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心得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胡爱芳

如果谈听课的心得,我相信每一位出去听课的老师,听完课之后都会有许多感想,甚至听完一节好课后,心里会汹涌澎湃的涌现出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上周我和我们学校一年级的陈平平老师有幸去郑州听了几位名师的观摩课,感想也是颇多,在此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和收获,一是听课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二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反思,希望我的发言能带给大家的教学工作带来一点点启发。

首先我想说几位名师对教育工作全心付出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动,他们潜心研究教学的精神也感染着我,以前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课,他的课让听课的孩子和老师们倍感轻松愉快,让大家时而大笑时而沉思,在不知不觉中知识产生了,孩子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解决疑问,体验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也在发现知识及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自信和快乐,从而在孩子的大脑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和思考。而俞老师的报告更让全场的老师们震撼,当他提到有许多儿童好问、好奇心的天性都被我们教育者扼杀了,而我们又把许多有问题的小嘴教成没有问题的哑巴时,老师们沉默了--,我们心中那根爱的弦被触动了,我们都很爱孩子,我们希望我们给他的是最好的,可是,我们都为自已的无知和能力的不足而没有做到最好,甚至给孩子们带来伤害而愧疚,而动容,全场的很许多人都流泪了,真是一场爱的教育课。本来听这样好课的机会也不多,老师们都很珍惜,当时想就是

中午不吃饭,坐下继续聆听老师的教学理念也是很乐意的事。当时在场的很多老师都拦着俞老师不让他走,问这问那的,都是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们还真是都把老师当顾问了。这次到郑州讲课的刘德武老师和俞正强老师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一节发人深省的课,带给我许多思考,让我印象深刻。

刘德武老师讲的是高年级的一节比较冷门的课--埃舍尔和他神奇的骑士图,却很出彩。因为不了解小学高年级教材,当时也不知是一节什么样的课,所以对这节课有好多猜想。刘老师一开始先介绍埃舍尔,接着出示了他的骑士图的一个蓝色背景的白马骑士,一看没什么神奇呀,刘老师再次把全图都展示时,孩子恍然大悟,哦!原来背景形成的蓝色的骑士和白色骑士构成对向的连续图形,这时刘老师指出这样的图形就叫--密铺。刘老师上课的风格也是很轻松愉快,顺其自然。特别是他的课堂语言,富有哲理给孩子们以启迪,他在和孩子们探讨梯形是否可以密铺时,告知孩子们“发现了要勇敢的把发现说出来”,还用有趣的儿话“啪啪”来摆图形,让孩子们很放松,思维异常的活跃。总结密铺图形的特点--无空隙,无重叠时,语言也很有趣,“密铺就这两个小秘密都被大家发现了,大家观察很细心。”孩子们在画密铺图形时,刘老师还提出要想使图形密铺,必须要有方法,提出可以针对不足解决图形问题和合作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从而教育孩子们“世界上困难是很多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多”。使人生哲理寓于教学之中。

其实这节课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刘老师提出的所有知识应该象

中医学中讲究的“通透”的思想。各种知识不应该是割裂的,而是相通的。这一点在他的课中也着重体现出来,他说“当我们学习新知识,不仅要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知识,还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新知识”,也就是它有什么用?新知识是和其他知识相通的。比如孩子认识完密铺图形,他进一步挖掘出知识的“通”,引申到用密铺知识解决方阵问题,计算时不重复不遗漏。搭配问题,有重复必有遗漏,有遗漏必有重复。还能用密铺解决语文中的作文问题,如让孩子们改病句,例

1、我的头发又密又多。例2、我的妈妈既漂亮又美丽。刘老师在做报告时又举出好多例子,如密铺还能运用到解决乘法分配律中,三角形的搭配拼角中等等。总之他认为知识不能只是单一的教给孩子们,要把很多知识串在一起,通透了孩子们才真正的学会并运用。学习知识还要有问题意识,知道我学的知识用他做什么,解决问题需要有知识意识,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任何一个知识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学习知识要讲究“一通百通”。

相比这些名师的课,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多么的肤浅,在教学中总是急于完成当堂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获得知识的过程,如果孩子想不出来,回答不出来,就象吴宗宪老师说的就“当众下个蛋”让孩子们拿走完事,难怪美国小学只学很少的知识,而注重探索获得知识的过程和体验发现知识的快感,使孩子们养成主动学习知识的习惯。另外在教孩子某一知识的过程中,也没有真正的联系其他的知识点使孩子所学的知识“通透”起来。没有使孩子们真正的了解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让孩子们感觉学会不学会都无所谓,产生无效教

育。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真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能象自己预象的一样,给孩子们最好的东西,使自己的工作少留遗憾。也希望每位老师都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小学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

汝州市实验小学校

20xx年3月胡爱芳

 

第二篇:听课心得

听课心得

听课心得

听课心得

前段时间和大家一起观摩了实验中学穆振成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时感触很深,却不知如何表达。

听课心得

今天晚上,我又在家里再次观摩这节课,觉得这是一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在这节课中,“语文”味很浓,感染力很强,让你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课文情境。现在,我将这节课中感悟到的优点梳理如下:

一、 教师激情洋溢,这是这节课中给我们的最直观的感觉。在这节课教

学中,无论是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还是教师丰富的肢体动作,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当教师说那“一跪、一喊、一哭”时,那激动的语气,那紧皱的眉头,还有那富有节奏的手势,都让观者的心随之跳动、紧张。 二、 学法指导到位。这不是一节只注重花架子的课,而是在讲授课文的

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课文开始,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想让学生抓住关键情节来说。可以是几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情节,这样学生发言的胆子就大了起来。最后引导学生将这些情节串起来,这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还有在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方面也做得很好。如理解父亲心情变化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一跪、一喊、一哭”中感受父亲的绝望,从“一跪、一站”种理解父亲从绝望走向坚定的心情,都那么自然,仿佛水到渠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当,就能让你的课堂精彩纷呈。如左利华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充满激情用极富感染力的故事顺利地将学生和老师带入文中的意境。看看她是怎么挖掘教材的吧!在找出中心词“了不起”后,请同学们用心去感受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通过反复品读课文,品悟出父亲和儿子如此坚持的根源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永远和你在一起”,更深地体会承诺和信念的伟大力量,她的整个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又步步为营,一环套一环,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推向了高潮。教师的启发、引导、总结,精典到位,不留痕迹,学生的情感自然流淌,读得绘声绘色,令人感动。这一切就得益于她干练、流畅、生动的课堂语言。我不禁感慨: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语言简练,方向性明确

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业。在许校的课中,我充分得体会到了这一点,如课伊始,感受地震的危害,学生说:“??变成了废墟,可见危害之大。”

教师马上追问:“哪个词?”学生说“废墟”,教师马上接上“说说理由”。而

听课心得

后,又一学生回答“??三十万人受到伤害”,教师的反馈“你从数量上感受到了危害之大。”之后一生回答“不到四分钟的时间??”教师反馈,“这是时间,加上着重号。”最后学生齐读1、2自然段,感受了地震的危害。仅仅是一个开头,

听课心得

让我看到了老师在这堂课上的作用,在学生感悟的过程中,教师的点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的感悟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三、精彩生成源于及时追问 在许校的课上,我经常能看到针对有利的答案及时进行追问,直到挖掘问题的根源,这也是课堂最精彩之处,有时往往能生成一些新的东西,这是预设中无法预料的,当然从中也能看到教师随学生的应变能力,更是一种教学机智。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老师的追问也很典型,如感悟、理解父亲的段落中,学生说到“父亲很着急”,教师马上问“哪体现父亲的着急?”生答,师说“信念,正因为他的这种念头,让人认为——”学生理解回答“精神失常”。当学生讲到“8小时,12小时,36小时”时,教师问“写那么多时间干什么?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呢?”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文章写这些时间短句的用意所在,因此,学生就说到了“艰辛”“时间长”“一直不停地挖”。

四、思路清晰,版快明确

在这堂课上,首先感受地震的危害;然后检查预习,文章主要内容的分析,以及预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理解感悟写父亲的内容;最后,整理板书,罗列解决了哪些问题。这就是本堂课的框架,感觉一个很坚实的“混凝土”框架,里面精彩的内设在当中我们细细品味了,但是听过之后却还是意犹未尽。

在许校的课堂中,每一次都有许多我要学习的东西,今天写心得前,我再一次翻开笔记,又回到了那天的课堂上,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细细体会,写的这些,足以让我咀嚼半天。希望在我今后的课堂中,能像这些学科带头人那样把精彩留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要搭建好这座台。

莫怀戚的短文《散步》被多种语文教材选中,自有许多道理。

但是,认识到一篇文章的好距离上好一堂语文课尚有不小的距离。要填补其中的空间,实现教学目标,我觉得必须面对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散步是虽然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是,这篇文章是以成人的角度来叙述和思考的,展现的是在家庭链条上承前启后的中年人对待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的观察与理解,平时,初中学生对这样的情景或话

题虽时有所见,却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处体验。

当然,简单的做法是,教师通过宣讲明白地无误地告诉他们,或者让学生通过高频率多量次的阅读自己去“感悟”。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能感动成年人的,不一定能感动青少年,能感动教师的,不一定能感动学生。如果找不到共鸣的地方,你在台上激动不已,学生则可能会无动于衷,出现教学中常见的“阴阳界”现象,这是既尴尬又失败

的课堂。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意图,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唤起生活中的记忆,整体阅读感知文章的风格

教师:你们一家人一起散步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学生: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齐散步,妈妈要去服装店看衣服,我要

去玩具店看玩具,

学生:有时为了吃什么,也会争论。

教师出示问题可以根据发问意图有所导向,比如和谁一起散步,有没有发生争论的时候,争论的结果怎么样等,可以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

历,与大家交流当然。因为自己经历的生活场景是消除隔阂,实现沟通的捷径,但这段内容的目的一只是唤起对话题的关注和接近,二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有利于新旧知识的重新建构,时间不宜过长。然后进入整体阅读,

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的整体氛围接轨。

教师出示要求: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提示阅读要求,

检查阅读效果:

A:散步的人有哪些?B:散步的季节呢?C:散步的地点?D:散步

中发生了什么事情?E:结果如何?

由于有了前面的感情铺垫,又有问题的激发,学生读课文不再是应付老师,也不是机械的念书,普遍态度认真,神情活跃。但是,老师的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环境资源。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文章所呈

现的情景思想,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

教师:读完文章,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亲情。

学生:温暖。

学生:感受到生命传递的意义。

这个回答让所有听课老师既佩服,又大吃一惊。

的确,这是文章的内涵。语文课上常常发生这样的事,老师辛辛苦苦设计的一个“包袱”,原准备到一堂课的最后才抖出来制造高潮的,却不曾想被学生轻轻点破,于是上课程序改写,教师的方寸也大乱,要么生硬地掩藏过去,要么草草收场,这看上去是教学经验和水平问题,其

实又牵扯到观念。

我认为,一方面,一篇文章之所以拿到语文课上来学习,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做到理解课文或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还应该通过本文的学习,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明白作者的意图是如何通过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更应当在后一个层面上都收获。另一方面,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所谓真实的课堂,就是“真生活”——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真情感”——唤醒生活中体验得来的真情实感与作者或人物对话,而不是套用成人世界的观念去评判;“真交流”——师与生,作者与读者,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审视,民主对话的环境中;“真实过程”——不预设时间,不人

为地制造高潮,不追求“完美”,遵循课堂的自然生态。

2.抓住词语和句式的突出特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精神和风格,

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师:文章中哪些词语或句式很“特别”。

教师:生活当中,如果向别人讲“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样介绍:比如:昨天晚上,我??(仍然从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生

活积累不仅是兴趣的激发点,也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石。)

学生:我们全家一起散步

教师:如果需要向别人强调散步的人员,会怎么说?

学生:“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

教师:作者怎么写?

学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教师:这样写,与前面的两种相比较,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很庄重,很严肃。

教师:对,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很重大的事件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

形容的话,就是“举轻若重”。寓浓浓亲情于诗情画意之中

______评周老师执教的《散步》

周老师执教《散步》,老师们准时参加听课,认真评课,真正实现“课前有所准备、课中有所思考、课后有所收获”的目的。微风如丝,风景似画,在这极富诗情的季节里,在这颇具画意的地点中,听了周老师执教的《散步》,如沐春风,她那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诗一样的音乐,诗一样的教学风格,无不让人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感受那浓浓的亲情。她那新课程理念的成功展示,给语文教育带来一缕清新。听完之后,感受颇丰,收集如下:

一、把握全文基调,上出浓浓情味。

《散步》是颂扬亲情文质优美的美文佳品,文章语言虽然朴素无华,但却非常感人。这节课中余老师紧扣亲情主题,把握住全文感情基调,上出了浓浓的人情味。

这节课,以歌开头,以诗结束,课堂结构环环相扣却张弛有度,教学手段灵活多变却又“形散而神不散”。一首《我爱我家》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情感基础上走进了浓浓的亲情氛围,从而奠定了本节课的感情基调。此时,老师的一句:“同学们,听着听着,你们想对你的父母亲说句什么话?”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轻轻一拨,就打开了同学们的情感闸门,一泄不可收。此时,我不禁惊叹于老师的课

堂驾驭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此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接下去,周老师就通过文中的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看图,说说看到他们表情说说,你联想到了什么?”老师就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赏析,如:温馨、幸福、笑容??在赏析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朗读训练,个别读,小组读,推荐读,模仿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使文章的赏析得以落实。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老师的点拨艺术,赞扬艺术,评价艺术,激励艺术得以充分体现。极力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之后,老师又不忘让学生走出文本,让他们就自身周围,发现亲情,挖掘感动。最后,以诗结束,从而使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诗的语言,诗的意境。

本文的语言极为优美,本文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极富诗意又具哲理性,如:“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越冬的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在赏析这一语段时,老师如此小结:“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温馨的季节。这节课中我们班女同学诗情画意,男同学生机勃勃。”既赞美了景色,又赞扬了学生,可谓一举两得。再如:“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师如此点拨:“两个世界,人虽不重,但情却浓,一个温馨的家庭需要我们用一生好好去呵护。正是因为有了亲情,有了责任感,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

老师在教学时,始终以人为本,随心所欲,充分体现了他那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那过硬的语言艺术。

三、高超的评价和激励艺术。

周老师的评价不是一刀切,一味“不错,真好”什么的笼统话语。而是因人而异,如在评价一名学生(差生)朗读时,这样说:“能读出来,真得不错,你能找一个读得比你差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吗?”这位老师语出惊人,这不是捉弄人吗?非也,这样恰恰激起了差生的兴趣,课堂不再是优等生的表演舞台。再如在“推荐读”时:“咱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一看就知道,她是朗读的角。”无形中接近了学生的心灵。

《散步》评课实录:

李老师发言: 这是一篇反映家庭成员之间至爱深情的叙事散文,读后倍感温馨,听后仿佛品了一杯香茗,甘醇而绵长??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寻找亲情——感悟亲情——理解亲情——体验亲情——亲情宣言。这条美丽的“亲情线”使这节课浑然一体,充分显示了教师在整体设计上的独出心裁!整节课条理清楚,步骤紧凑,分析课文较透彻,问题设置贴近课文,联系课文实际,教学活动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师语言生动、简炼,点拨得体、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师生配合珠联璧合,比较完美地诠释了家庭成员之间其乐融融的温馨亲情,昭示了这种人性美,促使我们将这种人性美发扬光大?? “亲情行动”的导向也令人称道 ,板书设计重点突出 ,线条简洁。

总而言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非常值得我学习,今后我将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沈老师发言:

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始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机会,并通过学生的沟通与活动展开指导。

(1)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比如针对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对文章丰富的情感进行深刻体会等,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更有助于学生从心灵深处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与众不同的体验,鼓励学生活动中的即兴创造,将会超越教学目标预定的要求,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质疑问难,并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再表达,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探讨,它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杨老师发言:

这堂课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很美!文章美,教态美‘意境美! 而且选材很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很有教育意义。

让听课的老师也很受感动。

赵老师发言:

以下三点是我的个人看法:

1、老师基本功很扎实,整堂课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让我们始终沉浸在其乐融融的亲情之中,学生配合得恰到好处,应该说是一堂比较完满的美文欣赏课; 2、听了这节课,同时也使我——所谓的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大人”觉得惭愧:再怎么忙也一定要抽时间陪陪家人,因为生命很短暂也很脆弱。应该谢谢老师!

3、建议:或许多让学生朗读,少一点提问,会让课的本身更增色。 陈老师发言:

《散步》一文取材于家庭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学生又处在各自不同的家庭中,他们的家庭生活也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关照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讲述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感人的生活小事,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使思维活动多元化。根据课文特点,制作精美的课件。《散步》是一篇美文。根据文章内容制作CAI课件,做到朗读声情并茂,画面清新美丽,音乐悦耳悠扬。它不仅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可为整篇课文的教学定下一个优美的抒情基调。老师能层层深入,给我很大启发,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好课.

王老师发言:--

我觉得这节课最有感召力的环节是“亲情宣言”,师生互动,你一言我一语,极富感染力,极富文采,学生信手拈来,妙词佳句脱口而出,很多句子成为经典,道出了亲情的真谛!

刘老师发言:

1、通过图片导入、轻柔的音乐与饱含感情的朗读,唤起了学生对亲情的共鸣。 2、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答案不拘,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3、通过对课文"分歧”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孝心。

粟老师发言:--

寓浓浓亲情于诗情画意之中。《散步》是颂扬亲情文质优美的美文佳品,文章语言虽然朴素无华,但却非常感人。这节课中老师紧扣亲情主题,把握住全文感情基调,上出了浓浓的人情味。她那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诗一样的音乐,诗一样的教学风格,无不让人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去感受那浓浓的亲情。

-周老师发言: 整堂课都是围绕着“亲情”这个主题展开的,老师把这堂课设计得非常有意境,非常之美!课件也做得很漂亮,再配上钢琴曲,就更加富有感染力了!总得来说这堂语文课是上的比较完美的!上了一堂很温馨的语文课。

从“亲情”入手,听、读、感悟,使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教师的指导不疾不徐,平易近人,尊重学生的理解水平,以理服人。我很受感动。 听着老师的课,不禁使我想起了培根的话: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导语饱含深情;课件精致大方;配乐悠扬唯美;师生努力投入??正因为这些唤醒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激活了大家封存的记忆,开启了所有在坐关闭的心智,放飞了我们禁锢的情愫。

王老师总结性发言:

亲情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听了老师的课,觉得老师真是一个洒脱的人,很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设计富有创新意识,围绕"浓浓的亲情"展开语言文字的深入研究,连板书都那么有诗情画意,真令人感动.也提醒自己多关心身边人,让世界充满爱.

《散步》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叙述了一家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故事,表现了一家三代人的思想:奶奶疼爱孙子,儿子孝敬母亲,孙子尊敬奶奶。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旋律,那就是人与人要和谐,每个家庭要和睦。

听了老师的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理念。

1、适时指导,及时拓宽学生的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做到了适当地给学生以指导,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展开想象,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让学生体会这会让老人感觉到她受到冷落,破坏浓浓的亲情。而悟读“但

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变了主意??”一句,则引导学生体会她自愿将就孙子则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而是对晚辈的疼爱。老师画龙点睛的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家人互敬互爱,相互关爱的深厚情感。

2、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极富有层次

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领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老师以让学生看图激情导入,为后边的深入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接着,老师从“分歧”入手,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把整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研读课文,使得整堂课环环相扣而又有层次性。这样的设计,完全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没有牵强的指导。学生也一直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之中,整节课是在师生的交流,谈话之中,层层深入、升华的。

3、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由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平时的阅历以及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和教师的指导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这节课上,老师设计了几个环节,比如最后引用作家毕淑敏的一段话,以及课后的作业等,激发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得以提升,使他们得到了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