最重要,科研方向应由兴趣而定,不要单纯为了申请容易等外部因素选择自己不喜欢的科研方向,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是很难长时间高热情高效率地坚持的。本科生做科研需要自己很主动,主动进实验室,主动找导师,主动找活干,在很多时候做与不做、做多做少完全在于自己。科研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很多问题,科研本质上来说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让我想起在伯克利与EECS的Stojanovic教授交流的时候,他的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读博士做科研并不是让人生道路走得越来越窄,最终只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反而这段经历会让人生更加开阔,科研是不断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生也不过如此,具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生选择,而不仅仅是做科研”。

就我的申请来说,个人感觉推荐信是最重要的,后来与许多教授的交流也证实了这一点。推荐信是他们十分关注的材料,因为他们很在意同行教授的看法,而且这也是所有申请材料中唯一由第三方给出的。推荐人不一定是大牛,但需要很了解你,最好是自己科研相关的导师。设想教授在审材料时,看到简历中的科研经历,看到个人陈述中对这段经历的阐述,这时候一定是希望能看到有教授对这个学生和他的科研工作做出评价。一封有利的推荐信应该是内容具体,对一些细节问题能有积极评价的。

还有一部分材料统称为文书,主要包括简历和个人陈述。写文书之前需要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度的挖掘,发现、筛选、整合自己的亮点。对PhD申请来说,文书应该围绕展现两个关键点来组织,一个是表现出你具有浓厚的科研兴趣,你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另外告诉教授你知道怎么做科研。

正如世毕盟(GGU)的龚老师常说的,申请的确是一个众星捧月的过程,除了需要在迷茫中不断摸索坚持不懈的自己,更需要有太多人的帮助。感谢亲爱的世毕盟(GGU)和在这个大家庭中结交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GGU)的mentor韩师兄,他慷慨地与我分享近两年在学术圈中积累的信息和经验,让我站在更高的平台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感谢他在我犯懒拖延的时候对我的敦促和我沮丧受挫时给我的鼓励。写这篇总结正是希望能接过师兄师姐的接力棒,将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的氛围在这个大家庭中传递下去,祝愿GGUers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