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总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

政治必修一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成为商品。

2.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基本属性

3.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6.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基本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金条)、支付手段(支付债务、工资)、世界货币等职能。

8.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一台电脑7200元)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某件商品值50元。

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的“元”,英镑的“镑”,欧元的“元”等。

8.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无需真实货币,一个标签即可)

9.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只能用于现实的货币)。

10.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

11.铸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货币(早期)。

12.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13.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14.国家不可任意发行纸币。

15.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16.我们要做到不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揉搓、毁坏人民币,不使用假币。

17.结算方式:现金支付、转账结算

18.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好处: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19.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使用现金支票注意:不得折叠,检查金额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在有效期内到银行支取现金,不能将它作为转账支票使用,不能直接用它购物。

20. 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标价方法:人民币元/100外币)

21.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只能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22.外币升值/贬值与外汇汇率变化同向。

23.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不利,对进口有利;反之亦然。

2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练习册p2、p3大题) 25.通货膨胀: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全面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供过于求时导致通货膨胀)

Ex:某国通货膨胀率为10%,则从购买力角度,现在1.1元相当于原来的1元。

通货紧缩:物价下跌、货币升值。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2.影响价格的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

3.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现的。

4.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价格最终由其决定。

5.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6.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价值与价格成正比。

7.商品的价值量由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8.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不利地位。

10.社会劳动生产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平均到单位产品上的劳动时间就越少。

11.不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价值总量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总量增大。

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由上)

1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4.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书p14图)

价格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摆动。

1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摆动。

16.价格变动的影响:某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反向)

17.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

18.替代品:如,对于出行者,火车和飞机;公交车和私人轿车;洗衣粉和肥皂;煤炭和原油;煤炭和天然气。(功用相同或相近)

在相互可以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19.互补商品:如,乒乓球与乒乓球拍,照相机和胶卷,(原油和汽油也类似)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且会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20.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2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2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因素的居民的收入。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3.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4.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5.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这里的个人消费支出总额除去购房支出或者是金融产品支出(股票、债券)

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6.消费类型:(1)钱货两清、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钱货两清最常见。

(2)按消费目的:生活消费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较低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读书、文化、教育)和享受资料消费(旅游、演出票)。

7.钱货两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对于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人来说,贷款消费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租赁消费:有些商品消费者无力购买或因使用次数有限不想购买。

8.消费心理:(1)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态度: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进行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作用: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评价: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9.做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量力而行)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视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书p21图)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篇:高一《思想政治》期中复习总结

高一《思想政治》期中复习总结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1.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坚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

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5.我国人民生活在20##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6.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3.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3)资本

    (4)经营管理

    (5)科学技术

劳动、土地、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缺一不可。其中,劳动、土地、资本这三类要素看得见,摸得着,被称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是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是渗透性要素。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地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有效的社会生产。

 4.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6.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一个国家的GDP,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GDP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一国(或地区)GDP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通过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当然,GDP这一统计指标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在人们还没有寻找到一个

更好的并且很成熟的统计指标之前,GDP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7.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要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8.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1.个人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在总收人中,扣除需要缴纳的税收和社会保障金的余下收入是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个人总收入一(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相关推荐