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学习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昌邑区第一实验小学 毕红芳

通过对中小学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教学新常规从六大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备课:备课中分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个人备课对个人教学前趋、学生学情、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有明确的要求。二是上课:上课有两大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对教师课堂的整个过程的要求,要做好课前准备、强化课堂秩序管理;其次是授课的要求和听课的要求。三是作业布置与批改。四是课外辅导方面的要求。五是考试与评价方面的要求。六是课后反思。总之,这六个方面的要求就是集中为: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教师教学常规提出了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对学生学习常规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十分详尽。

新的常规的学习,使我在新课标下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方向,不仅告诉我作为教师如何做好自己的“教”,更使我懂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扮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学习我对常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从备课、上课、作业的确定、学生的辅导、评价、反思等需要教师科学的设计,才能使教育教学达到

最优化。所以我觉得学习真是及时啊,深刻体会到常规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学常规不是多余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势在必行的。只有学好常规,才能自觉地遵循常规,指导自己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把教师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习惯,做好教学札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

总之,学习教学新常规之后,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只有不断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我不仅感受到了整个教育教学的新的发展,更使我有了紧迫感: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中多用时间来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善于学习,学习再学习,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的决定 (1)

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的决定

(试行)

教学常规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为加强我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使学校管理和教师工作有章可循,特进一步完善《布尔津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本常规主要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备课、作业布置和批改、开展命题设计等内容。

一、制订教学计划常规

制订教学计划是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各任课教师必须按要求分学期制订学科教学计划。

1.每个任课教师(或备课组)应根据学校和教研组工作计划,在开学前1周内(起始年级可适当延后)制定出本学期的学科教学计划。制定学科教学计划要除去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每周的授课内容要根据教师的课程表授课节数明确到课时。教师学科教学计划一式两份,一份交教务处(或教研组)审核,一份由教师持有,用于平时控制教学进度。同年级同学科教学进度要基本一致。教师必须认真执行学期教学计划,实际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的误差(提前或落后)一般不超过三课时。学校教务处的检查必须落到实处,坚决禁止教研组长签字了事。

2.为统一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教研室统一制定了格

式,各校可参考后制定本校的学科教学计划,一般应包括: 1

①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基本情况。②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在学科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基本结构及体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③教学任务与目标:确定本学期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④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措施:提出教学的大体设想、措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⑤教学进度安排:列出教学进度计划表,分周次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各章、节或单元的教学时数(包括复习、检测、实验、综合实践等的时间安排)。

3.各任课教师在制订计划时要认真学习所任学科的《课程标准》或《学科指导意见》,明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系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编排特点和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客观分析、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到完成教学任务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客观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计划的有效性。

二、教案撰写常规

教案是教师备课活动的显性表现,每位教师都应认真编写教案,严禁无教案上课。

(一)具体要求1、参加工作6年以内或第一次任教某册教材的教师必须手写详案;教学经验丰富且效果好、对教学内容熟悉、能驾驭好课堂教学的老教师或骨干教师可以写简案或使用电子教案。2、教案应按课时撰写,有4~5课时的提前量。3、教案内容包括①课题或教学内容;②教学目标;③重点、难点;④课型、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手段;⑤教学过程;⑥小结;⑦作业布置;⑧板书设计。在考 2

虑上述环节的基础上,倡导教师编写体现学科特点和个人风格的个性化教案。4、采用电子备课的教师课前必须将教案打印出来,不得以教案在U盘或者在电脑里为借口无教案进课堂。5、教案中必须有板书设计,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呈现在黑板上,需要教师范写的须规范、美观的在黑板上展现。禁止教师随意画图、任意板书。6、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

(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备课的延伸,教师通过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得失,积累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材处理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得意片断或不良感觉等。教学反思的形式有教学后记、教学随笔、个案分析等。撰写教学反思要注重教师教的反思,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常规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重视作业布置与批改环节,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以及时改进教学策略。

(一)作业布置

1.作业布置要强调科学性。作业内容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作业要尽量体现启发性、典型性、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

2.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阶梯性。提倡“基本作业+弹性作业”模式,不搞“一刀切”,作业布置和辅优补差相结合,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做有所得。

3

3.作业布置要体现适量性。各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的性质和要求布置适量的作业。要合理控制作业数量,同一类作业只能用一个作业本,不得并行2-3个作业本。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以中等程度学生为例)每天的书面家庭作业量一般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学生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一般不超过2小时。各学科教师布置作业要统筹协调,要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或把作业作为处罚学生的手段及通过布置大量作业来抢占时间的做法,严禁临近考试教师一次发放大量试卷让学生练习的行为。

4.作业布置要难易适度。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布置作业。对布置的作业要认真研究,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做到精心挑选,难易适度,使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教师一定要提前做过,做到布置作业心中有数。

5.作业形式可灵活多样。作业布置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既有巩固性的书面作业,又有口头性、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的作业(如背诵、课外阅读、资料查阅、观察、调查访问等)。音乐、美术、体育、劳技、信息技术等学科应注意学科特点,多布置开放性和实践操作性作业。

(二)作业批改的流程

1.作业批改要及时。每天上交的作业,老师必须在上新课之前进行批改,以便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禁几次作业集中批改的现象。

2.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做到全批全改,防止漏批、错批。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应用一定的符号或文字明 4

确标注,以引起学生注意,防止全页只打一个“√”“×”或只写“阅”字的情况发生。

3.作业批改要规范。教师批改要做到字迹工整、清楚,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批改时要使用规范、统一的符号,做到符号简明、醒目,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批改意图,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教师的批改一律使用红笔,批改要有日期、等级或评语。

4.作业批改遵循激励性原则。按照启发、鼓励的原则,提倡书写批改评语。批阅评语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5.作业要及时讲评。教师要重视作业的反馈和订正环

节,及时记录作业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特殊错误,对普遍共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6、高度重视二次批改。对作业中存在的错误要求学生在做下一次作业前必须订正,老师对学生的订正必须做到全批全改,如再有错误须进行面批。学校要对教师的二次批改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四、命题设计常规

命题能力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因为一份科学、有效的试题不仅体现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深度、对学生学习的了解程度。

(一)试卷命题须本着严格、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试题的覆盖面、难易程度符合要求,题目数量、类型等方面得当。

试题内容应以考核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同时要有 5

一定的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试题和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试题,三者比例恰当。分数分配:(1) 70%-90%为基础知识题,试题出自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作业或者变形,需要记忆的概念、定律、定理,难易适中,以上课时讲过的内容为主,保证学生得分率。(2) 10%-20%为拓展题,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10%以内为提高题,体现学生运用本身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不要出怪题、难题、偏题。题量要充分,出完后老师要认真做一遍以了解试卷难易度和完卷的大致时间,避免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卷或提前很多时间完卷的情况出现。

2、试题要求内容准确,条件充分,语言简明,标点符

号正确,不生歧义。解题指导语要简明易懂,不产生误解。

3、同一套试题,各个试题之间必须彼此独立,不要使

一道试题的叙述与另一题的答案相互牵连,相互提示。

(二)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

基于我县年轻教师居多,缺乏命题意识及能力的现状,提高教师命题能力,可以采取“两个结合”策略,即比较研究与合作研讨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命题比赛相结合。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提高。

1.通过比较研究,提高试题选择能力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教学基本要求,针对考试重点,广泛了解各类试题,尤其是同一内容的不同形式的检测方式,既有利于教师开阔教学视野同时也积累命题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按照内容对试题进行分类整理,每位教师选择一至二个内容领域,学会筛选试题,然后对题型典型、考查内容全面的试题进行对比研究,总结规律,为自主命题做好 6

准备。

2.通过合作研讨,提高试题研究能力

教师个人独立研究有其局限性,往往带有自己的偏见,需要和同伴合作讨论,借助集体力量对试题进行客观评价、深入分析。

(1)备课组合作研讨:在开学初,教研组长把每个主题单元(模块)的命题任务分解给备课组每一位成员,让教师自主命题,然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说题”和研讨,最后命题教师根据本组全体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试题,供备课组每位教师使用。教师“说题”和合作研讨要围绕试题所含的知识点、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考查价值以及试卷所覆盖的知识面、核心知识的含量等方面进行。

(2)校际合作研讨:平行学校主管教务领导可就下一学期或一个学年各年级学科命题商讨安排,就命题学校及学

科、命题研讨时间、提交试卷时间、考试时间、主持学校等。但承担命题任务的学科应该是该校优势学科,以保证试卷质量;主命题教师要逐题说明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来源等;研讨时要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3.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命题规范性

邀请学科教研员或命题专家对教师进行命题技术培训,使命题工作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经验走向科学。尽管不同学科的命题思想、命题技术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命题程序和命题要求。

(1)明确考试要求。对考试范围内知识点进行梳理,并 7

按照从低到高的能力水平进行罗列,作为命题的主要依据。

(2)拟定命题计划。命题计划可以通过两个维度确定:纵向是学科的知识内容。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参照各部分知识在学习中所用的时间,以及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应用价值等因素,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测试点及其所占比重。横向是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包括考试要求、预估难度、题型、试题来源等。拟定命题计划,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混乱、偏离等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考查内容分布的合理性。

(3)编制试题。教师依据命题计划表,按照课程标准组织个人或者小组开展命题设计。

(4)组卷、统计。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组卷,难度相同的按章节顺序。再利用汇总表进行统计,突出试题的质量指标,反映试卷整体情况。

(5)用心打磨试题。“磨题”是命题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磨题”环节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思索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判定这些答案中哪些可以给分,哪些不能给分,即评分宽严的把握;二是揣摩学生的解题思路,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有无歧义;三是准确地估计试题难度。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比如解答问题路径的复杂程度、回答问题需要的表达水平、以往解题经验等等。磨题时要再三地读题,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交代清楚,表达是否简练、通俗易懂,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命题检测分析

1、教师命题完成后,编制成试卷提供给学生对所学知识 8

点进行检测。教师可从在每节新授内容完成后随堂检测或者单元检测。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考试程序进行。

2、教师要认真分析命题检测结果。检测结束后,教师要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探究学生出错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扎实还是命题偏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根据结论及时改进课堂教学,在下一次命题中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命题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