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舆情对于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公安机关掌握网络舆情导控机制以及方法,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响应。

引言

公共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破坏力。因此,政府应当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在出现危险端倪时进行预警和干预,在事件发生后实施高效的控制,力图把不良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牵涉到相当大规模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对于事件的演化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用节点表示个人,用边连接具有接触或者其它相互作用关系的个人,那么这样的人群就可以用社会网络抽象刻画。一些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突发事件所凭借的载体正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往往表现为网络联系,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以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率的不断加快,公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就导致了各级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什么是网络舆情呢?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络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如果其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给社会的安定以及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防患于未然。按照罗伯特.希斯的观点,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

[1]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

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例如非典型肺炎传播最严重的时候,互联网上滋生了“政府要封锁北京”的谣言,导致市民哄抢商品,商贩哄抬物价,一度生活物资短缺,使政府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还要紧急调动物资平抑物价,缓解商品短缺现象。又如汶川大地震后因互联网上流传紫坪坝水库遭到污染的谣言,成都一度发生了疯狂的抢水事件,同时网上许多虚假的余震预报,几度让四川灾区处于人心惶惶交通混乱的状态。这些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还带来了经济损失,例如海南毒香蕉事件以及带虫柑橘事件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损失。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也显得非常重要。

2.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

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就要做到四个新:

(一)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舆情就是政情。以舆情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社情民意往往是公众对国家或社会的诉求与不满的动态预兆和表征,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政治的角度洞察舆情。二是舆情就是警情。坚持以舆情信息主导警务,协调各警种、各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参与收看、收听、浏览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了解其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有关的正反两面的新

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努力构建公安信息化建设趋势下的大情报信息工作格局,提高公安舆情的快速发现与处置能力。三是舆情就是生产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的效果或者说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感知和认同、对公安民警队伍形象的评价与期待、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四是网络舆情“猛于虎”。面对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日益汹涌的互联网浪潮神勇迅猛地铺天盖地而来,往往将负面舆情消极影响炒作得成几何倍数放大。因此,必须善于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增强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导性。 (二)机制上要有新创新。一是公安舆论正面引导机制。要在继续完善公安新闻宣传归口管理、网络宣传员管理、24小时舆情值班、案件新闻宣传与编辑审核等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中心,稳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搭建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宣传载体,坚持信息调研和宣传报道相结合,实现资源和阵地的互补与共享,建立创新公安舆论正面引导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涉警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以专职文秘宣传人员(含网络宣传员)为主体、兼职通讯员为补充的涉警舆情处置专门人才队伍,涵括政治部、警令部、纪委、督察、法制、网监、国保等多警种民警共同参与,做到懂媒体心态、懂传播规律、懂应对技巧、懂大众心理、懂网络技术、懂舆论战术,坚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预防在先、控制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汇总、研判、分析、报送、会商、转办、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重大突发性事件和民警违法违纪案件等负面报道新闻处置、网上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党委宣传部、网宣办和政府外宣办以及政法委等多部门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警民(媒)公众互动机制。要不断创新“大走访”、“警民恳谈”、“警营开放日”、“相约警务室”、“当一天警察”等有效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线路相结合的新途径,健全畅通警民理解互信沟通渠道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加强警民和谐公共关系建设。五是责任追究与对策分析机制。要在每一次涉警舆情处置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责任追究和对策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三)举措上要有新推进。一是正面舆论大力宣传。牢固树立公安新闻宣传“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公安工作大局服务”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先进的典型激励人”, 整合运用警方品牌资源和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依托报纸、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通讯网络以及公安专网等宣传平台,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正面舆论宣传工作,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节目、报纸有文章、网络有内容”,牢牢把握公安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大力弘扬公安工作主旋律,进一步扩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塑造公安队伍良好形象。二是负面舆情积极引导。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坚持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尊重事实、正面应对、敢于认错、积极处置的原则,采取上门走访、主动邀请媒体专题座谈、召开媒体联谊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真实权威信息、网上发帖与跟贴等多种形式,坚持“第一时间”“用真实说话”,对基本属实报道、负面不实报道涉警负面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力争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防止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跟进炒作,把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三是危机事件绝对控制。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民警违法违纪案件负面报道等公安形象危机事件,要在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处置上下功夫。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当遵照“疏—导—控—泄—宣”的基本方法开展舆情控制工作:疏”就是排疏公众“视听”,“导”就是引导、转移舆论“焦

点”,“控”就是适时运用新闻管制(含网上监管),“泄”就是化解群众“积愤”、“宣”就是坚持公安工作正面宣传。

(四)成果上要有新追求。一是追求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同一。公安部长孟建柱在部属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努力取得最好的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所有涉警舆情如果引导和控制不好,小则影响公安机关或民警形象,大则容易被媒体炒作放大或借题发挥成为直接攻击、诋毁党和政府的武器。20xx年成都幼女李思怡被饿死事件,由于成都市委政法委书记和成都市公安局领导旗帜鲜明、一针见血的一纸批示才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成功挽救了一场公安舆情危机。二是追求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 产 党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民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和公安工作的灵魂;公平与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我们在端正执法思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不断强化外部执法监督,高度重视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努力实现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乌鲁木齐“7.5”事件的果断处置,既发挥了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敌人、惩治犯罪的专政职能,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宣传公安机关执法行为合法性与彰显执法方式合理性合情性相结合以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教育挽救相结合,始终把宣传公安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贯穿于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舆论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对于严重失实、恶意炒作报道等涉警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媒体网站通报交涉,必要时谋求法律途径,依法维护公安机关合法权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我市洞口县公安局成功应对“抢小孩,卖器官”谣传事件,依法追究了最初在网上发贴传谣的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亦是

[2]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成功例证。

3.网络舆情导控方法

(1)舆情分析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舆情现象,为了能够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应急反应,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舆情分析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文本分类、

[3]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等。

(2)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需要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对于物质保障方面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有专人负责,不间断的对重要网站的舆情、论坛等进行监控,各网站负责人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负责的网站进行监控,发现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储存数据,并报负责的公安机关处理。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可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检测两种:

1、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检测作为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其意义在于掌握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论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2、突发事件监测: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

影响,这可能给决策者很大的压力,使重要信息被遗忘,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在遇到事

[4] 情时不慌乱。

(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导控机制中事件预警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基础,因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现实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因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也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对网络舆情实现有效管控的组织和技术体系,因而,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指标体系,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做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同时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以支持预警机制的运行,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4]

(4)制定应急预案

在侦查到网络舆情以及舆情突发事件前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针对现实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做到有备无患。

 

第二篇: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信息网络检控技术学期论文

题目: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舆情对于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公安机关掌握网络舆情导控机制以及方法,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响应。

0.引言

公共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破坏力。因此,政府应当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在出现危险端倪时进行预警和干预,在事件发生后实施高效的控制,力图把不良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牵涉到相当大规模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对于事件的演化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用节点表示个人,用边连接具有接触或者其它相互作用关系的个人,那么这样的人群就可以用社会网络抽象刻画。一些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突发事件所凭借的载体正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往往表现为网络联系,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以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率的不断加快,公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就导致了各级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什么是网络舆情呢?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络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如果其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给社会的安定以及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防患于未然。按照罗伯特.希斯的观点,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

[1]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

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例如非典型肺炎传播最严重的时候,互联网上滋生了“政府要封锁北京”的谣言,导致市民哄抢商品,商贩哄抬物价,一度生活物资短缺,使政府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还要紧急调动物资平抑物价,缓解商品短缺现象。又如汶川大地震后因互联网上流传紫坪坝水库遭到污染的谣言,成都一度发生了疯狂的抢水事件,同时网上许多虚假的余震预报,几度让四川灾区处于人心惶惶交通混乱的状态。这些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还带来了经济损失,例如海南毒香蕉事件以及带虫柑橘事件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损失。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也显得非常重要。

2.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

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就要做到四个新:

(一)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舆情就是政情。以舆情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社情民意往往是公众对国家或社会的诉求与不满的动态预兆和表征,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政治的角度洞察舆情。二是舆情就是警情。坚持以舆情信息主导警务,协调各警种、各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参与收看、收听、浏览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了解其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有关的正反两面的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努力构建公安信息化建设趋势下的大情报信息工作格局,提高公安舆情的快速发现与处置能力。三是舆情就是生产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的效果或者说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感知和认同、对公安民警队伍形象的评价与期待、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四是网络舆情“猛于虎”。面对社会信息化的高

速发展,日益汹涌的互联网浪潮神勇迅猛地铺天盖地而来,往往将负面舆情消极影响炒作得成几何倍数放大。因此,必须善于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增强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导性。

(二)机制上要有新创新。一是公安舆论正面引导机制。要在继续完善公安新闻宣传归口管理、网络宣传员管理、24小时舆情值班、案件新闻宣传与编辑审核等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中心,稳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搭建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宣传载体,坚持信息调研和宣传报道相结合,实现资源和阵地的互补与共享,建立创新公安舆论正面引导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涉警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以专职文秘宣传人员(含网络宣传员)为主体、兼职通讯员为补充的涉警舆情处置专门人才队伍,涵括政治部、警令部、纪委、督察、法制、网监、国保等多警种民警共同参与,做到懂媒体心态、懂传播规律、懂应对技巧、懂大众心理、懂网络技术、懂舆论战术,坚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预防在先、控制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汇总、研判、分析、报送、会商、转办、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重大突发性事件和民警违法违纪案件等负面报道新闻处置、网上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党委宣传部、网宣办和政府外宣办以及政法委等多部门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警民(媒)公众互动机制。要不断创新“大走访”、“警民恳谈”、“警营开放日”、“相约警务室”、“当一天警察”等有效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线路相结合的新途径,健全畅通警民理解互信沟通渠道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加强警民和谐公共关系建设。五是责任追究与对策分析机制。要在每一次涉警舆情处置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责任追究和对策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三)举措上要有新推进。一是正面舆论大力宣传。牢固树立公安新闻宣传“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公安工作大局服务”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先进的典型激励人”, 整合运用警方品牌资源和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依托报纸、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通讯网络以及公安专网等宣传平台,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正面舆论宣传工作,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节目、报纸有文章、网络有内容”,牢牢把握公安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大力弘扬公安工作主旋律,进一步扩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塑造公安队伍良好形象。二是负面舆情积极引导。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坚持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尊重事实、正面应对、敢于认错、积极处置的原则,采取上门走访、主动邀请媒体专题座谈、召开媒体联谊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真实权威信息、网上发帖与跟贴等多种形式,坚持“第一时间”“用真实说话”,对基本属实报道、负面不实报道涉警负面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力争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防止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跟进炒作,把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三是危机事件绝对控制。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民警违法违纪案件负面报道等公安形象危机事件,要在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处置上下功夫。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当遵照“疏—导—控—泄—宣”的基本方法开展舆情控制工作:疏”就是排疏公众“视听”,“导”就是引导、转移舆论“焦点”,“控”就是适时运用新闻管制(含网上监管),“泄”就是化解群众“积愤”、“宣”就是坚持公安工作正面宣传。

(四)成果上要有新追求。一是追求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同一。公安部长孟建柱在部属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善于

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努力取得最好的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所有涉警舆情如果引导和控制不好,小则影响公安机关或民警形象,大则容易被媒体炒作放大或借题发挥成为直接攻击、诋毁党和政府的武器。20xx年成都幼女李思怡被饿死事件,由于成都市委政法委书记和成都市公安局领导旗帜鲜明、一针见血的一纸批示才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成功挽救了一场公安舆情危机。二是追求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 产 党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民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和公安工作的灵魂;公平与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我们在端正执法思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不断强化外部执法监督,高度重视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努力实现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乌鲁木齐“7.5”事件的果断处置,既发挥了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敌人、惩治犯罪的专政职能,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宣传公安机关执法行为合法性与彰显执法方式合理性合情性相结合以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教育挽救相结合,始终把宣传公安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贯穿于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舆论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对于严重失实、恶意炒作报道等涉警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媒体网站通报交涉,必要时谋求法律途径,依法维护公安机关合法权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我市洞口县公安局成功应对“抢小孩,卖器官”谣传事件,依法追究了最初在网上发贴传谣的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亦是

[2]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成功例证。

3.网络舆情导控方法

(1)舆情分析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舆情现象,为了能够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应急反应,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舆情分析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文本分类、

[3]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等。

(2)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需要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对于物质保障方面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有专人负责,不间断的对重要网站的舆情、论坛等进行监控,各网站负责人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负责的网站进行监控,发现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储存数据,并报负责的公安机关处理。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可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检测两种:

1、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检测作为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其意义在于掌握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论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2、突发事件监测: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可能给决策者很大的压力,使重要信息被遗忘,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在遇到事

[4] 情时不慌乱。

(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导控机制中事件预警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基础,因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现实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因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也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对网络舆情实现有效管控的组织和技术体系,因而,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指标体系,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做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同时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以支持预警机制的运行,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4]

(4)制定应急预案

在侦查到网络舆情以及舆情突发事件前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针对现实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做到有备无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